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电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88 MB
- 文档页数:56
核电厂基本知识目录一、核电厂概述 (2)1.1 核电厂的定义 (3)1.2 核电厂的类型 (3)1.3 核电厂的安全与防护 (4)二、核电厂的工作原理 (5)2.1 核裂变与核聚变 (6)2.2 反应堆的结构与功能 (7)2.3 核电厂的能量转换过程 (8)三、核电厂的组成部分 (9)3.1 核反应堆 (10)3.2 冷却剂系统 (11)3.3 控制棒驱动系统 (12)3.4 发电与输电系统 (13)3.5 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系统 (15)四、核电厂的安全运行与管理 (16)4.1 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7)4.2 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9)4.3 安全监督检查与风险评估 (20)4.4 应急准备与响应 (21)五、核电厂的经济性与环境影响 (23)5.1 核电厂的投资成本与收益分析 (24)5.2 核电厂对环境的影响 (25)5.3 核电厂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27)六、核电厂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28)6.1 核电厂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9)6.2 核电厂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0)6.3 核电厂未来的发展趋势 (31)一、核电厂概述核电厂是一种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设施,其核心是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产生大量的能量,从而驱动发电机组发电。
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核电厂具有高效、清洁、低碳等优点,因此在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核电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核反应堆、汽轮机、发电机、蒸汽发生器、安全系统等。
核反应堆是核电厂的核心部分,负责将核能转化为热能;汽轮机则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发电机则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蒸汽发生器用于将汽轮机产生的蒸汽进一步加热,以提高发电效率;安全系统则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对核电厂进行保护,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核电厂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因此核电厂在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都需要严格遵守国际核安全法规和标准,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核电站的原理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设施。
它的原理是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来释放出大量热能,然后利用这些热能产生高温高压的水蒸汽,再通过蒸汽驱动涡轮。
涡轮的转动又能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
核电站中使用的燃料主要是铀或钚等可裂变材料。
在核裂变反应中,可裂变材料的核被中子撞击后发生裂变,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中子。
这些中子再次撞击其他的裂变材料核,使反应链持续进行,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这些热能被吸收后会使核燃料棒内的冷却剂(如水或重水)升温并沸腾。
冷却剂接着流向蒸汽发生器,将热能传递给次级冷却剂,即水蒸汽。
高温高压的水蒸汽将通过管道输送到蒸汽轮机中,带动轴上的涡轮高速旋转。
涡轮与发电机相连,当涡轮转动时,发电机内的线圈也会随之旋转,产生电流。
通过变压器将电流升压后,然后输入输电网供人们使用。
在核聚变反应中,轻元素如氘和氚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融合成重元素,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种反应释放的能量是核裂变的数倍,但目前尚未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
所以目前主要核电站还是以核裂变为基础的。
核电站的原理底在于将核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最后再转化为电能。
这种能源形式的转化可以高效地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同时又不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具有较低的环境污染特性。
然而,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也伴随着
核辐射和放射性废料的处理等风险和挑战,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监管机制来确保人民生命和环境的安全。
核电站发电原理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产生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设施。
核电站发电原理主要包括核裂变过程、热能转换和电能产生三个部分。
首先,核裂变是核电站发电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核裂变过程中,重核裂变成两个或多个轻核,伴随着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裂变的过程中会产生中子和伽马射线等放射性粒子,这些粒子在与其他核子碰撞时会引起连锁反应,释放更多的能量。
核电站中的核反应堆就是利用这种连锁反应来产生热能的。
其次,热能转换是核电站发电的关键环节。
核裂变产生的热能被用来加热反应堆中的冷却剂,通常是水或气体。
冷却剂在受热后会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被输送至汽轮机组。
蒸汽的高压能够驱动汽轮机组的转子旋转,从而使得发电机组产生电能。
这一过程类似于传统火力发电厂,只是热能的来源不同。
最后,电能产生是核电站发电的最终目的。
通过核裂变产生的热能驱动汽轮机组,使得发电机组产生电能。
这些电能通过变压器升压后输送至变电站,再由变电站将电能分配至各个用电设施。
核电站发电的整个过程是一个高效、稳定的能源转化过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支持。
总的来说,核电站发电原理是基于核裂变产生热能,再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核裂变是核电站发电的基础,热能转换是核裂变产生的热能被转化为电能的过程,电能产生是核电站发电的最终目的。
这一过程为人们提供了清洁、高效的电力能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核电站的发电原理一、核电站概述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电力是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
为了满足能源需求,我们需要寻找可靠、高效且可持续的发电方法。
核电站作为一种能源发电方式,因其高能量密度和低碳排放而备受关注。
二、核能的释放与控制核电站利用核能的释放来产生热能,从而驱动蒸汽涡轮机发电。
核能的释放是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实现的。
在核裂变过程中,重核或者中子受到外界的撞击而分裂成两个或多个相对较轻的核,并释放大量热能。
核聚变则是将质子与中子结合成氦核,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的控制非常重要。
在核裂变过程中,需要控制中子的流动,以保持热核素的链式反应。
这是通过控制棒来实现的,这些棒可以吸收中子并调整中子浓度的变化。
同样,核聚变也需要控制,以避免过热和不受控制的核反应。
三、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是核能转化为热能的关键组件。
核反应堆中主要包含燃料元件、冷却剂和控制装置。
3.1 燃料元件燃料元件是核反应堆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含有可进行核反应的物质,如铀-235和钚-239。
这些核燃料产生的热能被用来加热冷却剂。
3.2 冷却剂核反应堆中的冷却剂起着冷却燃料和将热能转移到蒸汽涡轮机的作用。
常用的冷却剂有水、重水和液态金属。
3.3 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核反应速率,以确保安全运行。
它可以通过控制棒的升降来控制中子的流动,从而调整核能的释放。
四、核电站的发电过程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与传统的火力发电有所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电站的发电过程。
4.1 能量释放核裂变或核聚变产生大量的热能,在核反应堆中燃料元件中释放出来。
4.2 热能转移热能被传递给冷却剂,使其升温。
冷却剂吸收燃料的热能后,温度升高并转化为高温蒸汽。
4.3 驱动涡轮机转动高温蒸汽被导入蒸汽涡轮机,驱动涡轮机旋转。
涡轮机转动的同时,冷却剂被冷却,变为低温液体。
4.4 发电涡轮机的转动产生动能,并转换为电能。
这时,蒸汽已经冷却,在凝汽器中冷却,并再次转化为液体。
九年级物理核电站知识点核电站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设施,通过核反应堆中的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产生大量热能,再转化为电能供应给广大人民群众。
它是一种清洁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物理课程中关于核电站的重要知识点。
一、核反应堆原理(200字)核反应堆是核电站中最核心的设备,主要用于储存和控制核反应。
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控制反应堆内的核裂变或核聚变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的热能。
当核反应堆内的核燃料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通过冷却剂与工质进行热交换,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二、核燃料(200字)核燃料是核反应堆中用于产生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的物质。
常见的核燃料有铀(U)和钚(Pu)。
核燃料需要经过特殊的加工和制备工艺才能使用。
在核反应堆中,核燃料起到产生裂变或聚变反应的作用,产生的能量被吸收和利用。
三、核链式反应(200字)核链式反应是核反应堆内核燃料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的过程。
在核链式反应中,一个裂变或聚变的核反应会引发更多的核反应,从而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加核反应的数量。
核链式反应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控制,以确保反应持续平稳且可控。
四、核反应堆的构造(200字)核反应堆由核燃料组件、冷却剂、反应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等组成。
核燃料组件一般采用燃料棒的形式,将核燃料嵌入到金属或陶瓷材料中,并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
冷却剂用于控制核反应堆中产生的热量,常用的冷却剂有水、气体和液态金属等。
反应控制系统用于控制裂变或聚变反应的速率,确保反应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五、核电站的安全问题(200字)核电站是一项高风险的技术,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核电站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和监测系统,以确保运营过程中不发生事故或泄漏。
核电站必须具备多重保护和应急系统,如紧急冷却系统、压力释放系统等。
此外,核电站的选址也需要考虑地质和气象等因素,以减小事故的风险。
六、核电站与环境保护(200字)相比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厂,核电站具有更低的碳排放和环境影响。
一、基础知识:1.什么是核能?答:核能(nuclear energy)又称原子能。
原子核中的核子重新分配时释放出来的能量。
核能可分为三类:(1)裂变能,重元素(如铀、钚等)的原子核发生分裂时释放出来的能量;(2)聚变能,由轻元素(氘和氚)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释放出来的能量;(3)原子核衰变时发出的放射能。
2.什么是核聚变?什么是核裂变?答:核聚变,又称核融合,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比方说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如超高温和高压),发生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中子和氦-4,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如果是由较轻的原子核变化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如恒星持续发光发热的能量来源。
核聚变就是小质量的两个原子核合成一个比较大的原子核,核裂变就是一个大质量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比较小的原子核,在这个变化过程中都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前者释放的能量更大。
如果是由重的原子核变化为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如原子弹爆炸。
3.核电站的发电原理是什么?答:现在使用最普遍的民用核电站大都是压水反应堆核电站,它的工作原理是: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内进行裂变并释放出大量热能;高压下的循环冷却水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生成蒸汽;高温高压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进而推动发电机旋转。
4.核电站组成部分有哪些?答:核电站一般分为两部分:利用原子核裂变生产蒸汽的核岛(包括反应堆装置和一回路系统)和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
核电站使用的燃料一般是放射性重金属:铀-235、钚。
5.什么是核反应堆?答: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设备。
它的作用是维持和控制链式裂变反应,产生核能,并将核能转换成可供使用的热能。
反应堆由堆芯、冷却系统、慢化系统、反射层、控制与保护系统、屏蔽系统、辐射监测系统等组成。
核反应堆的心脏是堆芯,由核燃料组件和控制棒组件组成。
堆芯装载在一个密闭的大型钢质容器压力容器中。
压力容器能耐高温、高压和辐照,非常坚固。
核电是一种以核反应为能源的发电方式,与传统的火力、水力、风力等发电方式相比,核电具有高效、稳定、清洁、安全等优点。
下面就核电的基本常识作简要介绍。
一、核反应核反应是核电产生能量的基础,核反应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
裂变是指重核(如铀、钚等)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个轻核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聚变是指轻核(如氢、氦等)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融合成更重的元素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目前商业化的核电站主要采用裂变反应发电。
二、核电站的组成核电站主要由核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蒸汽涡轮机、发电机等部分组成。
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部分,其中包含燃料棒、反应堆容器、冷却剂等。
燃料棒是放置在反应堆中的燃料载体,通常使用铀或钚等重核。
反应堆容器是用于隔离放射性物质的外壳,通常采用钢材或混凝土制成。
冷却剂负责将反应堆中释放出的热量带走,常见的冷却剂包括水、重水、氦气等。
三、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核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发生裂变反应产生热能,通过冷却剂将热量传递给蒸汽发生器,使水变成蒸汽。
蒸汽进入涡轮机驱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电能。
之后,蒸汽通过冷凝器冷却成为水再次循环使用。
核电站的运行需要严格控制核反应堆中的核反应速率,以及燃料棒的放置和更换等操作。
四、核电站的安全措施核电站的运行必须遵循严格的安全规定,核电站在设计、建造、运行过程中都需要对各种安全问题进行综合考虑。
例如,核电站必须设有防护墙、安全壳等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设施,必须定期对核电站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五、核电的优点和缺点核电具有高效、稳定、清洁等优点,相比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核电不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
同时,核电还能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进口石油等能源的依赖。
但是,核电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包括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问题,核事故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以及核电站建设与运行所需要的高昂成本等。
因此,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降低风险和增强安全保障。
核电厂系统与设备一回路复习题绪论1、简述压水堆核电站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基本组成:以压水堆为热源的核电站。
主要由核岛(NI)、常规岛(CI)、电站配套设施(BOP)三大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一)工作过程:核电厂用的燃料是铀235。
用铀制成的核燃料在“反应堆”的设备内发生裂变而产生大量热能,再用处于高压力下的水(冷却剂)把热能带出,在蒸汽发生器内产生蒸汽,蒸汽推动汽轮机带着发电机一起旋转,电就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并通过电网送到四面八方。
一回路冷却剂循环: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冷却剂泵反应堆二回路工质循环:蒸汽发生器汽轮机凝汽器凝、给水泵蒸汽发生器(二)压水堆核电站将核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分为四步,在四个主要设备中实现的。
1、反应堆:将核能转变为热能(高温高压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2、蒸汽发生器:将一回路高温高压水中的热量传递给二回路的给水,使其变为饱和蒸汽,在此只进行热量交换,不进行能量的转变;3、汽轮机:将饱和蒸汽的热能转变为高速旋转的机械能。
4、发电机:将汽轮机传来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能量传递过程为:裂变能→热能→传递→机械能→电能。
2、厂房及房间的识别符号如何定义?(P 3-5)厂房的识别定义:厂房的识别一般用3个符号来表示。
第一个符号为数字,表示机组识别,即该厂房是属于那个机组的,或两个机组共用的,还是不属于任何机组,而是属于工地系统的,第二、三个符号为两个英文字母,其中第一个字母表示厂房,第二个字母表示该厂房之区域。
房间的识别定义:房间的识别一般用三个数字符号来表示,第一个数字表示楼层,第二、三个数字表示房号。
3、设备的识别符号如何定义?设备识别用9个符号来表示。
这9个符号又分为两个大组,前4个符号为功能组符号,表示该设备属于哪台机组,哪个系统。
后5个符号为设备组符号,表示是什么设备及设备的编号。
(L—字母,N—数字)I-第一章1、压水型反应堆由哪几大部分组成?反应堆由堆芯、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四部分组成。
核电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第一章核电安全概述核电作为一种高风险行业,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要求尤为重要。
本教材旨在向核电从业人员传达核电三级安全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开始学习之前,请确保您已熟悉并遵守所有核电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章核电安全管理体系2.1 核电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核电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核电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核电站运行的安全稳定。
核电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政策、安全责任、安全规程和安全培训等方面。
2.2 核电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核电安全管理体系的要素包括目标设定、组织架构、工作程序、资源配置、安全分析和持续改进等。
第三章核电辐射防护3.1 核电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辐射,因此辐射防护是核电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间、距离和屏蔽。
3.2 辐射剂量的评估和监测核电从业人员需要了解辐射剂量的评估和监测方法,掌握如何正确佩戴和使用个人剂量测量器。
3.3 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核电从业人员应熟悉核电站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并能够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和应急设备。
第四章核电事故与事故防治4.1 核电事故的分类和特点核电事故分为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两类。
外部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和恐怖袭击等;内部事件包括燃料泄漏、设备故障等。
4.2 核电事故的应急措施核电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核电站制定的应急措施,及时准确地报告和处置核电事故。
4.3 核电事故的预防和防治核电从业人员应当通过定期检查、设备维护和灾害演练等方式,预防和防治核电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核电安全文化5.1 核电安全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核电安全文化是指核电企业和从业人员共同遵守的一系列安全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习惯。
核电安全文化的形成对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5.2 核电安全文化的培养和提升核电企业应通过教育培训、宣传和奖惩机制等手段,培养和提升核电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
第六章核电应急演练6.1 核电应急演练的目的和意义核电应急演练旨在提高核电从业人员应对核电事故的能力和应急处理的水平,保障核电站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响应和处置。
普通人必须知道的核辐射知识-1 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了核污染水排海。
1放射性半衰期我们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放射性变化的快慢。
所谓半衰期,就是放射性核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2辐射剂量单位1希(Sv)=1000毫希(mSv)1毫希(mSv)=1000微希(μSv)1微希(μSv)=1000纳希(nSv)3日常生活中的辐射核电站周围:辐射剂量约0.01毫希/年乘飞机:辐射剂量约0.01毫希/小时胸部透视:辐射剂量约0.02毫希/次消化道造影:辐射剂量约13.7毫希/次吸烟(每天20支):辐射剂量约1毫希/年4辐射剂量与人体危害当短时间全身外照射辐射剂量不足250毫希时,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会有临床上的表现;当辐射剂量为250~1000毫希时,血液中白细胞减少,可能出现结膜炎,但身体功能不会变化;当辐射剂量为1000~2000毫希时,身体可能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等,血液中淋巴细胞及白细胞减少后恢复缓慢;当辐射剂量为2000~4000毫希时,会在一天之内引起人恶心、腹泻、呕吐,几周之内脱发、食欲缺乏、虚弱及全身不适等症状,可能死亡;当辐射剂量为4000~6000毫希时,会引起人严重不适,2~6周之内死亡率约为50%;当辐射剂量为6000毫希以上,若无适当医护,死亡率为100%。
5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途径核污染物扩散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空气,另一个是水。
⏹气态污染物扩散放射性物质释入大气后,除少数为气体之外,大部分形成气溶胶。
放射性气溶胶在大气中随气流而迁移,或在高空成为雨、雪的凝聚核心,或通过溶解和化学反应与水滴结合,降落到地面,通过吸附、吸收、代谢和转化,可污染陆地和水中的植物和动物,也会由于水的蒸发和风的作用而重新进入大气,形成气溶胶,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
⏹液态污染物扩散核电站液态流出物排入环境中的受纳水体后,随水流而弥散,一部分受重力的影响沉积到底泥中,一部分通过迁移和扩散,在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中蓄积,还有一部分通过灌溉,进入农田和农作物中。
介绍核电的化学基础核电是指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的一种方式。
它是通过核反应堆中的核燃料释放出的能量转化为热能,再经过热能-动能-电能转换,最终产生电能。
核电的化学基础主要涉及到核燃料的选择、核反应的原理以及核反应堆中的化学过程。
核燃料是核反应堆中产生核能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核燃料是铀和钚。
铀是最常见的核燃料,其同位素铀235具有较高的裂变截面,能够产生链式反应。
而钚则是从铀236经过中子俘获而产生的,它的同位素钚239同样具有较高的裂变截面。
选择合适的核燃料可以确保核反应能够持续进行。
核反应的原理是核燃料的裂变或聚变过程。
裂变是指重核裂变成两个或多个轻核的过程,聚变是指轻核聚变成重核的过程。
在核反应堆中,常用的是铀的裂变反应。
核燃料中的铀235吸收中子后变成铀236,随后发生裂变产生大量的能量和两个中子。
这两个中子继续与铀235发生裂变,产生更多的能量和中子,从而形成连锁反应。
核反应堆中的裂变反应是持续进行的,通过控制中子的释放和吸收,可以实现核反应的平衡。
核反应堆中的化学过程主要包括燃料的制备、燃料元件的组装和核反应堆的运行。
核燃料的制备是指将铀或钚提纯并制成合适的形状,以便装入燃料元件中。
燃料元件是核反应堆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由燃料和包裹材料组成,用于控制核反应的过程。
核反应堆的运行需要控制中子的释放和吸收,以维持核反应的平衡状态。
同时,还需要对反应堆进行冷却,以防止过热和熔化。
除了核燃料的选择、核反应的原理和核反应堆的化学过程,核电还涉及到核废料的处理和核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核废料是核反应堆中产生的放射性废料,需要进行妥善处理和处置,以防止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核安全是指核反应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旨在预防核事故的发生。
核电的化学基础涉及到核燃料的选择、核反应的原理以及核反应堆中的化学过程等方面。
了解核电的化学基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核电的发电原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核能的发展和利用。
核医学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核能态的一类(江南博哥)原子称为()。
A.核素B.稳定核素C.放射性核素D.同质异能素E.放射性核素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2.原子核能自发放射出看不见的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作()。
A.核素B.放射性C.紫外光D.超声波E.电磁辐射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3.131I的来源是()。
A.太阳风B.天然提取C.加速器生产D.反应堆生产E.核素发生器生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反应堆是一种用人工方法控制核链式反应的装置,反应堆产生中子,中子轰击稳定性核素,发生核反应,产生放射性核素。
例如,核医学治疗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89Sr、153Sm等是由反应堆生产的。
[单选题]4.碳的元素符号为C,如有8个中子、6个质子的原子核,可表示为()。
A.68CB.86CC.106CD.146CE.148C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原子核的表示方法为AZX。
[单选题]5.放出一个α粒子的衰变是()。
A.α衰变B.β-衰变C.β+衰变D.γ衰变E.电子俘获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核衰变时放出a粒子的衰变称为α衰变。
[单选题]6.外层轨道电子向内层移动时放出的能量传给一个轨道电子,使该电子带着动能离开原子。
该电子被称为()。
A.光电子B.自由电子C.俄歇电子D.康普顿电子E.内转换电子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7.1贝可(Bq)等于每秒的核衰变次数为()。
A.1B.2C.5D.10E.100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没有试题分析[单选题]8.1mCi等于的贝克数为()。
A.3.7×103B.3.7×106C.3.7×107D.3.7×109E.3.7×1010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1mCi=10-3Ci=3.7×107Bq。
【核科普】一代至四代核电技术简介2014-02-20核电观察第一代核电技术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MW的实验性核电厂,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0MW的希平港原型核电厂,这些证明了核能用于发电是可行的,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早期原型堆代表:德累斯顿费米一号(美)Magnox希平港(美)第二代核电技术20世界60年代后期,在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0MW 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可与火电、水电相竞争。
目前世界上商运的400多台核电机组绝大部分是在这段时间建成的,它们称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二代核电堆型代表:PWR (压水堆)VVER (压水堆)BWR (沸水堆)CANDU (重水堆)第三代核电技术20世纪90年代,美国电力研究院出台了“先进轻水堆用户要求”文件,即URD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用一系列定量指标来规范核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随后,欧洲出台的“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厂的要求”,即EUR (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国际上通常把URD 或EUR文件的核电机组称为第三代核电机组。
URD和EUR的主要关注点为:1)进一步降低堆芯融化和放射性向环境释放的风险,使发生严重事故的概率减少到极致,以消除社会公众的顾虑。
2)进一步减少核废物(特别是强放射性和长寿命核废物)的排放量,寻求更加的核废物处理方案,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放射性影响。
3)降低核电厂每单位千瓦的造价,缩短建设周期,提高机组热效率和可利用率,延长寿期,以进一步改善其经济性。
第三代核电堆型代表:AP1000—非能动先进压水堆EPR—欧洲压水堆APR1400—韩国先进压水堆APWR—先进压水堆(日本三菱)ABWR—先进沸水堆(GE)ESBWR—经济简化型沸水堆(GE)第四代核电技术第四代核电技术是指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更加优越,废物量极少,无需厂外应急,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
胯子K 由•咀子核能及相关知识基本概念原子世界上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眩界上一幼掬质祁址由匝f •构成的 任何原子都由带正电 的腹f 栈和凝原F 枝旋转的带负 电的电子构成的・图i 原子模型链式核裂变反应中子撞击原子核引起原子核裂变, 裂变的过程释放岀能量, 同时又产生了新的中子。
新产生的中子 引起新的原子核裂变,裂变反应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同时不断产生能量。
这个过程就是链式核裂变 反应。
二. 核能众所周知,从人类学会利用火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主动利用能源,自那时起,能源的使用已经变成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
在核能被发现和得到利用前,人类所利用的主要能源方式是化学能和水能等。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 初,物理学又得到了一次极大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原子甚至更微观的粒子水平,这 客观上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基础。
1939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发现了元素铀的同位素 235U 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可以发生核裂变并 同时放出能量(见图),很多重核同位素,如 233U,239Pu 等,都能产生核裂变反应。
而核裂变反应放出的 能量比化学反应大的多,这预示了核能利用的前景。
图2 235U裂变反应示意图如图2所示,235U原子核在裂变后生成裂变碎片并同时放出2〜3个中子,如果新产生的中子能够轰击其它的235U原子核并导致新的核裂变,裂变反应就可以不断持续下去,我们将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作链式反应”见图3。
在不断的链式反应下,核能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图3链式反应示意图除了235U等裂变可以放出核能外,氢的同位素,如氚(3H)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聚合成氦(He)原子核,同时放岀能量,这也是核能的一种形式。
我们通常将核裂变反应放岀的核能称为裂变能”而核聚变反应放出的核能称为聚变能”据科学家估计,以目前的能源利用规模,仅海洋中存在的聚变核素就可以供应人类上万年使用,这将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