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617.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是一个千年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发展。
下面本文将围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展开阐述。
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引起重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当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196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砍伐天然林木的决定》,禁止砍伐和非法采伐天然林木。
197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多个规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建立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它建立了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规定了环境管理的原则、管理机制和环境监测控制等重要内容。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处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环保技术不断创新。
例如,采用空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净化;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重新利用的水;推广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有效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
四、新世纪初:环保产业崛起进入新世纪,中国逐渐意识到,环保产业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推广环保产品、扶持环保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
例如,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扶持环保企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废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环保政策之一,大量废弃物得到重新利用。
同时,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保护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概括来说,环境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向公众传授环境知识、培养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不仅是一种对环境进行解释和说明的过程,更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引导人们去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形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国家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教育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了环境教育在学校、社区和公众中的普及和推广。
许多环境教育组织和机构也积极参与其中,承担起推进环境教育的责任。
然而,中国环境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环境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地区和人群得不到充分的环境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教育效果和吸引力。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环境教育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加大对环境教育资源的投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需要加强对环境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提高,为环境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此外,还应加强环境教育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总的来说,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只有加强各方合作,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才能推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
正文部分包括环境教育的定义和重要性、中国环境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中国环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四个章节。
世界环境日的由来与发展历史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设立的一个全球性环保主题日,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号召各国共同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世界环境日最早设立于1972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联合国举行的第一次环境会议。
这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各国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环境专家,他们深入讨论并交流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会议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自从世界环境日设立以来,它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为重要的环保活动之一。
每年,世界各地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环境保护活动,以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各国政府、环保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们一起努力,通过宣传、教育、行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环保观念,并鼓励人们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每年都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一直是呼吁人们加强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地球。
其中,有些主题更加强调当下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而有些主题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教育等方面。
在世界环境日的发展历程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倡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1992年的地球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协议来推动环境保护。
此后,世界环境日也成为了推动这些协议的重要平台,各国通过这一日展示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同时,世界环境日也给予了年轻人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平台。
国际环境儿童会议的创立,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他们通过创意、游戏和教育活动,来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创新和环保意识。
这些年轻人承担着传承和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为未来的环境改善作出了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环境日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
环境科学专业发展历史论文环境科学是一个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跨学科领域,旨在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科,由于其涵盖的广泛范围和重要性,环境科学专业在当今的学术界和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
环境科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人类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进行认识和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环境的观念。
然而,环境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在那个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的重要性。
因此,环境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当时社会的迫切需求。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是环境科学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环境政策相关的国际会议相继召开。
在这些国际会议上,提出了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科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相关专业和学科也逐渐成熟。
环境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地理学、环境政策和环境经济学等,这些学科的迅速发展为环境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因此,未来环境科学专业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环境科学专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环境观念到现代的跨学科领域,其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为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相信在全球范围内,环境科学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有赖于对环境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探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环境科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包括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在环境数据收集和分析中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环境状况评估。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
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
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
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
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
环境变迁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作者:王春艳来源:《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04期几乎所有的历史教材都主要从社会角度去诠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很少同时从环境和社会变迁这两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更谈不上用现代生态学去分析历史问题。
而我认为环境的变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关问题,并探讨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生态环境教育。
首先,生态环境的变迁使我国一些著名的文明中心逐渐衰落甚至消失。
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汉唐中国政治经济中心的所在地,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但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使山峦变得光秃、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益贫瘠,气候日趋干燥,自然灾害频繁。
这一地区逐渐衰落,失去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中游的黄土地区成为贫困地区的象征。
其次,中国古代环境的变迁在某些方面导致了政治中心的转移。
商代盘庚迁殷便与自然生态环境变迁有关,商代的都城“毫”位于黄河两岸。
汛季一到水害严重,大水冲毁良田,人民无所收获。
盘庚将都城迁到殷,当时这一带生长着大片的树林,气候温和、潮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很适合农业生产。
再如,魏孝文帝的迁都除社会因素以外,气候的变化也是—个重要原因。
而宜牧区南移和草荒,正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三,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除了社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及生态环境恶化也有密切关系。
南北朝时期气候比较寒冷,研究表明北方地区气温下降了1℃—2℃,等于把北方宜农区南移了200-300公里,使我国历史上宜农区与宜牧区线由长城推到黄河以南,所以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第-+重要时期。
到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再次南移,这一局面到宋代基本定型,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过了北方,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江浙和四川的粮食来维持北方生计及国家政权。
所以历史上有这样的名言“苏湖熟,天下足”,正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现象。
第四,生态环境的变迁促进了少数民族的不断内迁,从而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
/jjzx/zywx/%BC%D2%BD%C C%B5%BC%B1%A8/%CA%C0%BD%E7%B8%F7%B9%FA%B5%C4% BB%B7%BE%B3%BD%CC%D3%FD.htm/jjzx/zywx/家教导报世界各国的环境教育常初芳“环境教育’(EnvironmentJ education)萌生于本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生态复兴运动”,发展于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确立于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国际环境教育规划司召开的贝尔格莱德会议。
1977年在第比利斯召开的有68国代表参加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则使“环境教育”趋于完善和成熟。
近年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环境教育更是为世人所关注。
伴随上述过程,一个全世界普遍重视“环境教育”的热潮勃然兴起。
美国的联邦教育局设立了“环境教育科”;英国制定了以8~18岁学生为对象的《环境教育计划》;俄罗斯新近公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则把“生态学”和“生命活动安全基础”列为单独开设的课程。
一、日本近期的环境教育状况前日本东京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教授绵拔邦言撰文介绍了日本国内开展环境教育方面的情况:日本政府在方针、政策上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加强了领导,在1989年6月30日召开了部分内阁大臣会议,研讨加强省厅之间的横向联系,开展协作研究的对策。
文部省也提出了关于在学校中加强环境教育的要求。
在1992年颁布新教学大纲时,就曾要求提高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充实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此外,还编印了环境教育指导资料。
由此可看出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状况。
目前被日本学校公认的环境教育目的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的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有综合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能考虑环境的保护,具有良好的技能、思考力、判断力等,能主动参加良好环境的创造活动,同时还要培养对环境具有责任感的态度。
附件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二、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三、环境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四、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目标………………………………………………………………………一、总目标………………………………………………………………………二、具体目标……………………………………………………………………第三部分学习内容………………………………………………………………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过程与方法………………………………………………………………三、知识与能力………………………………………………………………(一)自然生态…………………………………………………………(二)社会生活…………………………………………………………(三)经济与技术………………………………………………………(四)参与与决策………………………………………………………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实施准备…………………………………………………………………二、设计与组织………………………………………………………………三、教学实施…………………………………………………………………第五部分评价建议………………………………………………………………一、评价的基本原则…………………………………………………………二、评价要点与方法…………………………………………………………第一部分前言一、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类得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国家或地区之间贫富差距扩大等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环境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各国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都极为重视。
许多国家为推行环境教育均成立专职机构从事政策之厘定,计划之规划,资料之沟通以及推行网络之建立。
虽然各国因政治结构不同,机构名称有所差异,但是都经立法程序且赋予各种权力。
同时,各国教育行政机构,还都制定文件,发布指示,强调把环境教育并入中小学课程,有的国家还设立了独立的环境教育课。
下面摘要予以介绍。
(一)英国英国于1965年就设立了环境教育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为协调40多个环境教育有关之组织及职业团体推行环境教育,除协调工作外,还办理以下工作:(1)发行通讯提供有关环境教育之资讯并出版各种书刊。
(2)修订现行教育目标,增加与环境有关之目标。
(3)在中学课程中开设“环境科学”与“环境研究”,并在 A级及O级会考科目中增加此类新设科目。
(4)协助国家课程发展机构棗学校委员会发展24种环境教育活动计划。
(5)在师资训练课程计划中增设环境教育科目,现已增设74种课程,并在大学中增设环境科学有关学位。
(6)协助中小学及大学使用“野外研究中心”,该中心由各地地方教育当局设立。
1988年5月,欧共体委员和欧共体教育部长会,强烈要求欧洲国家加强环境教育。
因此,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于1990年9月公布了在英国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大纲,要求中小学付诸实施。
1.大纲确定的环境教育目的和目标大纲规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①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③鼓励学生从多种方面检验和说明环境问题,这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工艺学、历史学、美学、伦理学和神灵学等方面;③唤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参加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活动。
环境教育应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
知识是人们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通过环境教育学生应具有以下知识:①环境的自然进程;②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③环境的过去和现在;④各种环境问题,诸如酸雨、空气污染等;⑤地方、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保护和管理环境的立法,以及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政策、决定的制定、实施情况;③个人、团体、社会和国家间对环境的相互依赖,例如美国核电站泄漏事故如何会影响斯堪的那维亚国家;⑤人类生命和人类生活如何有赖于环境,以及可能引起环境问题的各种冲突;③人类过去的行为是如何影响环境的;③规划、设计和美学要求的重要性以及有效地保护和管理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在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一、古代中国的环境伦理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流淌着深厚的环境伦理观念,人们注重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尚书·洪范》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圣人尧舜时期对自然的尊重和捍卫:“天地之经纬时移,寒暑之穷达物极;阴阳之变,湿燥之定,曰反曜,曰重霜;曰阳曰阴,曰变化,曰备教。
有疾风大雨、飘飖至甚、台矣新田,日未有舟行者,上帝见木归,爰居燕。
”古人的伦理观念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永续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1.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农民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
他们重视水土保持,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修筑水库、种植树木等方式来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他们还提倡轮作、备耕休耕等措施,以保护农田的肥沃度和生物多样性。
2. 森林资源的保护古代的中国人民广泛意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发展了众多的森林保护措施。
在山区地带,人们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保护水源、抵御沙尘暴。
在长城沿线,人们植树万余亩,以遏制沙漠化蔓延。
这些努力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3. 水资源的管理中国古代智慧的农民运用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粮食产量。
古代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渠系、水道、水坝、水井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同时,他们也注意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三、现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古代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延续至今,并在现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下面将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科技创新等方面探讨现代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 法律法规的建立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加强了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