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1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6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临沂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 [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沈阳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 [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民权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对应学生用书P225解析为教师用书独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C从时间1912年9月看,辛亥革命已经完成,并成立了中华民国,必然对人们的服装有影响,C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本身错误。
2.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解析C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和地点及反映的内容——西餐,经分析可以判断C项正确。
3.某著作中说:“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清朝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最有力的召唤。
……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一日有20余万人剪掉辫子。
……剪辫子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断发易服”是“民族革命”的外在体现B.蓄发与剃发是反清与保清的根本分歧C.当时广东省的反封建斗争最为彻底D.社会习俗变迁是政治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解析A在中国近代“断发易服”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反清革命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分歧,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
C、D两项都片面夸大了社会风俗变化在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4.右图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1919届毕业生在1935年20周年校庆时的合影。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重要因素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合检测(十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解析:选D“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2.(2019·临沂一模)18世纪到20世纪初,在广州等地有许多表现中国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日常生活的外销画,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
这反映了广州()A.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B.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C.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D.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解析:选B据材料“这些外销画融进了西洋绘画的技巧,但风格又和西洋画有明显的区别”可知传统艺术已逐渐没落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广州是中西文化融汇之地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绘画艺术,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故D项错误。
3.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云:“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
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
痛矣……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此令!”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力倡剪辫的主要目的是() A.改良社会风气B.恢复汉族传统C.推翻专制统治D.革除满清恶俗解析:选A从材料“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2020版高考历史课时检测(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课时检测(十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徐州一中检测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外部原因是A.近代工业的发展B.社会思想的解放C.政治运动的影响D.近代西方的影响解析选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晚清上海社会生活等变化非常快,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现象的外部因素是近代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故D项正确;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思想的解放、政治运动的影响等都属于内部因素,故A、B、C三项错误。
2.2019·南京调研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解析选 C 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
3.2019·江苏名校一模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社会的发展进步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落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解析选A 材料大意为女鞋制造非常精致,但奈何大多数女子的脚都是弓形。
庚子年过了之后依旧是这样,什么时候强迫改变颓败的风气这反映了妇女缠足观念根深蒂固,以及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这种传统观念在现实中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专题质检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质检第14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广东广州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洋货在中国的运输情况,并未涉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通商口岸而非内河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了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故C 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改变,故D项错误。
2. (2018河南郑州一模,10)开平矿务局在兴办时,李鸿章批准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即使土窿采岀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这一举措()A. 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B. 旨在实现煤矿业国有化C. 增强了官督商办企业的信心D. 有利于商办矿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无论是洋务经济还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受制于西方列强,故A项错误;李鸿章的举措使开平矿务局享有独占性的经营特权,而不是实现煤矿业国有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距唐山十里内不准他人开采煤矿”和土窿采岀之煤应尽商局(开平矿务局)照时价收买,不准先令他商争售”得岀李鸿章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利用洋务企业的政府背景实现开平煤矿地区性的行业垄断,压制其他的潜在竞争对手,此举有利于开平矿务局的经营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为了开平矿务局的发展,不惜用政府权力打击私营商办矿业的发展,是一种对商办矿业的压制,故D项错误。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联考)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B.洋纱洋布C.自由平等观念D.欧洲风俗习惯B [坚船利炮是打开中国近代国门的武器,故A项错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洋纱洋布等商品输入,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瓦解,妇女为了生计走出家门,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故C、D两项错误。
]2.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C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3.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正确。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这种变迁,包括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首先,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是很明显的。
根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90%的中国人生活在农村。
他们的生活模式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城市。
到了21世纪,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种转变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的衣服,更加多样化的食品,更加充实的休闲娱乐等等。
同时,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
以女性地位为例,古代中国妇女地位被认为是比较低下的,女性不能上学,不能批评男人,更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然而,20世纪初,很多爱国女性开始展示他们的才华,包括著名的诗人林徽因,电影明星周璇和范蠡等等。
她们的成功为女权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的偏见。
最后,社会制度的改变也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制度的改变体现为近代化改革和革命。
在清朝晚期,由于经济和政治压力,中国逐渐接受了外国的现代化理念。
然而,这种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和困难的,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共和国,虽然最初的共和国政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标志着中国结束了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制度。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过程,它展示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碰撞。
我们需要对这种变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深入的理解,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入侵;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临沂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辽宁沈阳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民权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民权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这种现象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B[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民国时期,“阳历”和“阴历”同时使用,“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所以B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C、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A[材料显示出清末北京的汉族妇女缠足之风很盛行,因此穿弓形鞋的极为普遍,说明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习俗,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对缠足习俗的变革,与社会启蒙和进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妇女缠足之风仍然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甚精工”反映出近代女鞋制造工艺精湛,不是删繁就简,故D项错误。
]5.(2018·河北邯郸高三摸底)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
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
”材料反映出当时上海( )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与世界的关系紧密D[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上海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新花样”不等于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时新服饰”不等于文化交流中心,故C项错误;与世界的关系紧密与材料中“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相符,故D项正确。
]6.(2018·贵州贵阳高三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
这些观点( )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A[从材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断发易服”,故维新运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没有实行断发易服,影响了变法的结果,不能体现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
]7.(2018·江苏高邮中学高三阶段检测)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
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
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由题干材料信息“民国初年”“新式婚礼”“鞠躬”等可知,当时婚姻习俗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仅仅反映的是“镇江、扬州等地”的新式婚礼,所以A、B、C三项错误。
]8.(2019·云南玉溪模拟)铁路未通之前,平遥是面向晋南的贸易中心。
正太铁路通车以后,榆次逐渐成为贸易中心。
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
材料主要反映出铁路的修建( )A.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促进了现代贸易体系的形成C.彻底瓦解了自然经济D.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
由题干材料信息“山西铁路沿线乡镇以铁路为轴心,把周边乡村纳入怀中,成为其商业腹地,带动了乡村生产的商品化,加速了近代山西乡村向集镇的转变”可知,铁路加快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城乡布局,D项正确;A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2019·辽宁沈阳三模)1887年,中国电报局与英国大东公司、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
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A.取得与外商的平等地位B.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C.在商战实践中取得成效D.逐渐垄断中国通信市场C[A项中的“平等地位”不符合史实;B、D两项不能由题干材料信息得出;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电报局与外国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每年获得较高收入,这说明在商业竞争中中国电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C项正确。
]10.(2018·甘肃兰州高三适应性考试)1879年盛宣怀指出: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非急起图功不可。
由此可见盛宣怀兴办电报事业的目的在于( )A.提升军事调动的效率B.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传播民主平等的思想D.壮大洋务企业的实力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电报业的发展。
根据材料信息“电报为国防要务”“利于用兵调度和联络”等可知,材料主旨揭示的是兴办电报业为军事服务,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平等,排除B、C两项;D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
] 11.(2019·湖北武汉调研)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
这种情况最能说明( )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D[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但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 项正确。
]12.(2018·江苏南京高三期末)阿里巴巴公司依托互联网推出Buy+的全新购物方式,即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
这说明互联网( )A.颠覆了人们的学习方式B.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C.革新了传统的商业模式D.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不是颠覆人们的学习方式,故A项错误;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故B项错误;“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辅助传感器,生成可交互的三维购物环境,使网购变得更‘触手可及’”表明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模式的改变,故C项正确;互联网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者冠婚丧祭,车服器用,等差分别,莫敢踰僭,故财用易给,而民有恒心。
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既无定分,则奸诈攘夺,人人求厌其欲而后已,岂有止息者哉?此争乱之道也。
——程颢、程颐《二程集》材料二中国的新式结婚,最先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东南部沿海的大都会和商埠。
中国人效仿西方的婚礼形式。
但中国真正的婚姻变革是从维新知识分子批判传统婚姻制度开始的。
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文章《禁早婚议》,猛烈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恋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反对纳妾。
20世纪初,随着“新政”的推动,辛亥革命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宣传爱情至上,婚姻自由,主张一夫一妻制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不仅对旧家庭制度和婚姻制度进行更为深入的批判,而且以实际行动投入变革旧婚俗,提倡新婚俗的婚姻变革之中,有些西化的青年,则在教堂中举行“文明结婚”。
但新式婚礼毕竟与中国传统礼俗相冲突,受到了旧派人物的怀疑和抵制态度。
——林彰龙《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材料三1950年我国第一部《婚姻法》规定男女结婚分别为20周岁和18周岁;1980年的第二部《婚姻法》将男女结婚年龄提高到22周岁和20周岁;另外,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从1949年到1965年,同村通婚的比例下降至45.73%,1993—2000年下降到4.7%。
跨县和跨省通婚从1949—1995年的10.3%上升到1993—2000年的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