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篇 物理
- 格式:ppt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3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八年级(上册)执教人:周志黄麓镇中心学校二○一三年九月目录第一章走近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1.2 测量长度和时间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4 尝试科学探究第二章声音与环境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第三章光和眼睛3.1 光世界巡行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3.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3.4 探究光的折射定律3.5 奇妙的透镜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7眼睛与光学仪器第四章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4.1 从全球变暖谈起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4.4 升华和凝华4.5水循环与水资源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5.1 物体的质量5.2 探究物质的密度5.3 密度知识的应用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5.5 点击新材料教学进度表八年级物理制定人:周志沪粤版物理《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教材分析一、《课标》的要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6、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7、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二、本章编写思路与特点1、编写思路本章教材安排了三节内容。
基本思路如下:第一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喜爱物理。
首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力、热、声、光、电等自然现象,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特别是经典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物理学的多姿多彩,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是非常有趣的;接着,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几个典型时期,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知道物理学十分有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单元教材解读:本章是初中物理的开篇章,共有三节,均为物理学科的启蒙课。
第一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讨》主要使学生熟悉科学探讨的工具,了解科学探讨的环节。
教材设计各个板块的主要目的,其一是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其二是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其三是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熟悉科学探讨的七个要素;其四是让学生体验物理学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物理学习的实践性,使学生熟悉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不仅好玩,还超级有效。
第二节《测量:实验探讨的重要环节》主要介绍长度的测量,即刻度尺的利用,因为长度的测量是大体的测量,只有掌握了刻度尺的利用,其他测量仪器的利用才容易理解。
安排学习本部份测量知识,可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教材中还简单介绍了误差的初步知识,说明误差不可避免,不能消除,只能设法减小。
若是不能掌握误差知识,在学习物理规律时按如实验数据得出相等、正比、反比等关系就困难了,这些知识都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也是大体技术。
第三节《活动:降落伞比赛》是一节活动课,其实也是一节探讨课,通过“降落伞比赛”这一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讨的方式。
为学生以后在学习物理的进程中进行科学探讨指明方式。
总的来看,本章是对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探讨进行“入门教育”,为整个初中物理科学探讨教学打下基础。
单元整体目标:1.熟悉测量是实验探讨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讨的一般步聚,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和与其他单位的换算。
4.学习利用刻度尺,了解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5.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式;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6.了解科学探讨的大体要素。
7.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大体原理。
8.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育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单元学情分析及教学建议:物理课程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都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请看下面的例子,从中总结区别,进而总结出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关于相似,可以类比影子,地图,或八戒变大等领会形状一样大小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是相似的精髓。
具体地说,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以及影子的长度来表示或“代替”。
(一)函数法——公式推导,理论结合实际(二)设物体长为x ,像的长为y ,u 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物距,v 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像距。
则由相似三角形可得,f v fy x -=,vu y x =,联立二式,可得fv fv u -=,化简为对称形式:uv vf uf =+,两边同时除以uvf 即可化为最简式。
我坚信,只要掌握了此公式,就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由此出发而“开枝散叶”式分析,就可解决初中阶段遇到的几乎所有习题。
下面就对展开讨论: (1)fv u 111=+,左边为两个变量,右边焦距取决于凸透镜,为常量(constant)。
(2)若令v u =,可解得f v u 2==,物距等于相距,由”立竿见影”可知,杆长则影长,物像的“影长”相等可得物像等大。
从数学上讲,1==vuy x ,表明物距与相距的相对大小代表了物与像的相对大小。
,实际考虑物体大小不变此时,成像的性质为等大、倒立的实像,像与物异侧。
题目: Ⅰ若从图形中读出v u ==20cm ,求 f =___cm.(3)若f u 2>,则f v 2<,得v u >,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与物异侧。
其主要应用在:照像机、人的眼睛。
(4)当f u f 2<<时,f v 2>,得v u <,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与物异侧,其主要应用在:幻灯机、显微镜、电影放映机。
(5)若f u <,则0<v ,说明成像为虚像,凸透镜的焦距0>f ,011>+v u ,vu ->11,0>-v ,v u -<,v u <,又进一步说明为放大的虚像,结合作图,成像为正立的。
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
《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
《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简称《物选一》)电子课本,是北京师范大学精心编写的,主要面向有物理经典专业学习背景的高校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是必修和选修课程的高档教材。
该课本分为入门篇、进阶篇和专题篇三篇,以实例分析来引导学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奥秘,从生活入手,把实验室和教室的学习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把教科书中所记载的知识延伸为一种整体的知识系统,加深理解。
《物选一》电子课本提供全面的实验教学支持,同时包括多媒体等各种技术支持,按照科学的原理和系统的思想结构进行处理,依据实践和理论来循序而渐进地进行学习,并可以用有趣的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实际。
《物选一》电子课本是一本精心编写的、富有趣味性的教科书,结合各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在经典物理学习中学习到更多有关物理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物理学科知识的深入和综合运用,旨在帮助广大学子掌握扎实的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新的技能。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通过对物质、能量、运动等自然现象的研究,探索了世界的本质规律。
而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是物理学习的入门章节,主要介绍了基本力学概念和物体运动规律。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章的知识点。
1. 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系表示,通过位置矢量和时间的关系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匀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相同的时间内相同的距离,速度不变。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同,速度不断发生变化。
2. 力的概念力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因素之一,是使物体从静止状态转变为运动状态,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要改变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外力的作用。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要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受到外力的作用。
这也是惯性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到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a = F/m。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物体上。
4. 力的合成当物体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规律决定。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合成的矢量和,方向与合成的方向一致。
5. 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指出了物体运动的规律:物体受到的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即F = ma。
通过这个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在学习物理必修一第一章《力学基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定律,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
通过实际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操作,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0字】第2篇示例: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
搞好入门教学,养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摘要:初二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引言课”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也关系到物理教学的质量。
上好引言课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物理的环境。
关键词:物理教学引言课物理素养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教材中的“引言”则是这一启蒙课的入门篇。
搞好入门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素养,为今后的教学蓄足势能。
下面我结合教材的“入门篇”和对入门教学的尝试,撰以成文,略陈管见。
一、深入领会教材编写意图以贴近生活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
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要引起初中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以贴近实际生活的物理实验为“引爆点”和“突破口”,显然要比单纯、空洞的说教来得有效。
因此,“入门篇”的内容在选材时,用了四个取材容易,观察性、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物理研究什么”、“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实验不但要突出“新、奇、趣”,而且操作要熟悉,实验现象也要明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从物理是有用的入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若说演示实验突出了“趣”的话,那么,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体会到物理的“用”(即有用性)。
教师可以就学生熟悉的现象作适当的介绍,可举以下例子:①热水使瘪的乒乓球变圆;②小小秤砣压千斤;③高压锅烧饭;④电热毯取暖;⑤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人会倾倒;⑥铁船能在水上航行;⑦看水中的物体会觉得比实际要浅;⑧无绳电话等。
另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让学生听听激光唱片,看看vcd,或从光盘上浏览图文、观看动画,并适时介绍激光和计算机——20世纪最重要的两项高科技成果,告诉学生,它们的原理和理论基础正是物理学知识。
三、介绍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
每一位物理学家的背后,都有着许多催人泪下,坚韧不拔、执著追求的动人故事。
第十三章电路初探
一、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为初中物理电学的入门篇,内容涵盖了电学的基础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两种连接方式、电路的三种状态、电学中的两个重要测量仪器——电流表和电压表,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学习电学的基本规律以及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关注电路的基本组成,明确各元件的作用,运用能量转换的思想,明确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对于两种连接方式的设计,建议在实验的同时使用类比的方法,在增加学习趣味性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
3.对于电路三种状态的教学设计,建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明确通路、断路和断路,尤其是对于短路的教学,要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用于开展短路实验,在实验中了解短路的危害性。
4.以实验的方法,在电路连接方式中穿插两个电表的使用,建议先有学生通过预习后完成课本实验,在学生实验中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电表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甚至是错误之处,然后集中讲解;
5.整张内容的讲解,要时刻贯穿电路图的使用教学,要求学生对电路图的掌握做到:规范熟练掌握电路元件的符号表示及电路图的画法,能画出较美观的电路图,能熟练通过电路图连接实物,或者通过实物图画电路图;
6.最后一节的教学,建议拓展增加家庭电路的双控电路的设计和连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怎样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300字作文怎样学好物理的方法和技巧300字作文篇一一、死记硬背: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
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二、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
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
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三、重视物理过程,重视辅助作图: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
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
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
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全力上课,专心听讲: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
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
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
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
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坚持做笔记: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
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8篇篇1一、质点运动的描述1. 质点概念:用于简化实际物体的理想化模型,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只关注其位置和运动状态。
2. 参考系:选择作为参考的物体,用于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
参考系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
3. 标量和矢量:标量描述物体运动的量值大小,如路程;矢量描述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等。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描述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持续性,分为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对应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时间间隔对应两个时刻之间的时间段。
篇2一、质点、参考系、坐标系1. 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的模型,用来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
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只考虑它的质量。
2. 参考系:是用来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基准。
不同的参考系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常见的参考系有地面、惯性参照系等。
3. 坐标系: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置的基准。
通常使用笛卡尔坐标系,通过三个互相垂直的坐标轴来描述空间中的位置。
二、时间和位移1. 时间: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时间间隔。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 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位移等于末位置向量减初位置向量。
位移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三、运动学的基本公式1.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即v=s/t。
平均速度描述了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状态。
2.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可以通过极限法求得,即当时间趋近于零时,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就是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描述了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3.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即a=(v-u)/t。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四、抛体运动1. 抛体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抛体运动可以分为平抛、斜抛和竖直上抛三种类型。
2. 平抛运动:是指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射出后,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