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王琨传原文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一】崇明县①刘惔字真长,沛国相人也。
惔少清远,有标奇。
家贫,织芒屩以为养,虽荜门陋巷,晏如也。
人未之识,惟王导深器之。
以惔雅.善言理,简文帝初作相,与王蒙并为谈客,俱蒙上宾礼。
时孙盛作《易象妙于见形论》,帝使殷浩难之,不能屈。
帝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之。
”乃命迎惔。
盛素敬服惔,及至,便与抗答,辞甚简至,盛理遂屈。
一.坐抚掌大笑,咸称美之。
②累迁丹杨尹,为政清整,门无杂宾。
时百姓颇有讼官长者,诸郡往往有相举正,惔叹曰:“夫居下讪上,此弊道也。
古之善政,司契而已,岂不以其敦本正源,镇静流末乎!君虽不君,下安可以失礼。
若此风不革,百姓将往而不反。
”遂寝.而不问。
③惔每奇温才,而知其有不臣之迹。
及温为荆州,惔言于帝曰:“温不可使居形胜地,其位号常宜抑之。
”劝帝自镇上流,而己为军司,帝不纳。
又请自行,复不听。
及温伐蜀,时咸谓未易可制,惟惔以为必克。
或问其故。
云:“以蒱博验之,其不必得,则不为也。
恐温终专制朝廷。
”及后竟如其言。
尝荐吴郡张凭,凭卒为美士,众以此服其知人。
(节选自《晋书》)20.试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刘惔“寝而不问”的原因。
(3分)奉贤区(1)钱士贵,字符冲,奉贤高桥人。
万历庚戌进士,授进贤知县。
丁忧服阙补上饶,以治行。
征拜.御史,寻谢病归。
崇祯改元,以原官起用。
遣督蚀,还,掌京畿道。
寻迁南大理寺丞,以疾告者。
十年,起应天府丞,迁南太常卿,召为刑部右侍郎,未至卒。
(2)初,以御史征也,时“移宫、红丸、梃击”三大案,狱.久未定,下廷臣议,士贵议曰:“选侍①移宫在停封一月后,既无垂帘之举,而迹涉疑似,阁臣顾不力争,泄泄以处,何以压服众心。
李可灼妄进红丸,鼎湖载泣,人思判刃,而阁臣保恶容奸,欲辞赵宣子恶名②不可得也。
请诛可灼,论政府罪,如律议上。
”会魏阉窃政,悉反三案,议以倾朝士。
士贵恐祸及,遂拂衣去。
(3)其起应天府丞也,值淮南被寇,流民避乱,接踵渡江,而金陵又遇岁饥,道馑相望。
士贵立义仓,臵粥厂,计口授餐,全.活甚众。
《南齐书·顾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南齐书·顾欢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齐书·顾欢传》原文及翻译南齐书原文: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也。
祖赳,晋隆安末,避乱徙居。
欢年二十余,从豫章雷次宗谘玄儒诸义。
母亡,水浆不入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遁不仕。
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欢早孤,每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篇》不复讲。
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杨州主簿,遣中使迎欢。
及践阼,乃至。
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臣闻举网提纲,振裘持领,纲领既理,毛目自张。
然则道德纲也物势目也上理其纲则万机时序下张其目则庶官不旷是以汤武得势师道则祚延秦项忽道任势则身戮伏愿稽古百王,斟酌时用,不以刍荛弃言,不以人微废道,则率土之赐也,微臣之幸也。
臣志尽幽深,无与荣势,自足云霞,不须禄养。
陛下既远见寻求,敢不尽言。
言既尽矣,请从此退。
”上诏曰:“朕思弘治道,伫梦岩滨,旰食萦怀。
吴郡顾欢,至自丘园,能献书金门,荐辞凤阙,辨章治体,有协朕心。
今出其表,外可详择所宜,以时敷奏。
”欢东归.上赐麈尾、素琴。
永明元年,诏征欢为太学博士,不就征。
佛道二家,立教既异,学者互相非毁。
欢论之曰:“器既殊用,教亦异施。
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
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
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
优劣之分,大略在兹。
”欢晚节服食,不与人通。
每旦出户,山鸟集其掌取食。
初元嘉末,出都寄住东府,自知将终,赋诗言志云:“精气因天行,游魂随物化。
”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
还葬旧塞,木连理出墓侧。
(节选自《南齐书·顾欢传》译文:顾欢,字景怡,是吴郡盐官人。
祖父顾赳,在晋朝隆安末年,为躲避战乱迁徙定居在吴郡盐官。
顾欢二十多岁时,跟从豫章的雷次宗学习玄学和儒学的各种道理。
母亲去世,他连续六七天一口水都没喝,在母亲的坟墓旁盖起一间草庐为母亲守墓,于是隐居起来不再走入仕途。
《南齐书·崔慰祖传》原文及翻译南齐书原文: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
慰祖解褐奉朝请。
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
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
”慰祖不得已,从之。
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
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
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
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
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
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
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
”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
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
”命门者出之。
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
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
《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
”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译文: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
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
崔慰祖脱去布衣做官担任奉朝请。
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
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
《南齐书》列传·卷五十四高逸○褚伯玉明僧绍顾欢臧荣绪何求刘虬庾易宗测杜京产沈飗士吴苞徐伯珍《易》有君子之道四焉,语默之谓也。
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归,隐避纷纭,情迹万品。
若道义内足,希微两亡,藏景穷岩,蔽名愚谷,解桎梏于仁义,示形神于天壤,则名教之外,别有风猷。
故尧封有非圣之人,孔门谬鸡黍之客。
次则揭独往之高节,重去就之虚名,激竞违贪,与世为异。
或虑全后悔,事归知殆;或道有不申,行吟山泽。
咸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风云以为戒。
求志达道,未或非然;含贞养素,文以艺业。
不然,与樵者之在山何殊别哉?故樊英就征,不称李固之望;冯恢下节,见陋张华之语。
期之尘外,庶以弘多。
若今十余子者,仕不求闻,退不讥俗,全身幽履,服道儒门,斯逸民之轨操,故缀为《高逸篇》云尔。
褚伯玉,字元璩,吴郡钱唐人也。
高祖含,始平太守。
父襜,征虏参军。
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
年十八,父为之婚,妇入前门,伯玉从后门出。
遂往剡,居瀑布山。
性耐寒暑,时人比之王仲都。
在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
王僧达为吴郡,苦礼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数言而退。
宁朔将军丘珍孙与僧达书曰:“闻褚先生出居贵馆,此子灭景云栖,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载矣。
自非折节好贤,何以致之?昔文举栖冶城,安道入昌门,于兹而三焉。
夫却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暂致,不宜久羁。
君当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
望其还策之日,暂纡清尘,亦愿助为譬说。
”僧达答曰:“褚先生从白云游旧矣。
古之逸民,或留虑儿女,或使华阴成市。
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者积数十载。
近故要其来此,冀慰日夜。
比谈讨芝桂,借访荔萝,若已窥烟液,临沧洲矣。
知君欲见之,辄当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骑常侍乐询行风俗,表荐伯玉,加征聘本州议曹从事,不就。
太祖即位,手诏吴、会二郡,以礼迎遣,又辞疾。
上不欲违其志,敕于剡白石山立太平馆居之。
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
常居一楼上,仍葬楼所。
孔稚圭从其受道法,为于馆侧立碑。
明僧绍,字承烈,平原鬲人也。
《南齐书·袁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南齐书·袁彖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齐书·袁彖传》原文及翻译南齐书原文: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也。
父觊,武陵太守。
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
举秀才,历诸王府参军,不就。
觊临终与兄顗书曰:“史公才识可嘉,足懋先基矣。
”史公,彖之小字也。
服未阕,顗在雍州起事见诛,宋明帝投顗尸江中,不听敛葬。
彖与旧奴一人,微服潜行求尸,四十余日乃得,密瘗石头后岗,身自负土。
怀其文集,未尝离身。
明帝崩后,乃改葬顗。
除秘书丞,议驳国史,檀超以《天文志》纪纬序位度,《五行志》载当时祥沴,二篇所记,事用相悬,日蚀为灾,宜居《五行》。
超欲立处士传。
彖曰:“夫事关业用,方得列其名行。
今栖遁之士,排斥皇王,陵轹将相,此偏介之行,不可长风移俗,故迁书未传,班史莫编。
一介之善,无缘顿略,宜列其姓业,附出他篇。
”迁始兴王友,固辞。
太祖使吏部尚书宣旨令就。
坐弹谢超宗简奏依违,免官。
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
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
”世祖愕然,穷问所以。
晏曰:“袁彖为臣说之。
”上衔怒良久。
彖到郡,坐逆用禄钱,免官付东冶。
世祖游孙陵,望东冶,曰:“中有一好贵囚。
”数日,车驾与朝臣幸冶,履行库藏,因宴饮,赐囚徒酒肉,敕见彖与语,明日释之。
寻白衣行南徐州事,迁侍中。
彖形体充腴有异于众每从车驾射雉在郊野数人推扶乃能徒步幼而母卒养于伯母王氏事之如亲闺门中甚有孝义隆昌元年,卒。
年四十八,谥靖子。
(节选自《南齐书·袁彖传》)译文:袁彖字伟才,陈郡阳夏人。
父亲袁觊是武陵太守。
袁彖年轻时便有风采气度,喜好写文章和谈论玄理。
被举荐为秀才,各王府要择取他为参军,他不肯就任。
袁觊临终时写给兄长袁顗的信中说:“史公文才学识可嘉,完全能够使祖宗基业繁盛起来。
”史公是袁彖的小名。
袁彖守父丧还未满三年,袁顗在雍州起兵被杀,宋明帝将袁顗的尸体投入江中,不允许入殓安葬。
2023厦门市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怒而飞怒:________②去以六月息者也息:________③《齐谐》者,志怪者也志: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这篇短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野马”“尘埃”的运动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是,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2)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古诗南齐书翻译赏析《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南齐书六十卷,见于梁书萧子显传。
到了旧唐书经籍志著录这部书,就只有五十九卷了。
刘知几史通序例曾说过南齐书原有序录,后人从而推论南齐书佚失的一卷就是。
萧子显虽然是以封建史臣的观点来修史的,但他以当代人记当代事,在南齐书里保留了一定数量的比较原始的史料。
关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倾轧残杀,书中都有所记载。
对当时唐禹之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豫章文献王嶷传、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沈文季传等里,也提供了材料。
此外对南齐一代的文学史、思想史、科学史方面的情况也有一定的反映。
如科学家祖冲之,在南齐书里就有一篇比较详细的传。
总的来说,南齐书是一部研究南齐历史的重要史书。
《南齐书》同《宋书》一样,都宣扬神秘的思想、佛法的深远,又都过分讲究华丽的辞藻,这是它们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
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繁的弊病。
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借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蛮传宗测传顾欢传虞愿传傅琰传良政传序祖冲之传卞彬传檀超传张欣泰传崔慧景传张冲传刘绘传袁彖传萧惠基传陆慧晓传王秀之传沈文季传徐孝嗣传王思远传谢瀹传江礻石传萧坦之传萧谌传王晏传竟陵文宣王萧子良传桂阳王萧铄传鄱阳王萧锵传安成恭王萧皓传武陵昭王萧晔传长沙威王萧晃传临川献王萧映传王谌传庾杲之传沈冲传刘休传张绪传王僧虔传王延之传何戢传褚炫传张岱传王琨传江谧传焦度传桓康传戴僧静传薛渊传周盘龙传吕安国传王玄载传李安民传刘怀珍传陈显达传王敬则传张敬儿传垣崇祖传张瑰传柳世隆传王俭传褚渊传豫章文献王传文惠太子传皇后传和帝本纪东昏侯本纪明帝本纪海陵王本纪郁林王本纪武帝本纪高帝本纪《南齐书》简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南齐书—王慈传》“王慈字伯宝,琅邪临沂人”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慈字伯宝,琅邪临沂人,司空..僧虔子也。
年八岁,外祖宋太宰江夏王义恭迎之内斋,施宝物恣听所取,慈取素琴石研,义恭善之。
少与从弟俭共书学。
除秘书郎,太子舍人,安成王抚军主簿,转记室。
迁秘书丞,司徒左西属,右长史,试守新安太守,兼侍中。
出为辅国将军、豫章内史,父忧去官。
起为建武将军、吴郡太守。
迁宁朔将军,大司马长史,重除侍中,领步兵校尉。
慈以朝堂讳榜,非古旧制,上表曰:“朝堂榜志,讳字悬露,义非绵古,事殷中世,空失资敬之情。
愚谓空彪①简第,无益于匪躬②;直述朝堂,宁亏于夕惕③。
伏惟陛下删前基之弊轨。
”诏付外详议。
博士..李议:“据《周礼》,凡有新令,必奋铎以警众,乃退以宪之于王宫。
注‘宪,表悬之也’。
”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
慈议不行。
慈患脚,世祖敕王晏曰:“慈在职未久,既有微疾,不堪朝,又不能骑马,听乘车在仗后。
”江左来少例也。
以疾从闲任,转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
慈妻刘秉女。
子观,尚世祖长女吴县公主,修妇礼,姑未尝交答。
江夏王锋为南徐州,妃,慈女也,以慈为冠军将军、东海太守,加秩中二千石...,行南徐州府事。
还为冠军将军、庐陵王中军长史,未拜,永明九年,卒。
年四十一。
谢超宗尝谓慈曰:“卿书何当及虔公?”慈曰:“我之不得仰及,犹鸡之不及凤也。
”时人以为名答。
追赠太常,谥懿子。
(节选自《南齐书·王慈传》)注:①空彪:虚誉,指无实的空名。
②匪躬:指表达忠诚之心。
③夕惕:意思是勤勉慎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B.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C.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D.仪曹郎任昉议/名讳之重/情敬斯极/故悬诸朝堂/搢绅所聚/将使起伏晨昏/不违耳目/禁避之道/昭然易从/2.下列对文中加括号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空,古代官职名,魏晋南北朝时,与太尉、司徒合称“三公”,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
《南齐书·王延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南齐书·王延之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南齐书·王延之传》原文及翻译南齐书原文:王延之,字希季,琅邪临沂人也。
祖裕,宋左光禄仪同三司。
父升之,都官尚书。
延之出继伯父秀才粲之。
延之少而静默,不交人事。
州辟主簿,不就。
举秀才。
除北中郎法曹行参军。
转署外兵尚书外兵部,并不就。
除中军建平王主簿、记室,仍度司空、北中郎二府,加振武将军,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不拜。
宋明帝为卫军,延之转为长史。
延之清贫,居宇穿漏。
褚渊往候之,见其如此,具启明帝,帝即敕材官为起三间斋屋。
迁侍中,领射声校尉,未拜,出为吴郡太守。
罢郡还,家产无所增益。
除吏部尚书,侍中,领右军,并不拜。
升明二年,转左仆射。
宋德既衰,太祖辅政,朝野之情,人怀彼此。
延之与尚书令王僧虔中立无所去就,时人为之语曰:“二王持平,不送不迎。
”太祖以此善之。
升明二年,转左仆射。
延之与金紫光禄大夫阮韬,俱宋领军刘湛外甥,并有早誉。
湛甚爱之,曰:“韬后当为第一,延之为次也。
”延之甚不平。
每致饷下都,韬与朝士同例。
太祖闻其如此,与延之书曰:“韬云卿未尝有别意,当缘刘家月旦故邪?”在州禄俸以外,一无所纳,独处斋内,吏民罕得见者。
永明二年,陈疾解职,世祖许之。
转特进,右光禄大夫。
其年卒,年六十四。
追赠散骑常侍,特进如故。
谥号简子。
延之家训方严,不妄见子弟,虽节岁问讯,皆先克日。
子伦之,见儿子亦然。
永明中为侍中世祖幸琅邪城伦之与光禄大夫金景文等二十一人坐不参承为有司所奏诏伦之亲为陪侍之职而同外惰慢免官景文等赎论(节选自《南齐书·卷卅二·列传第十三·王延之传》)译文:王延之,字希季,是琅邪临沂县人。
父亲王升之,担任过都官尚书。
王延之早年过继给伯父秀才王粲之。
王延之少年时就沉静寡言,不太与人往来。
州里聘他做主簿,他不去。
推举他当了秀才。
他被授予北中郎法曹行参军,转署为北中郎将府外兵曹参军,他都没接受。
南齐书·王琨传原文
原文:
王琨,琅琊临沂人也。
琨少谨笃,为从伯司徒谧所爱。
宋永,武帝以其娶桓修女,除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孝建初,迁廷尉卿,转吏部郎。
吏曹选局,贵要多所属请,琨自公卿下至士大夫,例为用两门生。
江夏王义恭尝属琨用二人,后复遣属琨,答不许。
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广州刺史。
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琨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
州镇旧有鼓吹,又启输还。
及罢任,孝武知其清,问家资多少。
琨曰:臣买宅百三十万,余物称之。
帝说。
明帝临崩,出为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常侍如故。
坐误竟囚,降号冠军。
元徽中,迁金紫光禄,弘训太仆,常侍如故。
顺帝即位,进右光禄大夫,常侍余如故。
顺帝逊位,琨陪位及辞庙,皆流涕。
太祖即位,领武陵王师,加侍中,给亲信二十人。
时王俭为宰相,属琨用东海郡迎吏。
琨谓信人曰:语郎,三台五省,皆是郎用人;外方小郡,当乞寒贱,省官何容复夺之。
遂不过其事。
琨性既古慎,而俭啬过甚,家人杂事,皆手自操执。
公事朝会,必夙夜早起,简阅衣裳,料数冠帻,如此数四,世以此笑之。
建元四年,太祖崩,琨闻国讳,牛不在宅,去台数里,遂步行入宫。
朝士皆谓琨曰:故宜待车,有损国望。
琨曰:今日奔赴,皆应尔。
遂得病,卒。
《南齐书王琨传》(有删节)
注释:(1)鼓吹:指一般的仪仗乐队。
:
王琨,琅玡临沂人。
王琨少时拘谨笃重,为堂伯父司徒王谧所喜爱。
宋朝永初年间,武帝因其娶了桓修女儿,授他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孝建初年,迁任廷尉卿,竟陵王骠骑长史,加授临淮太守,又转为吏部郎。
吏部选官,朝中权贵往往要来开后门,王琨规定从公卿到士大夫,以例任用两门生。
江夏王刘义恭曾要王琨照顾两个人,后又派来给王琨做下属,王琨回答说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