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黄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41.82 KB
- 文档页数:20
请问干黄姜的价格如何2005-12-04 20:55 提问者悬赏:20分|匿名|分类:贸易|浏览27974次黄姜市场低迷发展宜谨慎经过前几年的高峰期后,我地黄姜2004年下半年每公斤干品收购价已降至0.6元~0.8元。
其市场低迷、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供求失衡2001年,我国黄姜种植面积近7万公顷,按2年生隔年采挖计算,年可采挖近3.5万公顷,以每公顷产鲜姜2.25万公斤计算,可获鲜姜75万吨,折合干黄姜22.5万吨,可生产皂素4500吨。
而皂素国内需求量为1600吨~1800吨,国际市场需求量为360 0吨~3800吨。
世界上产黄姜的国家有中国、越南、墨西哥等,仅中国一家产皂素已经超过了世界皂素需求总量。
估计在近一二年内,很难改变这一供大于求的状况,并将引发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黄姜价格下跌,种植黄姜的效益下降。
2.黄姜加工产品较单一我国黄姜加工企业仅能生产皂素、双烯等几个品种,黄姜利用率低,产业链太短,且小规模企业多,只能生产中间体产品。
德国先令公司已掌握合成双烯技术,这势必大大减少皂素、双烯等激素药物中间体原料的需求量,从而影响黄姜市场的国际供求关系。
3.人为炒作前几年,由于人为炒作,使黄姜种植过热,种价抬高,导致黄姜市场价格大大超过其实际价值,形成一种市场繁荣的假象,最后结果是“种的时候是宝,种出来之后是草”。
黄姜是较好的药用植物,从其地下根茎中提取的薯蓣皂素是医药工业合成激素的重要原材料,可以生产多种激素类药物。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激素类药物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黄姜开发前景依然被人们看好。
通过市场的“冷”处理后,很大一部分姜农将退出黄姜市场。
根据市场分析预测,黄姜生产从高潮进入低谷再到下一个高潮来临一般需要四五年时间,2002年~2005年是低谷,2006年估计会有起色。
对现有姜地要加大培管力度,做好开沟排水、防病治虫、施肥除草等工作。
坚持科学布局,宜姜则姜,不要盲目扩大种植面积。
陕西省黄姜皂素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从陕西省黄姜皂素行业发展、污染现状出发,提出了现阶段黄姜皂素行业存在的4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使黄姜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黄姜皂素;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俗名火藤根、粉黄姜,属薯蓣科,为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
其有效成份是根状茎内丰富的皂甙配基(即皂素),以皂素为基础几乎可以合成所有的甾体激素药物,故有“激素之母”之称。
世界黄姜产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墨西哥。
黄姜在我国陕西、湖北、河南、湖南、四川、云南、甘肃、山西、重庆及贵州等地均有生长。
陕西省黄姜种植和皂素生产集中分布在陕南汉、丹江流域,目前该区域黄姜种植量已占全国的50%左右,面对陕南山多地少、农民致富门路少的现实,黄姜种植和加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该区域也是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
丹江口水库总入库水量中有70%来自该地区,并已经成为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的重要地区,环境极为敏感。
然而,随着黄姜皂素加工企业迅速增加,皂素加工废水已经成为影响汉丹江水质污染的最大工业污染源,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构成了重大威胁[1]。
因此,加强黄姜皂素行业的污染防治和管理迫在眉睫。
2 黄姜皂素行业发展现状近年我国薯蓣皂素年产量约5000t,区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60%,其中陕南约占我国年产量的50%。
我国对黄姜资源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甾体激素药产业已初具规模,全国皂素、双烯生产企业已达到200家左右,大中型激素制药厂达100多家,已利用薯蓣皂素合成了100多种药物,年产值超过60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成为我国医药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
2.1陕西省黄姜种植和皂素企业分布陕西省两江(汉江、丹江)流域是黄姜最佳适生区。
在当地政府倡导和暴利诱导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这一区域的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开始大规模种植黄姜。
2024年小黄姜市场发展现状简介小黄姜是一种生姜的品种,因其黄色外观而得名,并且因其独特的香味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小黄姜在中国地区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并且近年来其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本文将探讨小黄姜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小黄姜市场需求增长近年来,小黄姜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增加,小黄姜被认为具有抗氧化、健脾、促进消化等多种功效,得到了健康意识日益提高的消费者青睐。
另一方面,小黄姜独特的香味使其成为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料之一,其在厨房中的多用途性也为市场需求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供应链与产地小黄姜主要产自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广东、福建、云南等省份,在这些地区种植面积较大。
供应链主要由种植、采摘、加工、包装等环节构成。
目前,小黄姜在市场上主要以鲜姜、干姜、姜粉等形式出现,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市场竞争与机遇小黄姜市场存在一定的竞争,主要来自其他生姜品种和调味品市场。
其他生姜品种具有相似的功效,而调味品市场提供了众多替代品选择。
然而,小黄姜在市场上独特的色泽和香味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为小黄姜市场带来了机遇。
另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小黄姜作为一种具有健康功效的食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同时,小黄姜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饮品、烹饪、保健品等,这也为小黄姜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挑战与发展趋势小黄姜市场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市场竞争、品质控制和市场宣传等方面。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产品的竞争力,如何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如何有效地宣传市场中的小黄姜品牌,都是当前市场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未来,小黄姜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主要集中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市场多元化等方面。
通过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巩固消费者的信任,可以进一步促进市场的发展。
同时,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加强市场多元化经营,也将有助于小黄姜市场的进一步壮大。
结论小黄姜市场发展迅猛,需求增长势头良好。
安康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作者:安康市科技局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27 文章录入:admin ]安康位于陕西省最南部,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汉江横贯其中,形成“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特征。
市辖 1 区 9 县, 200 个乡镇办事处, 2937 个行政村,人口 294 万,面积 2.35 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 92.5% 、丘陵占 5.7% 、川道占 1.8% 的。
安康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也是天然无污染的药用生物资源宝库,被称为“中药材之乡”。
为认真贯彻《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把“药、水、游”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做大做强中药产业,特制定《安康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八五”以来,安康把中药产业作为生物资源开发的重点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相继形成了以绞股蓝、黄姜、葛根为主的中药产业化开发格局,十余年医药加工产值增长了 9.4 倍。
2003 年,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达 83 万亩,中药产业实现总产值 12.6 亿元,实现 GDP6.5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 6.3% 。
(一)自然条件独特。
安康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均气温 12 ~ 16 ℃,极端最低气温 -7 ~ -11 ℃,极端最高温度 42 ℃;无霜期 215 ~ 278 天,年日照 1660 ~ 1852 小时,年降水量 736 ~ 1238 毫米。
市内森林植被茂密,林业用地 2402 万亩,有林地 1761 万亩,森林覆盖率 50.2% 。
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全市汇集了各类经济植物 3300 多种,动物 430 余种,原生植物 600 余种,南北物种交汇,生物物种繁多,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市内降雨丰富,自产水资源总量达106. 5 亿立方米 ; 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 , 属国内少有的一类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它有害物质含量低,是天然无污染的生物药用资源宝库。
黄姜加工污染问题的督查调研报告黄姜被誉为“药用黄金”,我省陕南地区是黄姜适生区。
经过几年的发展,陕南三市黄姜种植加工发展迅猛。
但是,黄姜加工污染问题随之凸现。
6月初,为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省政府督查室就此问题赴汉中、安康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落后生产工艺不能适应环保要求黄姜加工工艺较为简单,投资额小,但需水量很大(500吨水/皂素·吨),且废水中的cod指标达到6000-8000mg/l,超过我国造纸企业的污水排放标准上百倍以上。
所以必须对黄姜加工产生的污水进行有效处理。
但目前黄姜加工业的污水处理存在三大难题。
一是国家尚无黄姜加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二是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大,成本高;三是污水处理工艺复杂,且不成熟。
这是目前黄姜加工污染治理的主要矛盾。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矛盾陕南山多地少,农民致富门路少的现实,使黄姜种植加工成为一个致富“短平快”项目。
随着建设陕南中草药基地政策的实施,黄姜种植已被部分县市确定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的主导项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农民得到了实惠。
因此,虽然按照国家规定的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限值来看,绝大多数企业都不达标,但目前如果简单进行全部关停,会引起汉江流域地区农民增收困难,生计难以为继,不利于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各级政府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我省汉江流域的污染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它的污染将对南水北调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调研中发现,基层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对环境保护工作是比较重视的,对于保证“一江清水到北京”的重大意义认识也是到位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县、乡有些同志认为汉江目前水质整体在二类以上,当地的工业发展有足够的环境容量。
这种思想也导致一些基层政府对环境违法问题往往予以忽视、漠视。
二、关于治理黄姜加工污染的建议我们认为,陕南黄姜加工业的发展,必须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要及早改进黄姜加工工艺,控制规模,改进技术,治理污染,实现清洁生产。
黄姜产业发展建议
邓邦才
【期刊名称】《陕西综合经济》
【年(卷),期】2003(000)004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邓邦才
【作者单位】旬阳县发展计划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13
【相关文献】
1.抢抓二轮黄姜发展机遇做优做强旬阳黄姜产业—旬阳县黄姜产业发展之我见 [J], 张学进
2.地方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角色职能探讨--以安康市黄姜产业化进程为例[J], 王慧;薛伟宏
3.罗平县小黄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思路 [J], 庞永丽; 李燕飞; 钱咏梅
4.罗平板桥镇小黄姜产业园冷链物流中心小黄姜将直达北京家乐福超市 [J], 周叶秀
5.携手互补姜让我们共赢
——记蛟垄小黄姜的产业升级历程 [J],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农村经济服务站;周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小黄姜行业市场分析现状小黄姜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也是中医中常用的药材之一。
在中国,小黄姜的使用历史悠久,被广泛应用于烹饪、药膳和中药制剂等领域。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逐渐增强,小黄姜行业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小黄姜行业市场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小黄姜作为一种天然的调味品,不含人工添加剂,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青睐。
同时,小黄姜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领域。
因此,小黄姜的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群体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群。
二、产业链完善:小黄姜的生产涉及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目前,小黄姜的产业链已经逐渐完善,包括种植基地建设、加工技术研发、产品质量监控等。
同时,小黄姜的销售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不仅仅是传统的超市和农贸市场,还涉及到电商平台和线下门店等。
三、品牌竞争激烈:随着小黄姜市场的发展,各个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品牌竞争中,产品的质量、口碑和价格等因素成为了消费者选择的主要依据。
同时,随着品牌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低价、劣质产品的情况,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四、高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高端小黄姜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高端小黄姜产品通常注重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等方面,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健康的需求。
因此,一些品牌企业开始注重高端市场的开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之,当前小黄姜行业市场呈现出多元化需求、产业链完善、品牌竞争激烈和高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小黄姜行业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未来,小黄姜行业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小黄姜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小黄姜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和草药植物,在亚洲和其他地区被广泛使用。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天然食材的追求,小黄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本文将对小黄姜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市场概况小黄姜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健康饮食趋势: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和天然食材的选择,小黄姜作为一种天然、健康的调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 营养价值:小黄姜富含抗氧化物质和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益,这也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 应用广泛:小黄姜既可以用于烹饪,也可以作为草药植物,其广泛的应用领域为市场增长提供了机会。
市场发展趋势小黄姜市场在未来几年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并呈现以下趋势: 1. 有机小黄姜的兴起: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小黄姜作为一种常用的调味品,有机小黄姜市场的潜力巨大。
2. 创新产品的出现: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上会出现更多基于小黄姜的创新产品,如小黄姜粉、小黄姜饮料等,进一步刺激市场增长。
3. 设计和包装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产品的包装和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包装和独特的设计能够提高品牌知名度以及销售额。
4. 出口市场增长:小黄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也在增加,特别是对小黄姜粉和小黄姜提取物的需求增长较快。
挑战与机遇虽然小黄姜市场前景看好,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机遇: - 激烈的竞争:小黄姜市场竞争激烈,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 品质控制: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加强品质控制,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 新兴市场机遇:一些新兴市场对小黄姜的需求正在增长,企业可以抓住这些机遇,拓展海外市场。
市场策略建议为了在小黄姜市场中取得成功,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建立强大的品牌: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树立企业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信誉,提高产品竞争力。
2. 加强研发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需求,并保持竞争力。
安康黄姜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Wright),又名盾叶薯蓣、火头根,为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薯蓣科,薯蓣属,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为我国特有的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黄姜最早记录于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宋代的《图经本草》、《求薯蓣苗》、《种山药》,明代的《本草纲目》以及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均有记载,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收载,其根茎中薯蓣皂甙元(disogenin)(俗称“皂素”) 的含量为1.1﹪~16.15﹪,是世界上薯蓣皂甙元含量最高的种。
早在古代,我国民间就发现黄姜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并且可以食用,以根状茎入药,其性味甘﹑苦﹑凉,具有清肺止咳,利湿通淋,通络止痛,解毒消肿的功能,可治肺热咳嗽,湿热淋痛,风湿腰痛,痈肿恶疮,跌打扭伤,蜂蜇虫咬等。
黄姜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薯蓣皂甙元,以它为起始原料经过结构改造、化学半合成,可以生产皮质激素、性激素、蛋白同化激素等300多种甾体药物。
而甾体药物是仅次于抗生素类的第二大类药物,因此皂素亦有“药用黄金”的美誉。
自发现黄姜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后,陕西省安康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率先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康市黄姜产业形成了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支柱产业。
一、国内外甾体激素与黄姜产业发展的状况1.1甾体激素的发展状况自上世纪以来,医药界取得的重大进展有两个,其一是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
其二是甾体激素的发现和应用。
甾体激素具有极重要的医药价值,是一类维持生命、保持正常生活、促进性器官发育、维持生殖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也是计划生育及产生免疫抑制等方面不可缺少的药物。
甾体药物具有很强的抗感染、抗过敏、抗病毒和抗休克的药理作用,能改善蛋白质代谢,恢复和增强体力,以及利尿、利压,广泛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湿疹等皮肤病、过敏性休克、前列腺炎、爱迪森氏等内分泌疾病,也可用于避孕、安胎、减轻女性更年期症状、手术麻醉等方面,以及预防冠心病、艾滋病、减肥等。
尤其是甾体口服避孕药的研究成功,使人类生育控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甾体药物现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类药物,是医院临床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药物。
薯蓣皂素是1936年Fujii和Matsukawa首先发现的,由于当时对其生理活性及其治疗作用不明,在相当长的时间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43年Marker和他的同事发现薯蓣皂素是合成可的松及其它激素类药物的原料,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正是发明了以薯蓣皂甙为原料进行半合成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才真正使甾体药物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成本大幅降低,使甾体药物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药物。
自从甾体激素发明以来,生产方法主要有动植物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
1992年,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宣布,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法生产甾体激素药物,因为从动物脏器和血液中提取的激素会导致肥胖与巨人症,因此只能从植物中提取皂素和甾醇生产甾体激素药物,但利用甾醇生产甾体激素药物的收率低,成本远高于利用皂素生产的成本,国内还没有大规模的利用甾醇生产甾体激素。
目前,一般都是用植物提取的皂素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
植物皂素主要有三大类,即薯蓣皂素、剑麻皂素、番麻皂素。
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虽然在结构上和薯蓣皂素十分接近,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时能够在生产部分药物中替代薯蓣皂素,但是用微生物引入11羟基过程发生困难,影响以后的大部分合成路线无法延续。
因此,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的使用量十分有限,薯蓣皂素是生产甾体激素药物最理想的基础原料,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甾体药物是以薯蓣皂素作基础原料生产的。
因此,薯蓣皂素是甾体激素原料药主要的起始原料,作用不可替代。
姜皮质激素蛋白同化激素和墨西哥。
经过多年采挖,墨西哥野生薯蓣植物资源锐减,而人工种植也不甚成功,因此墨西哥的出口逐年萎缩。
而中国黄姜资源较为丰富,原料价格较低,使中国皂素及甾体激素中间体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为中国皂素及甾体激素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甾体激素及其中间体的出口大国,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中有2/3直接出口到美、德、法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国际市场看,甾体激素药物产业呈现很好的发展前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甾体激素药物销售额每年以8-10%的速度递增,目前已形成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和需求旺盛的一大类药物。
据专家预测,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需求量在未来20年内将越来越大,每年欧洲将以5.2%、美国以4.4%、亚洲以7.7%、非洲及南美洲以13%的需求量猛增。
经过近八十年的迅猛发展,目前甾体激素药物现已发展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类的第二大类药物,全球2009年的销售额突破了600亿美元,占全球医药销售额的6%左右,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2国内黄姜产业发展的状况为解决甾体药物依赖进口的局面,我国1957年开始进行薯蓣资源调查。
1964-1974年在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全国组织了60个专业队,普查了20个省区、620个县,寻找研究含有甾体皂素的薯蓣资源。
整个工作持续了10年之久,动员了数以万计的群众参加,并进行了全国大协作。
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化学分析、资源保护、栽培试验等方面的工作。
调查结果发现:我国有17种、1亚种、2变种薯蓣。
武当山发现的野生黄姜,薯蓣皂甙元含量高达16.5%,为世界第一。
经过调查发现,黄姜是最好的薯蓣皂素的原料。
我国薯蓣植物资源的分布详见下表。
我国薯蓣植物资源分布及皂素含量根据我国薯蓣植物资源调查资料,黄姜的自然分布区为北亚热带及中亚热带地区,即98°53'-121°50'E、23°42'-32°10' N范围内。
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向东延伸到中条山以南、南岭以北的米仓山、大巴山、武当山、武陵山、雪峰山、衡山等山区,以及长江中游及其支流嘉陵江、汉水、澧水、沅江、资水等流域的低中山丘陵,其东界为湘江流域以西,洞庭湖大平原,西界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100-150Om。
常生于江水河谷两岸的丘陵、低山、中山山坡、石灰岩的稀疏灌丛中、混交疏林及杂灌丛内或森林、沟谷边缘的路旁等。
大量研究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黄姜皂素含量主要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密切,陕西安康、湖北十堰地区的黄姜品质最为优良。
1958年,我国突破了黄姜直接酸法水解提取薯蓣皂素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的制药工业填补了空白。
在七十年代以前,我国甾体激素类药物还主要依赖进口,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皂素工业迅猛发展,尤其是天津制药厂自主成功研发地塞米松生产工艺,一举打败法国罗素公司,我国甾体激素产品不仅能满足国内需要,并开始大量出口,从而带动了国内黄姜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国际市场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中国成为世界上的甾体激素及其中间体的出口大国,达到全球市场份额的60%以上,其中有2/3直接出口到美、德、法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国内外对皂素的需求量持续旺盛,对黄姜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黄姜价格暴涨,刺激了采挖野生黄姜的积极性,很多地方野生黄姜被掠夺式采挖,野生资源逐渐枯竭,致使大多数的皂素厂家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为了扩大药源,我国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工试种黄姜。
而陕西省秦巴山区是黄姜种植的最佳天然环境之一,十分适宜黄姜生长,人工种植的黄姜其皂素含量明显高于国内其它地区,所以安康成为我国黄姜的主要产区,这里常年种植黄姜面积就有30万亩以上,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这些地区农民种姜收入约占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由于秦巴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黄姜种植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黄姜产业一度成为陕西安康、湖北十堰一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黄姜价格也一路攀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到每吨10万元,一路上涨至每吨53万元。
黄姜种植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全国其他很多地区“眼红”,黄姜一度成为“香饽饽”。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不适宜黄姜种植的地区也开始盲目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4年间,全国有10个省市、60多个县市发展黄姜产业,黄姜种植面积一度发展到200多万亩,皂素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皂素生产能力达5000多吨,涉及黄姜、皂素及其相关产品生产的从业人员达300万以上。
皂素价格随之迅速下滑,2006年至2007年跌至谷底,每吨皂素13万元。
黄姜价格更是一落千丈,从每斤1.6元跌至0.3元,“姜贱伤农”,很多农民欲哭无泪,市场哀声一片。
皂素价格走势详见下图。
1990—2012年2月皂素价格走势图(时间:年,价格:万元)然而,甾体激素的市场需求一直“刚性增长”。
经过近十年来价格的调整,市场的波动,黄姜种植也逐步归于理性,一些不适宜黄姜种植的地区逐步退出,黄姜又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价格自2006年以来一路上涨至每斤1.7元,突破历史高位。
皂素价格也随之上涨达到每吨63万元。
目前,全国黄姜种植面积约60多万亩,皂素加工企业30多家,主要集中在陕西安康、湖北十堰,皂素生产能力达3000多吨,处于一个平稳上升的发展阶段。
1.3国内皂素生产工艺的现状我国科技工作者对皂素提取工艺的研究方向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①直接酸法一急需突破提取皂素产率的阶段;②自然发酵一酸法,提高皂素产率的阶段;③发酵一酸法一综合利用,降低皂素生产成本的阶段;④着力研发黄姜皂素清洁生产工艺的阶段,由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从环保的目的出发,皂素工业污染源的控制及黄姜资源的综合利用的问题迫在眉睫,清洁生产工艺的研发可实现皂素工业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黄姜皂素的主要生产工艺有以下几种:1.3.1传统生产工艺目前大多数皂素生产厂家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工艺,主要是通过发酵一酸解一提取工艺生产皂素。
黄姜中的薯蓣皂素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皂素和各种碳链糖分,同时植物中90%以上的纤维素和淀粉也会水解转变为单糖、低聚糖和高聚糖等糖类,未水解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变为废渣。
游离出来的皂素,利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
皂素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皂素传统生产工艺流程图该工艺目前应用于工业生产主要存在三大不足,第一是生产中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排放后环境污染的问题严重。
第二,皂素的收率较低,主要是因为黄姜原料全部参与水解,薯蓣皂甙被严密的植物组织包裹,干扰了其水解,使水解不完全。
第三,对黄姜中的其他成分,如12%的淀粉和15%的纤维素没有经济有效的利用起来,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1.3.2副产酒精资源化工艺有部分厂家先利用黄姜中的淀粉发酵蒸酒,然后剩余部份提取皂素。
具体步骤为:鲜姜清洗、粉碎后,加入酶制剂进行一次和二次糖化,糖化后的浆液加入酵母菌进行发酵、蒸馏后得到酒精,糖化渣水解、水洗、烘干后提取皂素,使资源化得以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