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月相变化与观测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6
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月相变化与观测论文月相变化与观测邓承忠第四小组全体成员宇宙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探明宇宙的秘密一直是人类永不放弃的梦想。
作为中学生,我们亦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
在广阔无际的太空中,无疑,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相变化具有的周期性、规律性,在现实生活中是人们计量时间的尺度之一。
生活中的许多事实证明了月亮的阴晴圆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但是我们却对此不甚了解,如为什么上半月的亮面朝西,下半月的亮面朝东,为什么同样时间里月亮有时在西边天空,有时在东边天空,等等。
为了揭开月相变化的神秘面纱,同时培养小组成员对地理的浓厚兴趣,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目的是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机理、了解月相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月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用了实地观测法,查找资料法等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通过小组成员近一个月的实地观察,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讨论总结、整理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什么是月相,月相是天文学术语。
(phase of the moon )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随着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东移动一大段距离,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月亮位相变化,叫做月相。
中国古代人民就观察月相并且记录,月相的变化同中国农历日期相对应。
二、月相是如何形成的,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月球靠反射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
总是一面亮一面暗,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
因为在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太阳公转,所以,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
可见,月相的变化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太阳光照射月球的方向;二是地球上人观察月球的方向。
三、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的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在农历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地球上的人们正好看到月球背离太阳的暗面,因而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称为新月或朔。
核心素养探究2018 年 第 12 期张 海 王海燕(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倡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下设定学习情境,注重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野外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观测实验是高中自然地理实验的一种主要类型,也是当前地理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观察实验和三个测量实验,期望通过动手操作和联系实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实验一是星空观测,学生在夜晚的星空中寻找亮星与星座,在教师指导下分别认识它们的特征,了解星座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
实验二是月相观测,需观察月相变化并解释其原理,重在掌握观察地理现象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是月面观测,目的是认识月球表面形态,识别月面地形。
实验四是太阳黑子观测,要通过使用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分布,该实验需要教师全程陪同,避免聚焦后的光线反射对观察者眼睛造成伤害。
实验五是太阳高度角的测量,由此可以确定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合理楼间距。
实验六是某地方向的测量,有两种思路,其一是立杆画图,其二是根据手表指针,两种方法都比较简单实用。
实验七是某地经纬度的测量,可以依此来计算地方时和时差,也可与之前太阳高度角实验相联系。
一、星空观测实验1.实验原理和实验目标(1)实验原理:将人们看到的恒星和星座标在球形模型上即简易的天球仪模型,将天体在球面上的分布投影到平面上即星图。
国际上一般将全天分为88个星座,星空观测就是依据星图按图索骥,找出亮星。
(2)实验目标:认识主要星座、行星,特别是典型的亮星,知道重要星座的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天球仪、星图、手电筒、望远镜。
3.实验步骤(1)教师在观测之前利用天球仪和星图讲解主要星座的方位,演示不同纬度的地区和不同季节看到的星座都不一样。
介绍内容应当包括银河、大熊(北斗七星)、小熊(重点是北极星)、仙后(W星座)等最基本的星座和亮星。
观察月相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含义,进一步了解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身边地理事物,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2)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月相变化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地理综合思维,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研究的热情。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月相观察,落实人地协调观,实现人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关系。
(2)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引入,从地球上看月亮,有时似一钩斜挂,有时如玉盘高悬。
师:我们日常生活观察到月亮形态是什么样的?生:弯弯的,或是像圆盘。
师:那我们一同通过视频,欣赏月亮的盈亏变化过程。
播放月相变化的短视频。
正课讲解师:结合刚刚播放的视频,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这节课所说的月相是什么呢?月相:月亮盈亏变化而出现的各种形状。
讨论一:古文中话月相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 (宋)《前赤壁赋》师:苏轼写的这段话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呀?大家能结合语文知识翻译一下吗?生:尝试翻译教师在旁边引导翻译,并提示学生。
师:大家关键猜测一下,这个“既望”究竟应该是什么时间出现的什么样的月相?为何会让苏子书写下来?生:猜测可能是圆月。
师:古人很早就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计算时间,所以,月相变化与农历时间是相互对应的。
接下来,我们学习一下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PPT展示月相与其出现时间的对应关系。
呈现月相与地球、太阳和月球三者间位置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讨论二:一个农历月中月相变化有什么特点。
师:结合课件上的图片,以每组同学为一个团队,大家分组探讨。
组1:月相有圆缺变化,由缺到圆,由圆到缺。
组2:月相变化呈周期性的,下个月也重复这个月的情况。
浅谈月相的变化规律与观测地球一边自西向东自转也一边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边自转也一边绕地球公转,两者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且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这称为同步自转),约为27.32日。
这样就造成月球总是同一面(或同一个半球)向着地球。
若是只考虑月球的公转,则月球相对于天空中某一遥远恒星公转一周的时间叫恒星月(图1 恒星月与朔望月)。
恒星月是月球本身的公转周期,约为27.32日。
月球属于卫星,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被太阳光照射而变亮。
由于日(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随着月球绕地球向东运行而变化,从而形成了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出现不同形状(即从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望月)——下弦月——新月的月相)。
这种月亮(球)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见图2月相成因图)图1恒星月与朔望月图2 月相成因图仔细观察月相成因图,可发现月相变化规律:自农历初一到十五,月球明亮部分从西部边缘开始向东扩展到满月;自十五(十六)到三十,月球阴暗部分从西部边缘开始向东扩展到新月。
读图2还可以看出,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①当日、地、月大致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居中,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面,此时月相为新月(或朔月)。
②当日、地、月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东,太阳照亮月球的西半部分,此时月相为上弦月。
③当日、地、月三者大致在一直线上,地球居中,太阳照亮月球向着太阳的半球面,此时月相叫满月(或望月)。
④当日、地、月三者呈直角,月球在太阳以西,太阳照亮月球的东半部分,此时月相为下弦月。
从新月,经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回到新月的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53日,这叫塑望月。
塑望月为什么比恒星月要长(看图1,恒星月与塑望月)。
如图,以某一遥远恒星为参考点,这时地、月、星在同一直线上(位置e1),日、地、月也在同一直线上(月相为满月),我们把这时作为恒星月的起点,也作为朔望月的起点,经过27.32日后地球运行到第二个位置(位置e2),这时月球公转一周,地、月、星又重新回到同一直线(恒星很遥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完成一个恒星月,但由于地球的公转,日、地、月并没有回到同一直线上,因此还没有完成一个朔望月,待地球继续运行约2.21天,月球又转过了一个较大的角度,使日、地、月又重新回到同一直线(满月)(位置e3),完成了一个朔望月,所以朔望月比恒星月长。
《月相的观测及分析》结题报告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杨嘉欣詹智超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谢燕媚一、课题的提出月亮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夜幕降临,一弯明月高挂半空,月光倾撒大地。
但月亮的出现却经常会有变化,有时候弯,有时候圆,有时候天未暗就已出现在天空中,有时候等了大半夜都不见它的身影。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决心通过自己的行动找出原因。
在进行初步的了解后,我们制定了一个月的连续不断地观测计划,通过对月亮圆缺变化的观测,来获得感性材料,从而为理解月亮圆缺变化成因及其规律提供实践观察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课题意义]1 月球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
月相变化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一种天体现象。
2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性,给人类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如农历月等等通过此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有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课题目的(目标)]1 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2 培养通过观察法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3.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初步的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归纳概括的能力;4 培养同学养成坚持不懈观察的毅力,热爱科学、寻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5.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帮助同学们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6.热心参与研讨,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涉及知识]1.高中地理新教材P9“月相及其变化”2.指南针的使用3.仰角仪的制作及使用4.月相盘的制作及使用5.互联网的使用6.天文辅助软件的使用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课题题目:月相的观测及分析课题组组员: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杨嘉欣詹智超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谢燕媚课题组组长:蔡瑞生指导老师:蒋紫云班级:高一(10)班★活动计划(1)任务分工:蔡瑞生赖华新杨嘉欣詹智超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谢燕媚仰角仪和月相盘制作:蔡瑞生钟钰琼杨嘉欣詹智超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谢燕媚初九观测记录: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詹智超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整月连续观测记录: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杨嘉欣梁家钦高宇文邵文杰数据转录分析: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杨嘉欣詹智超高宇文邵文杰谢燕媚上网查询、天文软件的学习使用:蔡瑞生钟钰琼赖华新杨嘉欣詹智超梁家钦谢燕媚总结论文:(2)活动所需条件:指南针网络硬纸板、图钉、剪刀、圆规、量角器等手工制作工具仰角仪天文望远镜★活动要求1 注意观察的季节性(时间性)。
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地理(一)(1)新闻联播与“地理”(2)山谷风的形成(3)(某地)公交线路现状与规划设计(4)“三圈环流模型”整理(5)地球温室效应会不会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6)(某地)旅游景点的开发(7)自然带与旅游特色(8)城市功能分区(9)地域气候变化的“蝴蝶效应”(10)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11)月相变化观测(12)读(某地)地图和照片研究(某地)的变化(13)我的一日生活与自然资源(14)火山模型的整理(15)利用GIS信息技术整理(某地)人口分布特征图(16)(某地)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7)中国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18)(某地)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地理(二)1、月相成因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2. 对于时间和日期变化的研究3. 关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4. 关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研究5. 地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研究6. 世界大洋洋流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影响7. 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8. 太阳与地球关系的研究9. 地球自转意义的研究10. 时区划分与日界线的意义研究11. 对黄赤交角的研究12. 地表形态成因的研究1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4. 某地区人口结构调查15. 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的研究16. 人与资源的关系研究17. 旅游区的环境保护研究18. 莘县人口分布与学校的布局19. 莘县使用一次性制品的调查与研究20. 城市光污染现状调查与危害分析21. 城乡结合部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的调查22. 互联网对聊城旅游业的影响23. 莘县商业现状调查24. 商店区位微观研究25. 莘县的传统饮食文化调查26. 旅游行为与旅游心态27. 莘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8. 莘县城市绿地调查与规划29. 高温期间居民用电状况调查30. 区域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调查31. 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查报告32. 区域剩余劳动力调查33. 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34. 莘县水质污染监测35. 莘县不同季节和气候空气洁净度评价36. 来自自然的威胁――--酸雨37.莘县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38、小区域水量平衡调查39、小区住房环境调查40、太阳活动对人的寿命有影响吗?41、汽车消费――鼓励还是控制42、民间谚语中的气象知识43、衣着与气候44、服装的地理风格45、饮食与地理46、饮食习惯的地理成因47、性格与地理环境48、信息技术在防御自然灾害中的作用49、中国灾害分布50、我国海岸灾害的影响51、中国红树林分布与现状52、谈谈我国季风53、莘县的旅游业与旅游资源54、歌曲中的地理知识55、古代文学与地理56、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演示模型57、气候类型复习活动转盘整理58、风带与气压带演示模型59、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实验60、季风成因实验设计61、噪声污染及危害62、莘县大气污染及危害63、关于贫困地区与人口问题的探讨64、关于城镇绿化的研究65、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66、莘县自然灾害的调查与研究67、如何充分合理开发莘县的河流资源68、莘县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之我见69、城区噪声污染指数分析70、徒骇河某河段水污染状况调查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以月相观测培养高中地理实践力
储桂军
【期刊名称】《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年(卷),期】2022()7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地理实践力要求同学们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同学们应当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可利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丰富实践力活动开展。
【总页数】5页(P134-138)
【作者】储桂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高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与展示——以《月球和月相变化》为例
2.基于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探究活动实施——以石狮沿海地区潮汐观测为例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月相观测与模型制作活动设计
4.具身认知理论观照下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探索——以月相观测活动为例
5.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教学活动例析--以“月相观察”活动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月球上南中学温安林时间:2001年12月20日上午第二节地点:上南中学科艺楼三楼电脑房班级:高二(6)班一、教材分析与课题选择:《高中地理》(上海市版)第一章第三节是月球。
该小节由三部分组成:月球概况(选学课文);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必修课文);潮汐成因(阅读材料)。
必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月相变化。
月相的变化与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相对位置变化有关。
弄清月相变化的现象、规律与原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宇宙空间概念和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空间科学的兴趣。
由于该课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而在师生之间容易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二、学生情况分析:我校地处城区,城区学生在夜晚不需要利用月亮作自然照明、历法、潮汐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少,他们很少观察和注意月相及其变化规律。
但是“嫦娥奔月”的传说和人类“登月”的奇迹,仍然使学生充满幻想和憧憬。
我校建有天文台,每年都举行天文观测活动,是上海市科普特色学校之一,学生中不乏天文爱好者。
月球尚有不少人类未知的奥秘,也增添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月球”课题对我校高中学生而言,有作比较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月相变化的过程和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对有关月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关键:知识方面:月相变化的原理。
能力方面:提出和发现有关月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网络化环境下教师指导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六、教学手段: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学生每人一台连接局域网的电脑(装有“月球“软件)。
七、教学流程框图:月球课实录1、复习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四页。
上两节课我们介绍了“太阳和太阳系”。
通过“太阳和太阳系”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太阳之所以会发光发热,它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评析:停顿一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思考)----质量。
由于它的质量巨大,所以他会发光;太阳系的其他成员之所以围绕太阳转,原因是什么呢? (再次停顿)----质量小。
课题开题报告“月相变化与观测”结题报告高二(2)班指导老师:李虹海二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报告目录:一、课题的来源背景二、现状及发展趋势三、课题研究目标四、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五、意义六、研究感悟正文:一、问题提出背景来源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科书》第一册月相及其变化中说,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日地月三者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这便是月相的成因。
但是,众所周知月球作为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人们也根据月相的周期变化创造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
因此书上一些简单的介绍并不能满足我们对月相的好奇心,这便是我们研究月相的原因之一。
来源二:人们常说:月亮圆时,精神病患者容易发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证实了月亮的升落以及阴晴圆缺的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较大的影响。
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对月相方面的知识是十分贫乏的,这是我们研究月相的原因之二二、现状及发展趋势月球是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地球的一颗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关系尤为密切。
月相变化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天体现象,我们计量时间的尺度如我国的农历月,就是依据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而制定的。
通过探究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月相产生的机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农历和月相之间的关系;通过“月相观察及分析”这一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及技能。
三、课题研究目标1.了解月相的成因、规律;2.了解月相变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3.通过研究锻炼自己查找资料、观察事物的能力;4.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培养自身与人合作的能力;5.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等。
四、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1、月相的概念:月相即指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
2、月相的观测:我们小组6人分成3小组,每组对月亮进行拍摄,拍摄地点为家里,观测方位基本保持不变(根据具体情况做了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表1 月相变化规律记录表日期天气拍摄时间月亮方位及形状日期天气拍摄时间·月亮方位及形状农历12月初1 下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初2早上阴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初3 晴7:09p.m.农历12月初4晴7:06p.m.农历12月初5 晴8:51p.m.农历12月初6晴9:31p.m.农历12月初7 阴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初8阴有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初9 阴有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初10晴转阴有云8:46p.m.农历12月11 晴8:45p.m.农历12月12晴6:30p.m.农历12月13 阴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14阴9:30p.m.农历12月15 晴8:45p.m.农历12月16小雪转阴8:37p.m.农历12月17 晴、多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18睛、多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19 晴、多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0晴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1 阴有时有小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2阴有时有小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3 晴5:25a.m.农历12月24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5 晴、多云5:30a.m. 云太厚,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6晴5:17a.m.农历12月27 阴、多云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8阴雪看不到月亮农历12月29 晴看不到月亮由于天气状况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所观测到的月相变化过程并不完整,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规律:①月亮升起与下落的时间逐天推迟:农历初一与太阳同升同落,农历十五左右太阳落山后月亮才升起来,农历二十三左右月亮半夜时升起,农历二十九与太阳升起落下时间基本相同。
摘要: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月相观测”为案例,统整多学科资源,使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及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中、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科学素养。
关键词:地理;stse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259-03stse(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一种范式,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stse课程是当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发展背景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达成教学目标,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
后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知识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而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单纯的讲授传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有效、具体和鲜活的特定教学情境活动中,通过不断的亲身体验、内化过程而形成。
stse是一个承载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的良好平台,在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中,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寻求加强科学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环境和社会的联系。
2004年起,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的实施中,采用了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化结构,体现基础性、结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将stse的教学地位提高到新的高度,以高中地理必修一为案例来看如何通过stse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夜之圆舞”stse高中地理课程实施目标每个孩子对月亮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离不开对月球的探索,“月相观测”是很好的的高中地理stse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