材料科学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一、概述材料科学是一门涉及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的学科。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材料科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材料科学的发展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等。
本文将介绍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分类、结构与性能关系、制备方法等。
二、材料分类根据材料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材料分为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聚合物材料和复合材料四大类。
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见的金属材料有铁、铝、铜等。
金属材料的特点是强度高、可塑性好。
2.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硬度,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瓷器、玻璃等。
陶瓷材料的特点是脆性大、电绝缘性好。
3.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材料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常见的聚合物材料有塑料、橡胶等。
聚合物材料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腐蚀性。
4.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常见的复合材料有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的特点是综合性能优良。
三、结构与性能关系材料的结构对其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常见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1. 晶体结构:晶体是由离子、原子或分子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有序结构。
晶体的结构确定了材料的硬度、导电性等性能。
2. 硬度与强度: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与其原子、分子的排列有关。
晶体结构和材料的晶粒大小会影响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3. 导电性与绝缘性:材料的导电性与其电子的运动有关。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陶瓷材料则具有较好的绝缘性。
4. 磁性与非磁性:材料的磁性与其原子或分子的磁矩有关。
铁、镍等金属具有磁性,而大部分非金属材料则是非磁性的。
四、材料制备方法材料的制备方法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现在已经有许多成熟的制备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
1. 熔融法:熔融法是通过加热材料使其熔化,然后再进行浇铸、凝固等操作来制备材料。
熔融法广泛应用于金属和玻璃等材料的制备过程。
2. 沉积法:沉积法利用化学反应、物理吸附等方法,将原料分子沉积到基材上,形成所需的材料。
1.材料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广义的材料包括人们的思想意识之外的所有物质;材料、信息、能源是现代技术的三大支柱。
2.材料科学是研究各种材料的结构、制备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
3.材料分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4.材料科学基础是进行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它将各种材料(包括金属、陶瓷、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规律建立在共同的理论基础上,用于指导材料的研究、生产、应用和发展。
它涵盖了材料科学和材料工程的基础理论。
5.金属键:金属中自由电子与金属正离子之间构成键合称为金属键。
特点:电子共有化,既无饱和性又无方向性,形成低能量密堆结构性质:良好导电、导热性能,延展性好。
6.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由于静电引力相互吸引,是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键。
特点:以离子而不是以原子为结合单元,要求正负离子相间排列,且无方向性,无饱和性性质:熔点和硬度均较高,良好电绝缘体。
7.共价键:两个或多个电负性相差不大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特点:饱和性配位数较小,方向性(s电子除外)性质:熔点高、质硬脆、导电能力差二;晶体学基础晶体:是指其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做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体。
晶体原子(分子或离子)在空间的具体排列方式称为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即存在长程有性能上两大特点: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空间点阵:将晶体中原子或原子团抽象为纯几何点,即可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排列成规则的阵列—空间点阵特征:每个阵点在空间分布必须具有完全相同的周围环境晶胞:代表性的基本单元(最小平行六面体)选取晶胞的原则1.选取的平行六面体应反映出点阵的最高对称性2.平行六面体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最多3.当平行六面体的棱边夹角存在直角,直角数目应最多4.在满足上述条件下晶胞应具有最小体积晶格:为了表达空间原子排列的几何规律,把粒子(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平衡位置作为结点,人为地将结点用一系列相互平行的直线连接起来形成的空间格架称为晶格。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理论、实验、应用的交叉学科。
它集成了多学科的实验手段和理论计
算技术,利用理论计算、数理物理和实验技术,研究材料的性能和制备、表征,分析和优
化材料结构和功能性能,以满足材料领域的需求。
基础的材料科学主要包括材料多尺度结构的研究、材料微观机制的研究、材料表面与界面
性质的研究以及材料抗损性表征及改进等。
材料多尺度结构研究是通过研究材料的原子、
分子、晶体等多种尺度结构,探索材料性能及其关联机制。
材料微观机制研究是通过对材
料微细结构、代表性性质进行研究,从原子、分子、晶体分解的角度探究材料行为及影响
其行为的机制;材料表面与界面性质的研究是指利用实验与分子模拟方法,研究材料的表
面和界面结构、化学组分特性及其性能等;材料抗损性表征与改进研究是针对特定工况作
用环境下材料应力损伤、耐磨性能等进行研究,目的是区分材料质变以及失效机制,提出
与改善结构、材料条件等有关的优化技术。
此外,材料科学的基础还涉及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物理学、有机合成和金属学等,以便从新的视角,综合研究材料的结构、性质、加工
技术、性能表征等。
总之,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宽泛而全面的学科,能够涵盖实验、理论计算技术、物理化学
等诸多分支,来研究材料的性能及功能。
未来,随着材料应用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基础
也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材料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章材料中的原子排列第一节原子的结合方式2 原子结合键(1)离子键与离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转移,结合力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离子晶体;硬度高,脆性大,熔点高、导电性差。
如氧化物陶瓷。
(2)共价键与原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共用,结合力大,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晶体:强度高、硬度高(金刚石)、熔点高、脆性大、导电性差。
如高分子材料。
(3)金属键与金属晶体原子结合:电子逸出共有,结合力较大,无方向性和饱和性;金属晶体: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好,熔点较高。
如金属。
金属键:依靠正离子与构成电子气的自由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使诸原子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3)分子键与分子晶体原子结合:电子云偏移,结合力很小,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低。
如高分子材料。
氢键:(离子结合)X-H---Y(氢键结合),有方向性,如O-H—O(4)混合键。
如复合材料。
3 结合键分类(1)一次键(化学键):金属键、共价键、离子键。
(2)二次键(物理键):分子键和氢键。
4 原子的排列方式(1)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的周期性规则排列。
长程有序,各向异性。
(2)非晶体:――――――――――不规则排列。
长程无序,各向同性。
第二节原子的规则排列一晶体学基础1 空间点阵与晶体结构(1)空间点阵:由几何点做周期性的规则排列所形成的三维阵列。
图1-5特征:a 原子的理想排列;b 有14种。
其中:空间点阵中的点-阵点。
它是纯粹的几何点,各点周围环境相同。
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之为晶格。
空间点阵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之为晶胞。
(2)晶体结构:原子、离子或原子团按照空间点阵的实际排列。
特征:a 可能存在局部缺陷;b 可有无限多种。
2 晶胞图1-6(1)――-:构成空间点阵的最基本单元。
(2)选取原则:a 能够充分反映空间点阵的对称性;b 相等的棱和角的数目最多;c 具有尽可能多的直角;d 体积最小。
(3)形状和大小有三个棱边的长度a,b,c及其夹角α,β,γ表示。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其后续的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讲授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材料科学基础
1.1 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
1.2 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
2. 材料结构与性能
2.1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非晶体结构
2.2 材料的晶体缺陷与非晶缺陷
2.3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性能关系
2.4 材料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2.5 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材料强度
3. 材料制备与加工
3.1 金属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2 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3 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4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3.5 材料制备与加工中的工艺控制与监测
4.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4.2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3 材料热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4.4 材料电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代码:MSE101学分:3学分开课对象:本科一年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教师:XXX一、课程目标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材料分类、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大纲各个章节的介绍2.结构与性能-原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晶体缺陷和固溶体的形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基本性能3.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金属材料的提取、精炼和制备-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4.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常用测试方法-材料性能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材料应用与发展-不同材料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通过讲课、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来讲解相关知识点。
实践部分设有课堂实验和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核。
教学安排如下:-第1-4周: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第5-8周:结构与性能-第9-12周: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第13-16周: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第17-18周:材料应用与发展-第19周:期末考试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平时表现(20%)-考勤情况(10%)-课堂讨论和参与度(10%)2.实验报告(30%)-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实验操作技能3.期末考试(5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五、参考教材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陆谦、蔡生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William D. Callister Jr.、David G. Rethwisch,机械工业出版社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2.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mesF. Shackelford3.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以上即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800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最新版)目录1.材料科学基础概述2.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分析3.适用人群与学习建议正文【材料科学基础概述】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材料结构、性能、制备和应用等方面的学科,旨在为材料工程和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设计与计算等。
学习材料科学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支持。
【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分析】针对 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教材类:教材类书籍通常系统地介绍材料科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适合初学者和本科生学习。
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概论》等。
2.专著类:专著类书籍通常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适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阅读。
例如,《现代材料科学基础》、《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3.实验教材类:实验教材类书籍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例如,《材料科学实验教程》、《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
4.参考书类:参考书类书籍通常提供丰富的数据和案例,有助于读者查阅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材料科学基础数据手册》、《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等。
【适用人群与学习建议】1.适用人群:800 材料科学基础参考书目适用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2.学习建议:(1) 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进行系统学习。
(2) 结合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加深对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术交流和分享,及时了解材料科学基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
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
1. 结晶学:研究晶体的形成、结构和性质。
包括晶体生长、晶体结构分析、晶体缺陷等。
2. 材料力学:研究材料的力学性质,包括材料的强度、韧性、塑性、蠕变等。
3. 材料热学:研究材料的热传导、热膨胀、热稳定性等热学性质。
4. 材料电学:研究材料的电导率、介电性质、磁性等电学性质。
5. 材料化学:研究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化学反应。
包括材料的合成方法、表面改性、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
6. 材料物理学:研究材料的物理性质,包括光学性质、磁性、声学性质等。
7. 材料加工:研究材料的加工方法、工艺和性能改善。
包括材料的铸造、焊接、锻造、热处理等。
8. 材料性能测试: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的检测和测试方法。
9. 材料选择: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选择最合适的材料。
10. 材料应用:研究材料在各种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包括材料的耐久性、可靠性等。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着重研究材料的成分、加工方法与材料的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规律,它是如何发挥材料潜力使用好现有材料和研究开发新材料的理论基础,也是学习材料学科专业课的先行课程,所以设立为材料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专业基础考试课程。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查的详细要点见第二部分。
知识面要全面兼顾,重点在于基础。
三、评价目标
对《材料科学基础》的基本理论掌握,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常见的工程现象的能力。
分析问题要求文字语言通顺,层次清楚;回答问题要求要点明确,即提出论点,指明方向,简要说明理由;计算题要有明确原理,原始数据来源,准确的结果,合理的计量单位。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180分钟,采用闭卷笔试。
题形包括填空题、选择题、问答方式的分析和论述题,及综合计算题。
按题目内容分小题按要点记分。
五、参考书目
侧重公有的基础理论。
主要参考教材: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主编《材料科学基础》。
其他参考教材:西安交大石德柯等编《材料科学基础》,清华潘金生等编《材料科学基础》。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引言
1、材料的分类及特性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学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状态。
二、晶体学基础
1、概念:空间点阵,晶胞,晶格,晶系,晶格常数,晶向,晶面,晶向族,晶面族,晶面间距,配位数,堆垛密度(堆积系数)
2、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3、堆垛方式及紧密堆积原理
3、常见晶体结构的几何参数:FCC, BCC, HCP(堆积系数、密排面、间隙位置)
三、固体材料的结构
1、材料结构的层次与性能关系;原子尺度的结构:原子结构、电离能和电负性、结合键及材料性能关系、晶体结合力和结合能、键能曲线与材料关系。
2、单质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及规律。
3、无机化合物典型晶体结构及泡林规则。
4、硅酸盐结构特点及分类。
5、固溶体的分类、基本特征、固溶度和Hume-Rothery规则、固溶体的性能与成分的关系。
6、了解中间化合物的概念、结构与性质。
四、晶体缺陷
1、概念:点缺陷,线缺陷(位错),面缺陷,体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弗兰克尔缺陷(Frenkel disorder),肖脱基缺陷(Schottky disorder),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型位错,柏氏(Burgers)矢量,(刃型位错)攀移,位错密度,柯氏气团(Cottrell atmosphere),派-纳力,Frank-Read位错源,位错的塞积,位错的交割,割阶和扭折,大角度晶界,小角度晶界
2、点缺陷的形成和缺陷浓度、缺陷化学反应式书写。
3、线缺陷:理想晶体的强度、线缺陷概念、分类及几何模型;伯格斯矢量、线缺陷的运动;位错的应力场及与缺陷的交互作用、固溶强化、位错反应位错增殖、实际晶体的位错。
4、面缺陷:表面,晶(粒边)界,相界面,层错
五、非晶体结构与性质
1、晶体与非晶体区别,非晶体特征。
2、熔体的结构理论,硅酸盐熔体聚合物理论。
3、硅酸盐熔体的性质:熔体的粘度及其影响因素;熔体的表面张力及其影响因素。
4、玻璃的通性:各向同性、介稳性、熔体向玻璃转变的渐变性、连续性。
5、玻璃形成的条件。
六、相平衡与相图
1.相图与相平衡的基本概念、相律及杠杆定律回、相图获得的方法;
2.单元基本相图分析、SiO2、ZrO2专业单元相图分析;
3.二元基本相图相图分析,Fe-C二元专业相图分析
4.三元相图的表示及基本相图分析
七、固体中的扩散
扩散定律及扩散方程的解、克肯答尔效应、扩散的微观机制、多组元的扩散、达肯方程、扩散的热力学解释,影响扩散系数的因素。
八、材料中相变
1.相变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及特征。
2、液固相变: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结晶速率
九、固态反应及烧结
1、固态反应分类及特征、固态反应机理及反应动力学
2、烧结基本类型、烧结过程、烧结推动力及烧结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