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不是犯罪故意中认识因素的内容)
(三)认定因果关系的具体依据:
1、一因一果:简单的条件说:“无 A 则无 B,A 就是 B 的原因”。 2、多因一果:行为是结果发生的条件之一时便可认定条件关系。在
数个行为共同导致一个结果的情况下,如果除去一个行为结果将发生, 除去全部行为结果将不发生,则全部行为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只要具 体的行为对最终的结果事实上起作用,行为和结果之间就有条件关系”。 (等值理论)
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3)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4)司法实 践中,国有、集体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 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2、行为特征 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并由直接责任人员实施。 3、目的特征 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为 本单位全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 4、法律特征 法定性,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单位犯罪 以刑法有明文规定为前提。 5、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 (1)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 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 的,不得以单位犯罪论处; (2)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直接以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而不以单位犯罪论。
护他人的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 (2)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 (3)出于不得已而损害另一法益。 (4)损害的是一般是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5)主观条件:要有避险意图。 (6)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7)主体的限制: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
人,不得因避免本人危险而以紧急避险为由不履行责任。 (二)避险过当 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成立避险过
(二)作为可能性 指负有作为义务的人有能力履行该特定 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