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1.生疏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引人留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表达挨次。
4.学习细心观看的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课前预备】1.课前观看爬山虎实物。
2.搜集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课1.出示图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图片,问: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吗?(依据学生的答复介绍爬山虎: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是可作为垂直绿化的植物之一。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知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就是介绍爬山虎这种植物的。
2.板书课题,齐读。
3.质疑课题:看着课题,你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预设: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脚呢?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长在哪里?它的脚怎么爬的?4.导入:是啊,爬山虎怎么会长脚呢?它的脚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整体感知1.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沟通:(1)认读词语。
嫩绿舒适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渐渐结实(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
其次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秀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外形。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3.理清脉络(1)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2)其次自然段介绍什么特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3)主要内容?(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外形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
2.学习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具体地描写事物。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深入学习爬山虎的脚。
二、明确学习任务,交代学习方法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打算从哪几方面去了解爬山虎的脚【3个方面,(1)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2)它是如何爬的;(3)它与墙的关系。
】出示学习方法:第一部分由老师引导完成,第二部分由同学之间讨论完成,第三部分由同学自学完成,学习方法十分简单,找出关键句用﹏﹏画出来,再找出关键词用▲▲标出来。
三、导学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找出写爬山虎的脚的关键句子,读一读。
2.请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帮助老师完成板书:(1)脚的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2)脚的形状:枝状、细丝。
①细丝是什么样的呢?全班齐读。
(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谁见过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很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
)②屏幕显示: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脚的细丝的对比图。
瞧,爬山虎的脚的细丝与蜗牛的触角都非常细,而且头上还有小圆点,所以在这儿作者的比喻用的非常准确。
全班齐读比喻句,好好体悟。
③脚的颜色:嫩红色。
3.小结:同学们一块儿把这三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出特点。
4.用电脑演示验证一下大家刚才读对了没有。
5.再读本段,注意读出脚的可爱来。
四、讨论完成第四段1.组成4人学习小组,也用刚才找关键句的办法学习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2.学生汇报讨论情况关键句、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3.全班齐读关键句。
4.学生观看电脑演示。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启发我们要留心和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本课能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教学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是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住特点来描写的,从而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找出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然后通过研读了解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明白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内的爬山虎。
学生:预习课文,通过实物或影像资料观察爬山虎。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
生字、新词。
2.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熟读第2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课件、彩笔、画纸【教学过程】一、质疑,激发阅读兴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对于它的脚,你最想知道什么?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梳理问题大致如下:脚是什么样子的?颜色怎样?怎样爬墙的?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二、研读,体会自然的神奇1、刚才大家围绕“爬山虎的脚”提了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读课文3至5自然段写脚的部分,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屏幕出示句子)⑵指导读勾画的句子,用读书记号在句子中标出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⑶看图认一认爬山虎的脚,说说根据。
⑷指导朗读。
3、分小组讨论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⑵交流汇报。
⑶重点指导句子:长出小圆片,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
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⑷议一议:能否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⑸指导朗读。
4、自学第五自然段。
⑴自读课文。
⑵说一说: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有什么变化?⑶指导朗读。
三、朗读,感受文字的韵味1、因为有了爬山虎这样神奇的脚,才有那满墙的美丽的叶子。
想不想欣赏一下呢?2、课件欣赏。
3、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优秀5篇)《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
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小组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2、检查交流:(1)领读词语。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
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颜色:嫩红、嫩绿、绿叶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教学反思: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
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爬山虎的脚》教案1一、教材简析《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__,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__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
学习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习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__。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五、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二、自主研读: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共15篇〕第1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终究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答复,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
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答复“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
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得意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答复:“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优秀7篇爬山虎的脚教案篇一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图片、彩色笔、画纸教学过程: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1 游戏激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2 、导入课题(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2)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3、展示目标。
(随机)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
-----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
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
(读、划、填、画)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
爬山虎的脚的优秀教案(优秀9篇)爬山虎的脚教学教案篇一情景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细致介绍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为了突破课文的难点,我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画面。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时,让学生在电脑画面中动手找出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深化对文本的认识。
在学习爬山虎如何利用脚“一脚一脚”地向上爬的部分时,先让学生读书,抓住描写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的词语,并在电脑上将这一组词语按顺序排列。
再将整个动作过程的动画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步点击单个的动词,分解动画,逐幅观察,最后完整地演示整个爬的动画过程。
这样去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难点,使课文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易于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出爬,这是为什么呢?2、通过预习,你们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3、根据课题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1、学习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爬山虎叶子的?(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批画)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叶子的形状和动态两方面来写的。
生2:作者是从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刚长出来的叶子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书、汇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
3、教师归纳(板书:样子、怎样爬、变化)4、教师提出有关写法的问题,出示小黑板: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
(二)探究问题,深入学习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其余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2)观察实物(学生自由发言),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3)观察实物并讨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4)复述第四自然段。
(5)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叶柄的反面。
(6)提问启发: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柔弱)如此细小柔弱的脚能爬上墙吗?【设计意图】虽然爬山虎到处可见,但学生尚未留心,更谈不上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师采摘实物并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亲眼目睹爬山虎“脚”的形状像树枝,细得像头发丝,每根丝的头上有一个小圆片,长的位置在叶柄的反面。
采用简笔画让学生理解“反面”一词,了解到爬山虎“脚”的位置,进而观察到爬山虎“脚”的颜色,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习惯。
学习第四自然段1、自读,并在描写爬山虎怎样往墙上爬的句子下面画上横线。
2、课件演示:第四自然段前三句。
鼠标点击第三句,指名朗读,问:这句话哪一个词概括写出了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鼠标,使“一脚一脚”成为红色的字)3、爬山虎到底是怎样向上爬的呢?在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的词。
(学生回答,板书:触、巴、拉、贴)(教师点击鼠标,使这四个动词成为绿字)4、学生再次朗读第四自然段,问:能否将四个动词交换顺序?(不能)5、教师小结:作者就是根据爬山虎的生长规律,恰如其分地用上动词,形象地给我们展示出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
6、课件演示:展示爬山虎一脚一脚顽强地往上爬的情景,学生根据演示复述生长过程。
参赛者:单位: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北辛庄学校姓名:王俊乔
教案背景: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课题: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植物的经典之作,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
叶老在文中向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其中“脚”的描写占用了大部分篇幅,也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通过叶老细致入微的观察,我们要从中学习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
基此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3、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做生活美的发现者。
教学重难点: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是重点;
爬山虎怎样向上爬是难点。
课前准备:
寻找并观察爬山虎的叶子、茎、脚,对照课文仔细观察是否和叶老的描述一致。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实物的,文字简洁易于理解。
学生通过读课文和实物的观察能初步感受爬山虎的样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考虑把重点放在爬山虎的脚生长变化,以及它怎样向上爬,这些地方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种植物。
体会作者时刻留心观察事物,耐心、细致的观察,才能有这样的发现,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手法,突破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兴趣。
展示爬山虎这种植物的一段实物,提出问题:“你了解了哪些有关爬山虎的知识?说说你的观察所得。
”学生踊跃回答,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告诉大家。
“你们知道这种植物是靠什么力量固定在墙上?怎样一步步爬上高高的墙面的?今天我们就随叶老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二、课堂探究,收获新知。
1、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播放着爬山虎在微风中荡漾的视频,甜美的声音诵读课文第二
自然段,在听的过程中找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刚长出是嫩红的,不今天
就变成嫩绿的,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
2、掀开爬山虎绿绿的叶子来揭示爬山虎能爬的奥秘吧,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
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演示动画
课件,让学生边看边说,并与蜗牛的触角作对比,形象生动的了解刚长出的爬山虎
脚的形状。
3、爬山虎是怎样靠这细小的脚向上爬呢?出示变成小圆片的脚和蛟龙的爪子做对比
的课件,触着墙的时候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再向上生长就会再长出新的脚,
就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用小手做向上爬的动作),爬山虎就爬上高高的墙去了。
4、没挨着墙的脚就会(萎了),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就变成(灰色),紧紧
地巴住墙,不费劲休想拽下一根茎。
进一步了解“脚”会牢牢把爬山虎固定在墙上
的原因。
三、总结升华,意犹未尽。
没有叶老这么耐心细致持久的观察,我们自己能发现爬山虎的美吗?只要在生活中时刻睁大美丽的双眼,你也会发现大自然的奇妙。
四、拓展延伸,所学为用。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经行观察,写出它的美,特点,在自然界中靠什么存活,看谁观察的仔细,写的最棒。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地点——墙上、屋顶上
新叶嫩红,大叶嫩绿
叶子——
叶尖儿朝下,均匀,不重叠,没空隙
脚——位置茎上反面
样子刚长出的像蜗牛的触角,触着墙后就像蛟龙的爪子
颜色细丝是嫩红的,慢慢变成灰色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通过实物观察,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尤其是脚的生长变化过程。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演示,思维紧跟问题,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注意到一些词语,如“叶柄”“茎”有的学生不大理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大打折扣,以后应注意课前预习时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先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