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章 病毒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相关推荐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章病毒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知识方面(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方面(l)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通过学习噬菌体等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1.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2.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即噬菌体的作用机理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为病毒是一类极特殊的微小生物,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少,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具准备投影图片,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设计总路:组织指导学生收集课外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形成印象→利用实例纠正错误,引出主题→播放录像,加强直观性,使学生识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利用教学软件学习病毒的三种类型→学生讨论交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过程说明:(1)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十分微小的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见不到的,这就给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对其形态结构等情况比较生疏,甚至有误解之处,单凭课堂上一节课的教学是微不足到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部分内容,教师最好在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记录一些有关病毒的资料和信息,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强了学生团结奋进的自信心。
第三章病毒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包涵体:当病毒颗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观察的特殊群体,称为包涵体。
2.噬菌斑:将噬菌体与敏感宿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宿主细菌菌苔上出现的一个个透明圈或负菌落,称为噬菌斑。
3.烈性噬菌体:短时间内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并通过裂解寄主细胞而释放出来的噬菌体,被称为烈性噬菌体。
4.温和噬菌体:某些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核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核染色体上,随宿主细胞核基因组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并不引起寄主细菌裂解,称作温和噬菌体。
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6.溶源性: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与宿主菌共存的特性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7.溶源菌:是指在核基因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细菌。
8.病毒多角体:多数昆虫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光镜下呈多角形的包涵体,称为多角体。
9.类病毒:是由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10.拟病毒:是一类包裹于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11.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包涵体和噬菌斑各有何实践意义?答:1、包涵体是病毒颗粒的群体形态,有助于对病毒的分离、纯化、鉴别和计数等许多实际工作。
由于不同病毒包涵体的大小、形状、组分以及存在于宿主细胞中的部位均不同,所以包涵体可用于病毒的快速鉴别和某些病毒疾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2、噬菌斑有一定的形态,可用作该噬菌体的鉴定指标,也用于纯种分离纯化和计数。
三、简述测定噬菌体效价的双层平板法。
答:预先分别配制含2%和1%琼脂的底层培养基和上层培养基。
先用底层培养基在培养皿上浇一层平板,待凝固后,再把预先融化并冷却到45℃以下,加有较浓的敏感宿主和一定体积待测噬菌体样品的上层培养基,在试管中摇匀后,立即倒在底层培养基上铺平待凝,然后在37℃下保温。
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教材分析:地球上已知生命的最简单形式是病毒,是专性寄生生物,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识别出病毒,以及了解病毒与其它生物(包括人类)的关系。
由于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可以在病毒的利用和如何处理收集来的资料这部分教学中多费点功夫,让学生知道处理资料不是简单的剪贴,是有目的有主题的筛选资料的过程。
教材也提供了丰富的的教学资源,组织好教材各个部分,以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等问题。
本节教学是后续遗传物质的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基础。
二、课题: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病毒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区别。
能从病毒结构出发说明病毒的生活方式。
能从多侧面举例说明病毒与分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关注病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历采用信息技术等多种学习形式,关注人类与病毒作斗争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正确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以及增殖方式。
难点: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是如何完成增殖等生命活动的。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八、板书:第三章第3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的大小2、病毒的结构衣壳粒、衣壳、核心和核衣壳3、病毒的种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4、病毒的代谢特点——专一寄生生物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致病病毒2、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3、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与防治4、病毒的利用生物杀虫剂医疗转基因技术中的载体和转导九、评价:1、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乙型肝炎病原体B、噬菌体C、艾滋病病原体D、炭疽病病原体2、乙肝病毒具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是()A、5种和5种B、5种和8种C、4种和4种D、8种和8种3、如何预防病毒感染?4、人和病毒斗争的历史5、如何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十、反思:教学时介绍病毒结构时,学生对各种名词感到好奇,从作业看,或者不认为病毒是生物,或者认为病毒也有细胞结构,尤其无法理解病毒是专性寄生的代谢特点,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能理解,但不能说明噬菌体必须进入细菌体内才能开始代谢,并且其代谢的方式为复制,不断地复制自身。
第三章病毒
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
1.病毒囊膜上的刺次突的组成成分是:(d )错误正确答案:D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D糖蛋白
2.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B )正确
A.抗性
B.免疫性
C.再次溶源性
D.裂解
3.大肠杆菌(E.coli) T4 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B )正确
A. 球形
B. 蝌蚪形
C. 杆状
D.丝状
4.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B )正确
A. 核酸
B. 蛋白质
C. 多糖
D.脂类
5.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b)错误正确答案:B
A.核酸B.蛋白质C.脂类D.糖类
6.下列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复制的是(A )正确
A.类病毒
B.卫星病毒
C.卫星RNA
D.拟病毒
7.最先发现病毒的是:(C )正确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8.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D )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错误正确答案:D
A.质粒
B.缺陷噬菌体
C.插入寄主染色体
D.质粒和插入寄主染色体
9.下列不是大肠杆菌T2噬菌体结构蛋白的是(d )错误正确答案:D
A.头部蛋白
B.尾部蛋白
C.溶菌酶
D. DNA聚合酶
10.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A )的寄生物。
正确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蕈菌
11.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病毒是(A )正确
A.烟草花叶病毒
B. 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C. 天花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12.烈性噬菌体的尾部蛋白是(C )正确
A.早期蛋白
B.中期蛋白
C.晚期蛋白
D.次早期蛋白
13.所有下列成分均是病毒可能有的,除了(D )之外。
正确
A. 蛋白质的衣壳
B. 核酸的基因
C. 类似膜的包膜
D. 带有酶的细胞质
14.在电子显微镜下。
螺旋对称的病毒看起来像(C )正确
A. 小球状
B. 拉长的三角形
C. 杆状
D. 蝌蚪
15.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
正确
A.mm
B.nm
C.mm Dm
16.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b )错误正确答案:B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17.温和性噬菌体基因组在溶源性细菌内可以下列状态存在(B )正确
A.复制、表达产生子病毒
B.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或质粒形式
C.自发或经诱导进入裂解循环
D.产生成熟的病毒颗粒
18.DI颗粒的基因组有(B )正确
A.置换突变
B.缺失突变
C.移框突变
D.重组
19.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B )的病毒。
正确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20.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B )正确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21.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 )正确
A.烟草花叶病毒
B.痘苗病毒
C.疱疹病毒
D.流感病毒
22.溶原性细菌对(C )具有免疫性。
正确
A.所有噬菌体
B.部分噬菌体
C.外来同源噬菌体
D.其它噬菌体
23.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C )正确
A. 毒性噬菌体
B. 温和性噬菌体
C. 前噬菌体
D. 溶原性噬菌体
24.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 )正确
A.原核生物病毒
B.昆虫病毒
C.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
25.病毒不敏感的条件是(C )正确
A.高温
B.紫外线
C.抗生素
D.干扰素
第三章病毒
选择题(每题1分,共25题,25分)
1.病毒囊膜上的刺次突的组成成分是:(D )正确
A.脂类
B.多糖
C.蛋白质D糖蛋白
2.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B )正确
A.抗性
B.免疫性
C.再次溶源性
D.裂解
3.病毒壳体的组成成份是(B )正确
A. 核酸
B. 蛋白质
C. 多糖
D.脂类
4.决定病毒感染专一性的物质基础是(B )正确
A.核酸B.蛋白质C.脂类D.糖类
5.下列能在宿主细胞内独立复制的是(A )正确
A.类病毒
B.卫星病毒
C.卫星RNA
D.拟病毒
6.最先发现病毒的是:(C )正确
A.巴斯德
B.柯赫
C.伊万诺夫斯基
D.吕文虎克
7.在溶源细胞中,原噬菌体以(D )状态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正确
A.质粒
B.缺陷噬菌体
C.插入寄主染色体
D.质粒和插入寄主染色体
8.下列不是大肠杆菌T2噬菌体结构蛋白的是(D )正确
A.头部蛋白
B.尾部蛋白
C.溶菌酶
D. DNA聚合酶
9.噬菌体是专性寄生于(A )的寄生物。
正确
A.细菌
B.酵母菌
C.霉菌
D.蕈菌
10.第一个被人类发现的病毒是(A )正确
A.烟草花叶病毒
B. 大肠杆菌的T4噬菌体
C. 天花病毒
D. 脊髓灰质炎病毒
11.烈性噬菌体的尾部蛋白是(C )正确
A.早期蛋白
B.中期蛋白
C.晚期蛋白
D.次早期蛋白
12.所有下列成分均是病毒可能有的,除了(D )之外。
正确
A. 蛋白质的衣壳
B. 核酸的基因
C. 类似膜的包膜
D. 带有酶的细胞质
13.病毒的大小以(B )为单位量度。
正确
A.mm
B.nm
C.mm Dm
14.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B )正确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15.DI颗粒的基因组有(B )正确
A.置换突变
B.缺失突变
C.移框突变
D.重组
16.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B )的病毒。
正确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17.最先提纯的结晶病毒是(A )正确
A.烟草花叶病毒
B.痘苗病毒
C.疱疹病毒
D.流感病毒
18.溶原性细菌对(C )具有免疫性。
正确
A.所有噬菌体
B.部分噬菌体
C.外来同源噬菌体
D.其它噬菌体
19.能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C )正确
A. 毒性噬菌体
B. 温和性噬菌体
C. 前噬菌体
D. 溶原性噬菌体
20.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物质是(C )正确
A.糖类
B.蛋白质
C.核酸
D.脂肪
21.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 )正确
A.原核生物病毒
B.昆虫病毒
C.植物病毒
D.动物病毒
22.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C )正确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
23.病毒不敏感的条件是(C )正确
A.高温
B.紫外线
C.抗生素
D.干扰素
24.朊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A )的病毒。
正确
A. 蛋白质
B. RNA
C. DNA
D. DNA和RNA
25.羊搔痒病的病原微生物是(A )正确
A.朊病毒
B.拟病毒
C.立克次氏体
D.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