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观察日记 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34.73 KB
- 文档页数:13
14 观察蜗牛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生物学》教材中第十四章“观察蜗牛”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蜗牛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结构、生理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蜗牛的形态结构,通过观察蜗牛的贝壳、头部、足部等部位,了解这一生物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掌握观察蜗牛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及观察方法。
教学重点:蜗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蜗牛标本、显微镜、投影仪、课件。
学具:放大镜、观察盒、记录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蜗牛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使用课件和蜗牛标本,详细讲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
3. 实践观察: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蜗牛标本,使用放大镜和观察盒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5. 例题讲解:讲解与蜗牛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6. 随堂练习:设计蜗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第十四章观察蜗牛2. 内容:(1)蜗牛的生活习性(2)蜗牛的形态结构(3)观察蜗牛的方法和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蜗牛的生活习性。
(2)描述蜗牛的形态结构。
(3)观察身边的蜗牛,记录其生活环境和行为特点。
2. 答案:(1)蜗牛生活在湿润、阴暗的环境中,以植物叶片、果实为食。
(2)蜗牛的形态结构包括贝壳、头部、足部等,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蜗牛,学生对生物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高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蜗牛,了解其生长发育过程,进一步探索生物学奥秘。
14观察蜗牛课件(33张ppt)蜗牛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组成的?蜗牛的身体由壳、头、触角、眼睛、嘴、腹和尾等部分组成。
蜗牛身体的外面有一个螺旋形的壳。
壳内贴着一层膜。
膜包裹着柔软的身体。
蜗牛的软体部分分为头、腹足和内脏团三部分。
头部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前面的一对比较短,能够触探土和食物,有触觉作用,后面的一对比较长,顶端的眼能够辨别光线的明暗,并且有嗅觉作用。
蜗牛的口在头部的腹面,适于在爬行时取食。
蜗牛的腹足宽大、肌肉发达,是蜗牛的运动器官。
蜗牛在爬行时,在贝壳口的右侧外套膜的边缘处会露出一个圆形的小孔,是蜗牛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开口,叫做呼吸孔。
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
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
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用?蜗牛的触角是用来感觉外界环境的器官,蜗牛在爬行的时候,如果触角接触到障碍物就会立即转变前进的方向。
蜗牛的一对大触角顶端还长着眼睛,蜗牛的视力很差,它在微弱的光线下面要看得远些,在强光下面反而看不远了。
曾经有人做过试验,证明某种蜗牛在微弱的光线下能看6厘米远,在强光下只能看4~5毫米远,仅相当于在微弱光线下视力的l/12左右。
蜗牛的触角除了这些用处以外,还起着鼻子的作用,它可以闻到气味。
如果蜗牛失去触角,那么这个可怜的小动物就什么味道也闻不到了,因而也就找不到食物了。
这样看起来,蜗牛的触角,对它的生活来说,实在是很重要。
蜗牛的头部有两对伸缩自如的触角,大触角有视觉、触觉、嗅觉和色觉作用;小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而且小触角的嗅觉作用比大触角更灵敏。
在饲养箱或广口瓶内,先铺上一层粗沙,然后铺上一层潮湿的土壤,再放进几条树枝和几片落叶,形成一个蜗牛生活的环境,我们就可以饲养蜗牛了。
要注意把它放在阴凉的地方。
每天傍晚用菜叶、青瓜等给蜗牛喂食,第二天早上把食物残渣处理干净。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观察蜗牛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主要围绕观察蜗牛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动物的特点》,详细内容为蜗牛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掌握蜗牛的生活习性。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保护动物、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蜗牛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蜗牛标本、放大镜、显微镜、投影仪、教学课件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观察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蜗牛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蜗牛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a. 请同学们观察蜗牛标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蜗牛的形态特征。
b.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蜗牛的放大图像,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细节部分。
c. 教师讲解蜗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等知识。
3. 实践活动:a.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个观察盒,内含一只活蜗牛。
b.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形态结构,记录观察结果。
c.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蜗牛的细节部分,如牙齿、腹足等。
4. 例题讲解:a. 教师出示例题:“观察蜗牛的牙齿,推测蜗牛的食物来源。
”b.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蜗牛的牙齿特点,推测蜗牛的食物来源。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b.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观察蜗牛2. 内容:a. 蜗牛的形态结构:贝壳、头部、腹足等。
b. 蜗牛的生活习性:食物、生活环境等。
c. 蜗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用、药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蜗牛的牙齿,推测蜗牛的食物来源。
b. 描述蜗牛的生活习性,并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