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新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进展_侯立新
- 格式:pdf
- 大小:93.89 KB
- 文档页数:2
在中药药物分析中薄层色谱新技术的运用作者:谢明范卓文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19期[摘要]薄层色谱技术是一种应用于中药药物分析中的一种技术,为中药药物的分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薄层色谱新技术如高效薄层色谱、假相薄层色谱等等也在中药药物分析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所以,对于中药药物分析中薄层色谱新技术运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阐述了薄层色谱新技术及原理,对薄层色谱法在中药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展望了薄层色谱新技术的应用的发展前景,旨在为薄层色谱新技术能够更好的运用在中药药物分析中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效薄层色谱;假相薄层色谱;反相薄层色谱;中药;药物分析中图分类号:U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39-01薄层色谱技术由于操作简单,结果清晰明了,所以在很早以前就被应用于中药药物分析中。
在近年来,薄层色谱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经验的积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薄层色谱新技术也随之产生。
我国中医药学就目前为止,对薄层色谱新技术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但是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一定的欠缺。
所以,我国中医药领域的相关人士所要加强对薄层色谱新技术在中药药物分析中运用的重视,并且在不断的研究中将中药药物分析中薄层色谱新技术运用的研究作为中医药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薄层色谱新技术及原理1.1 高效薄层色谱(HPTLC)HPTLC的薄板是由较细颗粒的吸附剂用喷雾法制成的。
点样采用新的装置,可以自动或半自动完成,在同一块板上点样数增加。
展开方式除了同普通TLC一样的直线展开外,还可采用圆心式展开和向心式展开。
由于改进了点样技术,板技术,提高了检测灵敏度,HPTLC 的分离能力大大提高,比普通TLC提高3倍。
同时又保存了TLC在敞开式床上进行分离的优点,可逐步展开,同步检测,并不存在中毒问题。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及工作原理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薄层色谱法又简写为TLC,常用于中药成方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定性辨别。
由于该方法辨别专属性强,使用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故应用广泛,在目前的药品质量标准定性辨别中(如中国药典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已大大地超过了显微辨别、理化辨别和光谱辨别。
下面对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做一些分析:一、医院制剂由于其自身的特别性,如只能在本院销售,生产和检验设备简陋,生产量小,剂型和品种相对较多,生产中常以水煎煮为主。
故在选择处方中的薄层定性药材时,应以选择水溶性成分为先。
如芍药苷、栀子苷、黄芪甲苷、龙胆苦苷、人参皂苷等苷类或绿原酸、阿魏酸等易溶于水的有机酸类成分。
二、认真分析处方。
选择方中薄层定性的药材,应先选取以粉碎入药的药材。
由于这部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一般没被破坏,特别是一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薄荷、香附、荆芥等,在薄层层析中以药材作为对比品,很简单辨别出来。
三、对处方中含有多糖类或淀粉质较多的药材,如麦冬、北沙参、党参等,可实行先酸解后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方法。
经这样处理后,薄层层析斑点一般都比较清楚,药检所复核时往往简单通过。
四、在使用打开剂时,在同等条件下,应选择无毒或毒性较小的有机溶剂。
如选用环己烷而不选用正己烷,选用甲苯而不选用苯。
以削减有机溶剂毒性对人体的侵害。
五、对样品的取样量不宜太大。
假如取样量太大,点样时往往因样品的浓度太高而造成点样困难,打开时斑点又不易分别而使薄层图谱不清楚。
六、对中药复方制剂的液体剂型,提取分别方法应溶剂法,用适合的有机溶剂提取。
如是提取水溶性成分,应考虑对样品进行脱脂处理。
对酒剂、酊剂或搽剂中含有的样品,应先在水浴上蒸去后再作下一步的处理。
如液体剂型不宜用有机溶剂提取,也可接受先将药液置水浴上蒸干(或加入适量硅藻土分散),再用有机溶剂提取的方法。
七、对中药复方制剂的固体剂型,提取分别方法可选用超声提取法、回流提取法或溶剂提取法(应先将样品加定量水溶解)等。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背景介绍中药复方制剂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中药复方制剂是由多种单味中药或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剂型。
其中包含的多种复杂化合物使得分析复方制剂成分极为困难。
传统的色谱分析法无法实现有效分析,而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简单的色谱分析技术,成为了研究中药成分的重要手段。
薄层色谱法基本原理薄层色谱法是一种以吸附或化学反应为基础的色谱分析方法,采用基质为薄层硅胶或薄层纤维素等涂层。
样品进样后通过移动相的升降,将变色不同的化合物分离。
基于不同物质在涂层中的不同亲和力,通过相对迁移率的差异来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定量。
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应用定性分析薄层色谱法可判断中药复方制剂中多种化合物的含量和质量。
不同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在同一涂层中分离,可以根据其相对迁移率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
因此,薄层色谱法在中药复方制剂中的定性分析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定量分析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中药复方制剂中化合物的含量。
薄层色谱法相比于传统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且其在对中药复方中成分含量的分析方面也表现出与传统色谱分离技术并无太大的差异,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质量控制中药复方制剂中有多种化合物,其中每一种成分都对于制剂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薄层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提高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为制剂过程中的生产工艺优化、质量稳定和保证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数据。
总结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传统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分析其复杂成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且操作便捷的色谱分析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方制剂中。
这项技术的高效性和经济性使其在中药分析和质量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167-新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刘博1张智博1张伟1张广庆2(1、哈药集团人民同泰制药厂,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中药有效成分提取 (简称中药提取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生产环节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制药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领域, 为古老的中医药注入新的活力。
尤其是中药提取领域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中药提取水平有了极大飞跃。
新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加快了中药制剂向速效性、可控性和稳定性发展的步伐。
本文就新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 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并进行分离的方法。
超临界流体(SF 不仅具有与液体溶剂相当的萃取能力, 而且具有优良的传质效果, 尤其 SF 在其临界点附近的压强或温度的微小变化均会导致流体密度相当大的变化,从而使溶质在流体中的溶解度也产生相当大的变化,故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可改变溶剂性质, 使萃取物得到分离。
SFE 技术萃取中药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萃取能力强、提取率高、操作温度低、生产周期短、中药有效成分不被破坏、无有机溶剂残留和工艺简单等优点 [1, 2]。
同时该技术可与其它分析分离技术相结合,对萃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以及提供高纯度样品 [3]。
该技术对中药酚类、酮类、生物碱类、酯类、萜类、脂肪酸油、蒽醌、皂苷、多糖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基本可以独立完成, 具有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如用超临界 CO 2萃取技术制备鸦胆子油,发现该技术具有萃取收率高、产品品质好、工艺简单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 可利用脂肪酸、油中聚合物与甘油酯沸点的不同完成脱胶过程,并可起到脱酸、脱臭、脱色效果, 大大简化后续工艺 [4]。
这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及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微波萃取技术微波萃取 (ME 又称微波辅助提取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
薄层色谱在医药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制备色谱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迅速发展,使得研究和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和攻克疑难杂症方面尤为重要,薄层色谱作为一种在物质分析和分离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的制备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列举了一些国内外近些年有关薄层色谱用于医药成分研究的动态,综述了一些有关薄层色谱的优势和具体的制备方法,希望能对未来研究医药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薄层色谱、医药1.1前言中国民族传统医药是在千年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而来的,有4O多个民族有自己的特色药物,有20多个民族有较完整的医药体系,可谓资源丰富,数量庞大,特色鲜明.从中研究和开发创新药物,是我国减少仿制、增加自主创新、攻克重大疾病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开发主要靠提取、分离、纯化及活性追踪技术,虽然这类技术手段在民族药物资源的挖掘和开发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但是尚不能满足海量的民族医药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宝贵的民族医药资源亟待开发和利用.极有必要采取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加快开发速度,弥补常规手段的不足。
[1]现代制备色谱技术以快速、高效、高载样量和自动化为发展方向,融合了传统色谱的经典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众多创新之处,解决了许多传统色谱未能解决的问题与不足.可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样品的快速制备和分离.1.2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
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
[2]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 值较小。
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
名词解释1.生物效价检测:中药指纹图谱系指中药材或中药制剂经适当处理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手段(光谱、波谱、色谱等技术),得到的能够标示该中药材或中药制剂样品组分群体的特征图谱。
2.中药脉序图谱--夹角:又称“分叉角”,指在叶脉的分支点以上,分支与源脉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
3.电泳:指分散系中带电的分子或颗粒在外加电场的影响下,向电极移送的现象。
4.DNA条形码:用单一的小片段基因序列来区分物种,作为物种的条形编码。
5.PCR:即多聚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
6.中药脉序图谱鉴別法:指在自然光或灯光的条件下,用肉眼或放大镜(少数用中、低倍显微镜)观测叶片,通过比较不用种类植物之间的脉序类型、各级叶脉、叶齿内脉(叶缘齿中的叶脉)以及它们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来鉴别植物或中药的品种、真例的方法。
7.LC-MS:液-质联用技术,是液相色谱和质谱的在线联用,此在线联用可充分发挥液相色谱的分离功能和质谱仪的高灵敏度及高选择性定性分析功能,来获取复杂混合物的所含化学成分的轮廓和混合物中单一成分的结构信息。
8.毛细管电泳(CE):带电粒子在高压直流电场的驱动下,在毛细管中按其淌度或分配系数不同进行高效、快速分离的电泳新技术。
9.电渗流:毛细管电泳所用的石英毛细管柱,在ph>3的情况下,其内表面带负电,和缓冲液接触时形成双电层,在高压电场的作用,形成双电层一侧的缓冲液由于带正电荷而向负极方向移动形成电渗流。
10.EL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由于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个酶分子在数分钟内可以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来极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体在数分钟后就可被识别出来的技术。
16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9期·综述·中药配方颗粒主要是指基于我国传统中医理论,采用现代化先进的制药技术,对传统的中药饮片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以及包装等环节而制成的粉末状或者颗粒状制剂,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临床调剂使用。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的延伸和发展。
现阶段各医院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非常普遍,包括数百种中药配方颗粒。
相关研究表明,中药配方颗粒存在一定的药理效应,并且在某些药理作用方面可以代替传统的中药饮片。
随着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药学效果越来越肯定,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目前,中药指纹图谱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中药以及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最为有效的手段,采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开展质量控制对于推动我国中药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1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研究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是一种高效快速的中药化学成分整体检测方法,其对样品在检查前的预处理要求较低,多数的中药样品采用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可以直接进行检测或者粉碎之后进行检测,不需要对样品采用有机溶剂开展分离提取等处理。
因此,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中药样品的整体化学成分进行反映,同时操作简单方便,成本较低。
李军山等[1]对来自不同生产厂家的小蓟配方颗粒采用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不同生产厂家的小蓟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特征基本一致,但是其在峰值强度以及峰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分析不同厂家小蓟配方颗粒的样品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特征来对其质量进行有效控制。
李军山等[2]采用红外光谱指纹图谱技术对杜仲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开展快速鉴别,基于红外光谱法、二阶导数光谱法以及二维相关光谱法来对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光谱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杜仲不同炮制品配方颗粒之间具有基本相似的红外光谱特征,但是在细节具有明显差异;二阶导数光谱特征在800~1 600 cm-1范围内峰值在位置、强度以及形状方面具有变化;同时二维相关光谱特征在1 800~1 000 cm-1范围内具有明显差异,表明采用红外光谱法能够对杜仲不同炮制品进行有效鉴别。
中药检验中色谱技术的应用实践及研究进展探析
色谱技术是一种将混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法。
在中药检验中,常用的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薄层色谱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色谱技术,适用于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
它的原理是利用不同化学成分在固定相上的吸附性能不同,通过溶液在固定相上的上升速度的差异实现对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薄层色谱技术可以对多个样品同时进行分析,具有高效、低成本和易于操作的优点。
在研究方面,色谱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也非常显著。
一方面,研究人员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色谱技术,提高其分离效果、灵敏度和选择性。
研究人员还开发和应用了新的色谱技术,如超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和离子色谱等,以满足中药检验的需求。
色谱技术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实践及研究进展非常重要。
通过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安全性和疗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色谱技术将在中药检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为中药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212203; 修订日期:2002202208作者简介:修彦凤(19742),女(汉族),山东栖霞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剂教研室助教,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炮制及质量控制的研究工作.色谱法在中药炮制方面的应用修彦凤(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200032)摘要:对近几年的色谱法如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及气2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炮制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关键词:色谱法; 中药炮制; 应用中图分类号:R 2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2)0420238202 色谱法是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分析方法之一。
这是因为现代色谱法具有分离和分析两种功能,能排除组分间的相互干扰,逐个将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中药炮制是我国独有的制药技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点,但由于受历史条件及科学水平的限制,对炮制的机理、工艺方法、相关理论及质量标准的表达大多是经验性的,且各地的炮制方法及标准也不太统一,有待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色谱法的迅猛发展,给中药炮制带来生机和活力。
如今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2质谱联用等方法在中药炮制的研究方面得到充分应用。
下面介绍近几年来各种色谱法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应用。
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TL C )操作简单,不需昂贵的仪器设备,分析速度快,结果直观,并有较高的分离能力,成为被广泛采用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其在中药炮制研究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在药用部位及炮制工艺的优选、炮制对有效成分的影响、对质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等方面。
1.1 药用部位厚朴生长周期长,按传统用药仅取皮入药,对厚朴植物破坏太严重。
为探索厚朴叶代替厚朴皮入药的可能性和提高厚朴炮制质量,采用TL C 法对厚朴皮、叶及干皮不同炮制品的酚性成分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厚朴叶中酚性成分含量相当于朴皮的1 5,考虑到厚朴叶每年可采集,落叶不伤害植物,提示厚朴叶有供药用的可能[1]。
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薄层色谱法在药物成分鉴别与定量分析方面应用广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全面运用,使得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出现了如硅胶G板双波长扫描法、高效薄层光密度法、新型薄层色谱内标扫描法等新型药物鉴别分析技术。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使用进展情况,对其在药物鉴别中主要应用领域做了简要说明,并简述近几年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主要进展。
标签:薄层色谱法;药物分析;进展薄层色谱法简称TLC,其主要方式是将合适的固定相涂布于塑料、玻璃板或者铝基片上,形成一层均匀薄膜层。
待其完全展开后,依据其比移植与对照物使用相同方式获得的色谱图比移植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应用范围是药品鉴别、药品杂质鉴别以及含量的测定。
其具有分析成本低、药品预处理程度低、选择展开剂与固相范围广等特征。
薄层色谱法是快速且高效的微量物质分离方法之一,其分离技术相对简单。
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所需设备简单是其主要优势,现已在药品分析鉴别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薄层色谱法的原理与特点薄层色谱法是薄层色谱分离吸附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不同成分对同种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差别,使得所用溶剂(移动向)在流过吸附剂(固定相)时,持续不断产生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最终达到不同成分之间相互分离的状态。
薄层色谱法是现阶段快速分离以及定性分析药物物质的重要技术,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跟踪反应进程,且能够同时分离多个不同样品。
其具有所需成本低、对样品处理要求低、展开剂选择范围广、适用度高等优点。
二、薄层色谱法应用(一)薄层色谱法生药鉴别此种方法实行的指正性鉴别,药物与其主要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薄层色谱法鉴别药物主要是为药物供给了可信的角色,其主要作用是对分子水平要求进行鉴别,一次来确认鉴别物是否为生药,或是否已失去药性。
且由于其专业鉴别水平,我国早在2005年就已经规定只能使用薄层色谱法来鉴别西洋参与人参。
相关鉴别资料结果显示,人参的分子特征是皂苷单体,其余种类都不是此种特点,且同属性不同种类之间分子特征都不尽相同。
中药谱效关系研究进展谭振鹏;夏英杰;王柳萍;辛宁【摘要】中药谱效关系是将中药指纹图谱与中药药效学相结合的一种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几年来众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归类,介绍常用的谱效关系实验方法,为中药谱效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3(022)002【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中药;指纹图谱;谱效关系【作者】谭振鹏;夏英杰;王柳萍;辛宁【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自从2000年8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暂行)》之来,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工作已成为业内的一个热点,用于中药材及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制定。
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分析的特点,特别适合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研究需要,是目前能够被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一种中药质量评价模式[1]。
但其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药理作用相关性并不明确,无法从指纹图谱中解析某一峰或者某一段峰所代表的药理作用。
因此,李戎等[2]提出在对方剂物质群整体进行控制的中药指纹图谱基础上对应药效结果,建立起有实际意义的中药“谱效”学,才能建立中药产品与其疗效基本一致的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
目前,对于如何进行谱效关系的研究尚无统一认可的模式,本文主要对近年来众学者在此方面进行的研究文献做简单的归纳、总结,为中药谱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做参考。
1 构建谱效关系的基础1.1 指纹图谱中药指纹图谱是借用法医学中的指纹图谱这一概念,将中药材或中成药经过适当的处理之后,运用现代信息采集技术及质量分析手段,获得所测样品的图谱及数据信息,在对中药成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药指纹图谱[3]。
目前获得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主要有光谱法和色谱法,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色质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吕长淮
【期刊名称】《中国药房》
【年(卷),期】2006(17)22
【摘要】薄层色谱法(TLC)是将供试品溶液点样于薄层板上,经展开,检视所得的色谱图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用于药品的鉴别或杂质检查的方法。
TLC是一种快速、灵敏、高效地分离微量物质的方法,是最简单的色谱技术之一,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简单、分离效率高、专属性好、分析速度快、色谱参数易调整等特点,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广泛。
TLC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对药品标准中TLC进行改进的研究文献较多,本文就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几方面研究加以概述。
【总页数】2页(P1748-1749)
【作者】吕长淮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药品检验所,宿州市,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27.1
【相关文献】
1.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J], 尹丽;宗兰兰;蒲晓辉;李蒙蒙;袁琦
2.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J], 张舒月
3.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J], 张舒月;
4.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J], 曹艳艳;庄亚云
5.薄层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J], 冯雅斌;杜靓;温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介绍新书《薄层色谱分析及其最新进展》
周同惠
【期刊名称】《云南化工》
【年(卷),期】1990(000)003
【摘要】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有效的微量分离分析方法,具有不需过多的特殊设备、操作简便、快速、灵敏等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卫生、环保、生化、食品、化学、化工、农药等领域,解决了很多问题,这种方法由于上述的优点,很适合我国国情,值得在我国推广,但目前国内介绍这种方法的专著很少,从而使推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周同惠
【作者单位】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薄层罩面施工之"利器"——中交西筑ZT600薄层罩面摊铺机介绍 [J], 李民孝
2.农药薄层色谱分析法的最新进展 [J], 闻培式
3.美国树文化研究最新进展——介绍一本新书《树木之生命与爱》 [J], 刘畅;郭崇;丁蕴一;谭艳萍
4.新书信息——《现代机构学进展》第1卷新书介绍 [J],
5.新书信息《现代机构学进展》第1卷新书介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