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源形成原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38.86 KB
- 文档页数:3
集中供热企业能耗分析及节能措施目前我国供热企业运行效率偏低,能耗过大,供热成奉偏高的问题和矛盾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中理论数据和供热系统不匹配,热力设计和供热运行相互脱节,缺乏一套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供热企业现状的具体节能降耗途经和措施等则是问题的关键。
下面我们就具体原因进行分析。
一、能耗高的原因分析1、供热过度的原因:1)由于我国的热费一直按供暖面积收取,导致热用户不关心供热能耗,特别是室内温度超过24℃时开窗放热造成了能源的浪费,热量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只被看成一种福利,这也导致热用户缺乏节能意识;同时现在实行供热投诉机制,温度稍低,比如20-22℃也是满足要求的,但居民投诉不热,没办法只能提高供热温度。
小区的采暖方式比较杂,比如有的小区是普通挂式散热器,有的小区是地暖方式。
也就是所说的节能建筑和非节能建筑。
两者的热量需求是不一样的。
山东大学论文《地热供地板采暖最佳供回水温度的确定》中指出,请看下表2)建筑节能通过实地的测算发现,近期建设的建筑物,其建筑节能标准已经达到了25W/m²,还有很多建筑的能耗水平已经达到了20W/m²,这非常值得一提。
实际测算中还发现,供热供暖的差异的确会影响建筑物实际能耗水平的高低,尽管建筑物的年代不同,会影响到建筑的保温水平,但是这种差异并不大,如果再不考虑管网热损失因素,相比计较而言,集中供热的耗能量更大。
二、供热企业节能措施4、在供热企业内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技的良好风气。
使“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观念在广大热力工作者的头脑中深深扎根,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并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供热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加强节能降耗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并深入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大力开展节能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在水质、炉渣含炭量、失水率、设备开机率、变频设备利用率、无功补偿系数等主要技术指标的管理上,供热企业的技术人员要定期检验、检查,对不达标的技术指标要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利用的研究与发展
张志强;张珊珊;姚海清;刘霞;张文科
【期刊名称】《区域供热》
【年(卷),期】2022()4
【摘要】矿井在关闭或废弃后会蕴藏大量的地热资源,而地热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对其充分利用可有效减少煤炭、化石等燃料的使用,并减少CO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
首先介绍了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形成的原因及该能源的基本特征。
其次,讨论了目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并围绕利用模式中的地热回收系统、供热/制冷系统、储热系统及发电系统进行分析。
随后,描述了国内外利用废弃矿井地热资源的典型案例及特点,并阐明了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最后,基于废弃矿井地热资源的利用,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未来该技术领域的发展动态及研究方向。
废弃矿井地热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该类型地热资源的推广、开发与使用,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以助力双碳目标的贯彻落实。
【总页数】11页(P45-55)
【作者】张志强;张珊珊;姚海清;刘霞;张文科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山东中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
【相关文献】
1.废弃矿井瓦斯抽放与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2.废弃矿井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3.一种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再利用系统研究
4.“双碳”目标下煤矿采空区(废弃矿井)煤层气资源再利用的政策研究
5.关闭/废弃矿井地热能开发利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断裂活动与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分析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其地壳不断发生变动。
断裂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自然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断裂活动紧密相关的是地热资源,其分布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内部构造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断裂活动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热资源分布规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断裂活动形成原因地壳断裂活动主要是因为地球内部热量不均匀分布。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核心的放射性衰变,使地下岩石热膨胀,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
当地壳应力超过岩石抗压强度时,地壳将发生断裂。
因此,断裂活动是地球内部热能和力学能量的释放。
二、断裂活动的分类断裂活动可以分为两类:构造断裂和地震断裂。
1. 构造断裂构造断裂是指地壳中产生的岩石断裂带,其形成与地壳运动有关。
构造断裂主要包括剪切断裂、推覆断裂和共轭断裂等。
剪切断裂是指地壳中岩石沿断层面发生滑动。
推覆断裂是指上覆层岩石相对于下伏层岩石向前方推移。
共轭断裂是指在同一地区形成的两组垂直断裂面。
这些构造断裂在地球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地壳破碎成不同的断块。
2. 地震断裂地震断裂是指地壳中发生的破裂带,造成地震的产生。
地震断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正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石相互远离;逆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石相互靠近;走滑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石沿断裂面相互滑动。
地震断裂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地震的频发与该地区的地壳断裂活动密切相关。
三、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地热资源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产生的可利用资源。
地热资源的分布规律与断裂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1. 断裂带与地热资源丰富区断裂带是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热资源丰富的重要区域。
地壳断裂活动导致地热能释放,使得该地区地热梯度增大,地下温度较高。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主要的构造断裂带之一,也是地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冰岛、新西兰等就位于该带,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2. 断层附近与地热资源富集区断层附近的岩石破碎和热膨胀导致了地热能的集聚。
地热是什么原理
地热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能源。
地球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核心和地壳深部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热利用的原理是通过将地下的热能转换成可利用的能源。
地热能利用的主要方法是地热发电和地热供暖。
地热发电利用地热能将水转化为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下管道将地热能传输到建筑物内部,用于供暖和热水。
在地热发电中,通常会选择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地热温泉区或地球热流较高的地区。
地热发电厂首先要找到地下热水资源,在地下钻井中抽取热水,然后将热水转化为高温蒸汽。
蒸汽通过管道输送到涡轮机组,使涡轮旋转,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
蒸汽在发电过程中会被冷却后变回水,再循环利用。
地热供暖则是通过地下管道传输地热能。
首先需要进行地下钻井,将热能源转换器安装到地下深处。
通过热交换器将地下的热能传输到水或其他传热介质中,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将地热能输送到建筑物内部进行供暖或热水使用。
总的来说,地热利用的原理就是通过利用地球内部的热能来产生能源,从而满足人们的发电和供暖需求。
2024年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前景分析引言地热资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具有巨大的潜力。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开发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和经济挑战。
本文将对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包括行业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前景。
1.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特点干热岩型地热资源是指位于地壳深部的高温岩石体,通过人工方式将岩石体内的热能提取出来用于发电或供热。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具有以下特点:•高温: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温度通常达到200℃以上,远高于浅层地热资源。
•储量大: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大陆板块中,储量丰富。
•持续稳定: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热能储存量稳定,并且可持续利用。
2.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现状目前,全球范围内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商业化应用。
主要原因包括技术难题、高成本以及政策支持的不足等。
技术挑战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干热岩型地热资源位于地下深部,开采难度大,涉及到地质勘探、钻孔、热能提取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
另外,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高。
与浅层地热资源相比,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采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导致开发成本较高。
政策支持也是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地热资源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和扶持政策。
3.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发展趋势尽管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市场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将会得到不断改进。
例如,新的钻探技术、热能转换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开采效率和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减排要求的提高,将使得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地热作为一种零排放的能源形式,将成为未来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丰富储量和稳定性将使其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热岩地热资源热源机制研究现状及其对成因机制研究的启示摘要:干热岩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大力发展干热岩可以帮助中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
成因机制研究是干热岩地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
在干热岩地热资源的形成中,热源是首要的控制因素。
本文对世界干热岩典型示范点的地热地质背景和热源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干热岩常见的热源机制进行了分类总结。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今后我国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方向。
结果表明,花岗岩的放射性生热、附加岩浆热和深部地幔热是干热岩的常见热源,其中附加岩浆热源按成因可进一步分为火山岩浆热源和构造岩浆热源。
本文认为,在今后干热岩成因机制的研究中,应高度重视热源的组成和各热源热量贡献的定量表征。
在此基础上,重点寻找浅层控热构造,建立干热岩地热资源“生热-控热”一体化定量模型。
此外,进一步完善地热热流数据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干热岩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
关键词:干热岩;热源机制;热控结构;成因机制1世界典型干热岩试验场的热源机制1.1花岗岩的放射性热源地壳热流是指地壳岩石中放射性产热元素(铀、钍、钾)衰变产生的热量(王继芳,2015)。
由于酸性岩石中的生热元素一般比基性岩中的生热元素丰富(赵,1995),地壳热流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Artemieva等(2017)基于全球500多个花岗岩类岩石样品的生热率统计结果(图8)指出,全球花岗岩的平均生热率为2.05±1.07μW/m3,分布显示低生热率(< 1~2 μW/m3)主要位于加拿大地盾、坦桑尼亚克拉通和加拿大西部的岩浆弧花岗岩中。
波罗的海地盾、北美克拉通元古代地体、西非太古宙-元古代地体、撒哈拉中部和南非以中等生热率(2 ~ 3 μW/m3)为主,而中欧塔斯曼线沿线、北非(Syrt盆地)和澳大利亚中部以高放射性生热率(> 5 μW/m3)为主。
化工能源化 工 设 计 通 讯Chemical EnergyChemical Engineering Design Communications·149·第47卷第5期2021年5月客观地说,地热是自古以来就存在,在科学技术不够发达的时期,对地热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泡温泉等自然使用方式。
直到20世纪之后,科技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人们才开始将地热应用于发电、供暖等方面。
到了20世纪中后期,随着能源紧张和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世界各国开始挖掘新能源,地热作为可再生性能源,对地热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引起全球关注,中国也紧跟国际脚步,大力开展了地热普查、勘探及开发利用,因此,为地热资源发展拉开了序幕。
1 地热资源简述目前,人们将地热资源简称为地热,以通俗的说法进行解释,地热能就是产生并储藏在地层以下的具有再生特点的热能,通常情况下,地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区域,地球熔岩桨和放射性物质衰变之后,逐渐形成地热能。
据考证,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储量是非常可观的,但是由于分布区域不够集中,所以对地热能的开发有一定难度。
地热能储存在地球内部,天气变化等自然因素不会对地热能开采造成太大影响,地热能与其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相同,属于纯绿色能源,对地热资源的开采,不会受到时间或是季节的限制,只要具备先进的开采技术,随时都可以对地热能进行开发和利用。
就目前而言,地热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能源,世界各国对地热开发利用进行了广泛研究,开发与利用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当前,地热资源已经在多个方面得到有效利用,其中低温地热资源的利用最为普遍,最常见的利用方式就是将低温地热资源用于洗浴、供暖抑或是热力泵等,再者,也可以将之用于地热能发电,随着地热资源开发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与完善,相关人员已经开始攻克在岩浆资源以及干燥岩石中提取地热能的方式方法,这将为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开辟新的途径,使其应用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地热资源与太阳能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能源,关于地热的来源,具有多种不同说法,可以说是比较有争议的,多数人认为地热是地壳中放射性元素在蜕变过程中释放出的热能,同时也有部分人员认为地热是地球进行自转时形成的旋转能,以及重力分异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地球地下岩层岩矿结晶所释放出来的热能,总之,说法各异,各有其理。
地热取暖原理
地热取暖是一种利用地球内部热量来供暖的环保节能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地球深部蕴藏的热能,通过地热泵等设备将地热能转化为供暖和热水的能源。
地热取暖原理包括地热能的来源、传热方式以及地热泵的工作原理等方面。
地热能的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量。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形成时的热量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释放的热量。
地球内部的高温热源使得地热能成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用于供暖和热水生产。
地热能通过地热传导和地热对流两种方式传递到地表。
地热传导是指地热能通过地球内部的岩石层逐渐传递到地表,形成地热梯度。
而地热对流是指地热能通过地下水循环传递到地表,形成地热水文系统。
这两种方式使得地热能得以利用,为地热取暖提供了基础。
地热泵是地热取暖系统中的核心设备。
地热泵通过循环工作原理,利用地下热源和地下冷源的热交换,将地热能转化为供暖和热水的能源。
地热泵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蒸发冷凝循环来实现热能转换,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综合以上内容,地热取暖原理是利用地球内部的热量作为能源,通过地热传导和地热对流方式将地热能传递到地表,再通过地热泵等设备将地热能转化为供暖和热水的能源。
地热取暖技术具有环保节
能、稳定可靠的特点,是未来供暖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地热能源形成原因分析热源条件1活动性断裂带的热传流伊—舒地堑盆地是吉林省地热异常区,盆地边部的西缘、东缘深断裂是该区的构造主体,岩石圈深大断裂穿过地壳深入上地幔,根据有关资料,伊通县大孤山、马鞍山及舒兰市缸窑一带的第三纪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均来自上地幔,其中大孤山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来自地表以下77km,马鞍山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地面以下65km。
以上事实说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切穿地壳而伸入上地幔,属岩石圈断裂确切无疑。
深大活动性断裂构成了深部地幔热源和上部热储层的热力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沟通了新近系地层和上地幔的热力联系,成为盆地的供热导热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
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不断地将挽近时期岩浆侵入活动(地壳重熔作用)产生的余热向上传导,构成传递热量的良好通道,岩浆及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热能将赋存于裂隙及孔隙中地下水加热形成地热田。
2地热田自然增温由地下深部的砂岩及砂砾岩构成的第三系承压水含水层成为了区内的储热层,上部被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覆盖而封存于地下深部,下部的基底为较为坚硬致密的二叠纪花岗岩、凝灰岩等构成了良好的隔水底板,成为沉积盆地型地热田。
根据地热自然增温理论,增温型地热田随着深度的增加,热储温度也会随着升高。
一般情况下深度每增加100m,储热层温度升高2~3℃,本区热储埋深于地下数千米温度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形成地下热水资源。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深层地温梯度值计算公式为:根据区内的万昌ZK1地热孔资料计算的储热层地温梯度见表1。
综上所述,圣德泉开采区乃至整个伊舒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的热源条件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活动性断裂带的热传流,第二是盆地的自然增温,因此可以认为该地区地热资源类型属于断裂构造与盆地自然增温复合型。
地下热水的循环地热流体属于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其循环包括补给、径流、排泄3个方面。
1补给(1)地表水渗漏: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主要接受伊—舒地堑北东方向的松花江深大断裂的江水垂向渗漏补给;南西方向的东辽河深大断裂的河水垂直渗漏补给。
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原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然而,目前地热资源再生效率相对较低,这使得其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性受到了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导致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提高地热资源再生效率。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第二部分将定义并解释地热资源再生效率,并分析常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将详细探讨导致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具体原因,包括技术限制和挑战、经济、政策以及管理层面的问题,以及环境影响与风险管理困难。
第四部分将提出一些方法和途径来改善这一情况,包括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政策与管理改进措施,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指出未来关注的方向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和解释,揭示导致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了解问题所在,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地热能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并推动能源转型进程。
此外,本文还旨在引起对于地热能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视,以促进相关科技创新和政策制定。
2. 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原因2.1 定义地热资源再生效率:地热资源再生效率是指地球深部的热能通过人工手段进行开采和利用后,能够重新积累和恢复的比例。
地热能在自然界中由地壳内部的岩浆、岩石传导或通过水通过地下岩层来转移,因此具有可再生的特点。
2.2 常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问题:首先,成本高是导致地热资源再生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采和利用地热能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进行探明储量、钻探井口以及建设相关设施等工作。
与其他能源相比,这些成本往往较高,阻碍了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
其次,技术限制也严重影响了地热资源再生效率。
目前存在许多技术挑战,例如如何有效传输和存储岩浆产生的高温能源、如何解决由于高温引起的材料腐蚀和机械损坏等问题。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整理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整理据了解,区域地理中国地理部分有很多知识点,例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界线。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整理一、我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分布地区1.风能我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分布于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黑龙江、吉林东部、河北北部、辽东半岛、青藏高原北部。
2.太阳能我国位于北温带和亚热带,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3.地热能地热资源的分布与板块构造、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分布于环太平洋地热带通过的台湾省,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通过的西藏南部和云南、四川西部。
利用率较大的是西藏羊八井地热站。
二、中国海洋资源的概况。
主要海水水产;主要渔场和盐场的分布。
1.概况大陆海岸线世界第四;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海域;跨热带、亚热带、温带;滩涂面积广大,岛礁林立,大陆架广阔。
2.主要渔场、盐场主要渔场有渤海渔场、黄海渔场、东海渔场、南海渔场、舟山渔场(最大的渔场).盐场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地区辽宁、长芦、山东、江苏盐区,受季风气候影响,高温少雨、日照强、多风的时期一致,这里的海岸又多为泥质海岸,海岸平直、坡度平缓、渗透性小,适宜晒盐,海盐生产条件优越。
长江以南盐场较小如海南莺歌海盐场、台湾布袋盐场。
中国地理必背地理分界线意义1.秦岭——淮河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是我国积温4500℃经过地区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我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2.大兴安岭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高考地理重要知识点1.地理位置特征(1)绝对位置::包含具体的经纬度、半球位置、纬度带、热量带。
为什么有些山体上会有奇特的地热现象?
一、地热现象的形成原因
地热现象是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和岩石在地表表现出来的一种自
然现象。
当地壳中的地热能通过地表释放时,就会形成我们所看到的
地热现象。
这种地热现象通常出现在活火山或者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因为这些地方处于地壳活动频繁的地区,地下的岩浆、热水等物质很
容易通过地表表现出来。
1. 地热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能,这些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
高温和压力。
在地球表面,这些热能通过地热现象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喷泉、温泉、地热塘等。
2. 活火山是地热现象的重要体现
活火山是地球地壳中热能释放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地下岩浆受到一定
程度的压力和温度后,就会喷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形成火
山口和岩浆流。
3. 地热现象在地热能利用中的应用
地热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
通过开采地热能,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地热现象的地质意义
地热现象在地质学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地热现象的分布规律、形成机制等,可以进一步了解地球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质科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5. 地热现象的景观价值
地热现象所形成的地貌景观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例如大观湖地热公园、黄龙地热地貌等地方,以其奇特的地热景观和独特的地质地貌吸引着游客的眼球,成为当地的重要旅游资源。
地热温度不达标可能有多种原因,这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系统。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地热温度不达标的常见原因:
1. 地热能源质量不足:地下热源的温度可能低于预期,使得地热系统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
这可能是由于地下热源的温度较低,或者由于地热系统设计时对热源的估算不准确。
2. 系统设计问题:地热系统的设计可能存在问题,如地热井的深度不足、地热循环系统的布局不合理等。
不正确的设计可能导致热量无法有效地传递到建筑物。
3. 地热井的堵塞:地热井内部可能因为泥沙、矿物质或其它杂质而堵塞,降低了地热液体的流通效率,从而影响了热能的传递。
4. 地热系统故障:地热系统的组件,如热泵、循环泵、换热器等,可能存在故障或损坏,导致系统性能下降。
5. 地热系统维护不足:地热系统需要定期的维护和清理,以确保各个组件的正常运行。
如果维护不足,系统可能会逐渐失效。
6. 地下水温度变化:地下水温度可能会因为季节、气候变化或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地热系统的性能。
7. 系统调控问题:地热系统的控制系统可能存在问题,导致无法
有效地调整系统运行参数以适应实际需求。
如果地热系统的温度不达标,建议联系专业的地热系统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维修。
他们可以通过系统分析和测试来确定具体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系统性能。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3.正确分析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重点)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矿产资源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吗?【提示】 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二、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土地资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日趋减少的耕地(2)土地退化①原因⎩⎪⎨⎪⎧农业开垦植被破坏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活动有毒物质排放②表现形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③结果:土地质量下降2.能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1)能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这将造成能源供应紧张。
(2)产生原因 ①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储量有限; ②能源的地理分布与实际消费量不平衡; ③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提示】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第1步探究——分层设问,破解疑难1.如何划分非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提示】 按照自然资源是否能够更新或恢复。
2.如何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非可再生性?【提示】 其再生周期远远长于人类历史;再生速度慢于人类对它的消耗速度。
3.可再生资源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提示】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气候资源等只有利用合理、保护得当,才能够不断更新、循环使用,如果它们的资源环境遭破坏,或者利用速度超过了更新速度,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第2步结论——自我总结,素能培养1.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部分,因此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
(如图)2.自然资源的判断标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1)自然属性:直接从自然界获得。
地热能源形成原因分析
热源条件
1活动性断裂带的热传流
伊—舒地堑盆地是吉林省地热异常区,盆地边部的西缘、东缘深断裂是该区的构造主体,岩石圈深大断裂穿过地壳深入上地幔,根据有关资料,伊通县大孤山、马鞍山及舒兰市缸窑一带的第三纪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均来自上地幔,其中大孤山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来自地表以下77km,马鞍山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地面以下65km。
以上事实说明依兰—伊通断裂带切穿地壳而伸入上地幔,属岩石圈断裂确切无疑。
深大活动性断裂构成了深部地幔热源和上部热储层的热力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沟通了新近系地层和上地幔的热力联系,成为盆地的供热导热通道,为区内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
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带不断地将挽近时期岩浆侵入活动(地壳重熔作用)产生的余热向上传导,构成传递热量的良好通道,岩浆及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热能将赋存于裂隙及孔隙中地下水加热形成地热田。
2地热田自然增温
由地下深部的砂岩及砂砾岩构成的第三系承压水含水层成为了区内的储热层,上部被巨厚的新生代沉积物覆盖而封存于地下深部,下部的基底为较为坚硬致密的二叠纪花岗岩、凝灰岩等构成了良好的隔水底板,成为沉积盆地型地热田。
根据地热自然增温理论,增温型地热田随着深度的增加,热储温度也会随着升高。
一般情况下深度每增加100m,储热层温度升高2~3℃,本区热储埋深于地下数千米温度自然也会大幅度提高,形成地下热水资源。
沉积盆地型地热田深层地温梯度值计算公式为:根据区内的万昌ZK1地热孔资料计算的储热层地温梯度见表1。
综上所述,圣德泉开采区乃
至整个伊舒断陷盆地地热资源的热源条件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活动
性断裂带的热传流,第二是盆地的自然增温,因此可以认为该地区地
热资源类型属于断裂构造与盆地自然增温复合型。
地下热水的循环
地热流体属于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承压水,其循环包括补给、径流、排
泄3个方面。
1补给
(1)地表水渗漏: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主要接受伊—舒地堑北东
方向的松花江深大断裂的江水垂向渗漏补给;南西方向的东辽河深大
断裂的河水垂直渗漏补给。
(2)大气降水:大气降水落地后转化成地表径流,其中部分地表径
流会沿着伊—舒地堑北西边界上的依兰—伊通断裂和地堑南东边界上
岔路河断裂的构造裂隙下渗补给。
(3)上部越流:还会接受热储层上部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及
承压水、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的少量越流下渗补给。
综上所述,伊—舒地堑盆地中的地热流体的补给以地表水渗漏补给为主,次为大气降水补给,越流补给微弱。
(4)同位素化学与地热流体补给分析:根据伊—舒地堑盆地内的桦
皮场地热资料,稳定同位素氘和18O,放射性同位素氚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调查区大气降水δD值为-54.3‰、δ18O值为-5.4‰、T值为
16.21TU;地表水δD值为-76.8‰、δ18O值为-9.0‰、T值为
17.31TU;常温地下水δD值为-84.0‰、δ18O值为-11.5‰、T值为
9.58TU;地热流体δD值为-74.9‰、δ18O值为-10.1‰、T值为
2.45TU。
自表2可以看出,地下水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是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无论是地下热水还是常温地下水均来自于地表水和大气降水
的双向补给,比较而言地表水的补给相对较大气降水多一些,这与盆
地北部的第二松花江及南部的东辽河等地表水沿断裂带渗漏补给地下
热水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伊—舒盆地的地下热水的补给以地表水
垂直渗漏为主,次为大气降水补给。
自上表还可以看出地下热水和常
温地下水同位素含量比较,常温地下水高些,说明常温地下水埋藏浅,易于得到补给。
2径流
就目前资料及地质环境分析,自然状态下伊—舒地堑盆地内的地热流
体会沿水平方向自盆地周边向中部汇聚,同时也会不断向地下深部渗漏,但是地下径流速度缓慢。
局部开采条件下,会出现周边地下水向
开采区径流,形成小范围暂时性开采型的小幅度水位下降区域,停采
后地下水位将自动回复。
3排泄
伊—舒盆地内的地热流体主要以人工开采方式排泄,如区内的桦皮场、大绥河(圣德泉)、万昌、双阳、伊通等地,均已开凿地下热水井,
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用于供暖、洗浴、种养殖等。
结论
(1)伊—舒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属于断裂构造与盆地自然增温复合型;
(2)伊—舒盆地内地热井单井涌水量约500~1000m3/d,水温59~62℃,属于低温地下热水;
(3)储热层由第三系砂岩、砂岩、砂砾岩构成,地热田埋藏深度为950~2000m,一般厚度200~300m;
(4)伊—舒地堑盆地中的地热流体的补给以地表水渗漏补给为主,
次为大气降水补给,越流补给微弱。
自然状态下地下径流缓慢,目前
以人工开采方式为主要排泄途径。
地热能源形成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