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16
比较文学课件整理比较文学是什么?1.案例解读案例一:狄更斯与老舍的讽刺幽默题材选择;结构设计;人物塑造案例二:中西复仇作品研究西方复仇作品对文明的反思中国复仇作品对“善恶有报”的宣扬2.当今文学研究的“不速之客”-比较文学比较文学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研究的关系;比较文学研究与国别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区别;比较文学是传统文学学科的补充和发展,并将认识“自我”和认识“他者”的文学文化结合探讨的新兴学科。
4. 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一种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
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三、比较文学发生论1.比较文学的诞生背景世界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2、西方文学的比较文学因子西方古代文学的基质:希腊、罗马文学中存在的多种文学、文化影响的事实二希文学对后世西方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文艺复兴欧洲各国文学的影响关系中西方文学文化之间的影响的可能性西方对中国的想象,影响的事实3、中国文学中的比较文学因子中国文学的繁荣与周边地区文学的关系A、中国与印度文化之关系;B、中国与中东文明的关系;C、中国对周边地区文学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向西方学习的意义4.比较文学产生的必然性文学研究的必然进程;整体思维的必然要求;共同文心与诗心寻找的必然要求;四、比较文学精神——“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之道一、影响研究经典案例解读案例一:果戈理与鲁迅之《狂人日记》文体影响;人物影响;艺术风格影响案例二:易卜生《玩偶之家》与中国;案例三:《雷雨》的希腊悲剧血统二、影响研究的内涵1.影响的具体内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队另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不同国家具体作家的相互影响2. 影响的方式直接影响;间接影响3、影响的过程经过路线起点——————————————-------------------------------终点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流传学媒介学渊源学三、影响过程详解1. 放送→流传学(誉舆学):追寻放送者的脚步流传学概念界定-流传学范畴中国文学在外国-外国文学在中国-外国文学在外国2.接受→渊源学:回溯接受者本质渊源学概念界定渊源类型;笔述渊源;口传渊源;印象渊源;集体渊源3.途径→媒介学:传递影响的使者媒介学概念界定;媒介学形式;个人媒介;团体媒介;文字媒介四、影响研究(法国学派)的特点提倡“影响研究”方法;崇尚实证,重视考据;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将比较文学限于纯文学范围;地域上则局限与欧洲,特别是西欧之间。
二、比较文学的诞生(一)杂志: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学报》;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究》理论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讲座;比较文学的诞生(二)1871年,意大利的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年,法国的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比较文学讲座。
学位论文与工具书。
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1895年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此前,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比较文学的称谓。
1886年,波斯奈特以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名出版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比较文学的开拓:美国学派。
1958年9月,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教堂山会议”),耶鲁大学的雷纳·韦勒克以论文《比较文学》尖锐批评法国学派,提出“必须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即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个美学中心问题”。
在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架构下,美国学派建立起了一套学科理论,这套理论以“比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比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文类学”等领域。
当前发展趋势。
三股潮流:A 理论大潮B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C “文化研究”潮。
“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死亡”;“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过时”四、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跨越性、可比性、文学性。
三种文学关系: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五、比较文学体系划分:影响研究: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平行研究:文类学、主题学、比较诗学、形象学、阐发研究、接受研究六、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影响研究:历史的实证的方法;平行研究:审美的批评的方法;中国学者提出“阐发研究”:“异同比较法”、“文化模子寻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