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麻醉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部分:麻醉科诊疗规范及操作常规一择期手术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1. 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科主任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
2. 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
(1) 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ASA 分级(详见附录一),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2)麻醉前谈话和签字: 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3)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 6 小时,婴幼儿禁食 4 小时,拟全麻患者及剖腹产患者行术前留置导尿,余患者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详见附录二)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2mg/kg、东莨菪硷0.006mg/kg 或阿托品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0.2mg/kg ,均在术前30min 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麻醉用具和药品的准备:麻醉机、插管用具、吸引器、麻醉药和抢救用药等。
3 .麻醉医师于麻醉开始前再一次检查麻醉器械, 常规配制抢救药物(麻黄碱,阿托品),准备麻醉药物,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的麻醉意外,并做好预防和抢救准备工作,严格按麻醉原则选择麻醉方法,并按计划方案施行麻醉,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损伤。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基础麻醉操作规范[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㈠不合作的小儿或精神极度紧张的患者。
㈡全麻诱导前用以缩短或缓解麻醉兴奋期,减少麻醉药用量。
二.禁忌证参见第三节“静脉复合麻醉”。
[麻醉前准备]参见“吸入麻醉”。
[常用药物及给药途径]一.2.5%硫贲妥钠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
二.羟丁酸钠50~80mg/kg,静脉注射;1小时后可追加初量的1/2。
三.依托咪酯0.15~0.3mg/kg,静脉注射;维持用0.12~0.2μg/(kg·min),静脉输注。
四.丙泊酚1~2mg/kg,静脉注射;维持用67~100μg/(kg·min),静脉输注。
五.氯胺酮4~6 mg/kg,肌肉注射。
六.地西泮0.2~0.4 mg/kg或咪唑安定0.1 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
[并发症及其防治]一.呼吸抑制主要由于药物抑制呼吸中枢所致,尤易发生于小儿、老年或体弱患者。
应适当控制剂量,严密观察病情;疑有呼吸抑制时即应给氧,必要时需行呼吸支持。
二.反流、呕吐及误吸预防和处理见第一节“吸入麻醉”。
三.喉痉挛多发生于呼吸道或颈部软组织感染、口腔或咽喉部手术患者,应针对原因和症状采取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
四.注射部位无菌性炎症反应严格限于肌肉或静脉注射。
一旦发生,应作对症治疗和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一.基础麻醉用药量需因人而易,以达到睡眠状态,但不影响呼吸、循环为限。
静脉注射时应适当稀释缓注。
二.除氯胺酮外,用于基础麻醉的药物均无明显镇痛作用,手术和气管插管等操作不能在单纯基础麻醉下施行。
氯胺酮在基础麻醉下也只能施行体表短小手术,且宜与地西泮或咪唑安定复合应用。
基础麻醉对小儿及某些不合作或病情特殊的病人,施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或麻醉前使病人神志消失而进入睡眠状态所采取的麻醉方法,称为基础麻醉。
第一节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1)不合作或精神特别紧张的小儿或成人;(2)某些特殊病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经药物治疗后仍易激动的病人;(3)全麻诱导前用以缩短或缓解麻醉兴奋期,减少麻醉药用量。
2.禁忌证(1)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及潜在呼吸道阻塞的患者;(2)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或循环衰竭者;(3)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4)对麻醉药物有过敏者。
第二节麻醉前准备应按全身麻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麻醉前可给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亦可配合应用地西泮类、镇痛类药物,以增强基础麻醉效果。
第三节实施方法1.硫喷妥钠肌肉注射:2%硫喷妥钠溶液按15~20mg/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一次总用量不超过0.5g,六个月以内的婴儿极易并发呼吸抑制者慎用。
用药后,一般于5分钟左右入睡,维持深睡45~60分钟。
如注射后20分钟仍未入睡可再追加半量,手术时间长者可在首次注药45分钟后补注半量。
注药后,如患儿于1~2分钟已深睡,或对疼痛刺激无明显反应时提示用药已过量,需密切注意呼吸变化,及时处理。
此时,追加剂量必须减少,问隔时间适当延长。
哮喘病人禁用。
2.氯胺酮肌肉注射:按3mg~6mg/kg肌注,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
3~5分钟入睡,维持25~30分钟。
亦可与地西泮或咪达唑仑合用,氯胺酮剂量同上,地西泮或咪达唑仑为0.1mg~0.2mg/kg。
二药合用,既可对抗氯胺酮可能引起的抽搐,同时可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3.异丙酚静脉注射:按2~2.5mg/kg静脉注射,单独应用药效时间仅3~5分钟。
因不易发生蓄积,可反复应用,且不会导致苏醒期延长。
第四节注意事项1.术前应备好面罩及气管插管、吸引器具,以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吸氧时,使患者头后仰,肩下垫高,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与麻醉性镇痛剂合用,易发生呼吸抑制。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程一基础麻醉麻醉前使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症】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由麻醉科医师实施,并有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前或在手术室内进行。
3.注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由麻醉科医师观察病人。
二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于神经干、神经丛、神经节的周围,阻滞其传导冲动,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一)颈神经丛阻滞【适应症】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
【禁忌症】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
【操作方法】1.病人仰卧,头向对侧偏转并向后仰,常规皮肤消毒。
2.颈浅丛阻滞。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做一皮丘,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
3.颈深丛阻滞。
现多采用改良颈深丛阻滞法。
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皮肤平面垂直方向进针,当穿刺针达颈3或颈4横突后,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并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后,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
【并发症】1.颈交感神经阻滞导致霍纳综合症。
2.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有引起呼吸功能障碍的危险。
3.局麻药毒性反应。
4.误入蛛网膜下隙引起蛛网膜下腔阻滞。
5.局部出血和血肿形成。
(二)臂神经丛阻滞1.肌间沟阻滞法【适应症】肩部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
【操作方法】1)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
2)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
3)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胸锁乳突肌外侧触及前斜角肌,再往外可触到一凹陷,即为肌间沟。
4)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由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
基础麻醉的概念
基础麻醉是一种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实现的无痛苦的过程,可以用来缓解手术或其他介入性操作的痛苦。
基础麻醉通常由一个麻醉师或其他专业医务人员进行,并要求患者在接受手术或其他治疗之前进行详细评估和评估。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以及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基础麻醉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全身麻醉涉及使用药物来麻痹患者的整个身体,使其进入无意识状态。
局部麻醉则仅涉及局部麻醉剂的使用,仅麻痹手术部位。
基础麻醉具有许多优点,包括使手术更容易进行、减少疼痛和不适,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但是,在进行基础麻醉时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和副作用,包括恶心和呕吐、头痛和喉咙痛等。
在决定进行基础麻醉之前,医务人员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彻底的评估和评估,以确保基础麻醉是安全和有效的。
如果您正在接受手术或其他治疗,并考虑使用基础麻醉,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以便全面了解该流程。
基础麻醉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仍需谨慎评估和评估。
临床麻醉日常工作规范一、择期手术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麻醉前访视1.手术前1d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访视的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了解病人的发育、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2)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于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等。
(3)有无并存疾病及其程度与治疗情况。
(4)查阅术前有关检查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5)评估病人对于术麻醉的耐受能力。
(6)检查术前准备是否充分,还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准备。
(7)询问病人对于术和麻醉的理解和(或)顾虑,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8)对于危重或疑难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
2.阅读病历(1)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史记录初步了解和评估病人的病情。
(2)根据病情制定对病人重点询问和检查的计划。
(3)查阅与麻醉有关的化验及检查是否完备。
3.访视和检查(1)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平时体力活动能力及目前的变化。
(2)以关心和鼓励的方法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必要时可酌情将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发生的不适感及应该配合的情况,向病人进行恰当的解释。
以适当的方式向病人或其亲属介绍麻醉方法的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及意外、药物不良反应等,耐心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和合作。
由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3)观察病人的体型、组织结构,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昕诊心律及上肺呼吸音。
重点检查心、肺及呼吸道,脊柱及神经系统,并对并存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查和评估。
(4)根据所选择的麻醉方法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麻醉应检查脊柱情况,必要时应拍摄脊柱X线片。
全身麻醉应检查有无义齿、龋齿或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颈活动度等,以判断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
4.麻醉风险坪估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可使麻醉的风险性增加,而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的病情和并存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基础麻醉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
用于儿童。
咪达唑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
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
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
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
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一)表面麻醉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
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
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麻醉科常用麻醉技术操作规范一、临床麻醉工作程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提高麻醉医疗质量,确保病人安全的重要保证。
麻醉医生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执行工作程序,与手术医师既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又有密切的互相配合,遇有病情变化或意外情况时要全力以赴,共同协作,使手术病人顺利度过手术关。
1、麻醉科接到手术通知单后,由麻醉医师根据手术种类、病人情况和麻醉医师技术水平、业务素质妥善安排手术病人的麻醉;必要时向科主任报告麻醉安排情况。
2、麻醉前准备是直接关系到病人手术麻醉的安全,其准备工作包括麻醉前访视、麻醉前谈话和签字及麻醉前病人的准备①麻醉前访视:掌握病情和体检,审查化验等检查结果,进行 ASA 分级,对病情进行评估,预测麻醉和手术的危险程度。
麻醉医师手术前一日访视病人,阅读病历,检查病人,拟定麻醉前用药,麻醉选择。
手术前讨论决定麻醉方案,麻醉方案包括麻醉方法,用药途径、监测项目、管理措施以及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其处理作出估计。
②麻醉前谈话和签字:为完善管理措施,必须实行麻醉前谈话,将麻醉全过程及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并发症向病人或家属交代清楚,并办理麻醉协议书签字手续,谈话由责任麻醉医师施行,也一并签字,作为病案必备项目。
③麻醉前病人的准备:术前禁食 6 小时,婴幼儿禁食 4 小时,入手术室前先行排尿,并给术前用药,胃肠道手术放置胃管等。
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 2mg/kg、东莨菪硷 0.006mg/kg 或阿托品 0。
01mg/kg,剧痛病人术前可给哌替啶 1mg/kg,心血管手术病人术前给吗啡 0。
2mg/kg,均在术前 30min 肌注。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作适当增减:①病情差、年老、体弱、休克、甲状腺功能低下、恶液质者应减量;②年轻、体壮、激动、甲亢病人,应酌情增加剂量;③呼吸功能欠佳,颅内压增高等禁用麻醉性镇痛药:④小儿全麻前,抗胆碱药剂量应稍大;⑤心动过速、甲亢、高热、暑天,不用阿托品,以用东莨菪碱为宜。
麻醉日常工作常规为了保证临床麻醉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以确保手术病人的安全,做每一例麻醉时,应在麻醉前、麻醉手术期间和麻醉后按以下常规进行。
一、麻醉前工作1.手术前1d麻醉人员前往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并要求麻醉人员做如下准备工作:(1)阅读病史:了解病人与麻醉和手术有关的情况:①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育、营养、精神状态、活动情况、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
②现病史、过去史、烟酒嗜好及过去麻醉史、药敏史等,过去是否有神经、呼吸、循环及其他系统的重要疾病,其严重程度和目前对机体的影响。
③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及其他特殊检查。
④了解特殊药物的应用和术前准备情况。
(2)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①检查呼吸、循环及其他系统。
②根据拟选用麻醉进行的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麻醉需检查脊柱、胸背部皮肤,全身麻醉注意有无假牙、切牙是否完整、张口程度和头颈活动度等。
(3)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做好术前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增强病人对手术麻醉的信心。
(4)根据病人情况、手术要求和麻醉条件决定麻醉选择和术前用药。
(5)应有的检查尚未进行或需要复查,以及麻醉有困难和危险时,向病房主管医师提出,共同协商解决,并向本科上级医师汇报。
2.与病人亲属做麻醉前谈话,内容包括麻醉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以及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取得理解和同意后由亲属在麻醉志愿书上签字。
3.病人情况、麻醉选择和处理意见在术前1d下午或手术日晨向科内领导或上级医师汇报。
4.根据麻醉要求,麻醉前ld准备所用器械、监测仪及药物等。
5.手术当日,施行麻醉前要做好如下准备:(1)复查麻醉用具、药物、监测仪、氧气和吸引器等,各种用药核对药名、剂量,注射针抽药后应标明。
(2)核对病人姓名、住院号、床号、术前诊断、手术名称及麻醉方法等,并检查术前用药是否使用,是否禁食6h以上(小儿麻醉前2h开始禁清饮料),核对血型,有无备血。
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规范基础麻醉麻醉前是病人进入类似睡眠状态,以利于其后的麻醉操作,这种麻醉前的处理称为基础麻醉。
基础麻醉与麻醉前用药的区别是,前者必须产生神志消失的效果,而后者则以不使病人神志消失为原则。
【适应证】1、需要手术而又难以合作的儿童。
2、精神非常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
3、因各种原因而失去自控能力者。
【基本操作原则】1、基础麻醉必须有麻醉科医师实施,并进行麻醉记录。
2、基础麻醉可在病人进入手术室或手术室内进行。
3、主要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维持病人的呼吸和循环稳定。
4、在基础麻醉下进行其他有创性操作或麻醉操作时,应有麻醉医师观察病人。
【常用药物】氯胺酮3-5mg/kg,肌内注射。
用于儿童。
咪达唑仑常用于成人,0.07-0.15mg/kg,肌内注射。
如进入手术室,0.01-0.03 mg/kg,静脉注射。
局部麻醉一、局部麻醉的一般原则1、局部麻醉一般由手术者实施。
因此,术者应熟悉所用局麻药的药理性质和不良反应,应具有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2、麻醉前病人应禁食8h、禁饮4h以上。
对于不能合作而又必须行局部麻醉者,可在基础麻醉下施行。
3、麻醉前应询问病人对局麻药有无不良反应,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局麻药及其浓度和用量。
用药前应经至少有两人对药物名称和浓度进行核对。
4、麻醉应完善,完全阻滞疼痛传导径路以达到无痛和避免刺激引起的全身反应。
5、麻醉前或麻醉期间可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以降低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二、局部麻醉方法和临床应用(一)表面麻醉局麻药直接粘膜接触后,穿透黏膜作用与神经末梢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适应证】眼、耳鼻喉、气道等部位黏膜麻醉。
不同部位选择不同药物浓度,如:角膜选用低浓度的药物。
【给药方法】用喷雾器喷于黏膜表面;以棉球涂抹在黏膜表面;以棉球或纱条填充。
为达到完善的麻醉作用,需多次给药,一般2-3次,每次间隔5分钟。
2﹪-4﹪利多卡因,1﹪-2﹪丁卡因。
【不良反应】局麻药毒性反应、局部组织刺激、过敏反应等。
基础麻醉的常用方法
以下是 9 条关于基础麻醉常用方法的内容:
1. 吸入麻醉呀,就好像给身体打开了一扇通往梦乡的门!比如说给小患儿做个小手术,让他通过吸入麻醉药,慢慢地就睡着了,多神奇啊!
2. 静脉麻醉难道不是很常用的嘛!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能让人安静的力量。
上次看到那个病人,一针静脉麻醉下去,很快就安静放松下来准备手术啦。
3. 直肠灌注麻醉呀,这可是个特别的方式呢!就好比给身体送了一份能让人安静的“礼物”。
我记得有个小朋友非常不配合,最后就是靠直肠灌注麻醉顺利开始手术的呢,哎呀,真厉害!
4. 肌肉注射麻醉也挺不错呀!就如同给身体来一记让它安定的“拳头”。
像是有的小手术,直接来一针肌肉注射麻醉,效果也很好呀!
5. 口服麻醉药不也是一种办法嘛!就好像给身体喂了一颗能让人乖乖“睡觉”的糖果。
那次那个小婴儿,喝了一点口服麻醉药,就安安静静的等手术啦。
6. 椎管内麻醉,哇,这个好重要啊!它就像给身体的某个部分单独拉上了一道“窗帘”,让那里感觉不到疼痛。
好多大手术都得靠它呢,你说牛不牛?
7. 神经阻滞麻醉,这可是个精细活儿呀!如同在身体里精准地找到那根“线”并让它安静下来。
经常看到医生很小心地进行神经阻滞麻醉,然后手术就顺利多啦。
8. 复合麻醉,这不就是多种办法的组合嘛!像给身体打造了一个特别舒适的“安乐窝”。
有时候一个方法不够,就几种一起上,效果那叫一个好呀!
9. 基础麻醉的方法可真多呀!每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用处和魅力,它们就像是一群小天使,守护着病人的手术安全。
我们可得好好了解它们,用对地方,让病人都能顺利地度过手术呀!。
基础麻醉操作流程
一、术前准备
1.确认患者手术前禁食禁水时间
2.获取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
3.确认手术部位和手术类型
二、麻醉药物准备
1.准备麻醉药品和辅助药品
2.检查麻醉设备和监测仪器
3.根据患者情况调配药品剂量
三、麻醉诱导
1.与患者沟通和建立信任
2.静脉通路建立
3.给予诱导药物
(1)静脉麻醉药物
(2)插管使用的肌松药物
四、麻醉维持
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2.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麻醉深度
3.保持气道通畅
五、手术结束
1.逐渐停止麻醉药物输注
2.患者苏醒
3.移至恢复室监测
六、术后处理
1.监测患者恢复情况
2.处理术后并发症
3.给予必要的麻醉镇痛。
基础麻醉与局部麻醉麻醉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麻醉领域中,基础麻醉和局部麻醉是两种常见的麻醉方式。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两种麻醉方式的特点和应用。
一、基础麻醉基础麻醉,也被称为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注射药物来使其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的一种麻醉方式。
基础麻醉常用的药物包括麻醉药和肌松药。
麻醉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来产生麻醉效果,而肌松药则能够使患者的肌肉完全松弛。
基础麻醉的优点在于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任何疼痛,并对手术医生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
基础麻醉通常分为三个阶段:诱导、维持和恢复。
在诱导阶段,麻醉师会逐渐给予药物,使患者从清醒状态进入麻醉状态。
维持阶段是指手术过程中持续给予药物,以保持患者的麻醉深度和疼痛控制。
而在手术结束后,麻醉师会逐渐停止给药,使患者从麻醉状态恢复到清醒状态。
基础麻醉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手术,尤其是复杂、时间较长的手术。
但基础麻醉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等。
因此,在麻醉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确保手术安全。
二、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药物应用于局部区域,使该区域的神经传导功能暂时中断,从而达到麻醉效果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的药物主要有局麻药。
局麻药可以通过抑制神经传导来阻断传入脑部的疼痛信息,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只感到局部区域的麻木,而不感到疼痛。
局部麻醉通常分为表面麻醉和深层麻醉两种形式。
表面麻醉适用于手术区域表面的麻醉,如皮肤切割、缝合等。
而深层麻醉则适用于深层组织的麻醉,如关节置换手术等。
局部麻醉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小的麻醉深度,患者恢复较快,且并发症较少。
然而,局部麻醉并不适用于所有手术,如开放胸腔手术等不适合局部麻醉的手术需要选择其他麻醉方式。
此外,局部麻醉也存在一些风险和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选择局部麻醉时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医院麻醉科基础麻醉操作规范基础麻醉的目的主要是消除病人的精神紧张,为其他麻醉方法创造条件。
基础麻醉本身无镇痛功效,必须配合其他麻醉方法才能施行手术。
【适应证】1.小儿各种短小手术、体表手术,如切开引流、骨折复位、拆线、外伤缝合、包皮环切手术等。
2. 帮助小儿实施各种诊断性检查:如CT 检查及X 线造影等。
3. 小儿各种部位麻醉及全身麻醉前的辅助麻醉。
【常用基础麻醉方法】1.氯胺酮基础麻醉。
一般按4-6mg/kg 体重肌肉注射,注射后3-5 分钟入睡,维持30 分钟左右,这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方法。
遇已开放静脉者,则改用静脉注射,氯胺酮剂量为1-2mg/kg体重,维持15 分钟左右。
对于手术时间长者,可加用安定或γ-OH 辅助麻醉。
2. 硫喷妥钠肌肉注射基础麻醉。
主要用于3 个月至6 岁以内的小儿。
一般用2.5%硫喷妥钠溶液按15-20mg/kg 体重肌肉注射,体弱或3 至12 个月婴儿,剂量宜减至10-15mg/kg 体重,一次总量不能超过0.5g。
用药后一般于5 分钟左右入睡,维持45-60 分钟。
如果注药20 分钟后仍不入睡,可再追加半量。
此法由于效果不及氯胺酮,故目前临床上已很少采用。
【注意事项】1.术前常规禁食、禁饮6 小时以上。
2. 术前30 分钟肌肉注射阿托品或东莨菪碱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3. 准备好急救用品:包括吸引器、氧气、面罩以及气管插管用具等。
4. 密切观察呼吸、血压及心率变化,有条件时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连续监测。
5. 遇颅内压增高、眼内压增高以及癫痫病人禁用氯胺酮。
6. 凡术前已有呼吸道部分梗阻、哮喘发作史以及3 个月以下婴儿禁用硫喷妥钠。
7. 硫喷妥钠肌肉注射的部位应选择臀部外上方的肌肉深层,禁忌注入皮下,更不能注于坐骨神经部位。
临床麻醉日常工作常规为了保证临床麻醉顺利的进行,确保病人的安全,做每例麻醉都应在麻醉前,麻醉手术期和麻醉后按以下常规进行。
麻醉前准备工作(一)手术前一天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并要求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阅读病历全面了解病人手术与麻醉相关:( l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育,营养,精神状态,脊柱四肢,活动情况,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 2 )现病史,既往史,既往麻醉手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烟酒嗜好等。
是否伴随有神经,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疾病,及其严重程度和对目前机体的影响。
( 3 )血、尿、粪常规,血液生化,水电解质、酸碱状态,X 线检查,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
( 4 )了解与麻醉有关的特殊药物的应用和术前准备情况。
2 .体格检查( 1 )重点复查神经、循环、呼吸系统。
( 2 )根据麻醉选择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需检查脊柱及脊柱X 线片,胸背部皮肤。
全身麻醉应注意有无义齿,龋齿,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颈活动度,气管插管难易度判断等。
( 3 )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对麻醉的要求,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顾虑,增强病人对手术麻醉的信心和对麻醉科医师的信任。
( 4 )根据病人情况,对病人行ASA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按手术要求,麻醉条件决定麻醉方式、监测方法和麻醉前用药。
( 5 )应做的检查未进行或需复查,以及病人的身体情况需再准备时,应直接第一章麻醉科建制,任务及临床工作常规制度3向病房主管医师提出,共同协商处理,并向本科上级医师汇报。
3 .与病人或亲属做麻醉前谈话,内容包括麻醉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麻醉意外,自费用品与药物,取得理解同意后由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麻醉同意书。
4 .对危重和疑难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
5 .根据麻醉要求,麻醉前准备所用器械、监护仪、一次性用品和必需的麻醉及抢救药品等。
(二)麻醉前要做好以下准备1 .复查麻醉用具、药物、监护仪、氧气、氧化亚氮和吸引器等,各种用药核对药名、剂量,并在注射器上标识清楚。
基础麻醉常规
一、氯胺酮麻醉:
适用于各种短暂的体表手术及操作,尤适合于小儿麻醉。
口、咽及气管手术慎用以防喉痉挛。
未经控制的高血压、颅内高压、胸或腹主动脉瘤、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新近发生
的心肌梗塞、心力衰竭、颅内肿瘤或出血等病人应禁忌使用。
实施方法:除小儿应用肌肉注射外,多采用静脉注射。
肌注:4-10mg/kg;追加为首剂的一半。
静脉注射平均剂量1-2mg/kg,多次追加剂量递减。
单次注入诱导后,可用0.1%浓度的溶液连续静点,滴速2-5mg/kg/h,氯胺酮总量不宜超过20mg/kg。
二、神经安定镇痛术:
适应证:多用于精神紧张而施行局部麻醉的病人,也常作为复合麻醉中重要的辅助用药及创伤或烧伤换药时的镇痛。
实施方法:目前临床上常有将氟哌利多5.0mg,
芬太尼0.1mg。
两者按50:1比例混为英诺佛分次给病人静注,但复合麻醉中应用仍根据需要以分开静注较为合理,因为氟哌利多作用时间长,而芬太尼作用时间较短。
三、强化麻醉
适应证:同上,用于增强麻醉效果。
实施方法;氯丙嗪50mg或异丙嗪50mg加哌替啶100mg分次静注。
也有用氟哌啶5mg和哌替啶100mg者,分次静脉输入。
注意事项:
1、强化麻醉常使全麻病人术后苏醒迟缓,而且意识清醒后保护性反射又不能同时恢复。
一旦出现呕吐,可能误吸而造成窒息的危险。
2、强化麻醉后过早地翻动病人,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均增加麻醉后护理的困难,也是近年来应用逐渐减少的原因。
3、氯丙嗪等具有抗肾上腺素作用,椎管内麻醉和腹腔神经丛阻滞时并用氯丙嗪等合剂,可使血压明显下
降,偶尔遇到升压困难者,可造成死亡。
故椎管内麻醉时禁用氯丙嗪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