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871.50 KB
- 文档页数:33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简介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Person-Centered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自我是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正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人格自我由自我概念组成,即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能力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总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历了无数的“反映性的自我”。
通过收到他人的反馈信息,个体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我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格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一。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能力,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基本动力,是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条件化自尊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条件化自尊。
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价值和目标进行行动,并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时,就能够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
这种自尊感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受到了罗杰斯所称的「正向动机」的驱动。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完善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或社会的压力。
正向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新经验、探索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真实和独立的自我。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环境。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互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真实的关系罗杰斯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真实的关系的重要性。
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够真实展示自己、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从而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并实现自我发展。
第四章我是谁大学生自我意识第四章我是谁——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引入:不甘平凡的老鹰的故事有一个天,一个喜欢冒险的男孩爬到父亲的养鸡场附近一座山上,发现了一个鹰巢,他从巢里拿出一个鹰蛋,带回养鸡场,把鹰蛋和鸡蛋混在了一起,让一只母鸡来孵。
孵出来的小鸡群里有了一只小鹰。
小鹰和小鸡一起长大,它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鸡外还会是什么。
起初它很满足,过着和鸡一样的生活。
但是,当它逐渐长大的时候,他内心里就有一种奇特不安的感觉。
它不时地想:“我一定不是一只鸡!”只是他一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直到有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鹰翱翔在鸡场的上空,小鹰感觉到自己的双翼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觉胸腔正猛烈地跳动着。
它抬头看着老鹰的时候,一种想法出现在心中:“我和老鹰一样,养鸡场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飞上青天,翱翔在蓝天中,栖息在山崖上。
”它从来没有飞过,但是它的内心里有着飞的力量和天性。
它展开了双翅,飞升到一座矮山的顶上。
极为兴奋之下,它又飞到更高的山顶上,最后冲上青天,到了高山的顶峰。
他发现了伟大的自己——翱翔高空的雄鹰。
你是否也在平凡中不甘寂寞?你是否也想实现自我,你是否也曾尝试展翅高飞?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和关键时期。
进人大学的学生都会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在别人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如何去完善自我?”“如何去实现自我?”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去寻找自我、肯定自我。
在自我辨析的过程中,会经受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迷茫和苦恼,也会产生不少心理问题。
但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逐渐走向完善与成熟。
而健全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良好情绪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相关理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人,认识你自己”的口号,要求哲学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这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第四章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讲义第一节行为辅导法第二节理性情绪行为辅导法第三节以人为中心辅导法第一节行为辅导法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二、行为辅导法的方法三、行为辅导法的贡献与局限1.概念:建立在行为主义学派理论基础上的心理辅导方法称为行为辅导法,又称为矫正法。
2.理论基础: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一、行为辅导法的理论(一)经典条件反射1.创始人:巴甫洛夫2.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3.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会出现。
4.泛化: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这一刺激的刺激也可能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5.分化: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注意: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1.人物:桑代克(美),斯金纳(美)2.原理:实验动物出现反应A,反应B,反应C,然后选择出现B 时给予事物进行强化,重复若干次,一听到声音(或看见光),实验动物只会表现为反应B,而不再出现反应A,C,这样,就形成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3.强化:增强反应率的效果,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①正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个体另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②负强化: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使消极强化物消失的事件,这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4.惩罚:降低行为今后发生的概率,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①正惩罚: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
②负惩罚: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积极刺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5.消退:在一定情境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境时,就会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情。
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心理学知识点:人格理论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情感和思维方面的独特和相对稳定的特质模式。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下面将介绍几种经典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人格理论的奠基之一。
他认为人格是由三个层次组成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突和压抑的内容。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这些阶段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2.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自我概念,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他强调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并提出了人格的三个组成要素:自我概念、自我一致性和自我体验。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接受性、真实性和无条件关爱的环境中,个体才能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目标。
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基于满足一系列需求的过程。
他将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个体在满足低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的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个体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个体差异。
5.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他提出了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心理需求和社会任务相关。
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需要解决身份认同、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耻等心理冲突,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
总结: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分支。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调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个体在接受性和真实性的环境中实现自我概念的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体的成长潜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能力对人格的影响;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罗杰斯知识点总结一、罗杰斯的主要理论和研究成果1.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基于内在的动机和自我认知。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学观念,强调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需求,并对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进行了深入研究。
2. 自我概念罗杰斯提出了“自我概念”的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形象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它包括了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信息。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3. 自我实现罗杰斯将自我实现理论引入心理学领域,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潜在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实现自我价值。
他强调了自我实现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自我实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4. 无条件的积极肯定罗杰斯提出了“无条件的积极肯定”的理论,认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和肯定,而不是基于某些条件的肯定。
他认为,只有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得到无条件的积极肯定,个体才能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调整。
5. 客观感知罗杰斯重视个体的客观感知,认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客观感知是基于现实的经验和知觉,而不是基于社会期望或规范。
他提出了客观感知的概念,强调了个体对自我和环境的严肃思考和客观认知的重要性。
二、罗杰斯的实践应用1. 客户中心疗法罗杰斯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形成了“客户中心疗法”的治疗模式。
客户中心疗法强调了治疗师对客户的无条件接纳和积极肯定,鼓励客户自我实现和自我调整,主张治疗过程中的真诚、尊重和理解。
客户中心疗法的实践应用,对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心理治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模式。
2. 教育实践罗杰斯的理论也被运用于教育领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章个人中心治疗历史:以人为中心心理咨询的倡导者,是卡尔.罗杰斯。
罗杰斯生平:罗杰斯的学历颇多(农业、历史、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早年从事儿童心理研究方面的工作。
1939年,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在他的治疗过程中,罗杰斯开始认识到传统精神分析虽然有绝对的地位,但是也有行不通的地方。
他认为权威专家未必就一定能制定出对病人最佳的治疗方案,需求心理咨询、问题解决的来访者往往更加了解自己所受到的挫折经历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些认识,为罗杰斯后来的治疗奠定了基础】“假如我不去考虑表现我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么,我觉得依靠来访者去完成这个治疗过程更好……来访者了解自己经历过什么,了解自己的问题,并且了解什么问题最需要解决,了解自己隐藏着什么体验。
了解咨询或治疗应该向什么方向努力。
对人的基本看法:人本主义的理论都是基于对人的基本看法提出来的。
1、人的主观性罗杰斯认为每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所以每一个个体的世界的认识都具有独特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而我们应该尊重这种主观性,而不是要求所有人都一样。
【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什么是我自己的,什么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该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特性,为每个来访者保存了他们主观世界存在的余地。
)——这是无条件接纳的前提。
2、人的实现倾向人是不断在成长和发展的,这个过程是积极主动的。
罗杰斯受到马斯洛的影响,坚信人的发展都是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的。
实现的倾向被看做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
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所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都是由于人的这种自我实现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
那么治疗或咨询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重新确定良好的动机驱力。
如果人都能够像罗杰斯描述的较好地保持自己的主观性(真实地体验自己,保留自己对人、对事的主观看法,以积极的方式自我实现,如,我喜欢唱歌,那我就去唱歌),那么都会健康的成长,但是现实却并不能达到。
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罗杰斯的三个自我概念简介卡尔·罗杰斯是20世纪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自我概念理论。
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人格形成的核心。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由三个方面组成: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价值观。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自我概念。
一、自我形象1. 定义自我形象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
它包括了身体、性格、能力等方面。
2. 影响因素(1)生理因素:身体特征、性别、年龄等。
(2)环境因素:文化背景、社会经验等。
(3)个体因素:性格特点、个人经验等。
3. 作用(1)影响行为: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会影响他的行为方式。
(2)塑造偏好:一个人对于自己外在特征和内在特质的认知和描述也会塑造他对于不同事物的偏好。
二、自我评价1. 定义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
它包括了对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价。
2. 影响因素(1)他人反馈:他人对于个体表现和行为的反馈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2)社会标准:社会对于某些行为和表现的标准也会影响个体对于自己的评价。
(3)个体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也会影响他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
3. 作用(1)塑造信念:一个人对于自己表现和行为的评价会塑造他的信念,从而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2)情绪调节:一个人对于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也会影响他的情绪,从而调节情绪状态。
三、自我价值观1. 定义自我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
它包括了个体内心深处最根本、最核心、最基本且最重要部分,也是形成个体核心信仰系统所依据的基础。
2. 影响因素(1)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于个体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2)个体经验:个体过去经历的事情也会影响他对于自我价值观的认知。
3. 作用(1)塑造信仰:一个人对于自己内在存在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会塑造他的信仰,从而影响他未来的行为。
罗杰斯的知识点总结1.自我概念罗杰斯认为个体对自己有一个具体的自我概念,这个自我概念构成了个体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经验的认知和评价,它包括了对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等方面的观念。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在个体和重要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建立的,它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深远的影响。
2.自我实现罗杰斯强调了人们自我实现的潜力。
自我实现是指个体在满足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和内在的渴望,只有当这些渴望得到满足时,个体才能实现自我。
罗杰斯强调了自我实现对于个体的发展和幸福的重要性。
3.无条件的正视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提出了无条件的正视的理论,这是他心理治疗方法的核心。
无条件的正视是指治疗者对患者的接纳和关心,不以道德、伦理或其他条件来评价患者,而是坦诚、真诚地接纳患者的一切。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治疗者的真诚和关爱,从而促进患者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的过程。
4.真实的自我罗杰斯提出了真实的自我的概念。
真实的自我是指个体在经历和表达真实感受和情绪时,不受外在期望和压力的影响,而是按照自己内在的本性和价值观来生活。
罗杰斯认为,只有在真实的自我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5.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包括无条件的正视、真实的自我等概念在内的心理治疗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的潜能,鼓励个体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同时也要尊重他人。
在治疗中,治疗者要给予患者无条件的正视和关爱,帮助患者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解决心理困扰,实现自我。
6.情感的重要性罗杰斯认为情感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个体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反应,它是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
罗杰斯提倡个体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尊重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自我。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者要关注患者的情感体验,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解决心理问题。
罗杰斯人格自我心理学默认分类 2010-01-20 14:14:17 阅读6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1.美国心理学家人物生平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早年主修农业和历史。
1924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同年进入纽约联合神学院。
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临床心理学。
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受聘到罗切斯特市防止虐待儿童协会的儿童研究室工作。
1930年任该室主任。
1931年,在工作之余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0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45年转到芝加哥大学任教。
1957年回母校威斯康星人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1962年-1963年,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以后又到加利福尼亚西部行为科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任职。
曾任1946年-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年-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成就及荣誉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
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
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
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
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体味"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
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罗杰斯与心理学的新发展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