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doc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程》是李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中国数千年的和美学作了一个瞰式的宏把握。
品,我中每一章作者所凝概括的美而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用什么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 就是美。
”是的,就是美,它早已不美在字里行,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者的心田。
中国之美,并不只出在精美的殿宇之中。
中国之美,无不在,我只是缺少一双些美的眼睛。
而在部美学著作中,李厚先生引我开双眼,去探索,去流,去迷醉于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美在“ 舞”。
古、原始歌舞以及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古代人的原始美意。
“人的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美。
”美的形式和人之不断互,相互促影响,不断丰富展,美的程,由此展开。
中国之美,美在“青饕餮”。
青代的美、的以及解体和解放,在期,青器逐从“神”走向民。
“以饕餮突出代表的青器⋯⋯是其治的利益、需要而造出来的‘ 祥’或它以超世的神秘威吓的物形象,表示出个初生自身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 入春秋以后,“社会展,生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念的解放是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古巫宗教在迅速褪色,青饕餮也失其威,多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 的功能和美情趣因代之而,体在此。
中国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比原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点述了儒、道思想在上是一体的关系。
儒和道,入世和出世,兼和独善,人事理和自然浪漫,两种本是立的念,融合,渗透于中国所有的形式中,成中国和美学的基。
反映到建筑格上,以殿宗建筑代表的中国建筑是入世的,是和世生活在一起的,而非西方建筑譬如哥特古堡、宗教教堂那般追求神秘、高入云。
而园林,追求自然的和与浪漫主,文人士大夫在迂回曲折、花亭、趣味盎然中求心灵之所。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5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这是一本中国古代美学历史的梳理吗?不,中国历史(从远古到明清)是没有“美学”这一专业术语的。
但在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长河中,却涌动着数不清的艺术品,美不胜收!其中囊括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等。
让人陶醉,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浓浓地吸引着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去一探究竟。
曾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死亡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
人类繁衍生息的终极目的无非是对美的追求。
当目睹繁华都市瑰丽的夜景或惊叹于那些宏大的建筑工程,去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留下的艺术珍宝也是一次充满魅力的人生之旅,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国大地一个个角落,穿越时空去感受什么是惊叹。
山顶洞人的“妆饰品”,形状不一多姿多彩。
每个饰品上有一个小孔。
仰韶人的水壶上最早出现的蛇身意味着图腾意识的萌动,随着对自然崇拜的加深,一种神秘力量支配着世界使古人产生了对强大生命力的向往。
儒学成为正统,渗透于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中,艺术的美便不再与政治有所联系,山水自然,人情离别,从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多数内容都有感于山河与离愁。
美的因子也在那别具一格的文字间闪挪腾移,编织了一幅瑰丽的画卷。
孔子在世界上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并非偶然。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中,使情感的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中国的美从汉朝佛教传来便与之相互联合,之前只是对未来的神灵崇拜,而佛主到来则有了感官朝圣的直接对象,尤其在成王败寇的'历史更迭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无法宣泄之日便依托共知的佛陀,寄希望于极乐世界,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大大小小石窟,是一种精神寄托的物化,加之统治者顺势将佛教宣扬为正统并以此控制和麻醉百姓,从而或中心或偏远,从汉至宋,佛教文化呈现到无数角落,从佛祖那安详恬静的面相中,似乎显示了无上的悟性,顶礼膜拜的同时,无形中构造了世界级别的艺术瑰宝。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精选14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1初次了解美学这门学科,一般会感性地认为这是一门关于美的学问,什么是美,怎样欣赏美。
在阅读美学的相关经典著作之后,对美学会有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比如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重要美学著作,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作为读者自然很好奇,这究竟是本怎样的小书,在当时影响了那么多的年轻人。
由于一开始就对本书存在阅读的“期待视野”,希望从书中了解作者对美学独特的见解,而《美的历程》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在介绍“美的历程”时的连贯性、简洁性。
虽然本书也像其他著作一样分了章节,按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从远古图腾时代的艺术萌芽到明清文艺思潮的兴起的各时代艺术特征及美学思想。
“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们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的想象画像,它们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么?”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作者在开篇就以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意象吸引着读者。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美的历程》是一本由弗朗西斯·费舍尔(Francis Fukuyama)所写的书籍,该书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美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中的变化。
费舍尔在书中指出,'美'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解释。
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各个时代的文化分析,深入探讨了美的定义和意义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的。
书中第一部分讨论了美的起源和演变。
费舍尔认为,美的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认为美是一种对象的完美和协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定义逐渐扩展到包括更广泛的方面,如道德、艺术和政治。
第二部分探讨了美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
费舍尔研究了不同文化对美的解释和追求,并比较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他指出,东方文化强调内在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然而,这两种文化的美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塑造出来的。
第三部分关注了美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费舍尔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美的理念和表达方式。
他对现代艺术和建筑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现代社会对美的需求和期望。
此外,他还探讨
了美对个人和社会幸福的影响。
《美的历程》通过对美的概念的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美的起源和发展的视角。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化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本启发人们思考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哲学书籍。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了解美在不同时间和文化中的变化,同时也能够思考美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篇一:《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
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 (来自:WWw. :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
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
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3]《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1对于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于美有不同的认知,如同时尚一般,隔3年就会有不一样的美的理念,不一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阅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于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仅是每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一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整个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代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代,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最终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呈现,每个时代对于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并不是功臣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
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的内在智慧和品格。
两汉动的行为之美让位于魏晋的静的玄想之美。
“言不尽意”“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
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却是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
战乱的年代里,时刻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巨大的政治恐怖阴影下产生了自我矛盾的人文主义。
如同阮籍,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经济上,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大规模的工商奴隶经由不同渠道,变而为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极强的农奴或准农奴。
政治上,与这种经济背景相对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
这种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使得意识形和文化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代之而兴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时期,哲学重新得到解放,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由于之前没有甚么艺术细胞,接触的艺术品少之又少,基本没有甚么审美水平,我选择的画是哀悼基督,这幅画不是《美的历程》中的作品,但是对照于西方的画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东方的艺术作品。
个人感觉相比于西方的作品而言,东方作品更多是以描绘恢弘的场景为主,人物更多的只是点缀,场面和意境才是中心;而西方的作品则更加重视描绘人的细节与情感,以人物为主体去展现和表达思想、事件。
或许这就是东西方的区分,西方遭到宗教的影响,更加重视个人实现,而东方的集权政治则更希望表达权威与威严。
就像我们在西方很难见到特别宏大的建筑,但是在东方我们能看到很多超乎于当时经济、技术能力水平的恢弘作品。
这幅画展现的是耶稣受难的细节,画中人的情感是收敛的,而不是外显的,让人心生悲悯之情。
近处的山岗上,1棵树叶残枝枯,天空和大地被它牢牢地串在1起。
而远处,灰色的山崖在孤单中诉说着无声的失望。
这些背景也都是为了衬托人物的情感而设计,凸显了耶稣受难日人们的悲痛之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2对美,我总觉得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同人对美有不同的认知,犹如时尚1般,隔3年就会有不1样的美的理念,不1样的美的流行。
但是浏览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后,让我对美又有了新的认知。
美不但是每一个个体个性化的概念,从社会角度而言,更是1个时期1个社会的共同的文化印记。
《美的历程》1书沿着时间的线轴,回顾了中华文明自诞生时刻直至明清之际全部的美学演进历史。
从石器时期龙凤图腾的来历,到夏周的青铜时期,先秦诸子对中国实用理性主义的影响,到楚汉浪漫主义的发展、魏晋风度的构成、南北朝时期的佛陀世荣、唐宋时期诗歌与书法的大成、宋元的山水画的意境、终究到以明清小说为代表的市井文化。
美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形态显现,每一个时期对美的理解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例如魏晋时期,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的其实不是元勋名将的赫赫战功,相反,更多的倒是手执拂尘、口吐玄言,扪虱而谈,辨才无碍。
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五篇阅读《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1不久前经人推荐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
先生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李先生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中国还很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
你去过天安门前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吗?如果你对那些史实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礼又如何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那么,从哪里起头呢?得从遥远的记不清岁月的开始。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领着走进了中国近8000年的“美的历程”。
我们每个人不管身份如何,贫富贵贱,地位高下,追求美却是每个人的本性。
因为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便逐渐追求和发展精神生产和创造意识形态的产物———“美”,这个追求是人类的高级属性发展的结果。
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产生的?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些问题至少对我是模糊的。
李泽厚先生用他哲学家的思维,美学家的理论,文学家优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现形式,为我们清晰而深刻的阐述了以上这些问题。
让我深深沉醉在“美的历程”里,久久不肯离去。
本书里,李先生从粗狂的远古图腾——“人首蛇身”,“人首鸟身”那原始艺术的“龙飞凤舞”,从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魏晋“人的觉醒”的风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及诗词曲的审美品类,直到明清小说戏曲的浪漫感伤……有时一泻千里,有时涓涓细流;有时一气呵成,有时娓娓道来。
让读者欲罢不能。
我在读李先生的《美的历程》的过程中,有些章节泛读,有些是精读的。
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我是精读的。
因为我要搞懂,中国美学的着眼点在哪里?这是我很迷糊的问题。
李先生在这一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艺术和审美“因为重视的不是认识的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于是,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
……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规律和原则大都是功能性的。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
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
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
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10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
[3]?《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
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
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1有人会问我:你看这书干嘛?和专业有关吗?我想不管有没有关系,好的书籍值得一读,可是读完我发现,《美的历程》这本书当然可以和我的专业挂钩,他可以加深我对美的理解,甚至以前我觉得不能欣赏的一些图案,我能欣赏了。
以前我绝得恐怖狰狞的器具我能理解了,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起感受不同时代的人,对美的不同理解,为什么有时候的图案目露凶光,有时候的图案温婉可爱,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答案。
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
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
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重要美学著作,它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和美学作了一个鸟瞰式的宏观把握。
细细品读,我为书中每一章节作者所凝练概括的美而赞叹不已,却又因才疏学浅,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只知不断沉吟:“这就是美。
”是的,这就是美,它早已不单单美在字里行间,而是美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田。
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精美绝伦的宫殿庙宇之中。
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
而在这部美学著作中,李泽厚先生引领我们睁开双眼,去探索,去流连,去迷醉于中国艺术之美。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龙飞凤舞”。
远古图腾、原始歌舞以及图案的“有意味的形式”,展示了远古时代人们的原始审美意识。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是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美的形式和人之间不断互动,相互促进影响,不断丰富发展,美的历程,由此展开。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青铜饕餮”。
青铜时代狞厉的美、线的艺术以及解体和解放,在这期间,青铜器逐渐从“神坛”走向民间。
“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是为其统治的利益、需要而编造出来的‘祯祥’或标记它们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
”进入春秋以后,“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保留有大量原始社会体制结构的早期宗法制走向衰亡……社会的解体和观念的解放是连在一起的……殷周以来的远古巫术宗教传统在迅速褪色,青铜饕餮也失其权威,多缩小而降低于附庸的地位。
”艺术的功能和审美情趣因时代之变而变,体现在此。
中国艺术之美,美在“先秦理性精神”。
儒道互补、赋比兴原则以及建筑之美,作者用很独特的观点论述了儒、道思想在艺术上是结为一体的关系。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这是一部在学术研究上、思想上、文笔上内涵极深的书,读后让人边赞叹,边沉思。
这部著作被人称为“中国美学史”,它讲述了从史前时代一直到明清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几乎全部历史时代,对经史子集、诗歌、建筑、书法、器物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就选取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部分,谈谈我的感受。
在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中,作者讲到:先秦时的百家争鸣,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奠定了中华文化-心理结构。
作者在论述儒家、道家等思想时,强调的一个词是“理性主义”,即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现实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情理结合,使人获得“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这不同于西方宗教的清规戒律。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明确表示:中国的儒家思想完全不是宗教。
的确,儒家经典运用易懂的事例、平实的语言,情境和论述都十分贴近生活,可以看作是为了“人”如何更好而写就的,而不是为了神、鬼,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的进步性,也是我们今天还能从中受益的原因吧。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到了经典的另一特征:即乐观进取的世界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生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很好地概括了经典的内涵。
在先秦美学中,作者认为原始文字由记事、祭神而变为抒情、说理,它们以艺术的形式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理性精神,“先秦时的诗文是情感,想象、理解的流一体”。
的确,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文时,感到其既有感性的情感抒发,又不乏理性的理解,还有想象,创造了一种优美的意境,给人一种说不出的美感。
正是从《诗经》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后世长达几千年。
作者同时还描绘了诸子说理论证的风格气势,如孟子的排比的恢宏(《梁惠王》),庄子的奇特夸张和飘逸(《逍遥游》)等,这也是我们有过体会的。
在第五部分“魏晋风度”中,作者对以往认为其腐朽消极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从魏晋诗篇“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这一永恒主题中恰恰蕴藏着抓紧生活、珍重生命等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而及时行乐等内容,换个角度即可理解为极力追求人生(“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内容概述:《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
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缘故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着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二.理论与方法: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这里以第六章《佛陀世容》为例说明。
本章论述佛教石窟艺术。
作者把它分为(甲)魏、(乙)唐前期和(丙)唐后期、五代及宋三个时期和类型。
从这三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可以明显看出艺术是如何决定于社会状况的。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
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
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
五年级语文作文《美的历程》读书笔记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是观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
《美的历程》读书笔记《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
《美的历程》这部书跨度很大,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部书是用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与单纯的文学审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需要历史知识、美术知识、文学知识等等,很全面,让我有吃力的感觉。
他是以美学的标准去评价中国的考古、文学、艺术……的审美角度而著作。
书中也蕴涵着哲学知识,如: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而书中也有着作者他所理解的艺术、美学追求。
书中说到: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
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关系(这作为时代思潮要到宋元以后),自然界实际并没能真正构成他们生活和抒发心情的一部分,自然在他们的艺术中大都只是徒供描画、错彩镂金的僵化物。
我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楚汉浪漫主义的气势与古拙,魏晋风度的人的主题,文的自觉。
阮籍与淘潜篇,盛唐谙中。
青春。
李白。
音乐性的美。
杜诗颜字韩文篇等。
使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艺术和做人的魅力。
完全颠覆了我原本幼稚而愚笨的认识。
在文化艺术琳琅满目的世界畅游,品味先哲们思想的乐土,让我的“审美感情”丰富厚实。
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似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中国美学史。
和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相比,我觉得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更是一种自我理解的心灵书写;而《中国美学史大纲》则更多的是倾向于在一种意识形态的规范语境内严谨客观的介绍。
所以读《美的历程》,对于我这样的初学来说,更能激发兴趣和阅读冲动。
读完《美的历程》,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或变幻或相承的美学内涵。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志,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历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和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尽管如此匆忙的历史巡礼,如此粗糙的随笔札记,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局大而重要的成果,该不只是一件闲情逸致或毫无意义的事情吧?”如李泽厚先生在这本书的开篇和结语所所的两段话一样,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确有一种“匆匆巡礼”的感觉,他把自己对中国远古到明清的美学认识以最为代表性的事件、最直接的风格和手法向我们呈现出来。
但是这种“匆匆巡礼”虽匆匆但不零乱;虽巡礼但不空洞。
于我而言,李泽厚先生的这部美学著作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我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在其启发和指引下进入美学的探究和学习。
搭乘李泽厚先生的沉重列车,从苍茫神秘的远古驶来,一路的站牌是那样的斑驳而绚丽。
每一个站牌地下都工工整整地刻着两个字:“思考”。
在这列火车超时空的行驶中,我在远古时代和楚国停留的时间最长,有时候还意犹未尽,让这辆列车倒着开,反反复复。
因为在这两部分的论述和思考中,一方面,李泽厚先生在他的角度上引导我进行自我思考,但在另一方面,我对其在关于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的合理性在自我理解的角度上产生怀疑。
一、作为图腾与作为艺术在“远古图腾”中,李泽厚先生说到:“对使用工具的和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练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练在这些所谓的‘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
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象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
这段精辟的论述将远古图腾文化的形成的必然和自然趋势表达得清晰易见。
根据李泽厚先生的有关论述,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远古图腾究竟是不是审美创造?在这种远古图腾的形成原因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图腾是原始人类“物化活动”和“物态化活动”的结合生成,那么从“物化活动”层面,这本不可看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创造,但是回归到“物态化”层面将其称作审美活动却又十分合理了。
图腾的最初产生不可能是一种自觉地审美创造,它是在一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人类所特定持有的某种观念的外化,一种图腾的色彩和形状必然包含着原始人类某种在偶然情景之中所广为接受的含义。
从而在这种含义的延伸深化之下,一种色彩或形状就在远古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保存下来,并在特殊的情境下(比如饥饿之时很容易地捕获了大量野兽,首领毫无征兆的突然死亡等等)激发在他们心中的那种深刻的意识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意识观念赋予某种神奇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的巫术就应运而生了。
这只是我自己理解的结果,不知道是否符合李泽厚先生的意思。
我想象地举一个事例(在我来看来,我们几乎没法举出绝对真实的事例来说明这一状况,因为依照我以上的理解,这种图腾形成到意识观念的形成的前提,是基于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把握的偶然性和原始人口类思想的主观性之上的),比如在原始人类某一天正常的生活中,突然电闪雷鸣,引发大火,引得从林中的动物全都逃跑,而这些野兽又恰好逃到他们所生活的地方,使得他们不费一丝气力就捕获很多野兽作为粮食。
那么也许他们就会把这看作是一种神秘力量的恩赐,并在恐惧与感激中接受这种恩赐,并把他们所看到的诸如闪电、大火的形状和色彩视为这种巨大神秘力量的象征,于是在他们的图腾中便出现了诸如闪电和火焰的形状,并涂上他们眼中闪电、火焰的颜色,作为图腾和巫术的仪式符号膜拜。
渐渐地,这种颜色、形状化作一种观念植入他们的心中,并外化为将其作为自身的保护神。
除了固定的图腾之外,他们可能会把兽骨、石木等物体雕成那样的形状佩戴以求赐福,久而久之,这种形状和色彩就会被普遍接受和喜爱,慢慢地添入人为的加工,形成最初的所谓的“装饰品”,那么这个时候,在图腾崇拜的前提下,对于这样的反复制造和喜爱便在一定程度上衍化成一种审美意识了。
而后,李泽厚先生论述的原始歌舞,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形成过程和审美阶段。
二、“神秘浪漫主义”与“现实浪漫主义”从远古的图腾意识到夏商的青铜艺术,其内在的形成过程都与之关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和变革时期”的先秦,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集权导致的思想活跃的特殊历史环境里,先秦艺术在儒道互补的大线索指引下渐趋理性。
在这样一个历史大潮中,由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到汉朝的人类的大举胜利形成了不同现实环境所导致的浪漫主义,在“楚汉浪漫主义”的论述中,李泽厚先生论述的相对简单一些,我觉得,李泽厚先生在探讨楚汉浪漫主义形成的内在原因时,并不是十分具体。
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感觉到李泽厚先生在艺术审美层面将其并列论述,当然有其合理性,如对“琳琅满目的世界”和风格“气势与古拙”的概括。
但是,我看这一部分的三个标题:屈騷传统、琳琅满目的世界、气势与古拙中感到,所谓的楚汉浪漫主义,在后两个标题内,似乎只是在论述汉代的浪漫风格以及审美意境。
看过后感觉将楚和汉相联系起来的这一部分的,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大处相同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并没在内在的精神探究来阐发这两种浪漫主义的实质性不同。
我认为在论述浪漫主义这样一个命题时,楚汉并不能并列论述。
当然,单就阐述这一审美风格的角度我没有异议。
我觉得所谓的浪漫主,在楚汉时期实质上是不同的,首先,以屈原为代表的屈騷传统形成,在社会层面是生产力相对地低下的结果;但在以汉赋、画像石、壁画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却是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结果。
由于南中国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政治存在,使得其“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
所以就屈原作品,单从审美角度,撇开所谓的政治抱负和苦恼来看,“美人香草,百亩芝田,芰荷芙蓉,芳泽衣裳,望舒飞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八龙婉婉……”如此等等无不是在这种基础上保留而来的浪漫手法;汉代由于其政治体制的强大,生产力的发达,使得人们将更多的关注视角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哪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秋千壁画中的人物动物的行进行列……”,可见汉代的浪漫主义更是根植于由对自我的信任和战胜自然的雄心引发出来的一种“现实浪漫”情节,是一种带有“古拙”的浪漫。
而正是这种“古拙”使得汉代的艺术的运动感、速度感、韵律感变现突出,在这种由于“古拙”而导致的“自由”中弥漫着浪漫主义情调。
所以从这样一个层面就可以探讨出楚汉浪漫主义的另一个差异的地方即审美内涵上的不同,楚的浪漫主义更多的根植于脱离现实的神话思想和神秘主义,我将其称之为“神秘的浪漫主义”;而汉代的浪漫主义则更多的根植于人类思想征服心态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我将其称之为“现实的浪漫主义”。
虽然李泽厚先生在论述汉代艺术所体现的浪漫情调与远古图腾的区别,但是并没有清晰阐述不同社会现实环境和思想意识形态下所导致的不同的浪漫主义的区别。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对浪漫主义的阐述,可以将远古图腾歌舞和楚域屈騷传统,将汉代画像石、壁画、汉赋艺术和盛唐诗歌、明清的浪漫洪流加以比较来探寻浪漫风格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内在线索和精神实质。
如在《美的历程》中李泽厚先生在“佛陀世容”部分中以“悲惨世界”、“虚幻颂歌”、“走向世俗”对魏晋,初、盛唐,晚唐、宋以及延伸至明的宗教文化的论述。
三、宗教艺术与诗人之死在对“佛陀世容”的三个部分的探讨中,李泽厚先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以历史眼光观察艺术现象的视角。
在这一部分的阅读中,李泽厚先生也引发了我对艺术家自杀命运的思考,我固执地认为这也应该是美学研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