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编码器的计数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86.00 KB
- 文档页数:14
光电编码器细分原理
光电编码器细分原理是指通过对光电编码器的设计和算法进行改进,实现对编码器输出信号的数据细分。
光电编码器是一种能够将旋转或线性偏移运动转换为与运动位置相关的电信号的装置。
它通常包括光源、编码盘、光电感应器和信号处理电路等组成部分。
光电编码器细分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编码盘设计:通过设计精细的编码盘结构,将旋转运动或线性偏移运动在编码盘上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从而实现细分。
2. 光电感应器设计:光电感应器是用来感知编码盘上的编码线的器件。
通过提高光电感应器的灵敏度和采样频率,可以提高编码器的细分能力。
3. 信号处理算法:信号处理算法是对光电编码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和解码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算法包括脉冲计数法、插值法、微分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分析和处理编码器输出信号的脉冲数、波形形状和时间间隔等信息,实现对信号的细分。
4. 系统稳定性优化: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细分精度和稳定性,还需要对光电编码器的系统结构进行优化。
例如,减小机械传动误差、提高光电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等。
综上所述,光电编码器细分原理主要是通过设计和改进编码器的硬件结构和信号处理算法,实现对光电编码器输出信号的数据细分,从而提高编码器的分辨率和运动精度。
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1.总脉冲计数法:总脉冲计数法是最简单的计数方法,即直接对光电编码器输出的每个脉冲进行计数。
计数器工作于计数模式,每次接收到一个脉冲信号,计数器就增加1、通过读取计数器的数值,可以获取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这种方法适用于需要获取绝对位置信息的应用。
2.方向计数法:有些应用场景需要获取旋转运动物体的旋转方向,因此采用方向计数法。
方向计数法在总脉冲计数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方向信号的判断。
方向信号通常通过一个相位差可调的霍尔元件或光电传感器来实现。
当物体顺时针旋转时,方向信号为高电平,计数器加1;当物体逆时针旋转时,方向信号为低电平,计数器减1、通过方向信号,可以准确识别旋转方向。
3.增量计数法:增量计数法是通过计算每次脉冲的增量来进行计数。
在这种方法中,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被输入到一个脉冲传感器中,脉冲传感器将脉冲信号转换为固定周期的方波信号。
然后,方波信号经过一个计数器进行计数,每次计数都代表一个固定增量。
通过对增量计数进行累加,可以获取物体的位置信息。
增量计数法适用于需要获取相对位置变化的应用。
4.平均计数法:平均计数法是一种改进的计数方法,通过采用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经过一个滤波器进行滤波,去除噪声和波动。
然后,滤波后的信号经过计数器进行计数。
由于滤波的作用,计数器只计数滤波后的信号,而不计数噪声和波动。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获取位置信息。
平均计数法适用于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
总结: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计数方法有总脉冲计数法、方向计数法、增量计数法和平均计数法。
每种计数方法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
总脉冲计数法适用于需要获取绝对位置信息的应用;方向计数法适用于需要获取旋转方向的应用;增量计数法适用于需要获取相对位置变化的应用;平均计数法适用于对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的应用。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工作原理:当光电编码器的轴转动时A、B两根线都产生脉冲输出,A、B两相脉冲相差90度相位角,由此可测出光电编码器转动方向与电机转速。
如果A相脉冲比B相脉冲超前则光电编码器为正转,否则为反转.Z线为零脉冲线,光电编码器每转一圈产生一个脉冲.主要用作计数。
A线用来测量脉冲个数,B线与A线配合可测量出转动方向.N为电机转速Δn=ND测-ND理例如:我们车的速度为1.5m/s,轮子的直径220mm,C=D*Pi,电机控制在21.7转/秒,根据伺服系统的指标,设电机转速为1500转/分,故可求得当ND=21.7*60=130转/分时,光码盘每秒钟输出的脉冲数为:PD=130乘以600/60=1300个脉冲当测出的脉冲个数与计算出的标准值有偏差时,可根据电压与脉冲个数的对应关系计算出输出给伺服系统的增量电压△U,经过D/A转换,再计算出增量脉冲个数,等下减去。
当运行时间越长路线越长,离我们预制的路线偏离就多了。
这时系统起动位置环,通过不断测量光电编码器每秒钟输出的脉冲个数,并与标准值PD(理想值)进行比较,计算出增量△P并将之转换成对应的D/A输出数字量,通过控制器减少输个电机的脉冲个数,在原来输出电压的基础上减去增量,迫使电机转速降下来,当测出的△P近似为零时停止调节,这样可将电机转速始终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根据检测原理,编码器可分为光学式、磁式、感应式和电容式。
根据其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可分为增量式、绝对式以及混合式三种。
1.1增量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是直接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输出三组方波脉冲A、B和Z相;A、B两组脉冲相位差90海佣煞奖愕嘏卸铣鲂较颍Z相为每转一个脉冲,用于基准点定位。
它的优点是原理构造简单,机械平均寿命可在几万小时以上,抗。
编码器计数原理一、编码器的概念编码器是一种用于将某种物理量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设备,常见的编码器有光电编码器、磁性编码器等。
在计数方面,我们通常使用的是旋转编码器,它可以将旋转角度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
二、旋转编码器的结构旋转编码器通常由一个固定部分和一个可旋转部分组成。
固定部分包括一个光源和两个光电检测器,可旋转部分则是一个带有刻度盘的轴。
刻度盘上通常会有许多等距离的刻度线,并且每个刻度线都会与一个透明窗口相对应。
三、工作原理当轴旋转时,刻度盘上的透明窗口会依次经过两个光电检测器,在经过第一个光电检测器时会产生一次脉冲信号,在经过第二个光电检测器时又会产生一次脉冲信号。
这样就可以通过计算脉冲数量来确定轴所旋转的角度。
四、单通道编码与双通道编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使用单通道或双通道编码方式来实现计数。
单通道编码器只有一个光电检测器,每次旋转时只会产生一个脉冲信号。
而双通道编码器则有两个光电检测器,每次旋转时会产生两个脉冲信号。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轴所旋转的角度。
五、编码器的分辨率编码器的分辨率是指它所能测量的最小角度变化量。
通常来说,分辨率越高,精度越高。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码器。
六、应用领域编码器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等领域。
例如,在机床上使用编码器可以实现数控加工;在机器人上使用编码器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和运动控制。
七、总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了编码器计数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编码器,并注意其分辨率和精度等参数。
光电编码器的计数方法在位置控制系统中,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准确测量控制对象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检测位置的办法有两种:其一是使用位置传感器,测量到的位移量由变送器经A/D转换成数字量送至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
此方法虽然检测精度高,但在多路、长距离位置监控系统中,由于其成本昂贵,安装困难,因此并不适用;其二是使用光电编码器[1]。
光电编码器是高精度控制系统常用的位移检测传感器。
当控制对象发生位置变化时,光电编码器便会发出A、B两路相位差90度的数字脉冲信号。
正转时A超前B90度,反转时B超前A90度。
脉冲的个数与位移量成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对脉冲计数就能计算出相应的位移。
该方法不仅使用方便、测量准确,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经常采用第二种位置测量方法。
1 引言在位置控制系统中,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准确测量控制对象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检测位置的办法有两种:其一是使用位置传感器,测量到的位移量由变送器经A/D转换成数字量送至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
此方法虽然检测精度高,但在多路、长距离位置监控系统中,由于其成本昂贵,安装困难,因此并不适用;其二是使用光电编码器[1]。
光电编码器是高精度控制系统常用的位移检测传感器。
当控制对象发生位置变化时,光电编码器便会发出A、B 两路相位差90度的数字脉冲信号。
正转时A超前B90度,反转时B超前A90度。
脉冲的个数与位移量成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对脉冲计数就能计算出相应的位移。
该方法不仅使用方便、测量准确,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经常采用第二种位置测量方法。
使用光电编码器测量位移,准确无误的记数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于在位置控制系统中,电机既可以正转,又可以反转,所以要求计数器既要能够实现加计数,又要能够实现减计数。
相应的计数方法可以用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用硬件来实现。
使用软件方式对光电编码器的脉冲进行方向判别和计数降低了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尤其当使用光电编码器的数量较多时,并且其可靠性也不及硬件电路。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路1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Optical Encoder)俗称“单键飞梭”,其外观好像一个电位器,因其外部有一个可以左右旋转同时又可按下的旋钮,很多设备(如显示器、示波器等)用它作为人机交互接口。
下面以美国Greyhill公司生产的光电编码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光电编码器的内部电路如图1所示,其内部有1个发光二极管和2个光敏三极管。
当左右旋转旋钮时,中间的遮光板会随旋钮一起转动,光敏三极管就会被遮光板有次序地遮挡,A、B相就会输出图2所示的波形;当按下旋钮时,2、3两脚接通,其用法同一般按键。
当顺时针旋转时,光电编码器的A相相位会比B相超前半个周期;反之,A相会比B相滞后半个周期。
通过检测A、B两相的相位就可以判断旋钮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通过记录A或B相变化的次数,就可以得出旋钮旋转的次数,通过检测2、3脚是否接通就可以判断旋钮是否按下。
其具体的鉴相规则如下:1.A为上升沿,B=0时,旋钮右旋;2.B为上升沿,A=l时,旋钮右旋;3.A为下降沿,B=1时,旋钮右旋;4.B为下降沿,A=O时,旋钮右旋;5.B为上升沿,A=0时,旋钮左旋;6.A为上升沿,B=1时,旋钮左旋;7.B为下降沿,A=l时,旋钮左旋;8.A为下降沿,B=0时,旋钮左旋。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很简单地判断旋钮的旋转方向。
在判断时添加适当的延时程序,以消除抖动干扰。
2 WinCE提供的驱动模型WinCE操作系统支持两种类型的驱动程序。
一种为本地驱动程序,是把设备驱动程序作为独立的任务实现的,直接在顶层任务中实现硬件操作,因此都有明确和专一的目的。
本地设备驱动程序适合于那些集成到Windows CE平台的设备,诸如键盘、触摸屏、音频等设备。
另一种是具有定制接口的流接口驱动程序。
它是一般类型的设备驱动程序。
流接口驱动程序的形式为用户一级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用来实现一组固定的函数称为“流接口函数”,这些流接口函数使得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文件系统访问这些驱动程序。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电路1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Optical Encoder)俗称“单键飞梭”,其外观好像一个电位器,因其外部有一个可以左右旋转同时又可按下的旋钮,很多设备(如显示器、示波器等)用它作为人机交互接口。
下面以美国Greyhill公司生产的光电编码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光电编码器的内部电路如图1所示,其内部有1个发光二极管和2个光敏三极管。
当左右旋转旋钮时,中间的遮光板会随旋钮一起转动,光敏三极管就会被遮光板有次序地遮挡,A、B相就会输出图2所示的波形;当按下旋钮时,2、3两脚接通,其用法同一般按键。
当顺时针旋转时,光电编码器的A相相位会比B相超前半个周期;反之,A相会比B相滞后半个周期。
通过检测A、B两相的相位就可以判断旋钮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通过记录A或B相变化的次数,就可以得出旋钮旋转的次数,通过检测2、3脚是否接通就可以判断旋钮是否按下。
其具体的鉴相规则如下:1.A为上升沿,B=0时,旋钮右旋;2.B为上升沿,A=l时,旋钮右旋;3.A为下降沿,B=1时,旋钮右旋;4.B为下降沿,A=O时,旋钮右旋;5.B为上升沿,A=0时,旋钮左旋;6.A为上升沿,B=1时,旋钮左旋;7.B为下降沿,A=l时,旋钮左旋;8.A为下降沿,B=0时,旋钮左旋。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很简单地判断旋钮的旋转方向。
在判断时添加适当的延时程序,以消除抖动干扰。
2 WinCE提供的驱动模型WinCE操作系统支持两种类型的驱动程序。
一种为本地驱动程序,是把设备驱动程序作为独立的任务实现的,直接在顶层任务中实现硬件操作,因此都有明确和专一的目的。
本地设备驱动程序适合于那些集成到Windows CE平台的设备,诸如键盘、触摸屏、音频等设备。
另一种是具有定制接口的流接口驱动程序。
它是一般类型的设备驱动程序。
流接口驱动程序的形式为用户一级的动态链接库(DLL)文件,用来实现一组固定的函数称为“流接口函数”,这些流接口函数使得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文件系统访问这些驱动程序。
高速光电编码器的实时数据处理方法高速光电编码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和精密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件,其主要功能是将机械位移或速度转换为电信号,以实现精确的位置和速度控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光电编码器的数据传输速率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实时数据处理方法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本文将探讨高速光电编码器的实时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处理算法、同步机制以及误差校正等方面。
一、高速光电编码器的数据采集高速光电编码器的数据采集是实时数据处理的第一步。
编码器通过光电转换原理,将机械位置变化转换为电信号,这些信号通常以脉冲的形式输出。
为了实现高速数据采集,需要采用高性能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高速模数转换器(AD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
1.1 高速模数转换器高速模数转换器是将编码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关键组件。
为了满足高速数据采集的需求,ADC需要具备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
此外,ADC的输入噪声和量化误差也需要控制在较低水平,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2 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是一种专为快速数学运算设计的微处理器,它能够高效地处理编码器输出的数字信号。
DSP 通常具有多个处理核心和高速缓存,能够并行处理多个数据流,从而提高数据处理速度。
1.3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是一种可编程的数字逻辑设备,它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定制。
FPGA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面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复杂的算法和逻辑。
二、数据处理算法数据处理算法是实时数据处理的核心,它决定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常见的数据处理算法包括滤波算法、插值算法和解码算法等。
2.1 滤波算法滤波算法用于去除信号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信号的质量。
常见的滤波算法有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等。
这些滤波器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截止频率,以滤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
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光电编码器是一种常用的传感器,可以将物理运动转换成电信号输出。
它通常用于测量旋转角度、线性位移或速度等物理量。
光电编码器的输出通常是脉冲信号,而这些脉冲信号的计数方法对于准确获取物理量的数值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并进一步分析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1. 简单计数法在简单计数法中,我们直接对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进行计数。
当脉冲数量达到预定值时,即可得到相应的物理量数值。
这种计数方法简单直接,适用于对物理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如简单的位置控制系统中。
然而,由于简单计数法无法处理脉冲信号的突变和误码,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2. 相位计数法相位计数法是以脉冲信号的相位变化进行计数。
通过检测脉冲信号的相位变化,可以实现对物理量的准确计数。
相位计数法适用于对脉冲信号变化频率较高的情况,能够有效避免误码和突变信号的影响。
然而,相位计数法对于频率较低的脉冲信号则无法有效计数,因此在选用相位计数法时需谨慎考虑其适用范围。
3. 光电编码器作为位置传感器时的计数方法对于光电编码器作为位置传感器的计数方法,通常采用增量式和绝对式两种方式。
增量式计数方法是基于光电编码器输出的增量脉冲进行计数,适用于需要连续监测位置变化的应用场合,如机械运动控制系统中。
而绝对式计数方法则是直接读取光电编码器输出的位置信息,能够精确获取物理量的绝对数值,适用于对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计数方法多种多样,各有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根据具体的物理量测量需求和系统性能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计数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些计数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实现对物理量的精确测量与控制。
在本主题中,我深入研究了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通过对比和分析,我对其中的优缺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为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计数方法需要综合考虑物理量测量需求、系统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实现精确的测量与控制。
《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1. 背景介绍光电编码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设备,用于测量旋转或线性运动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其输出信号通常为脉冲信号,而如何准确、高效地计数这些脉冲信号成为工程和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估。
2. 计数方法一:基于计数器的方法在基于计数器的方法中,常用的计数器有单向计数器和双向计数器。
单向计数器适用于仅需统计脉冲信号的个数而不需要知道方向的场景,而双向计数器则可以准确地统计正负方向的脉冲信号。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具有较高的实时性,但对信号的稳定性和频率要求较高。
3. 计数方法二:基于微处理器的方法基于微处理器的方法通过将脉冲信号输入微处理器中,通过编程实现脉冲的计数。
这种方法灵活多变,适用于复杂的计数任务,并且可以通过编程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对脉冲信号进行滤波、脉冲宽度测量等。
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具备一定的编程技能和对硬件信号处理的理解,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较高。
4. 计数方法三:基于定时器的方法基于定时器的方法是通过定时器对脉冲信号进行时间测量和计数。
这种方法准确性高,适用于对时间要求较高的场景,比如需要测量脉冲信号的频率、周期等。
然而,该方法对定时器的精度、稳定性和对脉冲信号的频率要求较高。
5. 总结与展望本文对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几种计数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评估。
不同的计数方法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和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计数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拓展,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计数方法也将不断创新和完善。
6. 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深入了解了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计数方法,并感到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计数方法至关重要。
我个人倾向于基于微处理器的方法,因为其灵活多变,可以通过编程实现更多的功能,从而满足复杂的计数需求。
我们一般采用高速输出信号控制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做位置,角度和速度的控制,比如定位,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条件:1、PLC高速输出需要晶体管输出,继电器属于机械动作,反应缓慢,而且易坏2、以三菱PLC为例,高速输出口采用Y0 、Y13、高速输出指令常用的有PLSY 脉冲输出PLSR 带加减速PLSV……可变速的脉冲输出ZRN……原点回归DRVI……相对定位DRVA……绝对定位4、脉冲结束标志位M80295、D8140 D8141 为Y0总输出脉冲数6、在同一个程序里面Y0做为脉冲输出,程序可以存在一次,当需要多次使用的时候,可以采用变址V进行数据的切换,频率,脉冲在不同的动作模式中,改变数据正对上述讲解的内容:我们用一个程序来表示若我们以后可能接触步进。
伺服这一块,上述内容,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23、PLC编程实现编码器的脉冲计数在高速计数器与编码器配合使用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是单向计数,还是双向计数,需要记录记录的数据,需要多少个编码器,在PLC中也需要多少个高速输入点,我们先要确认清楚。
当我们了解上面的问题以后,参照上题的寄存器分配表得知我们该选择什么高速计数器如:现在需要测量升降机上升和下降的高度,那么我们需要采用双向编码器,即可加可减的,AB相编码器,PLC需要两个IO点,查表得知,X0 X1为一路采用C251高速计数器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编程,如图开机即启动计数,上升时(方向),C251加计数下降时(方向),C251减计数我们要求编码器转动的数据达到多少时,就表示判断实际升降机到达的位置注意:在整个程序中没有出现X0、X1这个两个软元件?是因为C251为X0、X1的内置高速计数器,他们是一一对应的,只要见到c251,X0 X1就在里面了,当然,用了C251以后,X0 、X1不能在程序里面再当做开关量使用了接线参照下图21、我们对高速计数器的理解及编程相对11题定时器和计数器来说,本题目主要是告诉大家学习高数处理的功能PLC内部高速计时器是计数器功能的扩展,高速计数器指令与定位指令使PLC的应用范围从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扩展到了运动控制领域。
光电编码器测速公式引言:光电编码器是一种常用的测速装置,它通过光电传感器和编码盘的配合工作,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转速。
在工业控制、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中,光电编码器被广泛应用于测速、位置控制和运动监测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光电编码器的测速公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正文:一、光电编码器的基本原理1.1 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是光电编码器中的核心部件,它通过感知光的变化来检测物体的运动。
光电传感器通常由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敏电阻器(光电二极管或光敏三极管)组成。
当物体经过光电传感器时,光线被遮挡或反射,使光敏电阻器的电阻值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电信号。
1.2 编码盘编码盘是光电编码器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由透明材料制成,并在表面刻有一系列的透明和不透明条纹。
当编码盘随着物体的转动而旋转时,光线通过透明和不透明条纹的变化,使光电传感器接收到不同的光信号。
1.3 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电传感器和编码盘的配合工作。
当物体转动时,编码盘随之旋转,光线通过透明和不透明条纹的变化,使光电传感器接收到不同的光信号。
通过计算光信号的变化频率和编码盘的刻度数,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转速。
二、光电编码器的测速公式2.1 脉冲计数法光电编码器的测速公式可以通过脉冲计数法来推导。
脉冲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速方法,它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脉冲数来确定物体的转速。
测速公式可以表示为:速度(V)= 脉冲数(N)/ 时间(T)2.2 脉冲频率法脉冲频率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速方法,它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脉冲频率来确定物体的转速。
测速公式可以表示为:速度(V)= 脉冲频率(f)/ 编码盘的刻度数(N)2.3 脉冲周期法脉冲周期法是一种更精确的测速方法,它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脉冲周期来确定物体的转速。
测速公式可以表示为:速度(V)= 1 / 脉冲周期(T)* 编码盘的刻度数(N)三、光电编码器的应用3.1 工业控制光电编码器在工业控制领域中广泛应用于转速控制、位置反馈和运动监测等方面。
光电编码器测量电机转速的方法光电编码器测量电机转速的方法可以利用定时器/计数器配合光电编码器的输出脉冲信号来测量电机的转速。
具体的测速方法有M法、T法和M/T法3种。
一、M法又称之为测频法,其测速原理是在规定的检测时间Tc内,对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信号计数的测速方法,例如光电编码器是N线的,则每旋转一周可以有4N个脉冲,因为两路脉冲的上升沿与下降沿正好使编码器信号4倍频。
现在假设检测时间是Tc,计数器的记录的脉冲数是M1,在实际的测量中,时间Tc内的脉冲个数不一定正好是整数,而且存在最大半个脉冲的误差。
如果要求测量的误差小于规定的范围,比如说是小于百分之一,那么M1就应该大于50。
在一定的转速下要增大检测脉冲数M1以减小误差,可以增大检测时间Tc单考虑到实际的应用检测时间很短,例如伺服系统中的测量速度用于反馈控制,一般应在0.01秒以下。
由此可见,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是采用高线数的光电编码器。
M法测速适用于测量高转速,因为对于给定的光电编码器线数N机测量时间Tc条件下,转速越高,计数脉冲M1越大,误差也就越小。
二、T法也称之为测周法,该测速方法是在一个脉冲周期内对时钟信号脉冲进行计数的方法。
为了减小误差,希望尽可能记录较多的脉冲数,因此T法测速适用于低速运行的场合。
但转速太低,一个编码器输出脉冲的时间太长,时钟脉冲数会超过计数器最大计数值而产生溢出;另外,时间太长也会影响控制的快速性。
与M法测速一样,选用线数较多的光电编码器可以提高对电机转速测量的快速性与精度。
三、M/T法M/T法测速是将M法和T法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同时对光电编码器输出的脉冲个数M1和M2进行计数。
实际工作时,在固定的Tc时间内对光电编码器的脉冲计数,在第一个光电编码器上升沿定时器开始定时,同时开始记录光电编码器和时钟脉冲数,定时器定时Tc时间到,对光电编码器的脉冲停止计数,而在下一个光电编码器的上升沿到来时刻,时钟脉冲才停止记录。
光电编码器介绍1.光电编码器原理光电编码器,是一种通过光电转换将输出轴上的机械几何位移量转换成脉冲或数字量的传感器。
这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是由光栅盘和光电检测装置组成。
光栅盘是在一定直径的圆板上等分地开通若干个长方形孔。
由于光电码盘与电动机同轴,电动机旋转时,光栅盘与电动机同速旋转,经发光二极管等电子元件组成的检测装置检测输出若干脉冲信号,其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计算每秒光电编码器输出脉冲的个数就能反映当前电动机的转速。
此外,为判断旋转方向,码盘还可提供相位相差90旱牧铰仿龀逍藕拧根据检测原理,编码器可分为光学式、磁式、感应式和电容式。
根据其刻度方法及信号输出形式,可分为增量式、绝对式以及混合式三种。
1.1增量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是直接利用光电转换原理输出三组方波脉冲A、B和Z相;A、B两组脉冲相位差90海佣煞奖愕嘏卸铣鲂较颍鳽相为每转一个脉冲,用于基准点定位。
它的优点是原理构造简单,机械平均寿命可在几万小时以上,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适合于长距离传输。
其缺点是无法输出轴转动的绝对位置信息。
1.2绝对式编码器绝对编码器是直接输出数字量的传感器,在它的圆形码盘上沿径向有若干同心码道,每条道上由透光和不透光的扇形区相间组成,相邻码道的扇区数目是双倍关系,码盘上的码道数就是它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在码盘的一侧是光源,另一侧对应每一码道有一光敏元件;当码盘处于不同位置时,各光敏元件根据受光照与否转换出相应的电平信号,形成二进制数。
这种编码器的特点是不要计数器,在转轴的任意位置都可读出一个固定的与位置相对应的数字码。
显然,码道越多,分辨率就越高,对于一个具有 N位二进制分辨率的编码器,其码盘必须有N条码道。
目前国内已有16位的绝对编码器产品。
绝对式编码器是利用自然二进制或循环二进制(葛莱码)方式进行光电转换的。
绝对式编码器与增量式编码器不同之处在于圆盘上透光、不透光的线条图形,绝对编码器可有若干编码,根据读出码盘上的编码,检测绝对位置。
光电编码器的计数方法点击次数:543 发布时间:2009-7-6 14:27:221 引言在位置控制系统中,为了提高控制精度,准确测量控制对象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检测位置的办法有两种:其一是使用位置传感器,测量到的位移量由变送器经A/D转换成数字量送至系统进行进一步处理。
此方法虽然检测精度高,但在多路、长距离位置监控系统中,由于其成本昂贵,安装困难,因此并不适用;其二是使用光电编码器[1]。
光电编码器是高精度控制系统常用的位移检测传感器。
当控制对象发生位置变化时,光电编码器便会发出A、B两路相位差90度的数字脉冲信号。
正转时A超前B90度,反转时B超前A90度。
脉冲的个数与位移量成比例关系,因此通过对脉冲计数就能计算出相应的位移。
该方法不仅使用方便、测量准确,而且成本较低,因此在电力拖动系统中,经常采用第二种位置测量方法。
使用光电编码器测量位移,准确无误的记数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于在位置控制系统中,电机既可以正转,又可以反转,所以要求计数器既要能够实现加计数,又要能够实现减计数。
相应的计数方法可以用软件来实现,也可以用硬件来实现。
使用软件方式对光电编码器的脉冲进行方向判别和计数降低了系统控制的实时性,尤其当使用光电编码器的数量较多时,并且其可靠性也不及硬件电路。
但是用软件计数外围电路比较简单,所以在计数频率不高的情况下,使用软件计数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对编码器中输出的两路脉冲进行计数主要分两个步骤,首先要对编码器输出的两路脉冲进行鉴相,即:判别电机是正转还是反转;其次是进行加减计数,正转时加计数,反转时减计数。
2 鉴相原理脉冲鉴相的方法比较多,既可以用软件实现,也可以用一个D触发器实现。
下图是编码器正反转时输出脉冲的相位关系。
由图中编码器输出波形可以看出,编码器正转时A相超前B相90度.在A相脉冲的下降沿处,B相为高电平;而在编码器反转时,A相滞后B相90度,在A相脉冲的下降沿处,B相输出为低电平。
这样,编码器旋转时通过判断B相电平的高低就可以判断编码器的旋转方向[2]。
3 用软件实现脉冲的鉴相、计数编码器输出的A向脉冲接到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B向脉冲接到I/O 端口P1.0。
当系统工作时,首先要把INT0设置成下降沿触发,并开相应中断。
当有有效脉冲触发中断时,进行中断处理程序,判别B脉冲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若是高电平则编码器正转,加1计数;若是低电平则编码器反转,减1计数。
4 用硬件实现脉冲的鉴相、计数硬件计数在执行速度上有软件计数不可比拟的优势,通常采用多个可预置4位双时钟加减计数器74LS193 级联组成的加减计数电路。
P0-P3为计数器的4位预置数据端,与数据输入锁存器相接;QA-QD 为计数器的4位数据输出端,与数据输出缓冲器相接;MR为清零端与上电清零脉冲相接;PL为预置允许端,由译码控制电路触发;CU 为加脉冲输入端,CD为减脉冲输入端;TCU为进位输出端,TCD 为借位输出端。
如下图所示:当CU和CD中一个输入脉冲时,另一个必须处于高电平,才能进行计数工作。
而从编码器直接输出的A、B两路脉冲不符合要求,不能直接接到计数器的输入端。
但我们可以利用这两路脉冲之间的相位关系对其进行鉴相后再计数。
下图给出了光电编码器实际使用的鉴相与双向计数电路,鉴相电路用1个D触发器和2个与非门组成,计数电路用3片74LS193组成。
当光电编码器顺时针旋转时, A相超前B相90°,D触发器输出/Q(W1)为高电平,Q(W2)为低电平,上面与非门打开,计数脉冲通过(W3),送至双向计数器74LS193的加脉冲输入端CU,进行加法计数;此时,下面与非门关闭,其输出为高电平(W4)。
当光电编码器逆时针旋转时, A相比B相延迟90°,D触发器输出/Q(W1)为低电平,Q(W2)为高电平,上面与非门关闭,其输出为高电平(W3);此时,下面与非门打开,计数脉冲通过(波W4),送至双向计数器74LS193的减脉冲输入端CD,进行减法计数[3]。
5 利用单片机内部计数器实现可逆计数对以上两种计数方法进行分析可知,用纯软件计数虽然电路简单,但是计数速度慢,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而且容易出错,用外接加减计数芯片的方法,虽然速度快,但硬件电路复杂,由上图可以看出要做一个12位计数器需要5个外围芯片,成本也较高。
那么我们能否用单片机内部的计数器来实现加减计数呢。
我们知道,8051片内有两个16位的定时器:定时器0和定时器1,8052还有一个定时器2,这三个定时器都可以作为计数器来用。
但8051内部的计数器是加1计数器,所以不能直接应用,必须经过适当的软件编程,来实现其“减”计数功能。
硬件电路如下:我们可以把经过D触发器之后的脉冲,即方向控制脉冲(DIR)接到单片机的外部中断INT0端,同时经过反向器后再接到另一个外部中断INT1,并且把计数脉冲A接到单片机的片内计数器T0端即可,相对外部计数芯片来说,使用这种方法电路相对要简单的多。
系统工作时,先要把两个中断设置成下降沿触发,并打开相应的中断。
当方向判别脉冲(DIR)由低—高跳变时,INT1中断,执行相应的中断程序,进行加计数;而当方向判别脉冲由高—低跳变时,INT0中断,执行相应的中断程序,进行“减”计数(实际是重新复值,进行加计数)。
下面是软件编程思路:我们在C语言环境下来实现计数功能:#Includeint data k=1;void service_int0() interrupt 0 using 0{ k-- ;/*标志位减1*/TR0=0 ;/*停止计数*/TH0= -TH0 ;TL0= -TL0 ;/*把计数器重新复值,此时相当于减计数*/TR0=1 ;/*开始计数*/}void service_int1() interrupt 2 using 1{ k++ ;/*标志位加1*/TR0=0 ;/*停止计数*/TH0= -TH0 ;TL0= -TL0 ;/*把计数器重新复值,此时相当于加计数*/TR0=1 ;/*开始计数*/}void timer0(void) interrup 1 using2{ if(k=0)/*反向计数满*/else if(k=1)/*计数为0*/else/*正向计数满*/}void main(void){TCON=0X05 ;/*设置下降沿中断*/TMOD=0X05 ;/*T0为16位计数方式*/IE=0X87 ;/*开中断*/TH0=0 ;TL0=0 ;/*预置初值*/}此方法采用中断的形式进行计数,硬件电路比较简单,程序也不复杂,执行速度较快。
6 结论本文分别介绍了利用软件、外接计数芯片及单片机内部计数器实现对编码器输出脉冲进行计数的方法。
利用软件计数,硬件电路简单,但占用了较多的CPU资源,执行速度较慢。
利用外接计数芯片的方法计数,计数速度较快,但是要用较多的外围芯片,硬件电路复杂。
利用单片机内部计数器实现加减计数,在编码器旋转方向不频繁改变的情况下,计数速度很快,而且外围电路简单,编程也不复杂,只是占用了两个外部中断和一个内部计数器。
具体使用哪种计数方法,在使用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编码器的使用与安装点击次数:205 发布时间:2009-8-15 22:59:00机械方面:1)由于编码器属于高精度机电一体化设备,所以编码器轴与用户端输出轴之间需要采用弹性软连接,以避免因用户轴的串动、跳动而造成编码器轴系和码盘的损坏安装时注意允许的轴负载2)应保证编码器轴与用户输出轴的不同轴度<0.20mm,与轴线的偏角<1.5°3)安装时严禁敲击和摔打碰撞,以免损坏轴系和码盘4)长期使用时,定期检查固定编码器的螺钉是否松动电气方面:1)接地线应尽量粗,一般应大于1.5平方2)编码器的输出线彼此不要搭接,以免损坏输出电路3)编码器的信号线不要接到直流电源上或交流电流上,以免损坏输出电路4)与编码器相连的电机等设备,应接地良好,不要有静电5)配线时应采用屏蔽电缆6)开机前,应仔细检查,产品说明书与编码器型号是否相符,接线是否正确7)长距离传输时,应考虑信号衰减因素,选用具备输出阻抗低,抗干扰能力强的型号8)避免在强电磁波环境中使用编码器选型点击次数:184 发布时间:2009-8-15 22:31:55编码器的选型需要注意如下参数:1 分辨率(Resolution)—编码器在单转时每旋转一周所输出的信号个数称之为分辨率,也称解析度、或直接称多少线,一般编码器输出线数为5~10000线。
如:1024ppr、2048ppr等2 机械转速(Speed)—编码器的结构设计使得其所能达到和承受的最大旋转速度,其表示为一分钟内所能达到的旋转速度—rpm;(故编码器的最大工作速度应同时兼顾编码器的机械转速、响应频率以及编码器后续接收设备的开关频率)3 工作电源(Power-Vcc)—编码器一般有三种电压,其一为DC5V,一种为DC10-30V,还有一种为5-30V标准电压4 轴径尺寸(Shaft Dimension)—编码器实心轴轴径有6毫米*、8毫米、10毫米*、12毫米等,空心轴的轴径有8毫米、10毫米、12毫米*、大口径20~50毫米*等,其中带*号的是常规规格。
5 机械外型6 工作温度(Temperature)—编码器的最高最低工作温度代表了编码器内部机械[配合和组成以及电子元气件的水平,较好的编码器工作温度从-40到100℃。
事实上在低温情况下,受限制的是内部电子零件和外部的电缆以及密封特性。
7 防护等级8 编码器信号的输出形式:集电极开路,推挽输出(互补),电压输出,长线驱动输出单圈绝对值编码器和多圈绝对值编码器点击次数:198 发布时间:2009-7-14 0:40:32单圈绝对值编码器,以转动中测量光电码盘各道刻线,以获取唯一的编码,当转动超过360度时,编码又回到原点,这样就不符合绝对编码唯一的原则,这样的编码器只能用于旋转范围360度以内的测量,称为单圈绝对值编码器。
要测量旋转超过360度范围,就要用到多圈绝对值编码器。
编码器生产厂家运用钟表齿轮机械的原理,当中心码盘旋转时,通过齿轮传动另一组码盘(或多组齿轮,多组码盘),在单圈编码的基础上再增加圈数的编码,以扩大编码器的测量范围,这样的绝对编码器就称为多圈式绝对编码器,它同样是每个位置编码唯一不重复的,而无需记忆。
多圈编码器另一个优点是由于测量范围大,实际使用往往富裕较多,这样在安装时不必要费劲找零点,将某一中间位置作为起始点就可以了,而大大简化了安装调试难度。
码器综述来源于网络详细产品请浏览网站的"产品展示"编码器(encoder)是将信号(如比特流)或数据进行编制、转换为可用以通讯、传输和存储的信号形式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