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111
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心理咨询师考点:社会知觉、印象形成、印象管理及归因导语: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1.社会知觉(l)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和过程。
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是认知者的经验。
二是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是认知者的情绪2.印象形成(1)定义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效应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一般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也称晕轮效应。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3)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是加法模式。
二是平均模式。
三是加权平均模式。
四是中心品质模式。
3.印象管理(1)定义其也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白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2)作用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3)常用的管理策略一是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二是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三是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四是投其所好。
4.归因(1)定义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第⼀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第⼆节知觉他⼈、群体和⾃我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的⾼级过程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的社会知觉和认知第⼀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什么是社会知觉⼆、印象的形成知觉是⼈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选择、组合,从⽽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什么是社会知觉3作⽤于⼈的信息有两⼤类:⼀类是⾃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物⽅⾯种种现象的信息;(⾮社会性信息)另⼀类是由⼈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并具有⼈性的⼈、⼈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社会性信息)⼀、什么是社会知觉4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什么是社会知觉5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中采⽤的,⽤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6实验材料:⼀套硬币,有1分、5分、10分、25分、50分等种种⼤⼩不同的圆形硬币;另⼀套是与硬币⼤⼩形状相同的硬纸⽚。
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较⼀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所画的硬币圆形更⼤。
社会知觉实验⼀、什么是社会知觉7社会知觉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知觉8⼈知觉⼀、什么是社会知觉9⾓⾊知觉⼀、什么是社会知觉10⼈际关系的知觉⼀、什么是社会知觉11群体知觉⼀、什么是社会知觉12社会因果关系知觉第 1 页共1 页⼀、什么是社会知觉13社会⼼理学和普通⼼理学对“知觉”含义的理解在传统普通⼼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级认识过程。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内容提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一、社会知觉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1.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答: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
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1)平均法则平均法则(average principle)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
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
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2)叠加法则叠加法则(additive principle)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
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
(3)加权平均法则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
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
2.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是贝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用于解释个人理解自己的特性、偏好等。
其要点包括:①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
第四章社会知觉及其相关内容与管理[内容概要]本章主要包括社会知觉的概念、种类、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偏差;组织印象的形成法则、印象管理及策略;决策行为的过程、类型、影响因素;归因偏差的概念、种类、形成因素、归因训练等。
并依据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决策行为、归因偏差的理论对管理中的现象进行针对性管理。
[学习目标]把握社会知觉、印象管理、决策行为、归因偏差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设计对应的管理方略。
第一节社会知觉的概述个体在与其他人交往时,首先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而且,个体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的与人交往。
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收集关于他人以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
这就涉及到社会知觉的问题。
社会知觉是外部世界与个人心理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和开端。
人怎样知觉别人和周围世界?为什么人们许多时候不能形成对世界客观的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社会知觉的准确性?。
通过了解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知觉偏差,可以使管理者更准确地了解他人,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知觉是指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它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
社会知觉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此前,心理学家大多局限于对物体知觉的研究过程,忽视了知觉主体本身的欲望、价值、情感等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1947年,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提出“社会知觉”的概念,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50年代之后,社会知觉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80年代之后,社会认知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