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 格式:docx
- 大小:12.04 KB
- 文档页数:2
21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变化研究”(15BKS073)。
作者简介:李琦,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基本依据李琦(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6)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重大历史挑战。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转化做了准确判断,能否深刻剖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的依据,对于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转化 基本依据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13-02一、判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必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遵循着一定规律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地遵循着其特定的规律,不断变化和发展着。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要矛盾的理论阐释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毛泽东以其极为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功底和极其巨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勇气,第一次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所固有的特殊内在性质和解决途径,做了系统性的深入揭示,对我国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重大理论。
这些经典文献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历史性转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尤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推动人类社会形态在原有的基础上以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不断向前向上发展。
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多种矛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变化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过去的“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的“手机电脑不离手”,我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变化之大让人惊叹不已。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是什么让我们的国家能够不断前进,解决这些新问题呢?这就要从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说起了。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社会主要矛盾。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道路和方向。
而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在追求物质文明的也要关注精神文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们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我们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要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努力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第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激发了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更丰富的社会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历史性进步。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已经超过30%。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会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问题”,这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依据(一)人民需求的新要求新升级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包括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提高的层次、更为自主的选择。
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人民对“非物质”、“非文化”生活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
二是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充分。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个大话题。
这可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深刻的现实变化。
首先,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新的焦点。
如今,大家都希望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想想看,谁不想过得舒适些呢?不光是吃饱穿暖,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的享受。
大家想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满足,而是更丰富的体验和情感交流。
接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还体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上。
过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城市的繁华和农村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力图让农村焕发生机。
就像“蜻蜓点水”,慢慢渗透,让乡村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要想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就必须缩小这种差距。
再来说说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以前,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孩子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现在,随着教育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始向基层倾斜。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真的是一种时代的呼唤。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点点的改变,积累起来,终会形成大势。
当然,环境问题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社会矛盾。
过去的发展模式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
我们希望后代能在更好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是在废墟上重建。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人人有责。
再来谈谈社会公平正义。
现在,大家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机会均等,大家都想要公平的对待。
就像“风雨同舟”,共同面对,大家的心声更不能被忽视。
相关部门在这方面也在不断努力,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最后,科技的发展为社会矛盾的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我们看到,科技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改变了生活方式。
网络让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大家的需求和声音都能被迅速反馈。
想象一下,过去我们打电话要排队,如今却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中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
1.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社会生产落后”的提法已经不能真正反映中国的发展现状。
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了。
他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谈论“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正全面地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见面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主要问题是发展不足不平衡。
2.什么是发展不平衡?它主要是指各地区、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不平衡,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什么是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一些地区、领域、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还很重。
3.不平衡的问题是什么?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中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领先的生产力,又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甚至原始的生产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分布极不平衡。
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而不是整体水平。
从城乡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 尽管中
国中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水平,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很大,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还没有摆脱贫困,城市中仍然有许多人处于困境之中,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主要矛盾一直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就是传统的“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开始向新的方向转变。
那么,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其转化的依据又是什么?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千禧一代的崛起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社会矛盾日益淡化。
这一代人对于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较高,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因此,可以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增长。
人们更加关注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对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日益丰富。
这种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变化的差异,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依据。
2. 社会结构的变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城市居民对于文化教育、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长,成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基础。
3. 公平正义的追求随着人民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日益增强,社会上的不平等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人民希望以平等、公正的方式获得发展机会和福利权益,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诉求方面。
4.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高速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
因此,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之一就是人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
这一变化,简单说就是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咱们得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看看这转化的背景。
以前,大家伙儿最关心的是吃饱穿暖。
可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需求变得多样化了。
我们不仅要吃得好、穿得好,还想要享受文化、享受精神生活。
就像人们常说的,心灵的满足才是ultimate 的幸福。
再说说社会的发展。
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如火如荼。
但是,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城市和乡村,富裕和贫困,教育和医疗,这些不平衡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很多小伙伴儿都感受到,这种不平衡让生活中的许多美好都变得遥不可及。
就像老话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矛盾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个新矛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大家可能会觉得,生活中不平等的现象让人有些沮丧。
但实际上,正是这些问题,推动了我们去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想办法让每个人的生活都能更上一个台阶。
比如,扶贫、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都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当然,新时代的矛盾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
面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都在积极探索新路径。
比如,创新型企业层出不穷,为大家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而通过互联网,很多人开始打破地域限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就像一首老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后,我想说,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咱们不能退缩。
每个人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份子。
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路上有风景,有挑战,更有成长。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中,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把这份美好带给每一个人。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了可能性。
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个新的重大政治判断,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阐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表述的依据。
理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
实践上着重分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说明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不充分。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必然经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
同样,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也表明社会主义可能要经历类似初级、中级和高级等逐渐迈向成熟的若干具体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时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这种发展过程,必然经历由量变逐渐积累,引起部分质变,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再逐渐积累量变,新的量变的积累又引起新的部分质变这样的动态变化。
党的十九大之所以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重新进行表述,也符合量变到质变的原理。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积累了足够的量变,由此产生了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新表述的质变。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生产力决定矛盾转化的变化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表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行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是对我国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客观实际的肯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
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第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第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总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激发了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更丰富的社会需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阶段,这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又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历史性进步。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已经超过30%。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不仅是“物质文化需要”,而扩展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社会生产领域则主要表现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新问题”,这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现实基础。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依据(一)人民需求的新要求新升级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需要包括更为广泛的领域、更为丰富的内涵、更为提高的层次、更为自主的选择。
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人民对“非物质”、“非文化”生活产生了更高的期待。
(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平衡。
二是社会发展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充分。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依据作者:蔡萌生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要矛盾有着丰富的理论阐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有多次的判断,这其中既有科学的认识,也有曲折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
针对新时代下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念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020-0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于新时代大背景下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自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最新判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当前,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价值。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矛盾的思想第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马克思恩格斯的矛盾思想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矛盾思想体系。
恩格斯在对矛盾的定义上,将矛盾定义为:“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马克思指出:“世界就是在矛盾中形成的状态。
同时,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矛盾都是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
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依据
中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变的基础是什么?
1.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许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
“落后的社会生产”一词已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发展的现状。
2.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
人们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3.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满足的因素很多,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主要因素。
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指各地区各领域发展不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不平衡。
不发达是什么?
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地区、一些方面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现是什么?
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仅具有世界先进甚至领先的生产力,而且还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甚至是原始的生产力。
此外,不同
地区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分布也很不均衡。
从“五个一”的总体布局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但并不是全部。
从城乡发展的角度看,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城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虽然中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中上等级和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温饱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仍很大,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脱离了贫困。
这个城市还有很多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