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数研究双变量恒成立问题 教案-2022届高三数学二轮复习微专题复习
- 格式:docx
- 大小:337.52 KB
- 文档页数:9
导数二轮复习微专题
利用导数研究双变量恒成立问题
作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导数在数学教学体系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导数内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命题热点。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导数能够与函数、不等式、解析几何等串联起来,所以,将传统内容与导数内容相结合,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问题成为趋势。这样的命题思路不仅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基础功底,强化能力考察力度,同时也能使试题具有更为广泛的实践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导数的重要性,强化学生运用导数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
一、2022年高考命题的要求
2022高考命题优化情境设计,增强试题开放性、灵活性,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并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
二、2022年高考命题的十项原则
1. 方向明确,立意鲜明,情景新颖,贴近实际。
2. 考查基础,变换情景,设问科学,注重创新。
3. 入易出难,路多口小,层层设卡,步步有难。
4.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考查思维,体现能力。
5. 体现国情,公平公正,以生考熟,直击软肋。
6. 起点很高,高屋建瓴,落点较低,回归体系。
7. 重点必考,主干多考,次点轮考,补点选考。
8. 共性好考,个性难考,试题开放,探究创新。
9. 小口切入,深入挖掘,小中见大,思维穿透
10. 掌握理论,学以致用,学科价值,重在应用。
三、部分高考压轴题函数模型 年份 函数模型 考查内容及思想方法
2013Ⅱ理 )ln()(mxexfx 证明不等式
2014Ⅱ理 xbexaexfxx1ln)(
证明不等式
2015Ⅱ理 2()mxfxexmx 双变量恒成立问题
2016Ⅱ理 2)1()2()(xaexxfx 零点求参,双变量问题,极值点偏移问题
2017Ⅱ理 xeaaexfxx)2()(2 讨论单调性 零点求参
2017Ⅱ理 )ln()(xaaxxxf 证明极值范围
2018Ⅱ理 xaxxxfln1)( 证明双变量不等式
2018Ⅱ理 2)(axexfx 证明不等式,零点
2019Ⅰ理 ()sinln(1)fxxx 证明函数零点个数
2019Ⅱ理 11lnxfxxx 证明零点个数,证明切线相等
2019Ⅱ 理 32()2fxxaxb 利用最值求参数
2020Ⅱ理 121)(32xxaxexfx 单调性,恒成立求参
2020Ⅱ 理 xxxf2sinsin)(2 .33()8fx 最值,证明不等式
2020 Ⅱ 理 3()fxxbxc 切线,零点的范围
2021新课标Ⅱ 𝑓(𝑥)=𝑥(1−1𝑛𝑥) 双变量恒成立问题,极值点偏移问题
思考1:基本元素 ,ln,,ln,xxxexexx多项式函数
思考2:基本问题和应对策略
1.切线问题:注意两类切线问题。
2.含参讨论:关键是临界点的确定。
3.数形结合:利用导数做未知函数图像要注意四部曲。
4.双变量问题 : 将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
5.极值点偏移:利用分析法构造对称函数,借助单调性研究。
6.函数同构:注意函数类型及形式。 7.放缩问题:重点指对函数、三角函数的切线放缩。
8.找点卡根:借助极限思想分析,内置函数放缩法。
9.恒成立问题:端点效应,端点找点变元定参法。
思考3体现了哪些核心素养?
(一)利用直观想象探寻解题思路
(二)利用逻辑推理揭秘问题本质
(三)利用数学运算简化解题过程
四、本专题复习的意义:主要考查导数的运算、不等式证明、运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和方法.考查函数思想和化归与转化思想.考查抽象概括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专题“利用导数研究双变量恒成立问题”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设计
1.教学背景
新高考形式下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理解准,速度快,方法多,思维强,才能拿下高分。因此在平常的复习备考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方法,吃透本质,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转化化归能力,突出逻辑推理,数学抽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2.教学内容解析
本课是高三二轮导数章节复习之后对重点内容设置的微专题复习课,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而是要把握重点、聚焦难点、力求突破难点.在问题的逐级递进中,让学生逐渐领悟解决该类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方法,从而让学生活用知识,升华思想,提高能力.通过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识别题目的类型、联想方法,在不同的复合情境中抓住题目的本质,寻找解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根据教学内容,微专题计划两课时完成.
3.学生学情分析 此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三物理方向平行班的学生.学生此时刚好复习完了函数部分的所有知识点,会画简单函数的图象,会通过图象研究、理解函数的性质和所涉及到的基本题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深刻度上还有所欠缺.按照新高考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归类题型,总结方法,注重题与题之间的连通性和变通性,从而在浩如烟海的数学题目中寻找解题的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将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常见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
4.教学目标设置
将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常见的方法
5.教学策略分析
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运用变式探究式教学策略,实现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策略1.一题多变
通过一题多变,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阶梯,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知识,建构同构问题的求解模型,提高学习效率.
策略2.一题多解
引导学生对导数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探求不同的解决方法,训练思维的多向性,实现对数形结合法、复合函数性质解题方法的整理归纳.注重不同方法的对照、对比和优选,通过对多种解法的探究和呈现,更好的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策略3.多题归一
引导学生将探究所得的方法应用到同类问题的求解中,让学生学会识别题目的类型、联想方法、选择思路,在不同的复合情境中抓住题目的本质,寻找解题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做到抽丝剥茧,柳暗花明.
6.教学流程
经典再现
引出课题 师生互动
研究课题 例题讲解
吃透本质 回归梳理
提炼升华 课后训练
巩固加深 讲高考 明方向 现经典
1(2021全国新高考Ⅱ卷)已知函数𝑓(𝑥)=𝑥(1−1𝑛𝑥)
(2)设𝑎,𝑏为两个不相等的正数且𝑏𝑙𝑛𝑎−𝑎𝑙𝑛𝑏=𝑎−𝑏,证明:2<1𝑎+1𝑏<𝑒
2.①(2020全国卷Ⅰ)若242log42logabab,则()
A.2ab B.2ab C.2ab D.2ab
②(2020全国卷Ⅱ)若2233xyxy,则()
A.ln(1)0yx B.ln(1)0yx
C.ln||0xy D.ln||0xy
3、【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理数】已知函数1()lnfxxaxx.
(1)讨论()fx的单调性;
(2)若()fx存在两个极值点12,xx,证明:12122fxfxaxx.
4.(2016高考数学课标Ⅰ卷理科)已知函数2()(2)(1)xfxxeax有两个零点.
(I)求a的取值范围;(II)设12,xx是()fx的两个零点,证明:122xx.
5.(2015高考数学新课标2理科)设函数2()mxfxexmx.
(Ⅰ)证明:()fx在(,0)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
(Ⅱ)若对于任意12,[1,1]xx,都有12()()1fxfxe,求m的取值范围.
讲典例 寻解法 备高考
角度一:同构法转单变量
例1.①(2022届江苏省苏南三校高三2月阶段调研)若存在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x,y,使得ee0yxmyx成立,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A.1m B.1m
C.1m D.1m
②(2022届安徽省芜湖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设实数1,xyR,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若elneeyyxxy,则( )
A.elneyx B.elneyx C.eeyx D.eeyx 变式1:已知函数1lnfxkxx,其中k为非零实数.
(2)当4k时,在函数2'2gxfxxx的图象上任取两个不同的点11,Mxy、22,Nxy.若当120xxt时,总有不等式12124gxgxxx成立,求正实数t的取值范围:
角度二:利用方程消元+齐次化转单变量
例2.(2022年武汉市江岸区1月调研考试)
已知函数𝑓(𝑥)=𝑥∙𝑙𝑛𝑥−𝑎𝑥3−𝑥,𝑎𝜖𝑅(2)若𝑥1,𝑥2(𝑥1<𝑥2)是𝑓(𝑥)的两个不同极值点,证明:3𝑙𝑛𝑥1+𝑙𝑛𝑥2>1
变式2:(2022金太阳湖北2月联考)已知函数()3lnfxxax
(2)设1212,()()'()()xxxxfxfxfx是的两个零点,是的导函数.
判断123)'(4xxf的正负并加以证明
变式3:已知函数.
若函数恰有两个极值点,且,求的最大值.
角度三: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转单变量
例3.(2022湖北高三上学期10校联考)
已知函数𝑓(𝑥)=2𝑙𝑛𝑥,,𝑔(𝑥)=12𝑎𝑥2−2𝑥(𝑎)
(2)设函数ℎ(𝑥)=𝑓(𝑥)+𝑔(𝑥)−(𝑎+2)𝑥+3
(i)证明:函数h(x)有两个极值点𝑥1,𝑥2;
(ii)对(i)中的两个极值点𝑥1,𝑥2,若ℎ(𝑥1)+ℎ(𝑥2)≤−𝑎−3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ln1xfxaexaR()fx1212,xxxx122ln3xx21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