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解度》示范教案(第2课时)3
- 格式:doc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4
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9.2.2 溶解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9。
2.2 溶解度
(续表)
(续表)
拓展讨论如何增加氧鱼池水中的含氧
量?
小组讨论并交流
讨论结果。
通过生活中的现
象,培养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热情。
归纳小结
学生回答总结学到什么.
比较饱和溶液和固体溶解度的
区别。
回答、思考、记忆。
起复习巩固,加深
印象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下9.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课时主要内容是关于溶解度的学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溶解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溶解度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应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溶解度与温度、溶质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材《化学》九年级下册;2.PowerPoint课件。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过程中的吸热现象。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溶解度。
步骤二:概念讲解1.提出问题:什么是溶解度?学生进行讨论,然后老师给出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单位体积溶液中所溶解的物质的质量。
2.通过实例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
例如:某溶质在20℃下,每100g水溶解30g,那么其溶解度为:溶解度 =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100% 溶解度 = 30g / 100g × 100% = 30%3.通过讲解溶解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溶解度是用质量比例表示的,并可用百分数表示。
步骤三: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温度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并让学生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
可以通过分子动力理论解释,温度的增加会增加溶剂分子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和相互作用,溶解度增大。
步骤四: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是否与溶质质量有关?为什么?2.通过实验讲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的关系。
可以选取相同温度下不同质量的溶质与相同质量的溶剂进行实验,并观察并比较。
3.结果分析:溶质质量的增加将增加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碰撞机会,从而溶解度增大。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2 溶解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过程与方法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教学难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教学方法及实验准备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示例演练法、课件展示;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叙述】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 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教师:大家回答。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意义,会初步解释溶解度。
(2)学会阅读溶解度曲线,会解读溶解度曲线上的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或者溶解度表格,解释一些常规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把日常生活和化学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溶解度曲线。
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以及相关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媒体】多媒体
【授课教案】
学生先进行自行思考,再进行小
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的课后作业。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1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的第2课时,主要学习固体溶解度、气体溶解度以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和应用,并为以后学习溶液的浓度、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作了铺垫。
溶解度的教学主要涉及概念教学、定量分析方法教学、物质分离方法教学等,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关系。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基本素养,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必需知识,在初中化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知道一些简单的转化方法,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导致学生定量分析溶液的能力的是有欠缺的。
这一阶段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不能很好的联系化学知识,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
他们对化学实验现象、未知领域以及与前认知相冲突的情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情境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性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掌握溶解度曲线中点、线、面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的知识分离混合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比较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活动掌握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而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描绘溶解度曲线,提升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特征分析出物质提纯的方法。
3、通过对溶解度的学习,感知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对实际生活、生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的认识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精神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评价目标】1、通过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水平)。
2、通过溶解度表格和曲线的形式定量分析物质的溶解度,诊断并发展学生定量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定量的探究发现水平)。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主备人:时间地点九年级办公室召集人课题溶解度第二课时课时2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溶解度含义,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重难点重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难点:解溶解度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复习引入。
展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含义,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规律。
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学会数据分析,加强识图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什么叫溶解性?2、溶解性受那些因素影响?3、用什么来表示溶解性?4、什么叫溶解度?5、溶解性是如何划分的?6、用那些方法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先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活动:1、溶解性: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2、溶解性受那些因素影响?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且受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3、用什么来表示溶解性?------------用溶解度来表示。
4、什么叫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的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的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一般指水)溶液状态:饱和状态单位:质量(克)例:蔗糖在20℃是的溶解度是203.9g。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203.9g蔗糖。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203.9g蔗糖,溶液达到饱和。
5、溶解性是如何划分的?讨论补充记录教学过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不)溶溶解度/g(20℃) >10g >1g <1g <0.01g6、用那些方法表示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1)列表法, (2)、图像法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练习:1、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则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____g。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教学准备:药品:NaCl(s)、 KNO3(s)、 H2O(l)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相关课件及幻灯片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一课时[设问]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的水中呢?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提出的问题。
通过设问把学生引入对溶液的定量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引导实验] P33:活动探究一操作向20mL水中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gNaCl搅拌再加入5mL水搅拌现象结论[继续进行以下实验]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操作现象结论加入5g KNO3搅拌再加入5g KNO3搅拌……加热再加入5g KNO3搅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种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这过程中顺理成章的形成了饱和溶液的概念。
冷却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小结]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
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2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得相关信息。
2、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能利用气体溶解度曲线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过程方法初步学习运用数据、表格、图像等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展示关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的习题。
情境激疑:前面我们已经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如果让你比较氯化钠和氯酸钾哪种物质的溶解性强,你将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结合以下情境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展示设问:1、用一杯水溶解食盐和用一大盆水来溶解蔗糖,是否具有可比性?2、用热水溶解食盐和用相同量冷水溶解蔗糖,情况会怎样?是否有可比性?3、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一个达到饱和状态,一个没有,情况会怎样?【探究活动1】1、小组讨论设计“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性大小”的实验方案。
2、思考教师展示的问题情境。
3、达成共识:要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复习旧知,为新课做知识铺垫。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分析明确分别从几个方面考虑。
4、用相同温度和质量的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均达到达到饱和状态,却未记录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是否能比较两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建立概念:过渡: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相关学者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测出不同固体物质在某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把这些数值称为此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板书:一、固体物质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解能力需满足:在同一温度下,溶剂的量相同,达到饱和状态,记录并比较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在什么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导入新课
导入一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学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导入二在上节课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 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
[思考](1)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的多吗?(溶剂的量要一样多)
(2)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进行比较?(饱和状态)
(3)用温度为100 ℃和20 ℃的水进行比较,可以吗?(必须相同温度才行)
[分析] 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这就需要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要求必须是在同样的温度、相同量的溶剂、均达到饱和状态才可以。
推进新课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提问]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回答]是36.0 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思考]“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从中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分析] 含义:1.在20 ℃时,36.0 g NaCl在100 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在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
信息:溶剂的质量为100 g,溶质的质量为36.0 g,质量分数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思考]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卡片”寻找答案。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过渡]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查看课本图912
[讨论]①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为什么?
②你能比较出45 ℃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③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结论]①溶解度曲线基本都呈递增趋势。
②45 ℃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KCl。
③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溶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相对大小。
[练习]通过表91和图912溶解度曲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1)5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________;7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________。
1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8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是________。
(2)在70 ℃时,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________时,硝酸钠的溶解度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________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答案:(1)50.4 g 60.2 g 80 g 150 g
(2)37.8 g 60.2 g 138 g
(3)温度低于68 ℃温度等于68 ℃温度大于68 ℃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①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③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KNO3、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结论]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分析]冷却溶液析出晶体能从溶解度曲线上更为直观地看出其变化过程。
[结论]降低温度可以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继续降温还会有晶体析出。
[注意:对于陡升型适用,而对于Ca(OH)2而言正好相反]
冷却溶液析出晶体
[过渡]除了固体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外,生活中气体溶解在水中的现象也很多。
4.气体溶解度
[举例]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分析]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
(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泡沫和气泡产生。
[提问]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现象。
[结论]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
解度减小。
[提问]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
[分析]这些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溢出时的现象。
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结论]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和压强。
[课堂练习]1.下列对“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g”的解释正确的是( )。
A.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 ℃时,100 g溶液中含31.6 g硝酸钾
C.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 ℃时,31.6 g硝酸钾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某些盐湖里出产天然碱(主要成分为纯碱晶体,并含少量氯化钠等杂质)。
在实验室里从天然碱中分离出较纯的纯碱晶体,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杂质仅考虑氯化钠)。
(2)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为:①加热溶解;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洗涤晾干。
(3)完成(2)中①~③必备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石棉网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D 2.(1)冷却热饱和溶液(2)结晶过滤(3)酒精灯漏斗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板书设计
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学习绘制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4.气体溶解度。
布置作业
1.下册教材P40练习与应用2、3、4、5
2.1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9 g,20 ℃时食盐的溶解度为25 g,7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 g,则( )。
A.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B.食盐的溶解度最大
C.氯化铵的溶解度最大 D.无法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3.将6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到20 ℃,溶液中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 D.溶质的溶解度
答案:2.D 3.B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多少来对物质
溶解能力大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来建立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利用实验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可以帮助同学们理解溶解度曲线。
学生都能很快接受所学知识。
备课资料
溶解度
1.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在未注明条件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3.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
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