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
- 格式:ppt
- 大小:633.50 KB
- 文档页数:46
陕北土话一:常用口语: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红”,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
二:人称:叫连襟为挑担、两挑,叫妻子或结过婚的女人为婆姨,叫青年男子为后生,叫青年女子为女子,叫丈夫为汉,叫妯娌为先后,叫小孩为猴娃、碎脑娃娃,叫小男孩为小子、猴小小,叫媳妇为媳(xiu)子,叫没对象的男子为光棍,叫姑表兄弟为姑舅,姨表兄弟为两姨,叫朋友为拜识,叫妻子偷汉的丈夫为盖老,叫和儿媳发生不正当关系的人为炒面神,叫不务正业的人为二打流或二流子,叫不精明的人为八成、半吊子、二百五、胡脑松,叫到处寻事的人为搅茅棍,叫太忠厚的人为瓷脑,叫顽固不化的人为牛脑,叫乱搞两性关系的人为嫖脑。
陕北方言陕北方言的属晋语,至今保留入声。
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
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古代词语陕北方言保留不少古代词语。
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买完东西后结账)”、“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独特词语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
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时”,现在叫“儿歌”,什么时候叫“多乎儿”,玉米叫“金稻黍”,高粱叫“红稻黍”,高粱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狼猫”,母猫叫“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垴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屄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俅”,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耨”,住叫“身”、闲呆叫“含身着了”,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咳哈,不知道叫“咳不哈”,拾、拣叫“乱且”,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精勾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上”,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jue”,中间叫“当旮旯”,塞叫“入(四声)”,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红”,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
陕北方言词汇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牙翘儿:麻雀扁食:水饺裂子子:倔强的人杂蓝:怎么了瓷脑子:笨蛋马压(nia)的:比喻不是人拉的:哪里人害气:生气看哈兰:爱上了冷子:冰雹山水:洪水滚水:开水燥脸:一种捞东西的炊具洋芋刮刮:给土豆刮皮工具家思:锅碗瓢盆说说:调羹和龙窗:做一种面条的工具静边儿:蒸馍馍用的架
子马舌:盛水用的萨罗儿:一种筛子恶水:脏水接地:地面外起:家门外面调祝儿:扫帚铁掀:铁铲兰炭:煤核儿年似:去年晌窝:中午后晌:下
午多豁儿:什么时候拉里可了:哪去害哈不:知道吗禾林灌拉:噪音大格地各懂:差不多怎就侬个:就那样你不陷兰:你不吃兰拉死敢:哪去(骂人的
话) 陷脑子吧:吃饭吧(骂人) 你者多着:给你攒着看那孙样:看那熊样榨子儿各打:一等一的混蛋叶碎:香菜军塘:给猪喂的一种菜毛油油:狗尾草革针:荆棘沙蓬:一种草疙羝:公羊羯子:阎过的公羊毛个镰:松鼠水鸪鸪:一种
鸟黑老娃:猫头鹰巧儿:乌咳:鞋蠓子:蚊子牛不老儿:小牛门捍:门槛火枪:捅炉子的通条搌布:擦洗碗筷的布礤子:礤洋芋萝卜的炊具铺层:碎
布拜识:结拜兄弟妗子:舅母爷爷(ya ya):爷爷奶奶(nia nia)挑担:同胞姐妹丈夫之间的关糸牙扁子:兄弟的妻子和兄弟的关糸谢后:妯娌小姨子:妻妹小舅子:妻弟腔子:胸脯捏虫:不争气的子女虼蚤(zao):跳蚤灰汗:傻瓜案子:切菜用的案板改锥:拧螺丝的麻罗儿:孔比较大的筛子联架:打谷子的工具
仅供学习交流。
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陕北方言位于陕西省北部,是中国大陆普通话以外最主要的方言之一。
由于长期以来,陕北地区生活民众使用此方言已极其普遍,此语言有其独特的影响和韵律性,所以,它的保护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陕北方言的词汇量庞大,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介绍其中四个词汇,对陕北方言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熊窝”,它是起源于陕北方言,描述两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发出温暖的包裹声。
当两个人相互倾诉彼此的情感时,这种词语用的更多。
尤其温馨的年夜饭,家人们聚在一起,熊窝的气氛非常浓厚。
其次,“烂嘴皮子”,是指一个人谈吐不拘,话里带刺的人。
它的由来是由于在某个时候,由于言辞的刻薄,使得当时的人们生出一种不愉快的感觉,从而产生了这样的说法。
第三,“乌烟瘴气”,是指一片阴冷而萧条的空气。
这是因为陕北地区,每当夜晚来临,那乌烟瘴气到处都是,让人感到寂寥。
最后,“满腹牛刀”,它指的是一个人有多聪明、有多圆滑。
这个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中。
当时,一位有名的士子,一出手就能轻易斩断牛角,从此也被人们称作“满腹牛刀”。
以上就是关于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的介绍,从词汇解释中可以看出,陕北方言富含成语谚语,寓意深刻,词语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只有深入了解陕北方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探究陕北方言这一独特的语
言体系。
陕北方言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各方应互相配合,加强进一步的研究,使陕北方言的保护和传播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全社会都要普及这种方言文化,将它作为重要的一部分,继续传承下去。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风韵
陕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音调上。
陕北方言的声母较为丰富,包括19个声母,如[b]、[p]、[m]、[f]、[d]等。
陕北方言的韵母相对简单,分为显元音和带声母韵尾两类。
显元音有[a][ə][i][u]等,带声母韵尾有[aɪ][əʊ]等。
陕北方言的音调较为平板,一般没有阳平、阴平之分,尾音较长。
陕北方言的词汇特色主要表现在与普通话的差异上。
陕北方言有许多特别的词语,例如“拉柴”表示挑水,“喷喷”表示吹气,“咯铛”表示摔倒等。
这些词语在西北民歌演出中被广泛运用,使歌曲更富有地方特色和情感。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演唱和表达上。
陕北方言的独特语音特点使得歌曲在演唱时更有磁性和吸引力。
例如在西北民歌《陇上行》中,演唱者运用陕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刻和动人。
在歌曲的歌词中,陕北方言的特色词汇可以更好地表达出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
除了语音和词汇方面,陕北方言还通过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风韵。
陕北民歌一般以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为主要伴奏,搭配陕北方言的演唱,使得歌曲更加饱满和动人。
例如在陕北民歌《毛绣》中,古筝琴声悠扬,与陕北方言的演唱相结合,使得整首歌曲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展现出独特的风韵。
从语音特点、词汇特色到音乐元素,陕北方言都为西北民歌增添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应用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陕北方言的价值和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西北民歌的艺术魅力。
陕北方言最经典的语句陕北方言是中国方言中的一支重要分支,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主要方言。
陕北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下是陕北方言中一些经典的语句:1. "吃瓜群众"(chī guā qún zhòng):意思是指旁观者或看热闹的人群。
用于描绘旁观者纷纷聚集观看一件事情的场景。
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网络用语,后来在陕北方言中得到广泛应用。
2. "嗷嗷叫"(āo āo jiào):意思是形容受到惊吓或疼痛而发出的呻吟声。
这个词汇在陕北方言中表示非常强烈的痛苦或惊吓。
3. "龌龊"(wò chuò):意思是指不干净、不清洁的状态。
在陕北方言中常用来形容不干净、脏兮兮的事物或环境。
4. "别真思考"(bié zhēn sīkǎo):意思是不要认真思考。
陕北方言中的表达方式常常直接简洁,这种语句用来形容一些人思维简单、不愿意花费过多精力思考问题。
5. "寻开心"(xún kāixīn):意思是找乐子、找快乐。
在陕北方言中,人们常常用这种方式暗示自己或他人寻找快乐的行为。
6. "转了瘪子"(zhuàn le bǐzi):意思是指说话或发表意见时突然改变立场或持有不一致的观点。
这种表达方式在陕北方言中常常用来形容某人在辩论或争论中不稳定的态度。
7. "磨脚板"(mó jiǎo bǎn):意思是指生活拮据、物质匮乏。
这个词汇在陕北方言中常常用来形容经济困难、生活不富裕的情况。
8. "疙瘩"(gē da):意思是指心中的痛苦或怨恨。
在陕北方言中,这个词汇经常用来形容某人内心深处的痛苦或仇恨。
9. "擀面"(gǎn miàn):意思是指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薄片的动作。
陕北方言特色词例谈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具有丰富的特色词汇。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介绍陕北方言的特色词。
首先,陕北方言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上有独特之处。
比如,“昨儿”代表“昨天”,“今朝”代表“今天”,“明朝”代表“明天”。
而“西头”代表“西边”,“东头”代表“东边”,“南头”代表“南边”,“北头”代表“北边”。
这种方言特色使得陕北方言的交流更加简洁、生动。
其次,在家庭和亲属称谓方面,陕北方言也有独特的表达。
在陕北方言中,“阿娘”代表“妈妈”,“阿爹”代表“爸爸”,“阿哥”代表“哥哥”,“嫂子”代表“嫂嫂”。
这种称谓方式充满亲切感,也更有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此外,陕北方言中的色彩词汇丰富多样。
比如,“赤橙黄绿青蓝紫”在陕北方言里分别是“赤叫、橙儿、如黄、嫩绿、乌青、蓝靛、紫花”。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色彩的描绘更加生动、形象,丰富了方言的表达方式。
此外,陕北方言还有很多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事物的状态或特征。
比如,“乱蓬蓬”代表“凌乱”,“撒扒拉”代表“散落”,“好罗嗑”代表“多嘴”。
这些特色词汇使得陕北方言更富有表现力,并且更容易被人记住。
最后,陕北方言还有一些特色词汇用于描述人的外貌或行为。
比如,“白净面儿”代表“皮肤白净”,“抖巴痞子”代表“淘气的孩子”,“撒呼噜子”代表“大声哭泣”。
这些特色词汇既形象生动,又能更准确地传达人物形象或行为方式的特征。
综上所述,陕北方言的特色词汇丰富多样,使得方言更有魅力和独特性。
无论在时间和方向的表达、家庭和亲属称谓、色彩描绘、事物状态或特征的描述,以及人的外貌和行为的描绘上,陕北方言都展现出了一个独特的风貌。
对于学习和保护方言文化,我们应当加强对陕北方言特色词的了解与传承,使其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丰富我们的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承。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的风韵西北地区是中国的民歌之乡,而陕北方言又是西北地区最具有特色的方言之一。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赋予了西北民歌独特的风韵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中的表现和作用。
陕北方言为西北民歌注入了浓厚的地域气息。
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和陕西与陕北边界地区使用的方言。
它不同于其他方言,有着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西北地区的民歌演出中,演唱者通常会选择用陕北方言演唱,这样一来,无论是歌词的意境还是发音情感都更贴近这个地区的文化和生活,使得音乐的表现更为真实和饱满。
陕北方言所带来的地域特色,让西北民歌不再只是简单的音乐演出,更是一次地域文化的展示和传达。
陕北方言为西北民歌增添了浓厚的民俗风情。
陕北方言在发音和韵律上较其他方言更富有韵味,这使得在演出中使用陕北方言的歌曲更具有朴实、淳朴的民俗特色。
演唱者用陕北方言演唱的歌曲,会更有力地表现出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当地的生活、娱乐和情感。
陕北方言的独特魅力加之西北地区的民俗特色,使得西北民歌在演出中具有了更加浓烈的民俗风情,使得观众们更容易被音乐所打动和感染。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也发挥了起到了语言传承和文化承载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融合,一些地方方言正在逐渐消失,使得一些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也随之消失。
而西北民歌使用陕北方言的演唱,便为传承和保护当地方言和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它使得陕北方言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传承中,更融入了音乐这种更为广泛的传播方式中。
通过西北民歌的演出,陕北方言得以传承,进而保护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完整性。
陕北方言在西北民歌演出中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文化体验。
西北民歌在演出中使用陕北方言,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选择,更是一种文化的体验。
对于不熟悉陕北方言的观众来说,这是一次对不同地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
通过西北民歌演出,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陕北方言的独特魅力,更了解陕北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探讨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探讨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陕北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而陕北方言作为陕北地区最为普遍的口语语言,也被广泛地运用于陕北民歌中。
本文旨在探讨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从而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特点和陕北方言的表达方式。
一、陕北方言的语音特点陕北方言是指陕西北部地区的经典方言,包括延安、榆林、宝鸡、渭南等地区的方言。
它的语音特点与标准汉语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声母不规则:陕北方言的声母不规则,有些发音与普通话不同。
例如,“p”、“b”的发音较轻,“z”、“c”、“s”的发音较硬,“q”、“j”、“x”的发音较粗等。
2.韵母单调:陕北方言的韵母单调,只有“a”、“o”、“e”、“i”、“u”五个韵母,比标准汉语少很多,没有“iang”、“uang”、“eng”、“ong”等复韵母。
3.语调复杂:陕北方言的语调非常复杂,长短、升降、三声等各种语音情况都有。
二、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的作用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通常由一些简单易懂的民间词语组成,具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特点。
而陕北方言作为陕北地区最为普遍的口语语言,因此在陕北民歌中具有如下作用:1.突出地方特色:陕北方言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其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感受,直观地反映出陕北人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在陕北民歌中,使用陕北方言可以更好地体现出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让听众更加深入地领略陕北文化的魅力。
2.增强情感色彩:陕北方言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能够表达出民歌的情感内涵和寓意,更加生动地展现歌曲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陕北民歌《黄河谣》中,“草原上飞翔的就是我的心,载满了山河、汉水、黄河情”,使用陕北方言更加贴切地表达了歌词中的情感。
3.增强诗意表现:陕北方言富有诗意,能够将民歌中的意象深入人心,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
陕北方言,又称西北方言,是中国西北地区三大方言之一,与东北方
言和汉西方言齐名,其面积覆盖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要语言形式,为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少数
民族的口头传统语言。
陕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西汉语语支中的西北语组,在特殊的历史语言
环境下,陕北方言内部产生了大量实用音节,即声调混合使用。
陕北
方言调和音节复杂,调和四声系统,比较明显的高低架及平滑度特征,可以下分几种调和体及系统,其声调存在立体的变化,形成横向面及
纵向面的变化,在陕北方言中使用单调架及复杂的调和架形成起语言
的双重特征。
陕西方言在语句结构上,倾向于头重脚轻。
总体而言,汉语句子多以
主谓宾做为主线,而陕北方言句子多以主定短语构成,宾语定语往往
便可以在句子语义上突出表现宾语,而汉语中非必要便往往用省略定
语而起到表达的,而陕北方言多针对社会语言传输中,如对话的苛刻
的速度需求,节省了句子成分,小副词也在句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句子简练,这是它在传达形式上非常快捷的原因。
到此,陕北方言的主要特点就可以用以上少量内容综述发挥出来:陕
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西汉语东北语组;调和音节复杂,有调和四声系统;语句结构倾向于头重脚轻;发挥小副词的重要作用,保证句子简练,传
达形式快捷。
以上便是陕北方言的简单特点,它们反映了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所
做出来的巨大成就,也反映出当地人民所在社会环境的自然特征及特
色文化传统,我们要想真正懂得陕北方言,还需深入的研究,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陕北方言是陕西省北部地区的方言,主要包括榆林、延安、梁家河等地使用的语言。
陕北方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乡土气息,在当地人中被广泛使用。
下面是陕北方言中一些最经典的语句:1.梅花香两岸,南来北往,阳光般的话语,展现了陕北人热情好客的特点。
2.算个屁啊,我的眼力是你几倍啊,显示了陕北人的直爽和自信。
3.寻寻觅觅着,瞎瞎笨瞎了,形容一个人迷茫、不明事理。
4.咎由自取,伐个讷,指责某人自找的事,将责任推给自己。
5.你这么会侃,脑袋里是及肠子,嘴油多,骨头少,形容一个人说话口无遮拦,不善思考。
6.瞧你那信春哪,一见钱眼开,形容一个人贪财。
7.好好个人,没点儿规矩,像个单车脱链儿,形容一个人行为不端,不守规矩。
8.你就是个葫芦娃,个个都是你,形容一个人无所作为,既没有亮点也没有成就。
9.钢牙铁嘴砸庙台,喊喊呀喊,形容一个人吵闹、喋喋不休。
10.让老牛皮泡两天,淮山草泡一夜,形容某人继续努力,希望能在将来取得更好的成就。
11.朝朝暮暮,东垡西咕,形容两人经常在一起,长时间不分离的关系。
12.帮几个小菜儿,扎几根辣椒头,形容帮助别人一点小忙,不值一提。
13.跟着你祖宗根儿淘手啊,形容跟某人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互相了解。
14.你哪乡下棍子出来的,斜纹马子儿,形容某人的穷酸样子。
15.头铁嘴硬,吴哥亮,形容某人刚愎自用,不听劝告。
这些陕北方言的经典语句展示了陕北人独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态度。
方言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方式,还体现了当地人的文化传统、习俗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和学习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陕北地区的生活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陕北地名词语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农业文明,反映了上至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的心理愿望。
历史上,汉语形成了多样、复杂的方言。
陕西北部,即长城以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通行着陕北方言。
陕北方言词语是指陕北方言中的词和熟语的总和,是陕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学者李光庭说:“言语不同,系乎水土,亦由习俗……”可见一定的语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方习俗、传统观念等直接相关。
陕北方言词语中有大量的地名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面貌、历史演变和人们的心理愿望。
人活在特定空间中,就不能不与反映空间地理位置的地名词语打交道。
陕北方言词语中,地名的词语相当活跃,成为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词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专名加通名。
通名部分的词语大多反映了当地自然地理地貌特征,而专名部分则反映了当地物产特点。
陕北在地理上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峁交错的特点。
陕北人在给地理实体起名时多以“沟”、“墕”、“岔”、“崖”、“畔”作为通名。
反观之,这些通名记录反映了陕北沟壑峁梁众多的区域地理地貌特征。
沟:山沟,地面低洼地带。
陕北沟壑众多,以“沟”命名的地名词语也很多,如子洲的宋家沟、曹家沟等。
含:两山相连处,俗称“含”的地名主要集中于榆林地区。
如子洲有米家、佟家,府谷有王家。
岔:道路分岔的地方。
以此为名的有:绥德的霍家岔、清涧的岳家岔、子长的青阳岔等。
崖(陕北方言读nai):山边陡峭处。
带有“崖”的地名有:神木的花石崖,绥德的李家崖等。
畔:黄土山体的旁边或附近。
住在土山侧的地方多以畔命名。
如子洲的杜家畔,靖边的张家畔等。
石山或石卯梁旁边的地方则称为石畔。
神木有雷石畔,子洲有马家石畔、侯家石畔等。
峁:顶部浑源、斜坡较陡的黄土丘陵。
陕北方言陕北方言,也称为陕北话,是中国陕西省北部地区的一种方言。
陕北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变体,与官话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陕北地区的农村和偏远地区,陕北方言仍然是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
本文将介绍陕北方言的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陕北方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音、词和语法上。
首先是音的特点。
陕北方言发音比较浑厚,声调较为平缓。
与官话相比,陕北方言的声调变化较小,往往体现为单调的语调。
其次是词汇的特点。
陕北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的词汇和独特的地方词汇,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被使用。
最后是语法的特点。
陕北方言的语法结构与官话有一些差异,例如动宾结构的排列顺序和助词的使用方式。
陕北方言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原因,陕北地区的语言受到了各个时期不同方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方言体系。
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时期,陕北地区成为了政治、文化和商业交流的中心,各地方言在这里汇聚并交流,进一步丰富了陕北方言的特点。
陕北方言在当地的文化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陕北方言是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工具,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
其次,陕北方言被用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民间艺术、曲艺、戏剧等领域,陕北方言是表演和表达的主要语言。
此外,陕北方言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成为陕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陕北方言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年轻一代对陕北方言的使用逐渐减少,更多地使用官话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媒体和教育系统的官话普及政策,也对陕北方言的传承和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因此,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成为当地语言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方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府加大对方言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推动陕北方言在学校和社区的传承和使用。
同时,一些志愿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到方言保护工作中,通过举办方言文化节、方言讲座和方言比赛等形式,提高社会对方言保护的关注度。
陕北话。
硬。
瓷松——很傻的憨扳子——SB给杂蓝——不舒服不爽洋打——出去玩,出去HAPPY扳片子——走背字、倒霉的人还指很不争气没出息西黄——可怜害哈蓝么——知道了吗一份水——形容词表示程度很深。
EG:你都西黄成一份水了。
你真可怜!瓦迷二道——形容很脏,到处都脏印子之类的。
洪三呼噜(躺天咕噜)——形容干什么很忘我很投入,一般特指睡觉。
憨列列的——傻呼呼的捣鬼——撒谎劈比害才(各青害才)——形容干什么利索鬼流十气——形容一个人很不实在,没有真的时候红脑各尖——(黑社会性质)混的好的人;老大扑面——直接的意思,在酒场里单指行酒令时赌的酒翻倍。
红洋——正当红哈说——胡说宁此(宁塞)——磨蹭、磨即入打——怂恿圪劳——拐角各就——蹲下胡日鬼——胡来;胡闹霸逼佬——爱霸占的人(特指见色忘友的人,看女人比较重)霍淘——挥霍(特指找小姐)青害——糟蹋一达里——一起的意思能牙二此——嚣张扎势——嚣张,显摆充棍——装B,充大头球兰棍兰——表示等等,说话时省略后面不说的部分,等同与这呀那呀的。
眉(mi)眼——五官眉(mi)高眼低——脸色、知趣趟蛋蛋——形容程度深。
EG:他昨天赌博输的趟蛋蛋了。
(他昨天赌博输了很多)念喘——说话修的——无聊的一洼——形容多、一大堆起水——发迹马仗——有势力拉话——聊天哈子——瞎子疙台台——楼梯跳绳——一般指喝醉酒的人耍酒疯入上哈子跳崖(nai)——表示怂恿别人干一些自己根本不会去干的蠢事。
总崖(nai)里下去了,指耳朵能挂定?——掉下山崖了,用耳朵能挂的住吗?表示事情到了没有挽回的地步了。
想吃牛肉崖(nai)里下——过去陕北老乡不会杀牛啊那些大牲口,因为那是劳动力,吃的牛肉都是失足掉下山崖摔死的牛,想吃牛肉就要下山崖去找看有没有摔死的牛。
形容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铤而走险。
可=去(或)很例:你哪可了:你去哪了~ 你可麻烦哩:你很麻烦蓝=了例:吃蓝么:吃了没有出早=搞笑例:几牛你出早死我蓝:几牛你真搞笑灰=憨例:你纯粹灰着哩:你简直脑子有病各就哈=蹲下例:有凳凳的坐哈~么凳凳的站哈~实在不性里各就哈:有凳凳的坐下~没凳凳的站着~实在不行蹲下~擦们=我们和咱们例:擦们俩个:咱们俩个烂干:为人做事不行例:三娃可烂干哩:三娃那人不行哈蓝:完了,死定了死野(的拉):蔫儿了例:你ZUA家死野的拉家:你怎么蔫了吧叽的杂=怎么例:你杂蓝么:你怎么了甚=什么例:你做甚着了:你做什么呢嚎=哭例:嚎求了:哭什么了猛=突然例:猛猛家:突然各戳=缩小例:几天么见你又各戳蓝:几天没见你又变小了哈硕=规矩例:你么哈硕蓝:你不守规矩迷掩=脸例:你给纯粹么迷掩蓝:你太不要脸了毒子=屁股例:你妈毒子:你妈的屁股脑出的顶瓷:一般指一个人受打击以后的的状态例:你ZUA蓝,脑出的顶瓷亥=鞋例:夜天买了双亥:昨天买了双鞋害哈=知道和懂例:你害哈蓝么:你懂了吗夜天=昨天例:同亥串=逛例:我串可也:我逛去了阁老老=角落例;我藏到阁老老里蓝;我躲进一个角落里.湖脑松=笨蛋例;这娃娃一满湖脑松着力;这小孩是个笨蛋俊女子= 漂亮姑娘例;这家的女子可俊力;他们家的漂亮姑娘.好后生,好小子=好小伙子。
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陕北延安安塞方言大全2009-01-08 15:11陕北延安安塞方言也属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也杂入一些蒙语,至今保留人声。
共有24个声母,比普通话多了个声母,即有全浊声母V,Z和次浊声母η。
方言词汇也有自己独特之处。
保留不少古代词语。
如“逍遥散诞”、“贱脏(去声音,卖东西)”、“鼻子A”、“A”(多),“过啐”、“身子”、“植”、“樨”等。
有不少独特的甚至为外地人所不可理解的词。
星星为“星宿”,雷击为“龙抓”,顶风叫“戗风”,洪水叫“山水”,土块叫“土疙瘩”,去年叫“年是”,现在叫“尔格”,什么时候叫“多乎”,玉米叫“金稻黍”,高梁叫“红稻黍”,高梁杆叫“棒棒”,自生的叫“柳生”,树干叫“树不浪”,牲口叫“牲灵”,牛犊叫“牛不老”,公羊叫“羯羝”,公猫叫“儿猫”,母猫叫“女猫”,公猪叫“羯猪”,公狗叫“伢狗”,蚜虫叫“油汉”,窑顶叫“脑畔”,门坎叫“门限”,台阶叫“圪台”,耳光叫“***斗”,劳动叫“受苦”,害病叫“难活”,叫干饭为“捞饭”,叫猪羊内脏为“下水”,小孩过生日叫“过啐”,参加红白大事叫“寻门户”或“赶事情”,债务叫“饥荒”,叫小为“猴”,连说带骂叫“谴葬”,挨批评叫“挨头子”,巴结人叫“溜尻子”,派遣叫“打发”,强迫人做事叫“罟”,完蛋叫“毬势”,热闹叫“红火”,茂盛叫“葱”,不端叫“咻”,不直叫“圪柳”,疲劳叫“熬”,害羞、丢人叫“背兴”,蔬菜放时间长不新鲜叫“死蔫”,粮食变质叫“A”,住、闲呆叫“盛”,支持不住叫“立不定”,坏人坏事叫“儿人儿事”,全部叫“一满”,拉、握叫“动”,知道叫“解下”(读haiha),不知道叫“解不下”,拾、拣叫“乱”,身体曲叫“骨敛”,互相说话叫“拉话”,抗叫“掏”,光屁股叫“赤独子”,赶叫“断”,够不着叫“探不见”,煤渣叫“兰炭”,拿叫“撼”,筛、拣叫“唼”,搀扶叫“A”,揪叫“”,中间叫“当旮旯”,塞叫“擩”,头摇摆叫“卜唻”,帮忙叫“相互”,快叫“欢”,跑叫“杠”,调皮叫“缶古”,许多叫“一圪堆”、“一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