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81.61 KB
- 文档页数:9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实例。
(3)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和实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3.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案例资料、实验器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报告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定义,阐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4. 知识拓展: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形态、生理、行为等。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6. 实验观察:安排学生进行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验,如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迁徙等。
7.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内容6.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实例分析6.1 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通过形态适应环境6.2 分析生物如何通过生理机制适应环境6.3 探讨生物如何通过行为方式适应环境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7.1 解释生物如何通过生态关系影响环境7.2 探讨生物如何通过生命活动影响环境八、教学过程8. 案例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具体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案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极地动物等。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和机制。
2.掌握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
3.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其意义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环境适应概述–环境因素与生物适应–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2.环境适应的方式–行为适应–生理适应–遗传适应3.环境适应与进化–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适应性辐射和适应性进化4.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种群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授课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学时安排:共计4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四、教学准备•讲师准备:教学PPT、教案、案例分析材料•学生准备:笔记本、课前预习材料五、教学过程第一学时:环境适应概述1.引入: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念和意义。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方式和响应机制。
4.小结:总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概念和机制。
第二学时:环境适应的方式1.引入:回顾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概念,引出环境适应的不同方式。
2.讲解:生物的行为适应方式,包括迁徙、寻找适宜环境等。
3.讲解:生物的生理适应方式,包括代谢调节、形态调节等。
4.讲解:生物的遗传适应方式,包括突变、遗传多样性等。
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方式。
6.小结:总结不同的环境适应方式及其特点。
第三学时:环境适应与进化1.引入:探讨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2.讲解:环境对生物进化的选择压力和适应性辐射现象。
3.讨论:环境适应与物种适应性进化的关系。
4.案例分析:通过多个物种的适应性辐射案例分析,探讨进化的机制。
5.小结:总结环境适应与进化的关系。
第四学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引入: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现象。
2.讲解:种群对环境的影响,包括种群数量、资源利用等。
3.讲解: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
4.讨论:探讨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否合理,可能带来的问题。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练习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4)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生物教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和方式;•掌握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分析并评价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和方式(20分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定义和意义;•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方式:生理适应、行为适应和进化适应;•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机制:基因变异、遗传选择和进化驱动力。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5分钟)•生物对环境的正向影响:生物多样性维护、物种适应性进化、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生物对环境的负向影响:生物入侵、生态灾害、资源利用压力等;•生物对环境的人类管理和保护策略。
教学方法•概念讲解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互动教学方式;•教师讲解与学生研讨相结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学评价•平时作业:完成相关阅读和课堂讨论;•课堂测验: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估;•小组演讲:就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重要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讲解。
教学资源•教材:《生物学教材》;•PPT课件:介绍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基本概念和案例;•案例分析材料:准备与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相关的案例和文章;•讨论问题:提供与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相关的讨论问题;•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查找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
教学延伸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深入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原理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物种适应性进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科学的生物保护和管理策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它们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力目标:(1)学会使用干湿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三、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四、教学过程:1. 组织教学2. 上节主要内容复习巩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哪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3.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
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
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
一天,长颈鹿们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地上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
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吃不到树叶。
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从而被淘汰。
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
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 让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出示目标)5、新授: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师:请大家看教材第22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态学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蚯蚓对环境的作用”这种实验,了解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8分钟)导语:(展示蜣螂的图片)这种小昆虫是什么?中国的屎壳郎已经引入到了澳大利亚,帮助处理草原上的动物粪便。
观看《屎壳郎出国记》,并思考:牛、屎壳郎各自对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环节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2分钟)(一)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体验植物能增加大气的湿度用干燥的透明塑料袋罩住滴水观音的叶子,放在光下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内壁有什么现象?水珠从哪里来?在探究蚯蚓对环境的影响实验中,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3、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沙与土的分界线是否明显?蚯蚓能在黑暗的土壤里生活,使土壤疏松的同时,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种现象表明蚯蚓既能环境,也能环境。
4、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5、实验完毕后,你准备怎样处理这些蚯蚓?环节三、拓展运用,总结提升(15分钟)1、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环节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10分钟)1.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草原上动物或以穴居为主,或长于奔跑,而森林中动物则以树栖为主或善于攀援,而水中的动物则以游泳见长,这些都表明生物对环境具有()性,且该特征具有()性。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第一课时)执教者:郑丽丽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2、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3、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意识到生命之美,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从而培养学生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那么,你知道生活中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教师播放变色龙捕猎的视频。
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记录变色龙有哪些特点适于丛林生活?二、提出问题,了解新知:1、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荒漠中的骆驼、荒漠中的骆驼刺、寒海中的海豹和山峰上的旗形树,它们分别是对什么的适应?3、你能举出课外的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例子吗?三、合作探究,掌握新知:(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学生观察教材的六幅图片,思考:它们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上与环境间有哪些联系?2 、小组讨论。
3 、全班交流,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4 、继续讨论: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5、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适应环境的各种方式和方法。
四、小游戏:动物躲猫猫出示六幅图片,让学生找出藏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生物。
让学生理解生物即使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但有时也会难逃一劫。
让学生体会生物的适应性也具有相对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实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现象和实例。
2.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和生态平衡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教学,以便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教学内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 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b. 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和实例c. 生物适应环境的机理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生物影响环境的概念b. 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和实例c. 生物影响环境的意义和价值3. 生态平衡与生物适应a. 生态平衡的概念b. 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c.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4.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a.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b.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的关系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 实例分析:本节课以某一特定生态系统为例,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讲述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一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5. 课堂提问: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
(2)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阐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1)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的特点。
(2)分析生物对环境影响的实例,并总结其规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与影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观察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不同环境下的生物图片,如沙漠中的仙人掌、极地的企鹅、森林中的猴子等,提问学生:“这些生物为什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它们有哪些特点适应了所在的环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展示仙人掌的图片,讲解其形态结构特点(如叶变成刺,茎肥厚多汁),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帮助仙人掌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
(2)展示北极熊的图片,分析其厚厚的皮毛、脂肪层等特点与寒冷极地环境的适应关系。
(3)举例说明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适应方式,如竹节虫的形态像竹枝,枯叶蝶的外形像枯叶等。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还能举出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2)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是如何形成的?(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4、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通过介绍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如工业污染导致桦尺蛾体色的变化,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可能不再适应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师资格面试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实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初步感知进化与适应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游戏导入:幻灯片出示落叶,其中有一只蝴蝶,谁能最快找出来?这种蝴蝶叫枯叶蝶,善于伪装自己,防止天敌的侵害,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实生物不光适应环境还影响着环境,那么它们是如何去适应并影响着环境的呢?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师出示沙漠的图片,引导学生回答沙漠中环境的特点(缺水)。
展示沙漠中的骆驼和骆驼刺,引导学生分析骆驼和骆驼刺是如何在沙漠当中生存的。
(骆驼通过减少汗液和尿液的量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驼峰内的脂肪在供能时也会产生水;骆驼刺通过减少地上部分的体积来减少水分的散失,通过根系深入地下来更多的吸收水分。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南极的环境,并分析海豹如何适应南极的寒冷环境。
(皮下脂肪很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导入中枯叶蝶的离子,思考还有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变色龙)教师展示莲花的图片和黄山迎客松的图片,学生感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教师展示两个沙土分层明显的烧杯,其中一个烧杯放置蚯蚓另一个烧杯不放置蚯蚓,引导学生思考将烧杯放于暗处一段时间后两个烧杯中的变化。
(放置蚯蚓的烧杯中沙土界限变的模糊)教师展示实验结果,讲解蚯蚓在土中活动可以疏松土壤,吞食土壤再排出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三)巩固提高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说出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
(大树底线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四)小结作业小结: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共同作用造成了如今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作业:测量炎热的中午裸露的地面与树林中的温度和湿度。
(生物科技行业)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第壹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选取事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③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壹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和环境是壹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和环境是壹个整体的观点;④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文字、图片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的和环境难点和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学习过程:壹、复习(壹)导入(用小燕子的歌曲引出上节课的内容——环境影响生物)学生说出“反作用”可是生物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或适应环境,生物尝尝会作用于它生长的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情境引入:(二)讲解1、书本二十壹页中间的俩幅图片,思考壹下“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能够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和透水能力,它的排出物仍能够增加土壤肥力。
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
提问: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要强调退耕仍林和仍草?答:我国西部当下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仍林和仍草的原因。
从07年就有报导,我国近年的土地沙化实现了历史性逆转,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逆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
说明我国已经加大力度来改善环境。
那么老师再问大家壹个问,台风对我们福州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福建沿海的地区都种植了植被,比如老师的家乡东山,就是在福建沿海,我们家那里就种植了很多木麻黄。
沿海地区种植大量植被,就能在壹定程度上减弱台风对内地的破坏。
当下大家知道植被对环境有多大的作用了吧?所以同学们也要保护好身边的植被,为我们国家的绿化作出贡献。
2、提问:除了课本上的这俩个例子以外,同学们仍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答:森林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人类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仍有草原上过度放牧,使草原上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土地沙化等等。
提问:同学们当下到超市里买东西仍有免费的塑料袋供应吗?答:没有。
提问:那有没有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答:这是因为今年的6月1日起我们国家实行了“限塑令”,限制了塑料袋的使用,“限塑令”的使用是为了遏制白色污染,保护环境。
因此,为了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变得更美丽,我们也应该减少使用塑料袋!多使用环保购物袋。
3、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
得出相关结论。
(1)实验这节课我们仍有壹个探究实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提问:首先我们来回顾壹下探究实验的壹般步骤,探究实验的壹般步骤有哪些呢?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提问:那本节课的实验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答: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吗?提问:同样的,对这个问题,你会作出什么假设呢?答: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或者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没有影响。
提问:要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就必须怎样啊?答:做实验。
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昨天已经让几位同学去测量:在同壹个时间内,学校里的裸地、草地和灌丛中的湿度。
具体的实验步骤是:2个同学壹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每个地方选三个地点测量。
当下我们来分析壹下他们测量的结果。
那么当下老师请俩个同学来说说,通过你们测得的数据,你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这是三个小组测得的平均相对湿度,老师再把三个小组的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的平均,得到这张图,这是柱形图,横坐标标出的是三个不同地点,纵坐标表示的是测得的相对湿度,这种表示方式在你们今后数学课的学习中就会学到,我们生物课的很多实验也会用到类似的用数据处理方法。
从这个图中,我们能够见出哪个地方湿度最大?哪个地方湿度最小?答:灌丛的湿度最大,裸地的湿度最小。
提问:那为什么灌丛的湿度最大呢?答:这是因为植物会进行蒸腾作用,从而增加空气湿度。
提问:那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答: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测量的是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为什么仍要测量裸地的湿度呢?老师提示下,我们上节课学习到壹个概念,是什么实验?答:对照实验,这次的实验也是壹个对照实验,测量裸地是为了和草地和灌丛做对照。
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问: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变量的概念,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呢?答:树木的多少。
从今天我们探究的结果见,植物能够增加空气的湿度,所以为了改善我们国家的空气质量,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导入(引用长颈鹿脖子的进化故事)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每壹种生物,都受到周围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首先我们来讲壹讲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当下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9页,阅读壹下资料分析,且小组讨论下下面的问题。
等下我们再壹起分析这四张图片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⑴第壹幅图:提问:我们知道沙漠气候炎热,干燥缺水,可是骆驼却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大家觉得它是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它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够来回答下?答:①骆驼它有高高的驼峰,能够储藏大量的脂肪,当他们又饿又渴的时候,脂肪会慢慢分解,变成它需要的营养和水;②骆驼平时不出汗,只有体温达到46℃才会出汗,而人如果体温达到42℃就会有生命危险;③骆驼平时壹次能喝下100多升的水,可是每天排出的尿不到壹升,以此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即使在沙漠中行走壹个月也不会感觉渴;④骆驼的睫毛很长,这样能够遮挡风沙,有利于它们在荒漠中行走;⑤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骆驼的这些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都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⑵第二张图:提问:观察壹下图中的植物有什么特点?答:根很长很发达。
沙漠地区降雨量少,能生长植物是因为它生活的区域有地下水源,骆驼刺的根长得非常长,比地上部分长得多,地上部分的高度壹般为0.6~1米,而地下部分得长度则达到了20~30米。
因而骆驼刺在荒漠中也能够得到水。
而且荒漠地区风沙大,根系发达的话,植物就不会被风刮走。
骆驼刺不仅地上部分很小,叶也退化成针刺状,这样能够减少水分的蒸腾。
这些都是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⑶第三幅图:大家见壹下第三张图,有同学就奇怪了,我们平时见到的海豹不是这个样子的啊。
其实这张照片是海豹的胸部横切,假如老师是海豹,胸部横切就是这样的(用肢体语言比划下)。
而这张照片就是切完之后从上往下拍到的。
我们知道,在冬天我们要怎么保持体温啊?答:穿厚衣服,棉袄,毛衣,羽绒服。
海豹是哺乳动物,在寒冷的海域生活,要保持体温,是不是也要有件厚衣服呢?大家见图片,海豹有没有“厚衣服”呢?答:有,它的皮下脂肪很厚,能够达到60毫米,从而能够保持体温,达到御寒的效果。
那这样的特征就是动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⑷第四幅图:提问:这是壹棵树,壹棵很普通的树,但为什么长得这么奇怪呢?它跟我们学校的树是不是很不壹样啊?答:这种树是生活在风口处,因为长期受从左向右的风的作用,所以只有顺风面的枝条能继续生长,因此使它见上去像壹面旗帜,所以又叫做旗形树。
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
⑸提问:那这几幅图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2、所以生物不仅受环境的影响,仍有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问:同学们当下联想壹下你们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你们仍能举出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其他例子来吗?学生讨论回答。
举例:当下大家见见老师找的例子。
老虎有锐利的牙齿和尖锐的爪子,鹰有尖锐的喙以及鹰爪,就有利于他们捕食其他动物;仍有图片中的老虎和云豹,他们有着和环境色彩壹致的体色,这有利于他们隐藏,捕食猎物。
大家再见见这张图片,图片中是不是只有树枝呢?图片中仍有壹种动物,那就是尺蠖,同样的尺蠖也能模拟树枝的形状,以此来躲避天敌。
仍有竹节虫,枯叶蝶。
这些都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3、其实除了老师列举出来的,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当下生存的每壹种生物,都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所以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板书: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普遍性)4、学生观见雷鸟换羽毛的图片——冬天没下雪但雷鸟的羽毛为白色引出——生物有适应转为不适应。
这就叫做适应的相对性。
练习环节以多媒体展示技能训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下面我们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做壹道技能训练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22页。
提问:认真观察22页俩幅图中兔和猫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答:兔子的眼睛长在俩侧,猫的眼睛长在正前面。
提问:眼睛的位置和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系吗?答:有。
兔子双眼长在俩侧,视觉的范围大壹些,便于发现周围敌害,能够即使逃避敌害。
猫捕食老鼠,它的双眼长在前方,利于捕食,它们的形态和生活方式有关。
提问:那么这俩张图片,同学们仍能不能发现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答:兔子的耳朵比较长,而且的尾巴很短。
等等。
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很不错,对于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能够课后讨论下,它们的这些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关系。
那么我们当下通过壹个视频来回顾壹下我们本节课的内容。
巩固新知识教师讲解课本P22练习题3。
答:大量饲养山羊,山羊会啃草根,这样就会影响草的生长,破坏草场的植被。
布置作业预习:第四节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