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对比分析及翻译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229.36 KB
- 文档页数:4
汉英谚语的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汉英谚语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较为定型的语句,它语言精炼、意蕴隽永,凝集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经验,是英汉词汇海洋里的瑰宝。
由于汉英民族存在着地理、历史、宗教、文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从汉英谚语在形式与意义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汉英谚语的翻译策略。
标签:汉英谚语对比分析翻译策略一、引言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具有持久性、通俗性、口语化等特点。
早在17世纪,英国牧师罗伯特·索斯(Robert South)在其传道书的第一章里写到:“What a proverb,but the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of several ages,gathered and summed up in one expression.(谚语乃众多时代经验积累、观察所获而集中表达之炼语也。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曾有名言:“The ge 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谚语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本文将从汉英谚语形式与内容上的对应、半对应及不对应现象着手,分析汉英谚语的异同之处,以期为汉英谚语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汉英谚语的来源对比(一)汉语谚语的主要来源1.来源于普通人民的日常言语大部分汉语谚语都是由各行各业的人集体创作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很多谚语都同农业生活中的耕作、饲养、天气、季节以及许多在农民中广泛流传的事物相关。
例如:(1)瑞雪兆丰年。
(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浅析英汉谚语翻译及其原则摘要谚语是各种语言中十分活跃的成分,正确使用谚语可以丰富语言,增强语言的美感。
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文化构成和构词方式。
本文探讨了英汉谚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转换和语言美感两个方面。
关键词谚语,翻译,文化,美感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and Its PrinciplesAbstract: Proverbs are active linguistic elements in languages. Speech is enriched and beautified by using proverbs correctly. When translating Chinese or English proverbs, the different thinking ways, cultural constituents and styles of word 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rinciple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linguistic aesthetic feel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Key words: proverb; translation; culture; aesthetic feeling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耀眼明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功底。
谚语汇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情、国情、地理风貌、历史背景、文学作品、风俗习惯, 凝聚着无数语言使用者数代的智慧和心血, 它承载着无数难以言表的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1】。
谚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同,其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也必然存在很多差异。
英汉谚语的区别与翻译原则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本文主要介绍英汉谚语英汉谚语的特点与区别,并对翻译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技巧作了大致概括。
一、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第一篇: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
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
本文对英汉谚语这两种语言文化瑰宝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来探讨英汉谚语间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了解谚语的定义与产生、起源差异、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来帮助理解消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掌握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可以流利并准确的进行英汉谚语的互译。
关键词:谚语,定义,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目录前言 (1)一、谚语的定义 (1)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1)(一)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2)(二)英汉谚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差异 (2)(三)英汉谚语的地理环境差异 (3)(四)英汉谚语的习俗差异 (3)(五)英汉谚语的宗教信仰差异 (4)三、英汉谚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4)(一)直译法 (4)(二)同义谚语套用法 (5)(三)意译法 (5)(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五)释意法 (6)总结 (6)参考文献 (6)前言Francis Bacon said:"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是民族形式和各种传统的浓缩精华,是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凝炼出的语言精品。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是语言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英语,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在其漫漫长路中,吸收了欧洲多个国家的语言精髓。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英汉谚语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略谚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学形式。
谚语在口头传播和书面表达中分布得很广,因此它们在传播民族文化,影响审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谚语起源于古代,中西方文化交往和传播进程中,有许多英汉谚语被翻译出来,它们在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变化上有许多不同,这种变化在探究文化差异,分析译文策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英汉谚语的差异很大。
首先,英汉谚语的词汇有很大的差别,英语中的词汇有较多的专业性,而汉语中的词汇口语化,较多的是拟声词汇,有助于给读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其次,英汉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英文中“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表达的是一个人不闲着就不会有麻烦,而汉语中的“滚石不生苔”则表达的是一个人长期漂泊就不会有成就。
另外,英汉谚语在语气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语中的“Waste not,want not.”表达了“节约绝不会贫穷”,而汉语中“节约用度家可致富”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劝诫意味。
此外,英汉谚语在语句长短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文中“Don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you can do today”,而汉语中“今日事,今日毕”。
有时,由于谚语较短,在英汉翻译时,译文往往不能完全表达英文的表达意思,因此翻译时需要注意保留信息的完整性。
其次,以下是汉英谚语翻译的几种策略:首先,直译是最常用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使译文尽可能接近原文,更容易理解。
例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可直译成“患难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其次,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翻译策略,即以译者的理解为主,灵活运用词汇,翻译出原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可以灵活意译为“太熟悉会导致轻蔑”。
小议中英谚语差异及谚语翻译技巧上传: 邹金平更新时间:2013-4-23 8:32:54中国和英国都有大量的谚语,在我具体论述之前,请让我们弄清“谚语”一词的含义和概念。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是这样界定其含义的: short well-known saying that states a general truth or gives advice;《当代英语朗文词典》却是这样定义的: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 ,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 , 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 ;而《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个特点:(1)它们是整齐固定的并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句子;(2)它们是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目的是为人民阐明事理或总结经验教训;(3)它们常包含简练的话语、大胆的想像、丰富的修辞而便于人们记诵。
虽然英语和汉语谚语都有以上特点,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它们仍有许多的不同点。
一、中英谚语文化差异众所周知,语言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紧密联系。
而谚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总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经济和地域条件紧密相关。
尽管谚语反映的自然和社会规则是客观无国界的,但不同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时一些谚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却采用了不同的形象和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地域环境特色谚语出自人们的生活和劳动,英国是个岛国,英国人民非常热爱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大海。
因此,英国有许多谚语都涉及到了海、鱼和制船工业。
例如:No fish would exist without fishbones , No man would be without faults.(没有不带刺的鱼,同样也没有不带缺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