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思政课。
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思政课《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P34-37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刚刚上学,对学校、老师、同学和研究都很陌生,但他们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惯、研究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感知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关注、关心自己的家人。
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2.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教学重难点:感知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关注、关心自己的家人。
教学过程:一、歌曲《让爱住我家》___给学生带来一首歌曲《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听完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表达了自己对家庭的热爱和珍视。
二、深入探究,理清家庭关系___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并通过播放《家族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亲人之间的称呼。
接着,___引导学生完成家庭树的梳理,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家庭中的亲人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三、讲述家人故事,学会关心家人在讲述家人故事的环节中,___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故事,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庭中每个人的特点和贡献,并学会关心家人。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和温暖。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庭中的亲人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在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学生们将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并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家人。
___: Every day in our lives。
we feel the love of our family。
It could be a hug from our mother。
a look from our father。
or a us dinner。
《我和我的家》(第1 课时)“我来到我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家人之间血脉相依的亲情。
2.发现自己与家人的相似之处。
3.感知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
二、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非常好奇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也非常关注自己的出现,是不是被家庭欢迎和接纳。
人的孕育与成长过程,是一个科学性很强的话题,加上传统习俗对“性”的避讳,很多长辈用玩笑的方式错误告知孩子是“捡来的”,这也会影响到儿童对家人的亲近。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很多留守儿童,生活中与父母的疏离,亲情的缺失更为突出。
教材将教育的重心落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爱与期待。
本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减轻了儿童的心理不安全感,帮助儿童感受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非常及时必要。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能体会到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喜悦。
2.教学难点:感受家人之间血脉相依的亲情。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问一问自己出生时的故事;收集家人的生活照;找一找自己与家人相似的地方。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我来到我家1.谈话:同学们,你听妈妈讲过自己出生时候的故事吗?有一位小朋友就知道自己出生时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出示: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音频12.提问:快给大家讲一讲:你出生时的故事吧。
出示:图片 53.小结:大家出生时的故事可能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你们的到来,给父母长辈、所有的亲朋好友带来了喜悦和幸福,受到了家人的欢迎。
(板书:我来到我家)图片4活动二:找一找,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1.谈话:爸爸妈妈生育了我们,长辈们爱护着我们。
我们身上或多或少, 有与他们相似的地方。
你能找出自己身上哪里有家人的影子吗?出示:图片6 (板书: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2.谈话:小伙伴总对我说:“你的眼睛真像你妈妈”。
妈妈生育了我,我的外貌上有家人的影子。
出示: 图片 73.谈话:“我做事很认真,像爸爸。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关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于家庭的概念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大部分学生乐于分享自己的家庭生活,对于家庭中的亲情关系有强烈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重,增强家庭责任感。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在分享家庭生活的过程中,感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图片、视频等。
2.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小组讨论工具,如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关于家庭的歌曲,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述课文《我和我的家》,让学生了解主人公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感情。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让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家庭亲情的认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家庭做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大自然,谢谢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大自然,谢谢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最新2021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教学进度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境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得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学情分析本班学生26名,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多数学生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集体。
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小毛病,部分学生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
在新的学期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
2、培养学生愉快、积极的.生活。
3、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有创意的生活。
5、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的意义与要求。
6、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
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学措施1、把每个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多唱、多听、多动、多想、多说,在实践中获得学习的愉悦和能力。
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泻,让他们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享受成功,不断增强学习的兴趣。
3、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与家人之间的亲情故事,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亲情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这个故事,旨在让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对亲情的感受很直接,容易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实例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感受亲情,懂得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家庭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亲情。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关爱家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以情促知,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讨论。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更好地投入。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情境,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对家庭有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家庭的温暖。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体会亲情。
4.巩固(5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进一步理解家庭关系。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关爱家人,如何在家庭中履行自己的责任。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9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的第三单元第9课,主要讲述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护家庭的和谐。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和关注,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家庭活动,促进家庭和睦。
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道德与法治,但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和体验。
止匕外,学生对家庭的观念和认知也有一定的差异,有些学生的家庭可能比较单一,有些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家庭类型。
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明确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珍惜家庭。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学会关心和爱护家人。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2、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小黑板、彩色笔、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家有哪些人呢?家人都有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回答:〃有爸爸妈妈,还有我。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爸爸妈妈都有什么职责呢?他们平时都会做些什么呢?〃学生回答:〃爸爸会工作挣钱,妈妈会照顾我们和做饭。
〃老师出示一张家庭合照,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照片了吗?这是一家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在拍照。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回答:〃这些人是一家人,他们都住在一起,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出示一张幸福家庭的图片,并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张图片了吗?这个家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学生回答:〃他们在一起很幸福。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中的第一个课题。
这一课题主要介绍了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的构成、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家庭的氛围和环境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增强家庭观念,培养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对家庭生活有很强的依赖和亲近感,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有限,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他们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增强对家庭的认知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基本职能,了解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习惯等。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描述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能够表达对家庭的感受和想法,能够初步判断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亲情意识和家庭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基本职能。
2. 学生能够了解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习惯等。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表达对家庭的感受和想法,能够初步判断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
2. 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亲情意识和家庭观念。
五、教学方法1. 图示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构成和基本职能,了解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习惯等。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家庭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 互动讨论法: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对家庭的感受和想法,分享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增强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介绍课程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和职责。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责任。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关于家庭的经历和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和爱护家庭的情感。
-培养学生感恩家庭成员的付出,树立家庭责任感。
2. 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家庭的定义和重要性。
-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和职责(父母、孩子等)。
-家庭中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重点:-家庭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家庭中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难点:-学生对家庭角色的理解和表达。
-培养学生感恩和责任感。
3.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家庭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家庭中的角色和经历。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中的相互关爱和支持。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资源-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教材。
-教具:投影仪、电脑。
-多媒体资源:家庭相关的图片、视频。
5. 教学过程6. 课堂管理-小组讨论: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促进多样化的讨论。
-维持纪律: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适时提醒学生遵守。
-激励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7. 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填空题,检验学生对家庭概念和角色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我在家庭中的角色”的小作文,让学生在家中完成。
-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与家庭相关的题目,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方案。
8.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课后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经验,如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小组讨论的热烈氛围等。
-发现教学问题:反思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家庭角色的理解不够深入、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等。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教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家》教案【教材分析】1.解读教材:本课选自“道德与法制”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中的主题活动一。
他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
本课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
本单元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来历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
引导学生学会不给家人添麻烦,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构建者。
【学情分析】现在孩子们的成长、生活都在家里。
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习惯,对性情特点也有所观察和了解。
家里人的称呼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
孩子们在家庭中受到家人的关心,关注。
因为一切都太自然,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
针对这些情况,我设计了《我和我的家》这一课。
【教学目标】根据对本班学生情况和教材的分析,我希望能达成两个总的目标。
1、“感知家人之间血脉相连”(这是本课的重点)2、“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的温暖”(这是本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故事。
2、了解家人故事。
(家人工作照,运动照,兴趣照,特长照……)3、准备全家福照片。
【教学方法】1.探索名字的意义----初识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
2.动手完成关系树----理清家庭伦理关系。
3.听故事,找“影子”-----突出重点,体会家人之间血脉相连的意义。
4.讲述家人的故事------突破难点,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学会关心他人。
【教学思路】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二、深入探究——家人之间血脉相连(一)关系树——家庭伦理关系(二)找“影子”——自己与家人的相似三、讲述家人故事——夸夸我的家人【教学流程】一、初步了解——家人之间血脉相连1、板书“我”,出示名字“但玉”,因为我爸爸姓但,所以我也姓但,“玉”有宝贝的意思,爸爸认为我是家里的宝贝,所以给我取名但玉,这就是我名字的故事。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案教案标题: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并能表达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关怀。
4.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尊重家庭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并能表达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关怀。
2.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尊重家庭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图片卡片展示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2. 家庭成员的照片或图片卡片。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绘画用纸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2. 展示家庭成员的照片或图片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讲解与讨论:1. 向学生介绍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家庭需要规则。
2.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规则可以帮助家庭成员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维持家庭的和谐与秩序。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常见的家庭规则,例如:尊重长辈、爱护家庭环境、按时完成作业等。
活动设计:1. 分发学生绘画用纸和彩色笔,让学生绘画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合影,并在画面上标注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
2. 学生完成绘画后,鼓励他们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对家庭成员的爱与关怀。
巩固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些家庭活动,例如:一起做家务、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等,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活动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2. 鼓励学生在家中参与一些家庭活动,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评价与总结:1.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2.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规则的重要性。
3.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完成一项家庭活动,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份家庭规则,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家庭规则。
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我和我的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新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第9节课——我和我的家。
在本课中,学生将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同时,本课还将学生们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促进与家庭的亲密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2.学生了解家庭传统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2.能力目标1.发掘家庭文化,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有益营养;2.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活动,增进家庭的亲密关系。
3.情感目标1.热爱家庭,关心家人;2.培养家庭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爱家的故事阅读在课堂上,老师将会为学生们讲述爱家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将会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密关系的重要性。
2. 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从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介绍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精美绘本,学生们会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部分中国家庭传统文化,比如说过年、端午节等。
3. 家庭传统文化的分享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将会和家人一起探讨自己家庭中的传统文化,并分享给同学。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不同家庭的传统文化,受到启发,了解和理解家庭中的重要性和和谐,这也可以促进家庭之间的交流。
4. 自制家庭公告牌在此环节,老师为学生们分别分配一个主题(比如说校历、生日、家庭成员等),学生们需要和家人一起,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家庭公告牌,用来记录一些家庭的重要庆祝活动,展现家庭的美好风貌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老师会通过爱家的故事引入本课程的主题,并让学生们自由思考自己对于家庭和家庭成员的认识和看法。
第二步:家庭传统文化绘本阅读老师为学生们展示一本家庭传统文化的绘本,让学生们自由阅读,感受书中所讲述的家庭故事。
第三步:家庭传统文化分享学生将会回家和自己家人一起探讨家中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小短文,进行班级分享。
第四步:自制家庭公告牌学生将会按照自己和家人的主题,设计并制作家庭的宣传海报和个人的小贴纸。
【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我和我的家》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和我的家》是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热爱家庭。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深入。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热爱家庭。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问题。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4.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与家庭有关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5.总结提升: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9《我和我的家》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称呼家人。
2.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自己和家人之间的血脉联系,能正确称呼家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刚才的歌好听吗?老师这里不仅有好听的歌,还有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师:同学们,听!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走进了我们的家庭。
家人欣喜的迎接他的到来。
看,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孩子在慢慢的长大。
长了第一颗牙齿,叫了第一声妈妈。
在家人的关爱下,孩子幸福的成长着,从一个小婴儿变成了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
师:同学们看的可真认真呀!那么,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是什么呀?生:师——板书(二)新授过程活动一:七嘴八舌话出生师:就像刚才故事中说的,在家人的期待中,我们来到我们可爱的家。
同学们,昨天老师已经让你们回家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了解你出生时的故事,你们了解了吗?伴乐,小组介绍指名生介绍师:我们从一出生就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家,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在这个家的户口本中,就有了我们的位置。
同学们看,这就是---户口本。
户主,户主是什么意思呢?那这里的子是什么意思呢?是的,子就是户主的儿子。
那如果是女儿,这里会写什么呢?活动二:枝繁叶茂家庭树1.师:在我们的家里不仅有可爱的我们,亲爱的妈妈,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员,你的家里,都有哪些成员呢?生:我家里有爸爸、爷爷、姥姥、姑姑。
师贴在黑板上2.师:老师这里有一幅家庭关系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帮这些成员找到相应的位置吗?小组合作师小结:祖辈。
父辈。
孙辈。
3.同学们表现的太棒了,奖励给你们一首好听的家庭称谓歌吧!我们一起唱。
活动三、动手动脑找“影子”1、师:睁大你的小眼睛来看一看,你能从照片中找到他们相像的地方吗?师:同学们再来看这张照片,这是一张祖孙三代的照片。
照片中小宝贝儿,除了和爸爸妈妈长得相像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像谁呀?2、师:你听别人说过你和家人长相很像吗?3、师:看来呀,通过长相,可以判断出是一家人。
我和我的家-部编五·四学制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父母的概念;2.能够说出自己的父母姓名,并表达对父母的爱;3.能够简单道出家庭关系、家庭成员;4.培养学生尊重家庭、父母、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父母”等概念;2.通过绘图、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家庭、父母的重要性;3.通过讲述故事、看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爱护、尊重家庭、父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和能力存在差异;2.学生可能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经历。
四、教学方法1.演讲法;2.课堂讨论法;3.图片展示法;4.绘画法五、教学内容1. 父母的名字1.通过问学生父母的名字,了解学生对于“父母”的概念;2.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发现同学之间对于“父母”的称呼不同,说明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3.讲解父母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家”的观念和表达的影响。
2. 家庭成员的关系1.通过简单的线条图,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讨论家庭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3. 家庭的重要性1.讲述关于家庭的故事,以及表达对家庭的情感;2.展示与家庭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安全;3.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家庭的人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过程1. 热身请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父母姓名,以及怎样称呼他们。
2. 导入画一张家庭成员的关系图(简单的线条即可),请学生解读图中的关系。
3. 新知教学3.1 父母的名字教师问学生参考热身问题,回答自己的父母姓名,讨论学生之间对于“父母”的称呼。
3.2 家庭成员的关系教师出示家庭成员关系图,让学生解读并提出问题讨论。
3.3 家庭的重要性教师通过故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安全,并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家庭的人会是怎样的,分享观点。
4. 巩固让学生自由绘制自己的家庭图片,并在图片周围标注家庭成员姓名。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尊重家庭、父母、亲人的情感。
《我和我的家》(第3课时)“家人的故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进一步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进而激发起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2.学生能够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提高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学生能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离不开家人,在家人的关怀和呵护下,自己才渐渐长大。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一年级学生健康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亲情的哺育,他们爱家里每一个成员,但还不太懂得家的含义。
他们乐于跟家人交流沟通,但还不知道用适当的方式与家庭成员进行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农村大家庭的结构关系,使得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家庭成员间的称呼、相互关系相比城市孩子,可能认识要好,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良好生活基础。
同时,农村孩子的家长往往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与孩子们交流沟通的时间与精力可能要少得多,方式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改善,致使部分孩子对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等了解较少,感受家庭生活温馨的机会也较少。
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有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出现留守儿童。
针对这些对家庭亲情需要更多的一年级留守儿童,教师要关注这些孩子对家庭亲情的需求,保护他们的脆弱心灵,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引导升华为敬爱之情。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离不开家人,在家人的关怀和呵护下,自己才渐渐长大。
教学难点是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馨,进而激发起学生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就要从生活实际入手,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感悟。
通过讲述“家人的故事”,使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离不开家人,在家人的关怀和呵护下,自己才渐渐长大。
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通过活动“远离父母的日子”,保护留守儿童那颗稚嫩的心,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远离也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从而学会体谅父母、感谢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