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有关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14
非常规油气有关基本概念特别规油气地质学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以下重要概念从本质上揭示了特别规油气聚集机理和赋存状态。
其中连续型油气聚集是特别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揭示了特别规油气的关键条件和地质特征,纳米油气是特别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精髓,人工油气藏是特别规油气地质学的理论落地。
1.连续型油气聚集连续型油气聚集指大面积广泛分布的一种石油聚集,它不受水动力效应的明显影响。
这些聚集包括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与传统意义的单一闭合圈闭油气藏有本质区分。
2.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指源岩层系,以及与源岩层系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致密储集层系中的油气,剔卜常规油气资源的主体,包括源储一体型和源储接触型两种基本类型。
源储一体型油气聚集指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没有排出,而滞留于烃源岩层内部,包括页岩气、页岩油和煤层气等。
源储接触型油气聚集指与烃源岩层系共生的各类致密储层中聚集的油气,包括致密油和致密气。
源储接触型油气经过短距离运移,储层岩性主要包括致密砂岩和致密灰岩等。
3.纳米油气纳米油气指采纳纳米技术讨论和开采聚集在纳米级孔喉储集系统中的油气,包括页岩油和气、致密油和气等,其储层孔喉直径一般为纳米级,局部发育微米一毫米级孔隙。
纳米油气的主要特征是:(l)源储共生,致密储层与油气连续分布;(2)源内滞留或短距离运移;(3)以集中作用、分子作用等为主,非浮力聚集;(4)一般单井无自然工业产量,需开发纳米油气开采新技术。
纳米技术是纳米油气聚集讨论及勘探开发的关键,如采纳纳米CT观测纳米级孔喉系统、纳米级驱油气剂提高采收率、纳米机器人作业等。
4.“甜点区”“甜点区”指特别规油气分布中相对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带。
评价优选“甜点区’,是特别规油气勘探开发讨论的核心,贯穿整个勘探开发过程。
特别规油气“甜点”主要包括地质“甜点”、工程“甜点”、经济“甜点”,地质“甜点”着眼于烃源岩、储层与裂缝等综合评价,工程“甜点”着眼于埋深、岩石可压性、地应力各向异性综合评价,经济“甜点”着眼于资源规模、地面条件等评价。
简要介绍油气储藏及其分类油气藏是聚集一定数量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当油气聚集的数量足以供工业开采时,则称为工业性油气藏。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内,油气在其中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统一的压力系统。
油气藏的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储集层岩性:根据储集层的岩石类型,油气藏可分为砂岩油气藏、碳酸盐岩油气藏、火山岩油气藏、页岩油气藏等。
圈闭类型: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主要类型有断层遮挡油藏、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潜山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等。
孔隙类型:根据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油气藏可分为单一孔隙介质油气藏(如孔隙介质油藏)、双重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型介质油藏)、三重孔隙介质油气藏(如裂缝-溶洞-孔隙型介质油藏)等。
流体性质:油藏按原油密度大小分为轻质油藏、中质油藏和重质油藏等;气藏根据凝析油含量的多少细分为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
此外,气藏还可按天然气组分中的酸性气体(主要是指H2S、CO2)含量来进行分类。
接触关系:根据油气藏与周围地层或水体的接触关系,可分为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层状油藏、层状边水油藏等。
此外,油气藏还可按照纵向剖面上的生产层数分类,分为单层油气藏、多层油气藏;也可按照储层的形成方式分类,分为构造型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混合型油气藏等。
总的来说,油气藏的分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更多油气储藏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建议查阅石油勘探开发领域的专业书籍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1第一篇油气藏工程基本概念第一章油气藏工程名词解释第一节开发地质基础名词火成岩igneous rock由地壳、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或喷出的情况下冷凝而成的岩石。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岩浆岩或沉积岩在温度、压力的影响下改变了组织结构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遭受风化(机械或化学分解)、再经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压实、胶结、再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在陆地表面占岩石总分布面积的75%。
沉积岩与石油的生成、储集有密切关系。
它是石油地质工作的主要对象。
碎屑沉积岩clastic sedimentary rock在机械力(风力、水力)的破坏作用下,原来岩石破坏后的碎屑经过搬运和沉积而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黄土等。
火山碎屑岩则是火山喷发的碎屑直接沉积形成的岩石。
化学沉积岩chemical sedimentary rock各种物质由于化学作用(溶解、沉淀化学反应)沉积形成的岩石。
如岩盐、石膏等。
岩石结构rock texture指岩石的颗粒、杂基及胶结物之间的关系。
岩石构造rock structure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相互排列的关系。
岩层rock stratum由成分基本一致,较大区域内分布基本稳定的岩石组成的岩体。
层理bedding受许多平行面限制的岩石组成的沉积岩层状构造。
水平层理horizontal bedding层面相互平行且水平的层理。
水平层理表示沉积环境相当稳定。
如深湖沉积。
波状层理wavy bedding层面象波浪一样起伏。
海岸或湖岸地带由于水的波浪击拍形成的层面。
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一系列交替层的层面相交成各种角度的层理。
由于沉积环境的水流或水动力方向改变形成的层理。
沉积旋回sedimentary cycle岩石的粒度在垂直向上重复出现的一种组合。
正旋回normal cycle岩石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岩石结构。
例如自下而上为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的组合。
油气生成的知识点总结一、油气生成地质学基础知识1. 岩石圈和地幔构成地球的岩石层,是地球矿物质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2.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生命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是地球岩石层和生态活动的主要地区。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3.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地球岩石层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是地球的岩石圈和地幔的基础构成。
二、油气生成的基本概念1. 烃源岩:主要由有机质、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石英等成分组成。
2. 成烃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度、压力和时间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高温催化反应,生成烃类物质的反应过程。
3. 成气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天然气的过程。
4. 成油作用:是指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压力、温度等作用,逐渐分解成原油的过程。
5. 成烃期:是指有机质经过烃源岩中的生物成分,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烃的时间段。
6. 成藏期:是指烃源岩中的烃类物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在地质层中成藏的时间段。
三、油气生成的地质条件1. 温度条件:烃源岩的温度高于60℃时,有机质才能进行热解反应,生成烃类物质。
2. 压力条件:地下深处的高压和高温条件有利于烃源岩中的有机质成烃作用的进行。
3. 时间条件:成烃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时间,通常需要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的时间。
4. 成藏条件:烃源岩需要在埋藏和形成地层沉积环境下进行成烃作用,使生成的烃类物质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成藏。
四、油气成藏地质条件1. 有效储集层:是指烃源岩中生成的原油和天然气,通过一定地质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成藏和储集的地质层。
2. 地质构造条件:构造隆起和坳陷构造是地质作用形成原油和天然气成藏最为常见的构造类型,构造形成条件对油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3. 地层孔隙和裂缝条件:地层孔隙和裂缝是原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地层孔隙度和裂缝发育程度是影响烃类物质成藏的重要地质条件。
石油基本概念
石油通常指的是由气态、液态和固态烃类组成的天然混合物,它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以下是一些关于石油的基本概念:
1. 组成: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构成,含有少量硫、氮、氧以及微量元素。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
2. 形态:石油可以以不同的物理状态存在,包括原油(液态)、天然气(气态)、天然气液(液态轻烃)及天然焦油(固态)等形式。
但在日常语境中,“石油”一词往往特指原油。
3. 特点:原油是一种粘稠、深褐色液体,其性质和外观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差异。
大多数原油的颜色为黑色或暗色系列,相对密度多在0.8到0.98之间。
原油具有特定的气味,这主要是由于其中包含有臭味的含硫化合物。
4. 用途: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化工原料、发电和供热等多个领域。
由于石油的重要性,全球范围内的勘探、开发和贸易活动一直非常活跃。
5. 历史地位:石油在20世纪以来的国际能源市场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二战期间,石油的战略价值凸显,成为推动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关键因素。
6. 成油机理:关于石油的形成机理,目前广泛接受的是生物沉积变油学说,即认为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遗体在地质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沉积、热解和转化形成的。
综上所述,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也是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环境的关注,人们正在寻找更多的替代能源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