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六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6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宋四六是宋代骈文的别称。
骈文是一种字句两两对仗的文体,是与句式长短不齐、没有韵律束缚与对偶要求的散文相对而言的。
这种文体滥觞于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六朝,变革于唐宋,可谓源远流长。
唐代以前,文章原无骈、散之分,唐代始以“今体”(后又称“时文”)指称骈体文,以与句式自由的“古文”相区别①。
但“骈文”一词却出现较晚,唐宋时期无此名目,明代王志坚编《四六法海》,何伟然编《四六霞肆》,马朴编《四六雕虫》,王明嶅、黄金玺合编《四六丛珠汇选》及游日章编《骈语雕龙》(类书)均不称骈文,两部著名的文体学著作《文章辨体序说》及《文体明辨序说》中亦无“骈文”一目,清人李兆洛编《骈体文钞》,陈均编《唐骈体文钞》,彭元瑞、曹振庸合编《宋四六选》,孙星衍编《八家四六》及曾燠编《骈体正宗》,均只称“骈体”、“四六”,直到近代姚燮编《骈文类苑》及王先谦编《骈文类纂》,“骈文”一词才为人们接受。
骈文以四字、六字相间的定句形式而被称为四六文。
“四六”一词,一般认为源于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之句,然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即有“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之句,说明南朝时骈文句式就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
最早以四六名集的是晚唐李商隐,他在《樊南甲集序》《樊南乙集序》中自称其骈文为《樊南四六》《四六乙》,后来《宋史·艺文志》亦载其《四六甲乙集》40卷。
宋人以“四六”指称骈文则更为普遍而自觉,其别集有李刘《四六标准》、李廷忠《橘山四六》、王子俊《格斋四六》、方大琮《壶山四六》,选本则有黄虞稷编《千顷堂书目》卷三一所载《群公四六》60卷及《四六丛珠》40卷、旧题杨万里编《四六膏馥》7卷,论著则有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囚道《云庄四六余话》,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六说:“骈俪之文,宋人或谓之四六。
”清代彭元瑞《宋四六选序》指出宋四六“增冰积水,有嬗变之风流;明月满墀,得常新之光景”。
论宋体四六的功能与价值沈松勤内容提要 在变革骈俪形态的四六中,欧阳修等人“以文为骈”,运以散体之法,以说理达意为宗旨,在“古体”与“唐体”以外创立“宋体”。
宋体四六虽有失“四字六字律令”固有的和谐美,却别具一种格调,在宋代士人多层面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呈现出纪事存史、抒情言志等多种功能与价值。
其功能与价值虽根植于应用,却具有不可忽视的文体学与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古文运动 以文为骈 宋体四六 功能与价值一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四六与古文的对立,也往往否定四六的功能与价值,甚至认为自韩愈以后,四六“受了古文作家们最大的攻击,以至于销声匿迹”;而四六为“言之无物”的“颓废”文体,则也成了“盖棺论定”,被写入《辞海》的有关条目。
因而宋四六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了。
对此,近来学界虽有所纠正,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以往学界对宋四六的否定性评价,无疑出于对北宋古文运动的片面认识,也与当年石介等人反四六的思想不无关系。
北宋古文运动承担了在思想领域复兴儒学、在文学领域变革文体的双重任务;为了排斥佛老,复兴儒学,石介等人大力提倡古文,摈弃四六。
然而,难道四六真的像石介所说的是“淫巧浮伪之言”,破碎了儒家之“道”,而唯有古文才能振兴儒学?作为文体范畴的四六、古文与作为思想领域的佛老、儒学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吗?现存中唐陆贽《翰苑集》,无论制诰抑或奏议,敷言则俪,均为四六;其四六虽出于声律对偶,但敷陈论列,无往不可,而且每每曲尽事情,词婉理胜。
元祐八年五月,苏轼与吕希哲、吴安诗等人联名上书,称陆贽之文“深切于事情”而“不离于道德”,乃“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这表明四六与古文同样具有明道治世的功能与价值。
晚唐以后,骈文又称四六,是与古文相对的一个概念。
古文追求奇句单行,四六讲究声律对偶,两者之间有散、韵之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彼此如同井水与河水,各不相犯,尤其是在表现内容上,更不是楚河汉界,不可逾越。
论宋代的四六文
对于宋代的四六文,也称骈文,它是一种文体形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骈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整齐的句式,以双句为主,注重对偶声律,多以四字、六字相间成句。
这种文体常常被运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宋代文学中,四六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许多文学家都以此为创作对象。
通过四六文,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通过对偶声律的运用,使文章更加优美动人。
四六文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这种文体的使用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审美取向。
通过对四六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
1。
2004年宋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2期曲鸣丽本年度宋史研究非常活跃。
3月19日,“朱熹与龙泉文化”在成都巴金文学院举行。
7月24—29日,“十至十三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暨赤峰第三届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召开。
提交38篇,其中近一半论文涉及宋史。
8月25日,“中国宋史研究会十一届年会暨安丙学术研讨会”在华蓥召开。
中外一百多名宋史学者出席了会议。
9月3—10日,“中国三至九世纪发展暨唐宋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12月3—5日,“‘澶渊之盟’一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濮阳(宋代澶州)召开。
本年度出版的宋史方面主要专著及论文集有: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宋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刘春迎《北宋东京城研究》(出版社),何俊《南宋儒学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文化的研究》(上、下,三联书店),蔡方鹿《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人民出版社),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研究》(齐鲁书社),李贵录《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祖慧《沈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卢敦基《陈亮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张其凡《宋代史》(上、下,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胡小鹏《中国手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李仁群等《道家与中国·宋代卷》(人民出版社),张立文、祁润兴《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人民出版社),梁太济《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人民出版社),包伟民主编的《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商务印书馆),龚延明、祖慧主编的《岳飞研究》(第五辑,中华书局),朱瑞熙、王曾瑜、李清凌主编的《宋史研究会论文集》(第十辑,兰州大学出版社),赵吉惠、刘学智主编的《张载关学与南冥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昭曦《宋代蜀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范立舟《宋代思想学术史论稿》(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
宋四六名词解释作为新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石,宋四六名词是中国宋代知识分子们聚集起来,收集整理历史材料,为人们掌握宋史知识所编写的重要古籍。
其中“宋”意指宋朝,四六共六十六个字,依次为天、地、泽、赤、黄、黑、白、玉、色、明、夏、冬、丰、熟、嘉、芒、草、饷、豫、禾、稼、粟、杂、栗、马、牛、犬、羊、豕、鸡、雉、鹅、鸭、蝇、鱼、虫、木、竹、蓝、青、苍、藤、桃、荔、柳、榆、橘、枣、萝、茱、梅、药、仁、爱、思、义、智、勇、争、攻、守、救、灭、贼、弃、病、疾、祸、凶、怨、忧、惧、恐、戚、悲、欢、喜、慊。
《宋四六名词》从宋朝历史发展的各个角度出发,以及其形成背景,详细阐述了宋朝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情况。
它具体涉及天空中的天文现象,包括云、雨、雪等;地球表面的地形和自然现象,如河流、山脉、森林等;湖泊的气候变化;全国的重大事件,比如战争、灾害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如节庆、传统习俗等;及宋朝学术文化、艺术、技术及文物等。
宋四六名词说明了宋朝人民的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宋史知识的深度见解,例如宋朝自然历史、社会发展、文化等领域。
它还时而记载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不恰当的行为,以及文化研究方面的重要见解,是对宋朝社会活动的客观和准确的反映。
宋四六名词的发展,使我们在了解宋朝历史和文化的过程中受益匪浅,为往后研究宋朝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它们极大地扩大了宋史研究的视野,构成了宋史新的研究领域,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极大关注,并被用于教学研究以及相关介绍。
以上便是《宋四六名词》的简要介绍,细晓其中所记载内容,就能够把宋史一窥究竟。
宋四六名词为宋朝历史研究和我们对宋史的认知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这是不可多得的。
宋四六名词中记载了宋史纪事,考古专家们通过对其详细研究,使人们对宋史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宋四六名词的内容涉及宋朝社会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能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宋朝的历史发展情况,从而更好地研究宋史历史。
宋四六名词既是宋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宋朝文化活动和历史进程的反映,它对于深入了解宋史,塑造对宋朝的正确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4年第1期(总第72期)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N o,1,2004G eneral,N o.72[文艺理论天地]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王友胜(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关键词:宋四六 文体特征 发展轨迹摘 要:宋四六多属应用型文体,且多为代言之作。
写法上工于裁对,多化用前人成句、成语而少用故事,又往往以文体为四六。
宋初四六犹带唐五代遗风,至欧、苏后始锐意革新,形成新面貌。
南宋后期四六追求纤丽,刻意雕琢,回复到宋初华而不实的状况。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4)01-0018-05The Stylistic Feature and Developing Locus ofRhythmical Prose is the Song DynastyWang Y ou-sheng(Chinese Department Hunan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Xiangtan411201) K ey w ords:rhythmical prose in the S ong Dynasty stylistic feature developing locusAbstract:The rhythmical prose in the S ong Dynasty belongs to practical style and is usually written for others.I t is well com posed of matching w ords in writing,m ost of which are patterns and idioms,yet,less allusion.T ypically with the four and the six w ords appearing in the style.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 ong Dynasty,rhythmical prose still showed the heritage style from the T ang Dynasty and the Five Periods.Up to the time of Ou Y angxiu and Sushi,it began to be sharply innovated and took on a new look.During the later period in the S outhern S ong Dynasty,the flowery language was specially pursed andsedulously written in an ornate style.Finally it returned to the earlier state in the S ong Dynasty.[收稿日期]:2003-06-20[作者简介]:王友胜(1963—),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唐宋文学。
宋金四六谱派源流考述
宋金四六谱派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派重要流派,其源流复杂,历史悠久。
本文旨在对宋金四六谱派的源流进行考述。
首先,宋金时期是四六谱派的发展时期,四六谱派的创始人为刘春梅。
刘春梅是一位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他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融合了南北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四六谱派的独特风格。
其次,四六谱派在元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南方地区的江南和闽南地区。
元代四六谱派的代表作品包括《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这些作品在后来的发展中成为了四六谱派的重要经典。
再次,清代是四六谱派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的时期。
清代四六谱派的代表人物有张文秀、王筠等,他们在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推动了四六谱派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近代以来,四六谱派在中国音乐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现代音乐中,四六谱派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宋金四六谱派的源流是一个复杂而又丰富的历史过程,其发展史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源流的考述,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四六谱派的音乐作品。
- 1 -。
宋四六研究综述◎施懿超发布时间:2008年1月28日 13时56分施懿超广义的宋文包括散体的古文,也包括骈体的四六文。
从宋文研究史的角度来看,宋文的研究和诗、词等相比相对较弱。
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内,专门的宋文论著极少,有关宋文的论述多较为简略地见于文学史、分体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中,涉及骈文的部分亦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一批骈文专著。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三十年中,对宋文的研究又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家和少数名篇,范围过于狭窄,对骈文的研究几乎为零。
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宋文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真正展开,对骈文的重视也是此后的事了,台湾学者有关骈文的论著大致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
本文对宋四六研究现状的分析大体分民国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展开。
一、民国时期研究状况民国初年到1949年时期研究状况。
民国时期的骈文研究相对兴盛,出现一批骈文专著,关于宋四六的研究自然是其重要部分;同时文学史等著作也对骈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宋四六多有专章或专节论述。
这一时期的宋四六文研究可说是初具规模,对宋四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初步的论述,宋四六研究格局初定,许多观点被七、八十年代以后骈文研究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所沿袭。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
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张廷华《新体广注骈体文自修读本》(全二册)、金敏伦《(分类精选)骈体应用文》(上、下)、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等一些以指导初学为主要目的的骈文选本。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方面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柯敦伯《宋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多种,谢、钱同时有骈文著作问世,所以将两类著作放在一起论述。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
宋四六研究综述◎施懿超发布时间:2008年1月28日 13时56分施懿超广义的宋文包括散体的古文,也包括骈体的四六文。
从宋文研究史的角度来看,宋文的研究和诗、词等相比相对较弱。
从民国初年到1949年的这一时期内,专门的宋文论著极少,有关宋文的论述多较为简略地见于文学史、分体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中,涉及骈文的部分亦如此,这一时期出现一批骈文专著。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的三十年中,对宋文的研究又往往集中于个别大家和少数名篇,范围过于狭窄,对骈文的研究几乎为零。
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宋文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真正展开,对骈文的重视也是此后的事了,台湾学者有关骈文的论著大致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
本文对宋四六研究现状的分析大体分民国时期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两个时期展开。
一、民国时期研究状况民国初年到1949年时期研究状况。
民国时期的骈文研究相对兴盛,出现一批骈文专著,关于宋四六的研究自然是其重要部分;同时文学史等著作也对骈文给予一定程度的论述,其中对宋四六多有专章或专节论述。
这一时期的宋四六文研究可说是初具规模,对宋四六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初步的论述,宋四六研究格局初定,许多观点被七、八十年代以后骈文研究学者包括台湾学者所沿袭。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
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张廷华《新体广注骈体文自修读本》(全二册)、金敏伦《(分类精选)骈体应用文》(上、下)、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等一些以指导初学为主要目的的骈文选本。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方面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柯敦伯《宋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多种,谢、钱同时有骈文著作问世,所以将两类著作放在一起论述。
骈文著作方面有谢无量《骈文指南》、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金秬香《骈文概论》、钱基博《骈文通义》、刘麟生《骈文学》和《中国骈文史》、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等若干种。
此外还有如王仁溥《评注骈文笔法百篇》、王承治《骈体文作法》、张廷华《新体广注骈体文自修读本》(全二册)、金敏伦《(分类精选)骈体应用文》(上、下)、金茂之《四六作法骈文通》等一些以指导初学为主要目的的骈文选本。
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方面有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柯敦伯《宋文学史》、钱基博《中国文学史》等多种,谢、钱同时有骈文著作问世,所以将两类著作放在一起论述。
谢无量、瞿兑之、金秬香、钱基博、刘麟生、及蒋氏父子诸家之骈文著作均篇幅不大,蒋伯潜、蒋祖怡《骈文与散文》一书字数最多,达到15.1万字,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全书共计8.9万字,其他几种就更少,在3至5万字之间。
虽然如此,这些著作都有专章或专节专门论述宋四六,如《中国骈文史》,全书共十二章,第八章即为“宋四六及其影响”;谢无量《骈文指南》在第二章“骈文体格及变迁论”中,将“宋四六”单列为第五节。
概而言之,对宋四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对宋四六特殊风格的讨论。
早在1919年,谢无量即在其《骈文指南》中指出,宋四六的特色在以“古文气格行之”的四六变体,代表人物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皆为师法欧公。
谢在其后之《中国大文学史》中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宋代文体“三变”,即西昆一派、柳穆欧苏之古文及程朱一派,同时指出“四六于制诰奏启用之,亦别为一体”,显示出作者对宋四六的特别重视,该书第十五章单列“宋四六”,列举若干宋人笔记对四六的评论,对宋四六的演变发展做出简要总结。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亦持同样观点,以为宋四六是一种“新的文体”,是“白描的骈文”,即“是不用典的骈文,是以古文作法来作的骈文”,从欧阳修创始。
刘麟生在《骈文学》列举宋代作家作品时,也指出“宋代文学,以散文化胜。
四六亦然,气势甚畅,笔亦简淡。
”到所著《中国骈文史》,则十分简练而准确地对宋代骈文“特殊之作风”进行概括,归纳为六点,“一曰散行气势,于骈句中见之。
”“二曰用虚字以行气。
”“三曰用典而仍重气势。
”“四曰用成语以行气势。
”“五曰喜用长联。
”“六曰多用议论以使气。
”对每一个特点的概括均举例说明。
刘的这一结论成为经典之说,后来的论述者在论及此问题时多承袭此观点,如七十年代台湾学者谢鸿轩《骈文衡论》、江菊松《宋四六文研究》等都完全采用刘的这一观点,《中国骈文史》一书因而也成为此时期最为重要的骈文学著作之一。
在概括宋四六特殊风格时,蒋氏父子的《骈文与散文》一书则采取了不同的叙述方式。
分析了宋四六和唐体的不同,认为“形式上,宋体乃为黏段、对偶所拘缚,整篇文章均须对偶到底,不能间用散语,是格律已较唐体更严格化了”,不仅如此,内容也有不同,宋四六“在外形上是加了束缚,而内容却见****。
因为骈文到了赵宋时代用途极广,当时如朝廷的诏诰、臣下的表章、考试的赋策,以及应酬往来的书札等”都用骈体,说明自然、散文化的骈文是宋代骈文的优点。
此书篇幅不大,但新见迭出,值得借鉴。
此外,金秬香《骈文概论》有专章论“宋辽金元之骈文”,认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开风气之先,而南宋“四六以三家为法”,且进一步认为“宋代骈散文格,皆自此三家变而成之也”。
钱基博《骈文通义》指出宋四六“运用成语,檃括入文,然有余于清劲,不足于茂懿”,首重杨亿之骈文,认为欧苏二人四六“皆以气行”,尤其推崇。
其后钱在《中国文学史》中进一步阐释,认为宋四六之体成于北宋欧苏时期,和古文发展线索一致,这一观点很有代表性,甚至认为南宋“四六则苏四六”,对汪藻四六成就亦极其推崇。
这一时期著作对宋四六特殊风格的讨论,从宋人议论入手,通过和唐体比较得出结论,也注重作家作品举例进行分析,对宋四六特殊风格的总结和论述对其后的研究者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几成定论。
但因这批著作为骈文学初创时期的发端之作,篇幅所限,对宋四六的特色分析多点到为止,总的来说仍嫌论述不足,证据稍逊。
对宋四六的特色多数著作只注重长处的罗列和分析,对其劣势仅略有涉及,宋四六为特定历史阶段之特定产物,宋四六的特殊风格应包括优劣两方面的情况,显然可以对其做出更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再则,这些著作普遍存在着重北宋而轻南宋的倾向,对南宋四六特色无概括或一笔带过,而南渡后由于词科的设置,四六文异常兴盛,呈现出和北宋不同的特征,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对北宋四六特色的概括,囿于篇幅,多数著作尚未深入展开,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事实上,由于宋四六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宋四六基本文献及基本评论资料的整理工作尚待进行,所以对宋四六特殊艺术风格问题是有较大的深入拓展的空间的。
其次是对宋四六分期问题的讨论。
和宋四六特色概括相关联的是分期问题,正确恰当的分期是全面研究宋四六的前提。
对宋四六的分期,这一时期骈文著作的普遍做法是采取粗线条的分法,也有稍细一点的分期。
瞿兑之《中国骈文概论》认为宋四六是“白描的骈文”,重点论述北宋四六特色及代表作家,次则捎带论及南宋,以汪藻《代隆祐太后诏书》为宋四六杰作,这样实际上只简单将宋四六分为北宋和南宋两期。
钱基博《骈文通义》的观点是大体分宋初、欧苏、南宋三大部分,钱在其《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部分通过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的列举分析,如宋初杨亿、北宋中期欧苏、南宋汪藻等,将这一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
金秬香《骈文概论》对宋四六亦采取同样粗略的分期,旨在突出说明宋四六的特殊风格。
柯敦伯《宋文学史》的做法是分为北宋因袭及改革两派以及南宋三个部分。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开篇即综述“两宋骈文之概观”,指出“宋初骈文,奉李义山为圭臬,藻丽华赡,风格不高,致有优人撏扯之讥。
中叶以还,欧、苏高唱古文,以古文气格,行之于四六之中,风起云涌,蔚为一代作风。
至南宋时代,作家尤多,汪藻、王安中、綦崇礼、洪氏父子、周必大,号称专家。
至如诗人陆游、杨万里,理学名臣如真德秀,皆擅长此种体裁。
”对宋四六的发展演变作出了大致的线条勾勒,其后有三节分别论述“西昆体”、“欧苏之四六”、“南宋作家”。
这样也是将北宋分为两期,而南宋未分。
以上几种分期均是重北宋而不重视南宋,对北宋尚将初期和中期明确地区别开来,对南宋却笼统道来。
和以上几人观点稍有不同的是蒋氏父子的《骈文与散文》一书,该书将宋代的骈文首先分为两大时期,“北宋时是散文化的骈文,可以欧阳、苏、王为代表;南渡以后,初期的如王安中、汪藻、孙觌诸人的作品,和北宋的大致相同。
陈直斋说:‘绍圣后置词科,习者益众,格律精严,一字不苟。
’后期的如洪氏父子、周必大、杨万里、陆游、叶适、真西山等所作的文章,均为工整的四六文,与北宋的大为不同。
”对南宋四六分期的看法和刘麟生等人不同,将南宋时期四六分为前、后两部分,可谓粗中有细,见解独到。
分期的主要依据就是绍圣时期词科的设置,认为“南宋的四六即成为后世四六唯一的典型品”,不仅道出四六文和科举制度、官僚政治的休戚相关,而且为更加全面地分析南宋四六提供了依据。
总之,民国时期对宋四六或详北宋或详南宋的分期方法都有一定缺陷,将两者综合,应该是较为科学的做法。
再其次对宋四六兴盛、衰败原因作出讨论。
金秬香《骈文概论》认为“南宋古文衰而骈文盛,皆出于科举”。
刘麟生《中国骈文史》明确指出宋博学宏词科与四六的关系密切,认为四六发展之盛,应用之广,以及四六之弊所由来,皆和此相关,只可惜未展开论述。
蒋氏父子《骈文与散文》一书第八章为“宋四六”,开篇即指出宋四六的存在和政治的密切关系,对南宋四六分期的主要依据即词科的设置,该书原是作为“国文自学辅导丛书”出版的,因是当时的普及读物的原因,对此问题没有更进一步的背景研究。
该章最后还从骈文自身及环境影响两方面总结了宋四六衰颓的原因。
总之,这一时期骈文著作在有限的论述篇幅中已注意到宋四六盛衰原因的讨论,当然盛衰原因不应仅仅局限于科举制度,应从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如从宋代政治制度、文官任官制度、礼俗制度等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使仅对科举制度和宋四六关系的考察,也还可以更为深入、更为细致地进行。
再则,民国时期著作对宋代评论骈文之著作及宋人笔记、诗话等中的评论资料多有介绍,如刘麟生《中国骈文史》即单列“评论骈文之著作”一节,宋代四六话如王銍《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相国道(误,应为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王应麟《辞学指南》等,宋人笔记如《困学纪闻》、《容斋随笔》、《墨庄漫录》等,清人彭元瑞《宋四六话》及《宋四六选》也是宋四六研究之必备。
柯敦伯《宋文学史》“宋之四六文”一章依人叙事,线条清晰,资料亦丰富翔实,其他几种著作也或多或少有一些资料介绍和罗列,但其不足在于对四六话著作仅仅处于介绍阶段,对笔记、诗话中的四六话资料也多是列举性质,在文献资料的基本整理工作的基础上完全应该进一步展开专题性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