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礼仪
- 格式:doc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14
一.东方国家习俗礼仪1.日本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
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
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表示诚恳、可亲。
初次见面,向对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
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的人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
遇到女宾,女方主动伸手才可以握手。
如果需要谈话,应到休息室或房间交谈。
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烟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烟,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着打扮,平时穿着大方整洁。
在正式场合一般穿礼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
在天气炎热的时候,不随便脱衣服,如果需要脱衣服,要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在一般场合,只穿背心或赤脚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
在日本,“先生”的称呼,只用来称呼教师、医生、年长者、上级或有特殊贡献的人,如果对一般人称“先生”,会让他们感到难堪。
和日本人谈论茶道,是非常受欢迎的。
茶道,是日本人用来修心养性、进行交际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艺,是一种讲究礼仪、陶冶情操的民间习俗。
他们喝茶不直接把茶叶放进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珑的茶壶里。
倒的时候,用一个小过滤网防止茶叶进入杯里。
而且总以半杯为敬,一般不再续茶。
这常使喝惯大杯茶的中国人总觉得难以解渴。
不管家里还是餐馆里,坐位都有等级,一般听从主人的安排就行。
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
赠送礼品时,非常注重阶层或等级,因此不要给他们赠送太昂贵的礼品,以免他们为此而误认为你的身份比他们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费,如果拿不准,就不给。
付小费把钱放在信封里或用纸巾包裹着,日本人认为收现钞是一件很难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欢紫色,认为这是悲伤的色调,最忌绿色,认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图案,认为是妖花;忌“9”、“4”等数字。
赠送礼品的时候,不要赠数字为“9”的礼物,因为日语里“9”的读音和“苦”一样。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传统的礼仪习俗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习俗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庆祝活动、宗教仪式等。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习俗的魅力。
一、日常生活习俗1. 拜年在中国,每年过春节时,人们都会拜年。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意味着表达尊敬之情和祝福之意。
在拜年时,晚辈会向长辈行拜年礼,同时互相道喜,祝福健康和幸福。
这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2. 尊重长辈中国文化非常注重尊重和孝顺长辈。
在中国,尊敬父母、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当年轻人遇到长辈时,通常会行鞠躬礼,以示尊敬之情。
此外,长辈的意见和建议也经常被称为信仰之源。
3. 宴客礼仪在中国,举办宴会是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宴客礼仪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传统习俗,主人要亲自迎接客人,为客人服务,保证客人的满足感。
而客人则应礼貌地接受主人的款待,并表达谢意。
二、结婚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新郎新娘在婚礼当天会先进行传统的迎亲仪式,随后进行敬茶仪式和交杯酒仪式。
这些仪式都有着特定的顺序和规定,代表着新人对彼此的承诺和祝福。
2. 禁忌和习俗中国传统婚礼中有一些禁忌和习俗。
比如新娘在结婚前一晚不能剪指甲,因为在中文中,剪指甲的发音与“分离”的发音相近;同时,新人离开婚礼现场的时候不可回头看,以示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三、节日习俗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于祭扫和纪念祖先。
在此期间,人们前往坟墓,整理墓地,并祭拜自己的祖先。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龙舟比赛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2.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人民对收获和丰收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赵子龙、写对联、战嬴英等等。
此外,中秋节还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团聚有着重要的关联。
四、宗教仪式中国传统礼仪习俗中也包含了一些宗教仪式,例如庙会和神像崇拜。
在中国,庙会是传统的集市,充满了文化、祭祀、娱乐等各种元素。
风俗礼节(精简)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2、元宵节: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认为是为纪念屈原。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七夕。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因在秋季之中的日子,故称中秋。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就是重阳。
9、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晚。
1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11、十二生肖:又称属相。
12、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共八字。
13、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
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14、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15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16、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的牺牲规格不同,天子祭祀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17、顿首:古代的礼拜,为“九拜”之一。
18、稽首:古代的礼拜,为“九拜”之一。
19、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20、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故后世称二十岁为“弱冠”。
21、婚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可结婚,故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22、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前做的准备。
(忌食有辛味臭气的事物,如大蒜等)。
23、六礼:中古代婚礼的六种手续和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2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中华传统礼仪大全一、传统礼仪的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家,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传统礼仪包含了各种仪式、习俗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华传统礼仪。
二、日常生活礼仪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常常以“你好”、“早上好”等问候语向对方示意尊重和关心。
2. 餐桌礼仪:进餐时要注意文雅的用餐姿势和吃饭的顺序,尊重长辈,遵循筷子使用的规范。
3. 拜访礼仪:拜访他人时,要轻轻敲门并主动问好,进入他人家中要注意礼貌和谦和。
三、庆典仪式礼仪1. 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包含了订婚、过大礼、喜宴等环节,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传承。
2. 葬礼仪式:中国葬礼注重尊重逝者,要穿戴得体,行为庄重,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怀念。
3. 开业典礼:开业典礼要进行剪彩、鞭炮等传统仪式,展示出喜庆和祝福。
四、节日习俗礼仪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打年糕等一系列活动和习俗。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节日,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思念和敬意。
3. 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家人团聚,祈福和祭拜月神。
五、社交场合礼仪1. 商务礼仪:商务场合要注意着装得体,言谈举止得体,尊重对方的权威和地位。
2. 宴会礼仪: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礼貌待人,不插话,注意礼仪,示意对宴会主人的感谢和赞赏。
3. 社交礼仪:与朋友和同事社交要懂得尊重私人空间和底线,交谈中避免争吵和过度亲密。
六、礼仪的重要性中华传统礼仪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培养人们的尊重和谦和,增进人际关系的融洽,维护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传统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七、结语中华传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和继承传统礼仪,将其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代,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
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礼仪传统节日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它承载着民族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礼仪。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通过特定的活动和仪式来表达对传统的尊重和向往。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礼仪,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
一、春节的习俗与礼仪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节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人们还准备了一些特殊的食品,如年糕和饺子,以象征团圆和好运。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和互赠红包,这体现了对亲朋好友的问候和祝福。
二、清明节的习俗与礼仪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
这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的一种方式。
此外,人们还会放风筝、踏青、品尝青团等活动,以庆祝大自然的复苏和新生活的开始。
三、端午节的习俗与礼仪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庆祝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抵抗外敌的英雄主义。
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穿五色丝线等,以驱除邪灵和魔障,同时也希望万事如意和身体健康。
四、中秋节的习俗与礼仪中秋节是庆祝丰收和家人团聚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赛月亮蛋等。
同时,人们还会进行一些寓意深远的活动,如祭拜月、赠送千层饼和赏桂花等,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五、元宵节的习俗与礼仪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猜灯谜、观灯展和放天灯等活动。
人们还会吃汤圆,这是象征团圆和家庭和睦的美好寓意。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挂桃花和猜心字谜等,以期寻找爱情和幸福。
通过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礼仪,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更能够感受到人们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爱和重视。
传统节日既是对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尊重,也是社会团结与和谐的象征。
总结起来,传统节日的习俗与礼仪承载了民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每一个习俗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寓意,它们通过特定的活动和仪式,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人礼仪规矩大全
中国人的礼仪规矩是多种多样的,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国人礼仪规矩:
1. 礼貌用语:例如在见面时,用“你好”、“您好”表示问候,道别时用“再见”、“拜拜”表示告别。
2. 尊敬长辈:中国人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习俗。
当与长辈交谈时,要表示敬意和尊重,如称呼
长辈时要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谓。
3. 礼节性问候:中国人在见面时经常会问候对方的身体和家庭状况,如“您身体好吗?”、“您
家人好吗?”等。
4. 餐桌礼仪:进餐时,中国人有一套独特的餐桌礼仪,如不可用筷子指着别人、不可打嗝大声
嚷叫等。
在吃饭前向长辈或老人敬酒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5. 穿着规矩:在特殊场合或宴会中,中国人会穿正式的服装,如西装、礼服等。
而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一般会穿着得体,避免穿得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
6. 礼物赠送:中国人在生活中喜欢互送礼物,送礼时要注意礼品的选择和包装。
同时,打开礼
物后要表示感谢并表达喜爱。
7. 客人礼仪:中国人对客人有着特殊的礼节,如在客人到来时应主动招待客人,并设宴款待等。
8. 礼仪用语:中国人注重客套,常使用一些礼仪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
9. 敬酒礼仪:在宴会或者公共场合,中国人常常以敬酒的方式表达敬意,喝酒时有一定的礼节,如敬酒时要互相碰杯、不可逾越长辈的杯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社交礼仪在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异,以上列举的是一些常见
的礼仪规矩,并不能代表全部。
在与中国人交往时,应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并适应当地的
礼仪规范。
常见的民俗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下面整理了常见的民俗礼仪,供大家参考!常见的民俗礼仪1、五道茶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
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
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
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待人很殷勤。
茶,便是他们常常招待来客的第一道礼节。
广义的茶有多种。
一般来说,益阳七仙湖区有如下五类茶:茶叶(姜丝)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红枣荔枝桂圆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
主人会根据与客人的亲疏关系、往来频度、距离远近、社交场合以及时令季节的不同情况,常把来客分为常客、稀客和贵客三档,不同种类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
但是不管是何种客人来了,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首先得让座,这是最基本的常礼。
常来常往的朋友、邻居或同事称为常客。
常来往的朋友、邻居多时不见,或出远门较长时间才返家登门拜访,称作稀客。
至亲好友、儿女亲家、亲长辈、上司、远道亲戚来访,称作贵客。
常客来了,比较随便,先让座,再敬上一杯茶叶清泡茶或凉茶。
凉茶一般用开水冲泡茶叶,待凉后滤去茶叶倒入茶壶里,随倒随饮。
季节不同饮茶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热天常饮凉茶,冷天饮用开水泡茶较多。
稀客来了,用茶的档次就高一些了。
不用简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叶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茶叶、盐姜加开水冲泡而成的茶称芝麻豆子茶。
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须根,洗尽泥沙,分掰姜趾,刮尽表皮。
按每斤清凉水加明矾一份的比例兑水调匀,再将生姜泡入水中。
半天时间后捞姜出水滤干,之后加适量的食盐腌渍,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拣出,切片拉丝,晒干备用。
也可以将姜盐捞出后,煮沸腌姜的盐水。
待凉后,再把姜泡入,随用随取。
它与炒熟了的黄豆、芝麻放进茶杯,另加茶叶、姜丝,用沸水冲泡即成为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了。
其特点是:色泽淡黄,兼与辣味,生津开胃,驱寒补暖,提神补气,扶正祛邪,别有风味。
细数春节民间习俗和民俗活动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的开始,或称元旦。
这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故又称元日、元辰、端日。
近代使用公历后,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新年,定为元旦,而称农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
但是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都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底,活动也极其丰富。
(一)迎年迎新年的活动,远在腊八后就筹备了,如买年货、写对联、做年糕等。
无论过节还是喜庆,都祈求富贵平安、亲人团聚。
春节更不例外,外出者纷纷归来,家家户户要吃团圆饭,饮屠苏酒,以示家庭团结,和睦相亲。
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正月初一要把祖先牌位供在正厅,或者挂有象征祖先的“神马”剪纸,摆上供品、蜡烛、香等物。
除在中堂、祠堂祭祖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
近代一般是到亲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以后,根据历书所示吉利方向,点燃灯笼,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摆上供品,迎接喜神。
接着人们向喜神方向走去,遇庙烧香叩拜,祈求一年的吉利。
为喜神设的供品多为甜料——红枣、冬瓜、花生、糖果等。
由于春节是大吉大利的日子,古代地方官又多向皇帝献媚,所谓“灵草嘉禾”就是一例。
民间还有春节插芝麻秆。
过春节要放爆竹。
爆竹有悠久的历史,原来以竹节置火中烧烤而爆出巨响,用于驱鬼避邪。
爆竹种类很多,有单响、双响、三脚炮、二踢脚、多响爆竹、大龙炮、水鸳鸯、老鼠炮、冲天炮等等。
爆竹起源于避邪驱鬼,后来又增加了除旧年、卜来岁等巫术意义,甚至成为祈求平安的象征。
(二)拜年春节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拜年,又称走春、探春。
过去如果主人亲戚朋友多,拜不过来,就由仆人送名片,或送福字,这是上层社会拜年“泛爱不专”的反映。
在拜年时,受拜之人往往给晚辈压岁钱。
民间拜年对上层社会也有一定影响。
在明清时期宫廷内也流行团拜。
《点石斋画报》中的清朝官府新年团拜图就是上述官场活动的记录。
此活动至今仍在民间流行。
(三)节日活动春节并不限于正月初一这一天,其实包括正月里的许多活动。
在湖南、江西交界的万石山地区,初一要到井里打水,沏茶上香,过敬水节。
初二依然拜年,又是出嫁女儿的归宁日,与双亲、兄弟姊妹团聚,叙骨肉之情。
但当天最突出的活动是迎财神。
北京的五显庙曾是当天人们必祀之地。
每家每户粘贴招财进宝画。
有些地方还进行跳灶活动。
晚上家家户户放灯。
初二还是一个有趣的日子,浙江宁波地区又称为财神节,人人要沐浴更衣,在房内供奉关公和财神像,以丰硕供品献之,且喝财神酒。
初三也有不少活动。
杭州地区宅旁有井的人家,早晨拿香烛、素菜供于井栏,并将井上除夕时所封的红纸揭去,名曰“开井”。
台湾居民认为初三为小年,又是“赤狗日”,一般不出门,不请客。
当地民间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结婚日,所以深夜不点灯,在地上撒米、盐,人要早上床,不影响老鼠的喜事。
从表面看来,这是庆祝老鼠娶亲,祈求老鼠子孙繁衍。
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利用老鼠嫁女的巫术,把老鼠送出去,以免老鼠在家为非作歹。
本来老鼠是害人的,平时人们以捕鼠为要事,此时忌鼠则是民间认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防止鼠害。
初四是迎神日。
诸神要下凡,但接神必须在午后。
供品有香、食品、水果,放爆竹,烧神马、天兵,象征请神。
然后诸神骑神马下凡。
初五为“破五”。
破五以后就可以正式炊煮了,人们也可以往外倒垃圾了,民间称“倒残土”。
初五也是撒供品的日子,人们根据天气晴阴判断年内牲畜安全与否。
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商店都祭祀利市仙官,开市大吉,在招幌上挂红布。
初六为送穷日,送穷是重要的节日活动,唐代诗人姚合有一首《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曰:年年到此日,沥洒拜街中。
万户千家看,无人不送穷。
豫西地区正月初五送穷,由家长主持,把自初一堆积的垃圾送往村外,口中要念叨:“穷、穷、穷,你走吧,俺家没钱难打发!”并从麦田中抓几把土,撒到院内,称“迎富贵”。
有的地方还开始清理厕所。
台湾汉族过“清水祖师诞”,该祖师为宋代人。
初七,为人日或人胜节。
初八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
民间信仰认为每人有一个星宿值年,一年的命运,都操在该星之手。
初八群星聚会,因此要拜星君。
晚上点灯、上供,然后散花灯。
湖南、湖北地区视初八为“谷日”。
北京的居民都习惯到白云观参拜星君。
逛庙会时,观花会,购玩具,买节日食品,市场上的糖葫芦是儿童必购的食品。
有些地方还在初八踏青。
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则称初八为敬八仙节。
初九为玉皇诞辰日。
玉帝又名天公、天公祖、昊天上帝、玉皇、元始天尊,为道教的最高神。
所以初九要祭天公,此日讲究和气,不能冒犯天神。
初十,河南为“石头过生日”,必祭拜石头,为孩子认“石父”。
广西岑溪地区则过花灯节。
此外,正月十一,河南宝丰过马街会;十二日,山东惠民过胡集书会;十三日,安徽繁昌过六龙会;十四日,浙江绍兴流行白虎祭;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流行祭祀仓神。
(四)打鬼传说春节期间诸神要回天上述职,此时各种鬼怪就会纷纷出动,行妖作恶,残害百姓。
因此,春节时就有一系列驱鬼、避邪活动,还有不少禁忌。
驱鬼之神是钟馗。
钟馗为古代神话传说人物。
传说唐明皇在梦中见一大鬼捉小鬼,大鬼就是钟馗。
他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托梦,决心灭天下妖怪。
唐明皇醒后,命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于是传播开来。
所以在除夕或春节家家挂钟馗像,以镇诸鬼。
民间还有钟馗嫁妹传说,有的地方打鬼驱邪要进行到月底。
春节还有不少避邪性装饰画,如门神就有多种,其中以文武门神为主。
至今在春节期间还有贴老虎画、凤凰画,或者剪若干纸鸡贴在门、窗、墙上。
上述剪纸,一般都是各种公鸡报晓形象。
民间认为鸡有报晓、避邪作用,也可招财,正如民谚说:“户户贴鸡,人人添官。
”春节也要挂桃符。
后来在挂桃符的基础上,发展为贴对联。
民间也喜欢贴牧牛图,象征天下太平。
山西兴贴观母娘娘,则为了防止地震。
春节有许多禁忌,例如妇女不出门拜年,曰“忌门”;初一妇女不可回娘家;小孩子不准哭闹;老少不可说不吉利的话;左邻右舍不能吵架;不许打破工具、家具;不能请医生;从初一到初四不能动针线、剪刀;不能扫地;元旦不能吃稀粥,等等。
(五)娱乐春节期间既是祭神日,又是一个娱乐活动最多的日子。
古代流行的玩具和游戏很多,如百戏、六博、投壶、猴戏、鱼戏、高跷、弄丸、踢球、木偶戏、打陀螺、骑竹马、老鹰抓小鸡、藏钩戏、杂技、玩纸牌,近代还有投骰子、推牌九、麻将牌、四色牌、掷小谣儿、升官图、卧游山湖、葫芦问等。
春节在少数民族中也极为流行,如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回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水族、仡佬族、仫佬族、瑶族、毛南族、京族、黎族、畲族都过春节,但汉族春节已与各民族习俗结合,每个民族又有自己的春节特点。
综观春节活动,都是辞旧迎新,祈求更美好的生活,包括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世界民风民俗之各地新年风俗【缅甸】庆贺新年伊始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不同,因此也都有自己不同的庆祝元旦的习俗。
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的时间也不同,所以各国“元旦”的日期也不同。
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是世界上最先开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庆祝元旦的国家。
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缅甸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四月中旬的泼水节的最后一天,因此,缅甸人的泼水节和新年已合二为一了。
泼水节通常历时三、四天,在节日的第二天,男女老少都有洗头的习惯,除非当天与生日相克,才改在第三天。
节日期间,无论城乡,人人都身着盛装,互相泼水嬉戏,表示涤旧迎新之意。
有的人用番樱桃花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
更多的人则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龙管喷射。
小孩用水枪向大人进攻,也不会受责骂。
人们被泼得愈多,就愈高兴。
反之,如果在泼水节期间不曾被他人泼水,新的一年将是不吉利的。
每年一次的泼水节,也是青年们在良辰美景中交际的好时机,不少青年人借此良机结成良缘。
缅甸泼水节的来历传说不一。
一种说法是:有一年,缅王在宫中遇到神仙下凡,缅王龙心大悦,命人用香料和清水混合,泼洒在文武百官的身上,表示涤旧除污,迎新接福瑶族成人礼仪式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是瑶族男人成长程中不可少的神圣一课,比娶新嫁女还要隆重。
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神灵的保护,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
没有度戒或度戒没有过关的男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男人,就没有社会地位,得不到姑娘的爱慕,甚至找不到老婆。
年长者如未举办度戒,必须找机会补办,否则就不认是瑶族人。
流传至今,度戒在江城瑶族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度戒比较复杂,准备的时间也就比较长。
男孩长到10岁时父母就请识字先生推算吉利年份来给他度戒,决定度戒年后,父母提前一两年为度戒作准备,并在度戒年内确定度戒的具体时间。
时间确定后又请师父,师父越多越好。
度戒前男孩要蒙被入睡5天,等到度戒仪式时才能出门。
之前师父给男孩读经教授,并设立高桌反得练习度戒仪式上的动作,同时对男孩进行本民族传统道规范的教育,在师父的训导下自觉修身。
度戒的整个仪式繁杂冗长,太阳尚未出来,仪式便已开始。
主师父先替男孩诵经做法事,然后身着红袍的引教师指导男孩穿上其同样的神袍,系红腰带,头戴瑶族的“上元”圣像。
引教师把一条红布条的一端系在自己腰上,把另一端系在男孩的腰上,象征着徒弟象婴儿一样尚未分娩离开母体。
引教师拿着神剑和神咒引领男孩走向度戒场院,路上引教师还拿出早准备好的小钱给挡路人,以求买路放行。
到了天台后,引教师又领着男孩在天台下从左到右转3圈,然后手持树叶神咒首先从正面的梯爬上天台,口中念念有词,下来把男孩领到天台的戒桌,解开系着的红布条,表示婴儿从娘体分娩。
并给男孩讲誓言,拜叩完后将木梯撤掉。
男孩对天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偷盗抢劫,不奸女拐妇,不虐待父母,不陷害好人……发誓完毕,由师傅用一个三角形的印章在男孩手上打上一个红色印记,至此度戒仪式结束。
江城的瑶族度戒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自始自终贯穿着本民族的传统道德和戒律条文训导,并借助这一形式给即将走向社会的男孩子灌输传统道德,使受戒者在人生转折关头受到教育和熏陶,度戒对学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安哥拉的风俗礼仪和禁忌位于非洲西南部的安哥拉,早在中世纪时期境内就已形成数个王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国家,全国人口98%以上属于班图尼格罗的黑色人种,是非洲为数不多不禁食猪肉、不禁饮酒的国家之一,其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非洲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