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大师迈克尔波特公司破产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迈克尔·波特战略管理理论浅析一、战略管理理论产生背景战略管理理论是在美国建立的一门融和战略学和管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起源于20世纪,萌芽于20年代,形成于60年代,在70年代得到大发展,80年代受到冷落,90年代又重新受到重视。
其原因主要在于五六十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竞争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的“战略之路”才能保护自己。
但是,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然而,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七八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
追其根源在于缺乏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于是在9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又重新获得了重视。
二、波特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迈克尔·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包括价值链、五力模型、三种竞争战略及钻石模型。
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而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
管理大师波特的Monitor为何会倒闭?著名的管理学者迈克尔·波特北京时间11月27日消息,《福布斯》杂志网络版近日刊载文章,对传奇性商业领袖迈克尔·波特联合创立的Monitor Group本月申请破产保护的深层原因进行了解析。
文章指出,Monitor并非是被波特战略理论中所谓“五种力量”中的任何一种所“杀死”的,而是被作为主导力量的客户“干掉”的。
文章认为,波特战略理论的核心是,战略、企业和企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企业找到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使其避免受到竞争的破坏性力量的伤害;但在当今的世界上,Monitor有关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主张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真实和不具相关性,企业的目的是要为客户提供更多价值,到最后为整个社会提供更多价值。
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全文:是什么因素导致传奇性的商业领袖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哈佛大学商学研究院著名教授,享有“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联合创立的Monitor Group最终消亡?在2012年11月份,Monitor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被迫申请了破产保护。
为什么这家公司的高薪顾问们没有利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five-force model)来进行自我救赎呢?哪里出错了?Monitor的消亡算不算是意外降临的“晴天霹雳”?其实并不完全算是。
早在申请破产保护以前,这家公司的“死亡螺旋”就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
在2008年,Monitor的顾问业务在当前的金融危机期间大幅减速;在2009年,这家公司的合伙人不得不向其提前注入了450万美元资金,同时放弃了2000万美元的奖金。
随后,Monitor又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altius Capital Management那里进一步筹集了5100万美元的资金。
从2012年9月份开始,这家公司已经无力为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城市坎布里奇(Cambridge)总部支付月租。
到2012年11月份,Monitor还未能向Caltius支付利息,这一债务违约最终将其推向了破产。
国外管理学著名学者1、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2、约翰•科特(John P. Kotter)3、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4、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zberg)5、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6、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7、汤姆.彼得斯(Tom Peters)8、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9、詹姆斯•柯林斯(James C.Collins)10、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一、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大师中的大师简介: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
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成就: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德鲁克先生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
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
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谈中国企业战略我发现有很多的公司事实上并不对自己的战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每一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努力工作,每个人都做很多的事情。
但是我发现:令人吃惊的是大部分的公司没有自己的战略。
竞争并不是要成为最佳我发现在竞争领域的主导观点就是要成为市场上最佳的公司,成为你行业最佳的公司。
大部分的管理者都是这样去思考的。
也就是说有他们认为存在一种最好的竞争方式。
如果是银行业的话,有银行业的最好的竞争方式;如果是汽车制造公司的话,就有一种最好的汽车制造竞争方式;如果是电信行业的话,就有一种最佳的电信行业的竞争方式。
也就是说只有一种获胜的方式。
有很多的管理者都把竞争看作寻求取得成功最佳方式的过程,每个人都在寻找这样一种惟一的答案。
我发现在中国存在一个趋势,就是把商业竞争作为一种军事战争来考虑。
在军事战争中的胜利意味着另外一方的失败,如果要获胜的话就必须摧毁你的对手。
加上认为只有一种取得竞争胜利的方式,因此这种方式必须由自己公司获得。
其实竞争并不是要成为最佳,而在于你要具有独特性,通过这种独到之处向客户提供价值。
竞争有多种方法。
无论在哪个行业都会有多种客户的需求,因此我们就有多种方法增加价值。
作为一个企业,你不是要找出唯一的灵丹妙药,而是要寻找一种适合你的方法,使你做到在业界与众不同。
定义战略的种种误区很少有企业的管理者会说我们不需要战略,但是对于如何来定义战略,大家却莫衷一是。
很多人把战略看作是抱负,就是说我将来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说\"我们的目标是要作为业界的第一或者第二,这是我们的战略\"。
这是战略吗?这是目标,这不是战略。
战略是怎么样成为第一和第二。
顺便告诉大家,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做第一或者第二就是好的,没有证据表明做到第一或者第二就能有卓越的利润。
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宣称:我们的战略就是合并,我们的战略就是成立合资企业,或者说我们的战略是外包。
这是战略吗?这不是战略,这是你要采取的行动,你的做法。
迈克尔·波特企业竞争理论的构建者■文/向坤有这样一种说法,迈克尔·波特与彼德·德鲁克、艾伦·格林斯潘系“20世纪对全球经济影响力最大的50位人物”前三名,足见其声望与成就。
在中国,迈克尔·波特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理论是MBA的必读课程之一。
迈克尔·波特先生是何许人也?他的洋理论对目前中国企业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提示?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理论”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是一位外表文弱、气质坚定的伟大理论领袖,被人誉为竞争战略的第一权威,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
其著作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美500家大企业的经理人、咨询顾问及证券分析师所必读的“圣经”。
迈克尔·波特于1947年出生于美国的密歇根州,父亲是美国陆军军官,他自小便追随父亲旅居世界各地。
1969年,波特获普林斯顿大学大气与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71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商学院毕业;两年后,他拿到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入主哈佛商学院,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授;32岁时,他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并于2000年12月荣获哈佛大学最高荣誉“大学教授”资格,成为该校历史上第4位得到这份殊荣的教授,当之无愧地成为学校的“镇校之宝”。
波特获得过无数奖项,他因对工业组织的研究而荣获哈佛大学的“大卫·威尔斯经济奖”;四度获得“麦肯锡奖”;1990年,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书被美国《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商业书籍;1991年,荣获美国市场协会的“市场战略奖”;1997年,荣获美国国家经济学人协会的“亚当·史密斯奖”。
迈克尔·波特的影响力遍及全球,他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领域,对全球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国际商学领域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他已出版了近20本著作,发表了100多篇论文。
战略大师波特的公司破产了战略大师波特的公司破产了导言:2021年蜚声国际的竞争力策略大师、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办的管理顾问公司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在经历近30年的暴起及衰落之后,于11月7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再由纽约德勤管理顾问公司收购。
战略大师波特的公司破产了在全球金融危机退潮之际,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联合创立的管理顾问公司Monitor Group却不得不申请破产。
这家顾问公司鼎盛时期在全球有27家分公司、1 500位顾问,在咨询业排名第四。
16年前,本文作者之一在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时差点就投奔这家公司。
是波特自己的战略理论知易行难,还是其理论本身出了问题?波特从产业结构与竞争位势出发,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定位”、“取舍”和“匹配”。
当公司能通过独特的运营活动提供特定的产品或服务时,定位就具有经济意义,即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这一理论成为许多企业制定战略,或者咨询公司提供策划的黄金工具。
但从另一方面看,定位这一先验的设计思路,无疑将战略制定者抬高到一个全知全能的地位。
CEO或者一个刚出炉的MBA如果能有足够的能力收集全面的产业信息或者市场数据,就可以制定出一个超越竞争对手的战略。
这忽视了战略是个不断摸索、迭代优化的过程。
尤其是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战略制定者并不能理性决策,很多时候是运气在其中起作用。
为此,明茨伯格毫不客气地将波特的战略理论视为“盲人摸象”中的一种。
万科总裁郁亮声称万科没有战略,正是出于对盲人摸象型战略的怀疑。
在一个行业规则剧烈波动的时期,根本无法制定清晰的或者传统意义上的战略。
流行理论的黑暗面在社会学科领域,由于研究对象的高度复杂性、模糊性、动态性以及主观性,导致社会学科比自然科学具有高得多的不确定性,社会学科理论往往会有很多的假设、条件与因果关系,而且常常存在多个不同理论解释同一现象的情况,正如“盲人摸象”。
格兰仕一篇文章省下百万广告费杰信创作的《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格兰仕,总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典范》等新闻稿在《中国经营报》、《南风窗》、《智囊》发表后,不仅全文广为转载,许多媒介在报道与评论价格战时经常引用其中的精彩段落与观点,据收集到的报刊与网上查询就有3000多次被转载或引用。
试想,这篇文章为格兰仕省下的广告费岂止百万?杰信的策划之所以能超低成本开拓市场又能为创建强势品牌作加法,是因为杰信的策划人总能以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触觉深刻洞察国情与中国企业的实际。
——格兰仕集团副总裁俞尧昌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格兰仕超低成本的新闻传播近年来,价格战一直是沸沸扬扬的热点,专家学者、媒介及企业界对此莫衷一是、褒贬不一,不过主流的观点是:企业只会单纯地运用价格杠杆层次太低,价格战属于恶性竞争,导致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证、行业积累偏低、无法支持技术进步。
有些人士甚至认为价格战如洪水猛兽行不得。
若仅仅根据企业运用的营销手段比较单一就认定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就好象说卖可口可乐低层次一样可笑!因为可口可乐不就是只会卖一点会冒气的碳酸水吗?其实价格战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本质是总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同为三大主要的竞争战略,并无高底优劣之分。
关键要看企业适合走哪种战略路线和对这一战略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
长虹的总成本领先战略与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各有千秋,有些朋友十分推崇海尔不大看得上长虹,其实海尔为差异化如售后服务付出的成本挺高的,纯利一直不理想,长虹的纯利一直比海尔多3倍(1999年之前)。
总成本领先战略与价格战需要以大规模的产销、一流的管理水平、卓越的技术工艺、先进的生产装备、很强的自我配套能力、较低的负债率为支撑。
价格战要打出水平,丝毫不比差异化战略来得轻松。
有专家引经据典批价格战,那我们不妨也为价格战的正确性引一下经据一典,营销学鼻祖菲利浦·科特勒在其营销宝典《营销管理》中谈到价格策略时,第一句话便是"没有降价二分钱不能抵消的品牌忠诚"。
竞争力大师迈克尔波特公司破产
/s/blog_8c5662f1010159ls.html
国际2012-11-22
(美国‧纽约22日讯)蜚声国际的竞争力策略大师、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创办的管理顾问公司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在经历近30年的暴起及衰落之后,于11月7日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之后再由纽约德勤管理顾问公司收购。
波特32岁便获得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之职,是全球公认的竞争力策略权威。
波特和一群与哈佛大学有关的企业家于1983年创立摩立特集团,专门为企业主管和各国政府提供策略性的咨询服务,一度曾与贝恩公司及波士顿顾问集团等著名的咨询公司分庭抗礼。
摩立特集团向特拉华州联邦法院提出的破产保护申请书中,列出该公司的资产与负债分别在1亿到5亿美元之间,有1千到5千个债权人。
依据摩立特与德勤达成的资产收购协议,德勤将接收摩立特在美国的业务,而德勤在国外的分支机构将接收摩立特的海外业务。
《福布斯》杂志报导,摩立特业务恶化已有一段时间。
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时,集团的咨询业务便大幅减少。
2009年公司的合伙人还需对公司再注资450万美元,并停领2千万美元的股利;公司还向私募基金Caltius资本管理公司借入5千100万美元。
今年9月摩立特无法支付麻州康桥总部的房租,11月又未能如期支付利息给Caltius,票据无法兑现,公司因而破产。
除了业务萎缩之外,摩立特更因为在2006到2008年间,接受利比亚前独裁者格达费提供的300万美元,以协助卡塔尔菲提升形象;去年卡塔尔菲垮台后,该公司也因为这项业务而备受质疑,摩立特去年还为此事道歉。
对于公司情况何以会急转直下,总裁纳吉在声明中仅低调地表示:“摩立特30年来已在策略顾问业界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在替个别客户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信誉卓著,并提供世界一流的知识产权与思想领导服务。
我们拥有最高质量的人才库。
"
竞争五力等名词企业界琅琅上口
迈克尔波特的名字在管理学界如雷贯耳,他的竞争五力、差异化、利基、价值链等名词,企业界几乎人人琅琅上口。
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位竞争力大师不只活跃在管理学界和企业界,还是许多城市、区域、国家领导人就教的对象,且在政治、环境及健保改革等领域积极贡献。
现年65岁的波特,一1947年生于密执安州安娜堡,普林斯顿大学航空及机械工程系毕业,26岁即取得哈佛经济学博士,后来任教于哈佛商学院。
波特现在是哈佛大学极少数取得“杰出大学教授"荣衔的商学院教授,享有跨学科或甚至跨学院研究的自由。
波特目前与另一位教授瑞夫金联合领导哈佛商学院的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目标是召集哈佛校内外学者集思广益,让美国更具竞争力。
波特在哈佛“办公室一整排"
迈克尔波特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执教超过30年,是全球策略管理学界的重量级大师。
一位哈佛的访问学者昨天透露,因为波特的出色募款能力,他哈佛的办公室不是一间,而是“一整排";学生想修他的课,还要先写计划书。
五力输一力波特被客户打趴
摩立特集团申请破产保护前,公司内部的高薪顾问为何不用波特著名的“竞争五力分析法"来自救?是因为策略无效?还是因为世界已经改变,但公司却未能调适?
波特1979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文章中指出:“产业内的竞争情势,系于5种基本力量:新进者的威胁、替代性产品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顾客的议价能力及产业内部的竞争对手,而由合力来决定企业最终的获利潜力。
"
他的理论植基于“寡占"理论;企业的策略目标是为了击败对手,而非对客户提供加值。
企业要想持续获得超额利润,必须避免竞争,并找出结构性的障碍,来保护既有的超额利润。
然而企业的竞争并非战争,未必要对手失败才能造就本身的成功;就如同艺术表演一样,艺术家可以各自寻找自己的观众。
至于波特最重视的结构性障碍,近20年来由于全球化及网络风,已经吹垮了大部份障碍,市场改由客户当家做主。
波特理论已不符实际
今天企业已不再靠击败对手,并以结构性障碍来保护自己免于竞争,而必须不断创新来为客户提供加值,找到新方法来讨客户欢心。
例如苹果、亚马逊、好市多等,都是典型。
面对这种新世界,摩立特主张靠企业结构来追求永续性竞争优势的作法,已经不符实际。
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大企业不愿意也无力再支付高额的顾问费。
富比世在结论中指出,摩立特并非是被“竞争五力"的对手杀死,而是因为客户不再愿意花钱买摩立特的那一套。
摩立特只死于“一力",就是客户。
大师未必赚诺奖经济得主也惨赔
“大师"下海从商,未必能“挂保证"赚钱。
竞争力大师波特创办的摩立特集团申请破产保护只是其中一例,由莫顿与修斯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主持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因以高杠杆比率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失利,于1998年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LTCM负责操盘的是修斯和莫顿,还包括联准会前理事,金融业套利专家及数学系教授等,阵容空前坚强。
修斯和莫顿利用他们赢得桂冠的“选择权定价模式",操作衍生性金融产品,纵横市场3年,的确为自己和富豪赚了不少钱。
他们结合数学与经济学,再配合金融实务及统计资料,发展出复杂的套利模型,以保证不管市场是涨还是跌,基金都能赚钱。
然而理论上万无一失的模型,却碰到突如其来的俄罗斯金融风暴,结果连大师也走避不及,投资组合暴跌。
公司资本由48亿美元惨赔到只剩6千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