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体制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国家审计模式的分析与探讨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3-084-01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模式难以适应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阻碍着我国审计机关职能和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审计模式的特点,指出现行审计模式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审计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使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关键词国家审计审计模式改革一、我国现行国家审计模式主要特点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制定和建立的初期,我国实行的是隶属于国务院的行政型的国家审计模式,这符合我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特点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强了国家审计工作。
各级审计机关也紧紧围绕我国的经济工作中心,开展了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很好地履行了审计职能,为我国经济工作的落实很目标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监督督查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务院下设国家审计署,主管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地方县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构,负责本级的审计工作。
第二,实行双重领导制。
各级地方政府的审计机关受本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
第三,各级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是对同级的各个部门和下级的财政部门进行审计,同时负责国有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的审计。
第四,拥有审计处理权和一定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权。
第五,审计机关的人事任免,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长由总理提名,并有全国人大决定,国家主席任免产生,地方各级由地方政府任免决定。
二、现行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审计的重要性日俱凸显。
但是,我国现行的传统审计模式显示其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缺陷也日益凸显。
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是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运行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审计和监督,但目前我国实行的审计制度和模式严重阻碍了审计机关职能的有效发挥。
韩国审计体制研究——监审合一审计体制国家研究韩国审计监查院具有审计与监察双重职能,实行监审合一的审计体制。
在监审合一的审计体制下,韩国审计监查院既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又对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开展职务监察,一方面可以实现“人”和“账”一起审,从源头上避免了重复审计,另一方面也使得国家审计具有行政强制力,提高了国家审计能力和效率。
一、隶属关系韩国宪法第97条规定,为监督国家年度财政收支决算、国家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机构的会计账目、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在总统的直接领导下设立审计监查院。
宪法第99条规定,审计监查院应每年检查财政收支决算,并在下一年度向总统和国会报告结果。
除此之外,韩国审计监查院还应国会要求开展不定期审计并报告审计结果。
相应地,国会在讨论立法、预算等政府事项的时候会广泛运用到审计监查院的审计结果,或要求审计监查院院长就审计结果当面回答国会委员的质询。
在向国会报告审计结果的同时,审计监查院应向总统报告决算审计和其他重要审计的结果,以及未能落实的审计决定。
韩国审计监查院受总统的直接领导,但在行使职权的时候,保持法律上的独立性,不受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影响。
在职— 1 —责方面,韩国《审计监查院法》规定,审计监查院在总统领导下建立,行使职责时保持独立地位;审计监查院在人员任免、组织、经费预算方面享有最大程度的独立性。
审计监查院的经费由政府企划财政部提出,列入国家财政预算,交政府国务会议、总统审核,国会批准,并保证其逐年增加。
韩国审计监察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罗王朝时期的司正府,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职责是揭露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务人员的不法行为。
1509年,当时的朝鲜王朝建立了皇家秘密监察制度,通过科举考试从年轻人中选拔皇家秘密监察官,并赋予其秘密调查地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职权。
皇家秘密监察官凭借一个带有马匹标志的吊牌,可以在需要时使用国家的马匹。
吊牌中雕刻1到5匹不等的马,标志着监察官在执行任务中可以使用的马匹数量。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保障国家财政安全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我国审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审计机构改革为了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我国审计机构的改革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审计机构逐步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审计“两位一体”,即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的合并,确保了审计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同时,审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通过建立数字化审计系统和智慧审计平台,有效提升了审计作业的效率和质量。
二、审计制度改革审计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审计制度改革主要是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和管理,规范审计行为和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实现的。
我国审计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审计法的修订和完善、审计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以及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保障机制等。
三、审计从业人员培训培训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机构改革和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我国审计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政策法规培训、审计规范培训等多个方面。
通过不断加强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推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总之,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与管理创新,优化审计服务,完善审计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信息化审计体系,提高审计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协同效应,不断推进审计体制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
74决策探索2019.6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稳定、社会公平、战略实施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企审计实现了对国企的有效监督,保障了国企的良好有效运行,国企审计法律制度是我国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
本文从国企审计入手,着重对国企审计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出我国国企审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国企审计法律建设提供支持。
一、我国国企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双重性领导体制影响审计权威性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各级审计机构受本级政府行政管理的同时还要接受上一级审计机关业务监督和指导。
审计机关人事调动权、任免权均在政府领导人员手中,因此在地方国企审计过程中监督作用无法有效落实,使国家审计机关处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的权威性。
(二)无法发挥公正评价和委托的责任我国各级审计机构也是隶属于各级政府的一个部门,所以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干扰,使得中央的某些方针政策无法通过审计真正落实。
由于审计部门的体制现状,实际的权力监督受到一定限制,无法对同级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特别是政府领导人。
(三)国企审计规范性法律制度不健全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执法规范性行为要求出现空白点,或者出现被审计单位人员拒绝提供审计证据的现象,审计人员能够采取的审计手段、国企审计法律制度方面能够提供的支持缺失。
二、我国国企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及保障(一)完善国家审计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审计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审计法律体系和制约机制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目前,我国国企审计法律体系监管问责机制尚不完善,虽然我国逐年修订的审计法律和相关条款中涉及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的内容,但监督管理机制相对松懈,所谓的监督实质上变成了国家审计机关的例行审计、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而国家审计法律体系自我约束在立法层面上的不完善,导致对很多企业经济问题行政监督没有法律依据,监督问责有时候无法可依。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摘要】我国审计体制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审计体制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随后探讨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背景,重点领域和路径,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同时也分析了审计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包括制度创新、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强调了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前景展望,指出未来应该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审计制度的转型升级。
我的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审计体制、改革、重构、现状分析、背景、重点领域、路径探讨、挑战、必要性、前景展望、总结、展望。
1. 引言1.1 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旨在加强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和广泛性,提升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促进审计机构的专业化和独立性。
通过对我国审计体制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改革的着力点和路径选择,实现审计监督机制的现代化和完善化,确保审计工作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
探讨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重构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审计体制的现状分析我国审计体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审计监管不够严格,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存在违规违法行为。
审计体制在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审计不够深入和全面。
审计报告的透明度和公开度有待提高,公众对审计结果的了解程度不够。
我国审计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审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审计范围和深度不够,审计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和全面深入。
我国审计体制在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改革和重构。
审计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计制度和监督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审计人才队伍需要得到培养和提升。
关于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方向的思考中图分类号:f23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2)12-000-03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体制潜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影响了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
因此,构建能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国家审计体制,已成为当前审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审计体制的分类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审计制度,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审计体制。
关于审计体制的分类,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类:(一)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立法型国家审计体制是指国家最高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部门,直接在议会或国会的领导下,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执行审计业务,完全独立于政府,负责向议会或国会报告工作,这种审计模式最早产生于英国,目前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用最为普遍。
立法模式的审计机构不受行政管理当局的干涉,因而能独立行使监督权,独立性较强,审计范围广,审计职能亦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行立法型审计体制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具有较为完善的立法机构体系与立法程序,能够保证其立法型审计体制职能发挥。
它代表着当今世界国家审计体制的主流和发展方向,是一种较科学的国家审计体制。
(二)司法型国家审计体制司法型国家审计体制是指国家最高审计机构隶属于司法部门,具有司法性质,拥有最终判决权。
此模式下的审计机构一般以审计法院的形式存在,其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也参照司法机关的模式,设有法庭、法官和检察官,享有司法地位,有权对违反规定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罚,使得审计机关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其审计范围包括政府各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有的国家还包括议会、法院等。
司法型审计体制在西欧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应用得较为普遍。
这种模式的审计机关属于司法系列,审计部门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独立性也较强,有效保证了政府审计机构的稳定性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试对我国地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摘要:我国现行地方审计体制毕竟构建于改革开放之初,带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体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地方审计;审计体制;独立性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152-01国家审计体制是审计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国家审计机关的设置、法律地位、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等方面的体系结构和制度的总称。
我国地方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的中层和基层组织,在本级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确定至今已有二十几年了,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通过现行审计体制利弊得失的全面剖析,我们深知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要确定地方审计体制的改革目标:首先是审计独立性,通过改革使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在法律地位,隶属关系,人员任免,职责权限和经费来源等方面得以更加明确和充分的体现;其次是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审计体制改革设计要面对这一现实,改革要有利地方政府建设,有利于促进政府的宏观,有利于人大对经济工作的监督,使审计工作置身于经济建设主场,同时能够体现出国家审计高层次经济监督的本色。
一、我国地方审计体制的特征1.地方审计体制参照中央审计体制,并以中央审计体制的“模块”进行设置,统一规格,统一建制和统一管理模式。
2.地方审计机关面临着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向领导,分别接受来自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的指示。
3.地方各级政府制定了地方性审计法规和条例,对本行政区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这些规定突出了本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特点,有些规定涉及到地方审计体制的某些环节。
二、现行地方审计体制的重要性1.现行审计体制有利于审计工作围绕地方政府工作中心。
审计工作与地方政府各项经济工作结合紧密,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部分,审计职能服务于改革开放大局,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监督,把审计执法与地方经济运行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政府工作目标和宏观,中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
国家审计体制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体制其外在表现和基本的内容是审计组织体系;其受政体、法系与文化传统等的影响,根据这一点国家审计体系主要分为立法型、司法型、独立型和行政型等四种模式。
目前,世界上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适合了自己国情的国家审计制度。
几种审计体制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本身而言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只要适合本国国情,能真正发挥经济监督和制衡作用的就是最有效的。
我国现行的国家审计体制是于80年代创建的。
其主要的特点是:实行的是双层领导体制(受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工作经费由本级政府预于保证等等。
虽然这种行政型审计模式,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早期发展的需要,为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推进,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在许多方面都阻碍了审计事业的发展:独立性较低,职责权限存在问题,以及在现实生活中,上层领导体制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等。
针对以上的弊端,对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改革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如何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进行改革,学术界和实务界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维持现状观、立法模式观、独立模式观、升格观或改良观、过渡观和双轨制等。
由于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在对我国现行审计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增强其独立性为出发点,达到审计工作应有的监督和制衡的目的。
对于这几种观点,笔者比较认同立法型模式。
虽然在我国实现审计体制立法模式尚
需很长的时间,但我们可以在现有体制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审计的独立性,加强中央审计力量,逐渐改革地方审计机关体制,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在不断改进过程中,为向立法模式转变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向立法模式转变。
【关键词】:国家审计体制独立性改革立法型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39.44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导言12-141国家审计体制概述14-251.1国家审计体制概念及特征14-161.1.1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141.1.2国家审计体制的概念14-151.1.3国家审计体制特征15-161.2国家审计体制的分类16-221.2.1立法模式16-181.2.2司法模式18-191.2.3独立模式19-211.2.4行政模式21-221.3不同审计体制类型的评析22-251.3.1立法模式22-231.3.2司法模式231.3.3独立模式231.3.4行政模式23-252影响国家审计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25-312.1政体对国家审计体制形成的影响25-262.1.1政体的概念252.1.2政体制导着国家审计体制25-262.2法系对国家审计体制形成的影响26-282.2.1法系的概念272.2.2法系支撑和具体化国家审计体制27-282.3传统文化对国家审
计体制形成的影响28-312.3.1文化传统的概念28-292.3.2文化传统钳制着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29-313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及其评价31-403.1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31-353.1.1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形成313.1.2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现状31-343.1.3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特征34-353.2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优势35-363.2.1有利于审计工作贴近政府工作353.2.2有利于发挥审计的权威性、时效性和约束力35-363.2.3符合当时的国情363.2.4有利于促进地方审计机关灵活地履行职责363.3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不足36-403.3.1独立性较低36-383.3.2职责权限存在问题38-393.3.3在现实生活中,双重领导体制的理想状态很难实现39-404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40-524.1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40-414.1.1深化审计监督、增强审计独立性的的需要404.1.2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40-414.1.3遏制腐败滋生的需求414.1.4与国际接轨和加强审计国际交流的需要414.2关于调整和完善现行审计体制的观点及分析41-444.2.1维持现状观41-424.2.2立法模式观424.2.3独立模式观42-434.2.4升格观或改良观434.2.5过渡观43-444.2.6双轨制444.3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应考虑的问题44-484.3.1国外审计体制选择的启迪44-464.3.2充分考虑我国国情46-474.3.3明确审计体制与国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和职责的关系47-484.4我国审计体制改革目标选择与步骤48-524.4.1目标选择484.4.2我国现行国家审计体制向立法型转变具有一定的可能性48-504.4.3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步骤50-52结论52-53参考文献53-55致谢55-56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6-57 本论文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