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江苏专用新攻略总复习练习:第十四章 第讲 区域环境与发展 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471.4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纲解读知识导图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2.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和重点3.结合实例,提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读景观图片(图28-1),完成下列问题。
图28-1(1)概念: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现象,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和。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读西北地区图(图28-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图28-3),完成下列问题。
图28-2 西北地区图图28-3 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1)西北地区的范围①从地形区看: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A 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 B 高原,C 、D 盆地和E 盆地等。
②从行政区划上看: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③从气候上看: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自然特征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西部以贺兰山为界东部海陆位置距海距海地形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辽阔坦荡的高原气候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有的不足50 mm,属和区年降水量在200 mm以上,属区草场载畜量低高自然景观大片的沙漠和戈壁温带草原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灌溉农业、草原畜牧业(3)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①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③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示意图(图28-4),完成下列问题。
图28-4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第40讲流域内协调发展[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由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特点3.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4.流域统筹管理的措施【思考】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1)河流特征:河流 。
(2)存在问题⎩⎪⎨⎪⎧黄土高原: 严重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2.目标⎩⎪⎨⎪⎧侵蚀区——减少入河堆积区——减少河道3.主要措施(1)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2)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①通过修建 ,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 的目的。
②利用水库蓄水,适时放水,人为制造可控 ,对下游河道实施 ,将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思考】 分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问题(2)3.提升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掌握解题技法关键能力一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典题精研[典例1] [全国卷Ⅱ,36(2)(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
如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
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
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5分)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讲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森林与湿地的开发和保护[基础巩固组](2017·秦皇岛模拟)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解析:第1题,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部分区域为荒漠景观,只在⑤地出现草原景观,说明该地水源充足。
第2题,①处降水量达到400mm,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②③处降水量介于200mm到400mm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可行的是种草,④处降水量小于200mm,属于干旱地区,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答案:1.B 2.C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量的大小)3.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A.a B.bC.c D.d4.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解析:第3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a,a的养分来自b土壤,d表示雨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表示供给养分。
第十四单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考点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2015·江苏地理,21~22)“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骑单车出行B.经营手工业作坊C.去速食店就餐D.建大型游乐场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国际慢城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
骑单车出行可保护环境,经营手工业作坊利于传统手工业发展,A、B项正确;而国际慢城无快餐区和环境质量好等不可能去速食店就餐和建大型游乐场,C、D 项错误。
第2题,仔细分析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和国际慢城的特征可知,该村农业应大力提倡发展以手工业为特点的传统农业,不宜发展以机器作业、集约型经营为特点的现代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A、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后,出现了以旅游观光、休闲等为主的服务业并出现了果园等经济作物种植,故BD项正确。
答案 1.AB 2.BD(2014·浙江文综,5~6)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读表,完成3~4题。
3.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4.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解析第3题,仔细读图表可知,人均GDP水平自高到低依次是浙江、黑龙江、青海、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自高到低依次是河南、黑龙江、浙江、青海,可以看出人均GDP水平越高,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说法错误,A项错。
滚动训练十四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一、选择题图Ⅰ为西北大西洋冬季浮冰(漂浮的冰块)南界分布图,图Ⅱ示意格陵兰岛冰川上广泛出现的因深色尘埃而形成的圆形孔洞。
读图,回答1~2题。
1.图Ⅰ中冬季浮冰南界西段位置偏南的主要原因是( )。
A.暖流①温度低B.寒流①势力强C.寒流②温度低D.暖流③温度高2.图Ⅱ圆形孔洞的出现反映出冰川上的深色尘埃会( )。
A.增强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气候变暖B.减弱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全球气候变暖C.减弱太阳辐射的反射,减缓全球气候变暖D.增强太阳辐射的反射,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解析】第1题,根据洋流流向可判断出①②为寒流,③为暖流;浮冰南界西段位置偏南,表示西段水温低,受寒流影响大,西段主要受寒流①影响,说明寒流①势力强。
第2题,根据“格陵兰岛冰川上广泛出现的因深色尘埃而形成的圆形孔洞”判断图中圆形孔洞为冰川融化形成,融化说明深色尘埃处温度较高,因此能反映出深色尘埃会增强太阳辐射的吸收,加速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1.B 2.A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
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
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
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在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解决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
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3~5题。
3.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资源C.交通D.政治4.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
A.服务门槛B.服务种类C.服务等级D.服务范围5.“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 )。
A.空间结构B.规模结构C.产业协作D.城市化进程【解析】第3题,材料中提及巴黎一直是法国政治中心,人口高度集中于巴黎,则主导因素是政治。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3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4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的治理[基础巩固组](2017·天津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1.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
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240百万公顷,过度开垦面积约为110百万公顷。
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答案:1.B 2.A(2017·威海模拟)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
下图为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第1讲区域环境与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某旅游爱好者到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旅行,下图为他面向正北方向拍摄的日落景观。
据此完成下题。
1.(2018南师大附中5月模拟,2)在图示附近最不可能欣赏到的景观是( )A.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B.丝路古城遗迹C.西气东输工程设施D.带状绿洲答案 A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流动沙漠,最不可能看到斑点状荒漠化圈广布,斑点状荒漠化圈主要是在地表集水坑和井泉附近,因过度放牧而形成的。
中国国家天文台和智利于2016年11月签订协议,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边缘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
该基地成为继南极站后,中国又一个海外天文观测基地,下图为该站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2.(2018徐州考前模拟,17)阿塔卡马沙漠极度干旱的原因( )①暖湿气流难以到达②大气对流旺盛③寒流影响,多雾少雨④人类影响,植被稀少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 D 据图分析可知,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地处南美洲西海岸,受秘鲁寒流影响,多雾少雨;又位于山地背风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下图是一幅剪纸作品,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的( )A.四川盆地B.黄土高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答案 B 从剪纸中可以看出所反映的为窑洞景观,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
4.当地人建造图中民居的主要气候原因是( )A.风沙大、光照弱B.夏季炎热、冬季寒冷C.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D.土壤垂直节理发育答案 B 黄土高原建窑洞的主要原因:气候方面: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气候干燥;冬夏温差大,窑洞则“冬暖夏凉”。
土壤方面:黄土层深厚,直立性好。
地形方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崎岖,平地少。
植被方面:植被稀少,缺少木材(建筑材料少)。
靠近伊朗与土耳其边界的乌鲁米耶湖面积曾达4 500平方千米,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
进入21世纪,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而面临消失,下图是不同时间乌鲁米耶湖的水域分布。
读图回答下题。
5.(2019南通模拟,10)乌鲁米耶湖面积迅速缩小的主要原因有( )①人类围湖造田②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③地壳断层下陷④人类过度引用河水灌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 据题意分析可知,乌鲁米耶湖地处中东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湖水减少;人类过度引用河水灌溉,也导致湖水减少。
碱蓬,一年生陆生草本,有很强的抗盐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是典型的盐碱地指示植物,夏秋季节呈火红色。
读我国部分地区碱蓬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6.(2018南京、盐城一模,25)图中甲处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灌溉不合理②气候干旱蒸发量大③沙尘暴天气多发④生态环境脆弱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 A 图中甲处位于半干旱、干旱过渡区域,降水少,蒸发量大,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积累;沙尘暴天气多发、生态环境脆弱,与盐分积累无关,不是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7.(2018南京、盐城一模,26)对乙处碱蓬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调节沿海地区气候②吸附浅海中的重金属污染③有利于保护海岸④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答案 C 碱蓬是一年生陆生草本,不能调节沿海地区气候;生长在陆地,不能吸附浅海中的重金属污染;乙处碱蓬生长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保护海岸,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
下图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8.(2018南京期中检测,23)图中①—⑤分别是( )A.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江河水源涵养区、石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B.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C.江河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石漠化防治区D.石漠化防治区、水土保持区、草原荒漠化防治区、江河水源涵养区、森林生态功能区答案 A 由图可知,①位于新疆、内蒙古等地的草原区,应重点防治草原荒漠化问题;②位于黄土高原,应重点防治水土流失问题;③位于青藏高原上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④位于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的云贵高原,应重点防治石漠化问题;⑤位于阿尔泰山、大兴安岭、横断山脉、两广丘陵等山区,应重点保护森林。
9.(2018南京期中检测,24)有关图中④功能保护区内生态问题的自然原因,错误的是( )A.碳酸盐岩易淋溶,成土缓慢B.山高坡陡,地表崎岖C.年降水量丰富,暴雨频繁D.多冻雨灾害天气,侵蚀地表答案 D 由图分析可知,④功能保护区为石漠化防治区,石漠化主要是由流水侵蚀造成的。
二、双项选择题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滦河、辽河两大水系的重要水源地。
林场的建设者们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造林面积达到1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下图为塞罕坝位置示意,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0.(2018无锡检测,25)塞罕坝植树造林中遇到的主要自然困难有( )A.海拔较高,冬季低温寒冷B.高温少雨,多旱灾C.风力大,光照强D.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答案AD 塞罕坝海拔较高,冬季寒冷漫长,树木易冻死。
塞罕坝位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土地荒漠化严重,土壤贫瘠,不利于树木成活。
该地纬度较高,夏季光照时间长,冬季光照时间短。
11.(2018无锡检测,26)塞罕坝营造绿水青山的意义有( )A.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移,减小京津地带风沙危害B.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C.以木材生产为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D.组织生态移民,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答案AB 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营造绿水青山的意义有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移,减小京津地带风沙危害。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该地森林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提供水源。
下图为云南洱海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示意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2.(2019苏北四市期末,25)洱海的形成原因是( )A.筑坝拦水B.断裂下陷C.低地积水D.火山口储水答案BC 读图可发现洱海周围有断层线,为断裂下陷、低地积水成湖。
13.(2019苏北四市期末,26)点苍山林地大面积破坏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有( )A.自然灾害增加B.气温日较差减小C.生物多样性减少D.径流季节变化减小答案AC 森林破坏,导致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水土流失加剧,径流季节变化加大,自然灾害增加。
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综合题14.(2018苏北四市一模,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
20世纪下半叶,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历史上塔里木河经常改道。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沿拉因河入孔雀河,从北入罗布泊,罗布泊面积增大。
塔里木河的最后一次改道是在1952年,当时人们在拉因河口筑坝,将塔里木河水引入台特玛湖,罗布泊面积大大缩小。
材料三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图。
(1)描述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2)分析罗布泊逐渐干涸的原因。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答案(1)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年际变化小;有断流现象;有结冰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2)自然原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补给湖水少;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修建水库导致河流改道,流经多个水库和湖泊,湖面蒸发面积增大,损耗增大;中上游地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筑坝拦水,入湖水量减少;生产、生活过量取水等);人口过快增长。
(3)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解析第(1)题,塔里木河位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径流量年际变化小,冬季有断流现象。
含沙量小,有结冰期,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第(2)题,罗布泊逐渐干涸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位于干旱区,河流径流量小,补给湖水少。
流经沙漠区,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是修建水库导致河流改道,流经多个水库和湖泊,湖面蒸发面积增大,损耗增大。
中上游地区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如筑坝拦水,生产、生活过量取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人口过快增长,需求量增大;第(3)题,流域开发过程中,要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减小水资源供应的压力。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产业部门。
合理开发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15.(2018苏北苏中七市三模,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材料一可可叶片宽大而薄,易受风害,适宜生长在全年气温高、湿度大、土壤肥沃的环境。
目前全球超过90%的可可仍是由自给农场的小农生产。
材料二全球气温的上升将导致可可树种植区域不再适合可可树生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可可种植区不得不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
材料三下图为“世界可可树分布示意图”。
(1)世界可可树分布地的主要气候类型有。
(3分)(2)甲、乙两地中,更适合种植可可树的是地,因为该地。
(3分)(3)丙地接近30°S,依然能够满足可可树种植的气候条件,其主要原因是。
(3分)(4)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给当地可能带来的危害有。
为兼顾可可豆供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宜采取的措施有。
(5分) 答案(1)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3分)(2)乙(1分) 全年多雨;风速小(2分)(3)位于较低纬度;受暖流影响;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3分)(4)减少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3分) 改良品种;集约化经营(2分)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可知,世界可可树分布地的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热带草原气候(南美洲和非洲)和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
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吹西南季风,冬季吹东北季风,乙地地处赤道附近,位于无风带,更适合种植可可树。
第(3)题,丙地位于较低纬度、受巴西暖流影响、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故可以满足可可树种植的气候条件。
第(4)题,从森林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反推可可树向高山森林保护区转移带来的危害;为兼顾可可豆供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宜采取改良品种、集约化经营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