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9
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尊重个体尊严与价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尊严和价值,无论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状态如何,都应被充分尊重和保护。
这个原则确保了个体的自
主权,即个体有权在其自身和他人的生活中做出自主决策。
2.公正与公平:生命伦理学要求在对待个体时要平等和公正对待,不
论其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或残疾情况如何。
公正与公平原则
强调了社会正义和平等的重要性。
3.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原则要求将人的利益和福祉放在首位。
这意味
着对人类的痛苦和苦难应予以缓解和减少,同时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有着
道德义务。
4.尊重知情同意:这个原则强调在任何医疗或研究活动中,个体应当
充分知情并自愿地做出决定。
医生、研究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必须向
个体提供充分的信息,并确保其理解并同意参与。
5.最大化效益和最小化伤害:这个原则要求在决策时要考虑到尽可能
最大化对个体和社会的效益,同时最小化伤害和损害。
这意味着决策者应
当努力为个体提供最好的治疗和照顾,并减少可能的风险和伤害。
6.隐私权与保密原则:这个原则要求将个体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视为一
种权利,并采取措施保护其隐私。
这包括保护个体的个人身份信息和医疗
记录等私人信息,并限制对这些信息的访问和使用。
总之,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旨在保护和尊重个体的尊严、价值和权益,并通过公正、公平、人道主义和知情同意等原则指导决策,以最大程
度地提高人类的福祉和减少伤害。
第九章生命伦理学第九章生命伦理学教学时间安排:6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生命伦理热点问题,掌握生命伦理的涵义及其基本原则,提出克隆人和安乐死的理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生命伦理的涉及内容;克隆人的理由;安乐死的理由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第一节生命伦理学的含义一、生命伦理学(bioethics)的含义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试图把生命伦理学的内容局限于医生和患者关系中的道德问题,认为它是调整医患伦理关系的学科。
一种观点认为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一系列与职业医疗活动有关的道德问题,即它是围绕改进生命质量而展开的各种伦理问题的概括,是医学伦理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一种观点主张“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的新兴学科”。
(肯尼迪伦理学研究所《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1978年版)第三种观点是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
生命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应用伦理学学科。
生命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医患关系、公共卫生(卖淫、吸毒、虐待等)、卫生保健(艾滋病等)、辅助生殖(人工授精、克隆人等)、精神卫生和行为问题、性和性别、死亡与安乐死、器官移植、人类基因组研究、干细胞研究等等。
二、生命伦理学的产生生命伦理学是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并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挑战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医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并对传统伦理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人们对此采取积极态度。
第一,设立大量研究单位,出版一系列学术著作。
第二,产生了三次大的争论。
第一次是关于死亡标准的讨论。
1968年,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发表报告,把死亡标准定义为不可逆的深度昏迷或脑死,引起激烈争议。
生命伦理学1.生命伦理学的概念,内容和性质:生物伦理学是根据道德价值和原则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主要研究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环境与人口中的道德问题,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中的道德问题,以及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
2.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行善原则,又称为有益或有利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也称为避害原则;公正原则。
3.关于治疗性克隆:a人类胚胎在法律和原则上的定位问题;b胚胎利益与病人利益的权衡问题;c治疗性克隆可能带来的新伦理问题。
4.对人类胚胎实验的态度:5.克隆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a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威胁;b慎重对待胚胎克隆,胚胎克隆应该严格管理,胚胎实验只能用于治疗性克隆;c禁止克隆人。
6.关于克隆人问题:态度与理由,支持克隆人的理由是:有性生殖的补充;器官移植的供体来源;技术基础的成熟,理论上能完成;是为了科学研究,可以促进科学进步;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
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
反对克隆人的理由是:是对人权和人的尊严的挑战;违反生物进化的自然规律;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伤害了被克隆者;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在克隆活动中,存在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7.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及伦理问题:为人类自身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引起生物学研究的革命,促进生物制药新时代的来临,有利于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风险评估,对人类的健康情况开展评估,DNA 鉴定,在农业,畜牧业上的应用。
伦理问题:基因测试,人权,专利,基因决定论,保险,雇佣,保密,个人的责任,辅助生殖技术》8. 器官官移植的概念: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
分类:自体移植与异体移植,常位(原位)何异位,同种和异种,同质和异质,单器官联合器官多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伦理原则:a尊重病人生命的原则应当毫无疑问的成为最优先遵循的原则;b遵循自主原则,知情同意是这一原则的具体化;c公正原则;来源途径及伦理要求:人工器官,动物器官,活体器官,尸体器官,克隆器官。
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一、生命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护理学和护理实践是卫生保健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们与医学和医疗实践一样,要遵循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生命伦理学基本原则提供一个伦理框架来评价某一行动是否应该做,还是应该禁止。
同时这些基本伦理原则也规定了医护人员的义务及病人的权利。
生命伦理学是在跨学科和跨文化条件下应用伦理学方法探讨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中的伦理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理论、临床、研究、政策和文化等领域。
伦理学(或道德)探讨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以及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
生命伦理学着重探讨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即个人层次的行动和结构层次的行动(包括政策和立法)。
所以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政策和立法的基础。
二、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1、有利原则卫生保健工作应该维护和促进病人的健康、利益和福利。
有利(beneficence)原则包括“不伤害(nonmaleficence)”的反面义务(不应该做的事),和“确有助益”的正面义务(应该做的事)。
“不伤害”是指不给病人带来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损害、疾病甚至死亡。
但仅仅做到“不伤害”是不够的。
医/护患关系不是像顾客与售货员那样的陌生人关系,在这种陌生人关系中双方主要是反面义务。
但医/护患关系不同。
因为医/护患之间在掌握医学/护理知识上的不平等,病人处于脆弱和依赖的地位,医护人员有许多正面义务,即应该帮助病人治疗或治愈疾病,恢复健康,避免过早的死亡,解除或缓解症状,解除或减轻疼痛。
简言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有利于病人的正面义务。
2、尊重原则尊重(respect)病人的自主(autonomy)权、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权、保密(confidentiality)权和隐私(privacy)权。
(1) 尊重自主权:有行为能力的人是有理性的人,涉及个人的问题,例如健康、生命以至结婚、生育、避孕方法的选择等由个人作出决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医学伦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医学伦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行为与道德规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
其基本原则包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不做有害行为、公正分配资源和权利、促进好处和福利。
二、隐私保护与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是指医生应该尽可能地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不泄漏患者的隐私。
知情同意是指在进行任何治疗或手术前,必须告知患者治疗或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等相关信息,并取得患者的同意。
三、生命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人类生命起源、终止及其价值等方面。
其中包括:堕胎问题、安乐死问题以及器官捐献等。
四、病人权利与义务病人权利包括:知情权、自主决定权、隐私权以及公正待遇等。
而病人的义务则包括:尊重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遵守医院规定以及支付医疗费用等。
五、医德医风医德是指医生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如:同情心、责任感、诚实守信等。
而医风则是指整个医疗行业所应该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如:注重患者利益、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等。
六、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是由多个专业人士组成的机构,主要负责处理医学伦理问题。
其职责包括:审查和解决涉及到伦理问题的案件、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供咨询服务等。
七、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向医学生和从业人员灌输伦理知识和道德观念,以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伦理问题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讲座以及实践教学等方式进行。
八、临床试验与道德规范临床试验是一种在人体上进行药物或治疗方法测试的过程。
在进行临床试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如:尊重患者权利、保护患者隐私等。
九、医疗纠纷与调解医疗纠纷是指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争议或冲突。
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可以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
调解应该遵循公正、公平、合法的原则,以达到和谐解决问题的目的。
医学伦理学是一个涉及到伦理和道德问题的领域,它对于现代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尊重患者权利、保护隐私、遵守道德规范等,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和伦理教育等方式提高医生和从业人员处理伦理问题的能力。
生命伦理一、生命伦理学的概念生命伦理学的英文词是Bioethics,既可译为生物伦理学,也可译为生命伦理学。
该词被普遍认为是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生物化学家波特(Van Rensselaer Potter)创造的。
美国生命伦理学家瑞奇(Warren Reich)在1994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将生命伦理学定义为:运用种种伦理学方法,在跨学科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维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动、政策等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
二、生命伦理学的不同伦理倾向1.义务论的生命伦理学义务论的生命伦理学以责任为基础,强调自然原因或自然律,并且根据一个行为或提议的内在品质来判断它的善恶,相信恶不可能导致善,好的效果本身不能为使用了恶的手段而辩护。
2.后果论或功利主义的生命伦理学后果论或功利主义的生命伦理学认为道德的责任是判断个人生命伦理选择的后果,有利于增进人类的最大福利或幸福的行为就是正确的或好的行为,符合伦理的行为将产生或有助于增进人们想要的结果,并不期望一个普遍或永恒的伦理标准,而是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实用的判断。
3.女性主义的生命伦理学女性主义的生命伦理学有时也被称为关怀伦理。
女性主义的生命伦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生理或基因角度的性的问题,而且也与社会建构的性别有关。
三、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及其伦理问题1.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概念及主要形式(1)概念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是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合子、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
(2)主要形式①人工受精人工受精是指将精液输入受方体内使之受孕的方法。
人工受精分为夫精人工受精(亦称同源人工受精)和供精人工受精(异源人工受精)。
②体外受精(试管婴儿)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用人工方法取出卵母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加入经过处理的精子,待卵子受精后,到分裂成2-8个分裂球时,将幼胚从体外移植到受方子宫内,任其继续发育成长到分娩时期的方法。
生命伦理学1.生命伦理学的定义: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方面,包括决定、行动、政策、法律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是研究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中人类行为的“道德可允许度”的科学。
“生命”主要指人类生命,但与之相关的也涉及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
“伦理学”对人类行为的规范性研究:“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伦理问题。
“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不仅限于临床医学。
判定在这些领域中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
2.生命伦理学产生的背景1)、科学伦理背景2)、医学科学背景3)、社会人文背景3.生命伦理学的主要内容:理论层面:例如后果论和义务论在解决生命伦理学问题中的优缺点;德性论、判例法和关怀论的地位如何,伦理原则和伦理经验各起什么作用。
临床层面:医务人员每天都要遇到这些问题,例如,生死问题、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临终关怀等;研究层面:从事流行病调查、临床药理试验、基因普查和分析以及其他人体研究的科学家会面临如何尊重和保护受试者、家属、社区的问题,包括受试动物问题。
政策层面:医疗卫生改革、高技术在生物医学中如何应用和管理涉及政策、管理、法律问题,但其基础是对有关伦理问题的探讨。
文化层面:在某一文化中提出的伦理原则或规则,是否存在普遍伦理学或全球伦理学,伦理学普遍主义或绝对主义以及伦理学相对主义是否成立4.什么叫生命伦理学?分析生命伦理学产生的背景。
列举生命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分析生命伦理学的新进展。
5.人类行为的三个要素:行为者(agent)——美德论;行动(action)——义务论;行动后果(consequence)——后果论;表现为某个行为者从事某个行为,并产生某种结果。
6.各种理论的分析:美德论的含义——美德论,又称德性论或品德论,重要研究做人应该具备的品格、品德。
换句话说,美德论告诉人们什么是道德上的完人以及如何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把中心放在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特征或美德内容上,相信一个人如果拥有适宜的美德,自然就会按照某种方式作出行为。
第二讲生命伦理学的理论与原则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后果论(consequentiality theory)和道义论(deontological theory)和尊重原则(principle of respect),不伤害原则 (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有利原则(principle of beneficience)公正原则(principle of justice)的理论内容,熟悉的后果论的优缺点和道义论的优势和困难。
二、讲授学时4学时三、讲授的内容纲要及重点、难点(一)内容纲要1、后果论(consequentiality theory)。
2、道义论(deontological theory)。
3、后果论的优缺点。
4、道义论的优势和困难。
5、尊重原则(principle of respect)。
6、不伤害原则(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
7、有利原则(principle of beneficience)。
8、公正原则(principle of justice)。
(二)教学重点1、后果论(consequentiality theory)。
2、道义论(deontological theory)。
5、尊重原则(principle of respect)。
3、不伤害原则(principle of nonmaleficence)。
4、有利原则(principle of beneficience)。
5、公正原则(principle of justice)。
(三)教学难点1、后果论的优缺点。
2、道义论的优势和困难。
四、教学设计第一节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案例一位妇女T度完暑假回家,被一男子杀害。
这位男子过去曾向他的精神病医生坦白他想杀她。
这位精神病医生考虑到医生对病人负有保密义务,没有向她或其家庭报告。
医生设法将病人送进精神病院,但没有成功。
T被该男子杀害。
问题:(1)这位医生做得对不对?(2)如果你是这位医生,你会如何处理?为什么?案例患者L,女,35岁。
因胃溃疡合并大出血,由其丈夫护送至医院急诊。
夫妇俩的宗教信仰认为输了别人的血是一种罪恶,终身不得安宁。
所以尽管医生再三劝她输血治疗,但她仍然拒绝输血。
此时患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弱,血压低至60/40mmHg,医生劝说丈夫,丈夫表示同意输血,但患者仍说:“不要违背我的信仰”。
患者后因输血而康复出院。
问题:(1) 医生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2)如果丈夫也反对输血,医生该怎么办?一、后果论(consequentiality theory)(一)后果论的含义认为判断人的行动在伦理上对错的标准是该行动的后果。
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否对,要看它的后果是什么,后果的好坏如何。
如何判断一个行动的后果?后果论的最大学派是效用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要看行动的效用(utility)如何。
什么是效用?主体是活动者,因而也就是认识者、行为者、实践者;客体是主体的活动对象,因而也就是认识对象、行为对象、实践对象。
那么,主体为什么进行活动?现代心理学表明,主体活动最终引发于主体需要;主体需要产生满足这些需要的主体欲望;主体欲望产生实现这些欲望的主体目的;主体目的则产生达到这些目的的主体的全部活动过程。
主体的活动为什么指向客体:因为客体具有有利或有害于达成主体目的、实现主体欲望、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正、负、无价值)。
客体对于主体的利与害以及无利无害、符合不符合以及无关,无疑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性。
价值就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成主体目的的属性,便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便是对主体的效用。
简单说,效用是看该行动带来快乐或幸福,还是带来痛苦或不幸。
效用主义的决策程序首先列举一切可供选择的办法计算每一种办法可能的后果,对所有有关的人产生多少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比较这些后果例如,杀人那样的行为本身在伦理上不一定是错的,这就看后果,如果杀某个人给世界带来的不幸少于不杀这个人,那么,杀这个人就是对的。
医生可以个临终病人实施安乐死,只要它使临终病人感到舒服,不那么痛苦(二)后果论的分类1、一元与多元效用主义Benthan和Mill认为效用是指快乐(幸福)或痛苦(不幸),所以,他们的效用主义是一元价值论问题,或叫快乐主义效用主义。
有人认为,效用还包括友谊、爱情、献身、健康等。
所以,叫做多元效用主义。
2、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公益论。
2.1 利己主义根据行为是否以自身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利己主义又分为极端利己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
前者认为确立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不考虑别人的利益,即使伤害他人利益也不顾。
如德国的施蒂纳提出了“我就是一切”的极端利己主义理论。
后者是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损害他人利益。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
”如法国的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持这种观点。
2.2 功利主义根据行为是否以相关者的最大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
功利主义的著名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功利主义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如英国的休谟、亚当·斯密、边沁、穆勒等持这种观点。
3.3 公益论根据行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随着人类的不断社会化,不同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这些公益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公益思想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猛增、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人们的公益意识空前强烈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根据行为是否以社会公共利益为直接目的而确定道德规范的后果论随着人类的不断社会化,不同群体、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有着共同的、长远的利益,这些公益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公益思想自古就有,当今世界人们共同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猛增、贫富差距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人们的公益意识空前强烈公益论认为确定的道德规范必须直接有利于人类的共同利益3、行动效用主义和规则效用主义3.1 行动效用主义将效用原则直接应用于所有特定的行动。
设有两个犯人甲和乙。
甲犯了罪被捉拿归案,乙却逃之夭夭。
计算效用的结果是:第二种情况带来的效用要比第一种情况少。
我们是否鼓励犯人逃之夭夭?案例1999年9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12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有科学家提出伦理学与科学家没有什么关系。
有位伦理学家却提出一个典型的案例,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应该不应该利用一个IQ很低而身体健康的人的器官,移植给五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因某一器官衰竭而需要接受器官移植的精英?显然,从医学技术上,我们能够做这样的事情。
科学家们一时陷入沉思。
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手术不应该进行,但对于为什么不应该进行,大家很是困惑。
有人认为,从后果论来看,进行移植可以对国家、社会带来很大的效用,这种移植似乎可以;有人认为,根据道义论大师康德的道德原则“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IQ 很低的人本身是目的,而不能作为别人的手段,所以,这个移植手术显然是不应该的。
3.2 规则效用主义主张将效用原则不直接用于行动,而用于规则(“不许杀死无辜的人”)。
实行或破坏规则可带来正效用或负效用。
这可避免上述困难。
规则有没有例外?A当两条规则发生冲突时,就必须使一条规则成为例外(“不说谎”与“不伤害无辜的人”)。
B在特定情况下,例外的后果比遵守规则好(如饿汉检了百万富翁钱包)。
这时不能完全拒绝将效用用于行动。
(三) 后果论的优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广泛应用后果论或效用主义来评价我们的行动方针。
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的发展和应用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 后果论的问题:(1)后果或效用难以定量和计算,也难以预测。
如何还原为一个单位进行计算呢?在采取行动前,不可能预测所有行动的后果。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甚至不同个性的人,对后果的权重是不同的。
(2)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正。
如果我们选择了一个我们认为能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动,那么,对没有从这种行动中得到益处的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人就是不公正了。
我们必须对这些少数人给予必要的补偿。
二、道义论(deontological theory)(一)道义论的含义认为对一个行动的对错评价不能诉诸行动的后果,而是规定伦理义务的原则或规则,而有些原则或规则是不管后果如何都必须贯彻的(“不许说谎”、“必须遵守诺言”)。
道义论认为体现在伦理原则或规则中的我们对他人的义务来自一些特殊的关系,如亲子关系、医患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契约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对对方互有义务,这些义务并非来自效用或后果。
(二)义务论的分类1、行动义务论认为,个人无须伦理规则就能够直接把握应该做什么。
具体地说,惟有良心、直觉和信念能最后决定应该做什么——“直觉主义”——“跟着感觉走”。
问题什么是一个人的良心、直觉和信念呢?如何保证这些能够达到一个应该做什么的伦理判断呢?2、规则义务论认为,行动的对错要视它否符合伦理原则或规则这些原则和规则要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
又分为一元规则义务论和多元规则义务论(1)一元规则义务论A、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认为只有一条基本的伦理原则。
如你要如何对待别人,就如同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一样,其他原则都是从这个原则中衍生中出来的。
B、康德的绝对至上命令第一种形式: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对的,当且仅当这个行动准则可以普遍化。
例如自杀这个行动不可能是对的,因为它不能普遍化,即使它对某个特定的个人可能是个较好的选择。
第二种形式:一个行动在伦理上是对的,当且仅当行动者在完成这个行动时不把任何人仅当作手段。
C、王海明《新伦理学》社会制定道德规范的目的、即道德终极标准是“保障社会存在发展,增进每一个人利益。
”由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组成:道德终极总标准是“增加全社会和每一个人利益总量”。
两个分标准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的情况下是“不损害地增加利益总量”;在人们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条件下是“最大利益净余额”原则——在他人利益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而在他人、社会利益与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表现为“无私利他”原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公正”和“人道”;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幸福”和“贵生”以及“诚实”、“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中庸”等道德规则。
(2)多元规则义务论认为有若干条道德原则,它们很难还原为其他原则。
规则义务论的优势有利于决策人们可以根据明确表述的伦理原则作出决策,但根据模糊的多元的良心、直觉和信念然后能够有效地作出决策呢?规则义务论认为在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信任,因为他们虽然专业不同但对为数不多的伦理原则容易有共同语言,但不同专业的良心、专业和信念就可能大相径庭了,很象聋子和瞎子之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