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外来入侵种的危害1 外来入侵种的生态危害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 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有:1.1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在上海郊区,北美一枝黄花往往形成单一优势群落,致使其它植物难以生长。
在滇池草海1960年代曾有16种高等植物,但随着水葫芦的大肆"疯长",使大多数本地水生植物如海菜花等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到1990年代草海只剩下3种高等植物。
1.2 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外来鱼类通过与土著鱼竞争食物并吞食土著鱼卵使土著鱼种类和数量减少的例子很多。
如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种,引入了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13种外来鱼,但目前已有5种土著鱼如洱海特有鲤鱼和裂鳆鱼处于濒危状态;泸沽湖中麦穗鱼等外来鱼种也造成了裂鳆鱼的绝迹。
外来害虫取食危害本地植物,造成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同时与本地植食性昆虫竞争食物与生存空间,又致使本地昆虫多样性降低(尤其是对濒危珍稀昆虫的威胁更大),并由此带来捕食性动物和寄生性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3 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豚草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明显的抑制、排斥作用。
薇甘菊也可分泌化感物质影响其它植物生长。
1.4 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水葫芦在河道、湖泊、池塘中的覆盖率往往可达100%,由于降低了水中的溶解氧,致使水生动物死亡。
七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外来物种的引入在给生态系统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本土生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七生物入侵的概念、影响及应对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二、七生物入侵的定义七生物入侵是指某些外来生物由于生态环境适宜、缺乏天敌等原因,在新的生态系统中迅速繁殖,并导致本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甚至灭绝的现象。
这些外来生物往往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迅速占领新的生态位,对本土生物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七生物入侵的影响1、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的引入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本土物种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2、传播疾病: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菌,导致本土生物患病死亡。
3、损害农业和林业:某些外来物种会侵害本土作物和林木,给农业和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4、威胁人类健康:某些外来物种可能成为人类的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四、应对七生物入侵的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政府应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外来物种的引入进行严格管控,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3、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研究,了解其生态学特征、繁殖规律和危害机制,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对于已经入侵的外来物种,可以采取物理和化学措施进行防治,如人工捕捉、喷洒农药等。
5、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入侵问题。
五、结论七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对于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各国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挑战。
保护生物安全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第三章生物多样性的危机: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生物入侵和生物安全是两个重要的议题。
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有害生物影响生态安全CATALOGUE 目录•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的危害•有害生物的种类与传播途径•生态安全的保护与防范措施•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对本土生物的影响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可能会在新的生态环境中迅速繁殖,对本土物种形成竞争压力,导致本土物种数量减少或消失。
食物链破坏外来物种可能进入本土生物的食物链,破坏食物链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受损。
传播疾病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菌,传播疾病给本土生物,导致本土生物生病甚至死亡。
外来物种可能会占据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导致本土物种无法正常生存。
生态位占用资源竞争破坏栖息地外来物种可能会与本土物种竞争食物、水源等资源,导致本土物种生存困难。
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本土物种的栖息地,导致本土物种无法正常栖息。
030201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外来物种可能携带病原菌,传播疾病给人类,导致人类生病甚至死亡。
传播疾病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本土生态系统,导致农业、林业等产业受损,影响经济发展。
经济损失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安,导致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信任和担忧。
社会不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蟑螂传播疾病蚊子损坏物品传播疾病破坏生态环境破坏建筑物损害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活白蚁破坏森林010*********水葫芦繁殖迅速堵塞河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空心莲子草繁殖迅速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生长豚草繁殖迅速引起过敏反应破坏农作物和生态环境01病原菌02传播疾病03危害人类健康04破坏生态环境05病毒06感染农作物引起疾病破坏生态环境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引起疾病破坏生态环境巴西龟繁殖迅速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本地龟类生存01020304大闸蟹繁殖迅速影响本地蟹类生存破坏生态平衡03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未经审批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高法律约束力。
01建立完善的外来物种引进审批制度对所有外来物种的引进进行严格的审批,防止有害生物的引入。
02加强引进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对外来物种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浅谈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危害与防治【摘要】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生物种群侵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对当地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目前,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平衡、农林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生物入侵会影响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当地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同时损害农林业生产,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一些外来生物还可能传播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防治生物入侵,应采取综合措施,如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科研与技术支持以及重视宣传与教育。
国际合作与法规制定也是防治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
加强对生物入侵的监控和预防措施,加强科研支持和技术开发,以及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有效应对生物入侵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关键词】生物入侵、现状、危害、影响、生态系统、农林业、疾病、防治措施、国际合作、法规制定、监测、预警、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教育。
1. 引言1.1 生物入侵的定义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并引起对原生物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的过程。
这些外来物种通常是在原生物种无法适应的环境下生存繁殖而形成的。
生物入侵的定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概念始终是指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生物入侵可能是有意引入的外来物种,也可能是无意传播的外来物种。
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都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生物入侵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所差异,但都强调了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
生物入侵的概念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领域,还涉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生物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加以解决。
1.2 生物入侵的现状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无天敌的情况下迅速繁殖并扩散到新的生态系统中,对当地物种造成危害的现象。
当前,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系统就如同一个复杂而精巧的巨大机器,每个物种都在其中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然而,生物入侵这一现象,却犹如一颗不期而至的“炸弹”,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所谓生物入侵,指的是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这些入侵的生物,可能是植物、动物,甚至是微生物。
它们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在新的环境中如鱼得水,迅速扩张自己的“领地”。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体现在对本地物种的威胁上。
当外来物种入侵后,它们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空间、阳光、水分等资源。
由于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往往能够在竞争中占据上风,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数量逐渐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例如,在我国,水葫芦曾经大面积入侵水域,其疯狂生长,遮蔽了水面,使得水中的氧气减少,严重影响了本地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生存。
生物入侵还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打破这些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比如,一些外来的食草动物可能会过度啃食植被,造成植被破坏,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外来物种还可能改变土壤的性质、水质等环境因素,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还会波及到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诸多重要的服务,如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
然而,当生物入侵发生后,这些服务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
例如,某些外来植物可能无法有效地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或者不能像本地植物那样稳固土壤,从而降低了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能力。
生物入侵还会对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在农业方面,外来的病虫害可能会侵袭农作物,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在林业方面,外来的有害生物可能会危害森林资源,影响木材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措施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和移民活动的不断扩大,生物物种的迁移和种群扩张变得越来越频繁。
这种物种迁移和扩张的过程就是生物入侵。
应该看到,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采取措施来加以管理和控制。
一、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1. 影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可以称为生物的生物多样性。
它包括由现今生命组成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
生物入侵通常导致原生物种灭绝或者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2. 影响生态系统机理生态系统机理中包含了能够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各种生物和物理因素。
生物入侵破坏健康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功能消失或减弱。
3. 经济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指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的影响。
例如,生物入侵对某些重要作物的破坏会使国家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二、生物入侵的防治措施1. 加强生态学研究为有效地防治生物入侵,必须首先对植物的生态特性进行研究。
研究生物的生态特性和生存机制,找出其繁殖的规律,发现其脆弱性点,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去防治。
2. 隔离措施隔离措施是一种有效的生物入侵管理方法。
禁止从外部输入有害生物物种,防止无法控制的生物入侵和扩张。
这种管理方式可以通过加强口岸检查、建立监测体系、制定严格的进出口标准等手段实现。
3. 生物控制力强的物内防治生态平衡是指一个自然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率之间,被不同资源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所保持的一种有效、精细和相互联系的状态。
因此,有些生物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控制入侵物种的种群规模。
例如,非洲狮,是一种可以通过狩猎中大型猎物来控制草原掠食者的数量的大型猫科动物。
这种方法对于控制生物入侵也是行之有效的。
4. 制定管理条例生物入侵管理条例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人类的行为,为生态环境的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例如,多个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法律条例,向外界宣传检疫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疫意识。
三、结论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容小觑,管理生物入侵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技术第一节:我国林业植物检疫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二节:我国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其分析第三节:林业植物检疫技术法规与检疫技术规范第四节:植物检疫的生物学基础第五节:林业植物检疫抽样调查技术第六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技术第七节: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处理技术第八节:我国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第一节我国林业植物检疫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商品流通的加快,危险性有害生物传播的机率加大。
一方面要加快商品、货物的流通,取消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要保护人类的健康,保护本地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的安全,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而我们的检疫工作就是解决这一矛盾。
一、当前我国林业植物检疫现状我国仍然属于一个缺林少林的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仅为0.12公顷和8.6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21%和12%,而且森林的质量和生产率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人工林面积较大,健康程度不高,生物灾害发生频繁。
在已有分布的8000余种林业有害生物当中,其中虫害5020种,病害2918种,鼠类160种,林业有害植物150种,造成灾害的有100多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每年发生面积超过1亿亩,影响林木生长量达1700万m3,经济损失达880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760亿元。
目前在我们重点治理的林业有害生物当中,外来有害生物占了一半左右,椐统计,我国每年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4200万亩,经济损失达560亿元。
一些危险性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主要因为引种不慎而带入的,由于贸易的发展,有害生物入境的频率在增加,国家检验检疫部门2002年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种,涉及货物22448批次,2003年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900种,涉及货物48139批次,一些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境定居后,进一步传播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人为传播,从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情况看,多数是通过带疫的木材及其制品(包括木质包装箱、电缆盘等)进行传播的。
生物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控对策巴哈提古丽【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物种的入侵已导致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随着生物入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所带来的影响也愈来愈严重,已严重危胁全球的生态安全,成为危害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我国作为受害国之一,预防生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安全影响要从生态安全认识、生态安全管理和生态安全预警等方面入手.文中综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念、途径、过程及中国生物入侵的现状、特点和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科技》【年(卷),期】2011(037)001【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生物入侵;生态环境的影响;外来物种;对策【作者】巴哈提古丽【作者单位】新疆林业科学院造林治沙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12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发现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带来危害以来,生物入侵已经严重危及了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外来生物一旦入侵,要彻底根除非常困难,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也极大。
近年来,生物入侵已逐渐受到全球各方面人士的关注,本文简述了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和过程以及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1 生物入侵相关概念和途径1.1 生物入侵相关概念外来入侵物种(invasive alien species,简写为IAS)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可简称为生物入侵。
Elton(1958)认为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通常也是遥远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英国当代研究生物入侵的权威Williamson(1996)认为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物种进入一个进化史上从未分布过的新地区,不考虑以后该种是否永远定居”。
生物入侵的危害及其防治常新逸仙班学号06323005摘要:生物入侵给我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我国每年仅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几百亿元,同时各种外来的生物也带来了不少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疾病,所以抵御外来物种入侵加强外来物种的防治刻不容缓。
关键词:外来物种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 生态环境外来物种一旦入侵到新的栖息地,不仅会导致当地生态灾害的爆发,而且还会威胁到人们健康。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边贸的不断扩大,由于技术或疏忽等原因引进的物种入侵将会明显增加,而我国还未建立起完整的外来物种防控系统,这样就对我国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和潜在的危险。
听完张润杰教授的生态学中关于生物入侵的内容后,查阅资料后就生物入侵和防治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一生物入侵简介及其我国的现状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生物入侵现象不容乐观,入侵的生物种类和造成的损失都呈上升趋势。
●生物入侵的路径主要有三种:无意引入有意引入和自然引入三种情况。
有些生物是无意引入的,如引入一种植物时,没有发现其树干、树叶或土壤中的害虫及其幼虫和卵。
典型的例子就是“紫茎泽兰”,它是一种恶性杂草,它生长的地方别的植物就无法生长,原因在于它霸占空间营养且生长极快,我国云南的一些地区就深受其害。
有些生物是有意但不科学的引入的。
如水葫芦,最初是作为观赏植物和饲料来引进的,但是引进后却发现其生长速度非常快,已经达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每年都会因为水葫芦引起水质变坏,污染十分严重。
最后由于人们旅行的频率变高所以就出现了自然引入的情况,比如在旅行包或其他物品上沾上一些微小的物种。
●生物入侵的过程包括:侵入(指生物离开原生存地到达一个新环境)→定居(指生物到达入侵地后已进行了繁殖,且至少完成了一个世代)→适应(指生物已在入侵地繁殖了几代,而且每一代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扩散(指入侵生物已基本适应了新环境,种群已形成有利的年龄结构和两性比例,而且具备快速增长和扩散的能力)→暴发五个过程。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从自然分布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明显的损害或影响的物种。
这些入侵物种疯长成灾,侵入草场、林地和荒地,很快形成单种优势群落,导致原有植物群落的衰退。
外来入侵种在当地定植、扩展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过程或现象称为生物入侵。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类健康、农业潜力、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且随着全球性贸易的发展、对外开放、全球变化以及土地使用模式的改变会愈发严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据统计,美国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印度每年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南非为800亿美元。
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
而生物入侵的危害又是多方面的。
我国一直是深受外来有害生物危害的国家。
棉花枯黄萎病20世纪40年代初从美国入侵我国,现已发生266.67万hm2,每年至少损失皮棉10万t。
近20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已难以准确回答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传入我国,有多少已建立种群并带来危害。
我国对外来入侵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依据文献资料对农田、牧场、水域等生境的植物进行了初步统计,发现至少有58种外来植物对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外来人侵动植物危害日益猖獗,我国加紧了防治工作。
对外来害虫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稻水象甲和美洲斑潜蝇以及外来有害植物水花生、水葫芦、脉草和紫茎泽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但由于目前国家针对外来人侵种没有制订具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条例,各地在防治这些入侵物种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指导和统一协调,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但有的防效并不理想。
已传人的入侵物种继续扩散危害,新的危险性入侵物种不断出现并构成潜在威胁。
维护国门生物安全:生物入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黄河流域健康的生态系统是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然而,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 大量的外来生物传入并占据黄河流域生态位。
这些外来生物在黄河流域的大肆扩繁给黄河流域本土生物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 甚至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 研究黄河流域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 并提出保护对策, 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海关开展“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三年专项行动”,要从外来入侵生物的传入特征、传播途径、种群动态、成灾机制以及入侵生物对黄河流域重要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防控黄河流域生物入侵、保护黄河流域健康的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对策。
一、黄河流域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特点黄河流域地貌特征复杂、气候环境多样,可以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场所。
近年来,黄河流域生物入侵的报道相对较少,但是外来物种在黄河流域所在九省区的入侵势必会对黄河流域生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经过对黄河所在九省区(包含黄河流域)的生物入侵文献和书籍进行研究和整理。
结果发现:黄河流域九省区外来入侵植物达194种,隶属于49科128属。
其中种类最多的为菊科, 含24属35种;豆科次之,含15属26种。
根据植物生活型统计,草本植物占73.19%, 包括一年生草本植物80种,多年生草本植物77种, 其他植物(藤本植物、肉质植物、灌木和乔木)占26.81%。
外来入侵动物(昆虫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等)达90种, 隶属于22目53科, 其中昆虫纲最多(7目52种), 约占入侵动物物种数的58%; 其次是鱼纲, 共计30种, 而鲈形目种数占鱼纲总数的1/4。
由此可见, 黄河流域九省区的外来动植物种类繁多, 分布区域广泛, 潜在暴发危害的风险性较大。
在黄河九省区, 外来物种侵入的生态系统复杂多样, 目前遍布于农田、果园、牧场、城市、路域、草地、林地、湿地、淡水等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外来生物入侵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外来生物入侵简称外来种入侵,它指因为人类的活动有意或无意的将产于外地的生物引到本地,这些生物快速地生长繁衍,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建立起可自我维持的种群,造成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的明显变化,或给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造成损害。
调查表明,近年来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等趋势,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外来生物入侵现状1.1国家现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从脊椎与无脊椎动物、陆生与水生植物、海洋与淡水生物到动植物细菌、病毒、真菌等疫病,各种类型的有害生物都有传入,其中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余种。
可以说,外来入侵生物种在我国已几乎无处不在,它们分布广泛、涉及生态系统多、涉及物种类型多。
1.2主要入侵生物紫茎泽兰原产中美洲,是一种入侵性特别强、传播扩散特别快的恶性杂草,大约于解放前后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我国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等很多地区,并以很快的速度向北推移,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即达2470万公顷,重庆已在三峡库区为主的30个区市县发现,累计发生面积近万公顷。
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
1919年开始在香港出现,八十年代初入侵到深圳,现在正迅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分布面积正急剧扩增,目前已造成危害的林地面积4万余亩。
水葫芦原产南美,现已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大约于30年代作为畜禽饲料引入我国,并曾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植物推广种植,后逸为野生,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大部分省市。
水葫芦引入滇池以后,由于滇池水质过肥,水葫芦“疯长成灾”,以至于滇池内连绵1000公顷的水面上全部生长着水葫芦。
豚草原产北美。
30年代传入我国,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和武汉4个扩散中心。
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外来有害生物是指由人类活动引入到非本地区的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生物。
为了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
一、实施目的1. 早期发现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其扩散;2. 提供数据支持,评估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影响;3. 为制定应对措施、管理方案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4. 增强公众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二、监测内容1. 外来有害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2. 外来有害生物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 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途径和扩散路径;4. 外来有害生物对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产业的影响;5. 社会公众对外来有害生物的感知和认知状况。
三、监测方法1. 采取多种途径收集监测数据,包括现场观察、实地调查、物种采集和标本鉴定等;2. 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GPS、DNA条形码等,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3. 成立专门团队进行监测工作,包括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土壤学家、植物保护专家等;4.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监测成果,借鉴成功的外来有害生物管理经验;5.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享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
四、监测区域和频率1. 在所有潜在入侵物种已知的地区进行监测,包括港口、机场、边境等重要交通节点;2. 重点监测容易入侵的生态系统和经济产业;3. 定期进行监测,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时效性;4. 随时根据新的情况和数据,调整监测区域和频率。
五、数据处理和报告1. 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保存和管理监测数据;2.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相关报告和研究成果;3. 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机构发布报告,供其制定管理措施和政策使用;4. 向公众宣传监测结果,提高公众对外来有害生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六、预算和人力资源1. 制定监测项目的年度预算,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2. 调配足够的专业人员和技术设备,保障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 建立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机制,共同承担监测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黄华平张艳玲(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热带农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点实验室)摘要: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四个方面阐述了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的影响。
关键词:外来有害生物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影响1 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物入侵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所带来的影响关系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成为当今世界最棘手的三大环境难题之一。
据最新研究表明,在全世界濒危物种名录中的植物,大约有35%至46%是由外来生物入侵引起的,生物入侵己成为导致物种濒危和灭绝的第二位因素,仅次于生存环境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估计,美国因入侵种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370亿美元。
英国目前已花费约62.5亿美元用于消除“疯牛病”造成的混乱,大约400万头牛被屠宰,牛肉制品的出口下降了99%。
据初步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至少有400多种。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中,我国就有50种,是全球受外来生物入侵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
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国已导致严重后果,包括对农、林、牧、渔、旅游、国际贸易、交通运输、仓储等行业产生巨大破坏作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影响遗传多样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等诸方面。
2 什么是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来生物,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而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是指对国民经济、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外来种。
由于生物以不断地繁殖,更新和扩散,所以生物入侵比化学污染更具有威胁性和长远效应。
而且外来入侵物种一旦泛滥,靠行政、经济、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都很难解决,甚至无法阻其进一步的扩散。
外来物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入侵:一是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等目的引种,尔后演变为入侵物种(有意引进);二是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而传入的物种(无意引进)。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现代先进的交通工具及观光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外来物种的入侵长距离迁移、传播、扩散到新的环境中创造了条件。
时间和距离已经不再是生物入侵的屏障,生物可以随时传播到世界各地,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和经济问题。
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安全,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的影响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
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费用与代价极大。
外来有害物种侵入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封锁控制,以迅速扑灭疫情。
有些有害生物由于没能及时封锁扑灭最终定殖下来并传播蔓延,并对生产和生态系统等造成普遍危害。
3.1 外来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1摧毁生态系统,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然性外来物种的侵入使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及其服务功能受到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和功能退化,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结构,改变了长期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的位点均势。
造成本土物种数量减少乃至灭绝,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缺损,组分改变,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外来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繁殖能力、传播能力都很强,它们的无序生长可以改变和破坏自然景观的完整性,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等。
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仅在云南省发生的面积就高达24.7km2还以每年lO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领草场和采伐迹地。
不但损害农牧业生产,而且使植被恢复困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葫芦”从国外引进后,现以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大部分省市的河流、湖泊和水塘中,云南滇池1 000多hm2的水面被水葫芦疯长成灾,16种水生植物已难觅踪影,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被称为“植物杀手”的薇甘菊原产于南美洲,20 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现在己蔓延到珠江三角洲,严重危害天然林、人工速生林、果园、公园及风景区和绿地。
3.1.2危害生物多样性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遗传多样性急剧贫乏,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这些都加剧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危机,而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己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
已知有高等植物30000多种,脊椎动物6347种,鱼类3862种,包括昆虫在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
在我国如此丰富的生物种类中,究竟有多少属于外来入侵物种,目前没有很具体的报道。
目前国内的观测监控系统还不健全,许多外来入侵种是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危害才引起国人的重视,对国内有多少已造成危害或即将要造成危害的外来入侵种的数目,还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结论。
近3年来,现已发现我国至少有300余种入侵植物。
我国从北美作为花卉引进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郊县及苏南等地已成片生长,形成优势居群,它能抑制本地植物的生长,将可能对某些本地物种造成威胁。
江苏省连云港台山的云杉遭到外来有害生物日本松干蚧的危害也有可能在该地区消失。
3.1.3影响遗传多样性,改变本土群落基因库结构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造成一些植被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严重影响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外来物种与本土近缘物种杂交也会改变本土物种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库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库结构发生变化。
而且有时这种杂交后代由于更强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种而临更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植物中。
在鱼类、两栖和无脊椎动物中也时有发生。
3.2 外来有害生物对经济的影响3.2.1危害农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生物入侵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物质和信急的流动,加速了生物的人为或自然传播的速度,也增加了生物入侵的机会。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占据适宜生态位,种群迅速增殖、扩大。
发展成当地新的优势种.这是一个生态学过程.其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
椰心叶甲2002年在海口市首次发现,一年后,这一虫害已经蔓延到海南省的12个县市,受害椰树达46万株,占全省椰树总量的6.6%,有关部门为治理椰心叶甲虫害已经花费了500万元。
据统计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蚧、美国自蛾、松干蚧等森林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约在150万hm2左右。
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人蜗牛等农业入侵的害虫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 160万hm2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
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数字,目前已有16种外来物种在我国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公顷,农田面积超过140万公顷,由此造成的农林业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已达574亿元。
3.2.2 危害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一些外来有害植物不仅危害的自然环境,还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比如从北美引入的美味小麦会给过敏症者患者带来很多不良反应。
还有外来的巨型豚草,首先在高加索山区落户,后来逐渐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
这是一种对人类皮肤危害极大的植物,人体接触到这种草,再遇到日光,很容易患上有严重灼热疼痛症状的皮肤病。
还有许多入侵生物是人类的病原或病原的传播媒介,一旦它们入侵成功,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疾病流示,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艾滋病、流感、肝、霍乱和英国的疯牛病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现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15个省市。
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
福寿螺是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据统计,2006年5-8,北京因食用福寿螺导致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患者己达87人。
除了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也带给人们不小的恐慌,几百名患者医治无效死亡,养殖业和旅游业遭受重挫,给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据估计SARS造成的各国经济损失如下:中国:22亿美元香港:17亿美元印度尼西亚:4亿美元韩国:20亿美元。
马来西亚:6.6亿美元菲律宾:2.7亿美元。
新加坡:9.5亿美元台湾:8.2亿美元。
泰国:4.9亿美元越南:1500万美元。
日本:11亿美元。
3.2.3对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导致国内新发和突发疫情增加,不仅造成农业生产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对外经济贸易发展,阻碍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外来有害生物常常引起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植物检疫作为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技术性壁垒,经常用来限制进口和实施贸易制。
日本曾以水稻疫情禁止我国北方稻草及稻草制品出口日本;美国曾以我国发生桔小实蝇,禁止我国鸭梨出口美国;近年,菲律宾以我国发生苹果蠢蛾,禁止我国水果出口菲律宾.199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农业及非农业产品总额达626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额的7.19%,但是为了防止光肩星天牛和其他树木害虫进入美国,1998年12月美国农业部开始实施一项新法规,该法规要求证明运到美国的货物所使用的所有木质包装材料已经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热处理、熏蒸消毒,或美国环境保护局认可的防腐剂处理),以确保所有活的害虫都被杀死。
这一法规影响到中国对美国的货物出口,估计每年有170-32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物品会受到该法规的影响,占中国出曰美国物品总额的28-51%,给对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遭入侵物种危害致使植物及其产品不仅不能正常加工利用,还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无害处理。
与此同时,国外对我国产品出口提出严格要求,直接增加了出口商品成本.降低了国际竞争力。
3.2.4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影响2002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消除投资体制障碍,使跨国公司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从而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点地区。
2002年,中国吸引外资突破5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资本输入国,2003年,中国吸引外资又翻了一番多,达到1150多亿美元。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带来严峻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
3.3 外来有害生物对社会的影响危险性有害生物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