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创作艺术之我见
- 格式:docx
- 大小:8.90 KB
- 文档页数:3
感悟紫砂,感悟人生
人生就像一把紫砂壶,经过岁月的打磨和陶瓷师的精心雕琢,
才能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紫
砂原石,需要经历各种磨砺和历练,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紫砂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质地和纹理,而人生的独特之处则
在于个体的品质和经历。
每一次挫折和困难都是对人生的一次磨砺,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就像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历数
次烧制和打磨,才能展现出它的完美之处,人生也需要经历各种考
验和磨难,才能显现出个体的真正价值。
紫砂壶的使用需要细心呵护和精心保养,而人生也需要我们用
心去体味和珍惜。
生活中的点滴幸福和快乐就像紫砂壶中的茶汤,
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和慢慢品尝。
同时,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也需要
我们用心去面对和克服,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让
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
每一把紫砂壶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美丽,而每一个人也都有他
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像雕琢紫砂壶一样,
用心去打磨和雕琢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色。
同时,也让
我们学会珍惜和感悟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愿我们在感悟紫砂的同时,也能感悟人生,活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宜兴紫砂壶之我见作者:潘云燕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12期摘要:宜兴紫砂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自闻名国内外以来,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作为宜兴陶器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类别,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其实用功能的内涵也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紫砂壶;宜兴;工艺美术1 历史中步步走来的宜兴紫砂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历代艺匠辈出。
得天独厚的宜兴紫砂泥质地细腻柔韧、渗透性好、可塑性强,紫砂壶一经问世就被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所钟爱。
她端庄典雅、独领风骚,“温如玉,润如珠”的手感效果是任何陶瓷器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当今来研究紫砂的渊源与发展,宜兴以盛产世间独一无二的紫砂陶而闻名。
其原料是一种深藏于岩石中的岩中岩,经风化、粉碎、提炼成紫、红、黄、绿、清自然五色土。
据考证,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诗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嗜好啜茗饮茶,强调饮茶必备紫砂壶、阳羡唐贡茶和金沙寺的金沙泉水,并自制一把提梁式紫砂壶,自烹自吟:“松风竹炉,提壶相呼”。
又相传明代一书童供春藏金沙寺读书,依寺中千年银杏树癭为本,捏制成“树癭壶”而一鸣惊人,世称“供春壶”。
时大彬曾拜供春为师,带有两徒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有“壶家妙手三大”的美誉。
到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陈曼生和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逐步形成独领风骚的紫砂文化。
由于紫砂泥可塑性强,适合手工制作,因此成为历代艺人争先斗奇、工绝技匠、艺拔人文的造型角斗场。
千姿百态的紫砂造型艺术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或文质彬彬(以传统东方艺术造型)或平中见奇(圆不一相,方匪一式的几何体造型)或华而不奢(自然界花、木、虫、草写实形体)。
纵观紫砂壶的艺术造型,其美学风格凝练而庄重、质朴而含蓄。
2 当下的紫砂风当今紫砂文化已成为盛世收藏的热点。
紫砂壶贮茶纳茗,汤不变色、味不涣散、冬可焐手、夏不易馊,有“世间茶具谓之首”美誉。
浅谈紫砂创作艺术的审美特点作者:张小平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9期摘要:紫砂工艺艺术的起源在宋代,成熟和发展的时期是在明清两代。
至今在造型艺术上已日趋完美与丰富。
紫砂艺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不同时代下人们的审美、生活状况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从而引起人的共鸣、深入人心,得以流传下去。
正是无数的紫砂艺人在紫砂的制作技法上不断创新,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从紫砂的造型结构、修饰技法及使用功能方面入手,剖析了紫砂作品创作在艺术性与实用性的道路在不断的探索与发展。
如何让紫砂器具更具审美艺术性成为现代手艺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关键词:紫砂;艺术性;审美一、前言紫砂器具是介于陶与瓷器具之间的陶瓷制品,是陶器的一个特殊种类。
陶泥含有砂性,所制作的器具内外均不施釉,制品经煅烧后,呈现出的主要是紫红色,因此被称为紫砂。
因紫砂原料的可塑性极好,所以紫砂器具的成型工艺有着与其他陶瓷工艺绝然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技法。
在几百年的生产实践中,历代艺人们在技术上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手工制作工艺手法。
器具色泽古朴典雅,造型式样别致又极为丰富,在器具表面常伴镌刻诗画图文作为点缀装饰,从而为器物增添了造型的书卷人文气息,逐惭成为一种高雅气质与浓厚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实用型艺术品。
那对于紫砂工艺创作艺术的审美特点,我们该如何认识和品鉴呢?二、从造型结构看紫砂的器形之美就紫砂造型的几何形态而言,通常可分为圆型器和方型器两个大类。
根据立体几何学的角度来说,圆型器大多是类或近似于球体、圆锥体和圆台体。
方型器一般是近于长方体、正方体、棱柱和棱臺体等。
这些构成元素在艺人独具匠心的造型结构中,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的施技处理,在那些形态各异的造型上会表现出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多姿多彩的审美特征。
在紫砂创作的过程中,一件紫砂器具结构是否严谨得体,造型轮廓是否清秀大方,都要通过各部位十分考究的线条的长短、块面的大小,角度的大小和器体空间的大小,以及嘴、纽、把等细节部位的匀称协调来具体体现和整合统一。
对紫砂陶艺造型创造的探讨【摘要】紫砂陶艺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品,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围绕紫砂陶艺的造型创造展开探讨,首先介绍了传统紫砂陶艺的特点和现代紫砂陶艺的发展与变革。
然后详细分析了紫砂陶艺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创新手法,探讨了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结论部分强调了紫砂陶艺造型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对陶艺发展的启示。
最后展望了未来紫砂陶艺造型的发展趋势,呼吁更多的艺术家和工匠加入这一领域,共同推动紫砂陶艺造型创新,为中国陶艺的繁荣与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紫砂陶艺、造型、创新、审美特征、传统、现代、发展、变革、未来、重要性、启示、趋势、历史背景、地位、影响、探讨、未来发展、手法。
1. 引言1.1 紫砂陶艺的历史背景紫砂陶器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元代时期因官窑技艺的式微和民间陶器弥补官窑的空白,进而形成了独立的地方窑点。
紫砂泥质细腻,氧化性极强,成品坚韧细密而且不沁水,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和使用功能。
在明代中后期,随着紫砂壶的生产和使用逐渐扩大,紫砂陶器开始被普遍接受和喜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制作工艺。
清代乾隆皇帝更是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使紫砂陶艺更加繁荣兴盛。
紫砂陶器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在国际陶艺界享有盛誉,在20世纪初就曾获得世界博览会金奖。
紫砂陶器的特殊材质和独特工艺赋予其独特的韵味和气质,深受人们喜爱。
在中国陶瓷史上,紫砂陶艺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1.2 紫砂陶艺的地位和影响紫砂陶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一直以来都在中国陶瓷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紫砂陶艺以其独特的材料和工艺技法,被誉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紫砂陶艺所反映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念,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紫砂壶更是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浅谈紫砂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紫砂艺术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之一,起源于明代并于清代逐渐发展壮大。
紫砂壶是紫砂艺术的代表作品,其雄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的紫砂壶形制多为圆满、方正、八角等,但在设计方面并不局限于此。
紫砂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和变革,艺人们通过不同的造型,将其演化为各种形态,例如:山水、人物、动物、童话等。
紫砂艺术家的创新思维和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使得紫砂艺术由传统转变为现代。
同时,紫砂艺术在制作技艺方面也有着不少创新。
在传统制造工艺中,紫砂壶大都采用手工制作,并且烧制需要数日甚至更长时间。
但现代工业化制作技术的发展,使编程、设计、雕刻机器等高新技术在紫砂制造中运用得以实现,使得制作速度更快,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紫砂艺术在使用范围方面也得到了创新。
紫砂艺术家们开始将紫砂壶的应用探索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咖啡壶、鱼缸、花瓶等等。
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让紫砂艺术品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能体现出艺术魅力。
而在紫砂艺术的创新发展中,传统元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艺术家们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拓展。
他们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传统的造型、纹饰和工艺融入到现代化的创作中。
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紫砂艺术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是密切的。
传统不仅是紫砂艺术的基础,同时也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力量。
而创新则是紫砂艺术的发展动力,尝试新的技术和设想,将紫砂壶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正是由于这种紫砂艺术的传统和创新的共同影响,让紫砂壶这一古老的制瓷工艺品,不断更新换代,展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紫砂创作艺术之我见
作者:吴丹
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10期
摘要:紫砂陶艺历史悠久,始于宋,盛于明清。
紫砂陶艺之美可从器型之美、神韵之美、气质之美、形态之美四个方面去感受。
本文从追溯紫砂陶艺的历史开始进行阐述,表达了笔者关于紫砂创作的个人见解,进而带领大家一起品味紫砂陶艺之美。
关键词:紫砂;创作;艺术
一、追溯紫砂陶艺的历史
紫砂壶是我国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始于宋,盛于明清,而流传至今。
紫砂起源于宜兴,砂陶刻方式是从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中演变而来。
相传明代一位僧人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
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
抟其细土,加以澄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
紫砂陶在明清朝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制陶艺人们积累前人经验,煅烧技术成熟,色泽光亮,深受到众人喜欢。
在烧制的过程中也对工艺进行了创新,在紫陶创作中加入了书法、篆刻等艺术,使得紫砂陶具有古朴美和典雅美。
以茶具为代表的紫砂陶器具备了强大的成名立。
随着紫砂陶的快速发展及繁荣,到了明朝末年紫砂陶开始远销海外。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古色古香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茶具。
到了清朝时期,大批紫砂陶制品销往东南亚和欧洲,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这与紫砂陶本身所具备能够保持茶的原味与紫砂器型的艺术之美密不可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在侵华战争期间,紫砂陶器的发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严重破坏,砂陶制品销量锐减。
为了推动紫砂文化的发展,更是出现了一批手艺精湛,继往开来的紫砂手工人,他们用扎实的功底,创新的思维等促进紫砂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紫砂陶器再次迎来了春天,为了促进紫砂陶的发展,重振紫砂产业,国家成立了紫砂工艺厂、紫砂工艺研究室、紫砂工艺研究所等,这使得紫砂陶再次迎来了繁盛期。
对紫砂文化备受重视,促进紫砂陶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的紫砂文化大放异彩,享誉海外。
近半个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紫砂艺术品在海外展出,备受海内外各界的珍视,出现了大批紫砂工艺名家,促进了紫砂陶的繁荣发展。
每一件紫砂陶艺品无论是其精湛的工艺还是古朴典雅的造型,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民国初期实业兴国,紫砂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仅体现了一份家国情怀,更蕴含了一份对紫砂文化传承的热枕。
紫砂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了继承、创新和发展,还吸引了一批书画家参与,这更是为紫砂陶的发展融入了文化韵味。
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紫砂陶艺艺术创作
紫砂陶艺造型丰富、制式广博,艺术感极强,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美誉。
紫砂陶艺的艺术之美可从器型之美、神韵之美、气质之美、形态之美四个方面去感受。
紫砂陶艺的器型之美,紫砂壶自身的工艺特性和外在装饰在视觉上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者在艺术效果上的巧妙运用和结合,使得紫砂壶具有了与其他材质不同的特色与美感;紫砂陶艺造型千姿百态,既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创新造型,但是整体来说紫砂壶的造型主要分为光器和花器两大类。
光器是运用几何形体的变化来造型,可分为圆器造型、方器造型两大类。
花器传神,光器刚健。
圆器造型所讲究的是“圆、稳、匀、正”,可用“珠圆玉润”来形容,方器造型讲究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可谓“方中寓圆”。
紫砂器型的各种形体是在方器、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
但是不管哪种器型,在紫砂壶的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讲究造型的变化与统一。
统一是指形态相似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具有呼应,秩序和规律。
变化是形态相异的矛盾对立元素组合在一起,不仅不能显得突兀无序,而应呈现出作品的动感。
紫砂陶艺的神韵之美,与紫砂壶的出现密切相关,紫砂壶伴随着中国茶文化息息相关。
被誉为“器之儒者”,呈现出一种温润质朴的古韵之美,一种能令人心旷神怡的的神韵之美;气质之美是指陶艺所内涵的和谐协调色泽本质的美,紫砂壶不上釉,以泥色示人,壶嘴、壶把、壶身、壶盖线条统一和谐。
整体高雅不落俗,体现出一种质朴的气质之美;形态之美是指紫砂陶艺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等各种姿态之美。
而这四美之中,器型之美占首要,当我们拿到一把紫砂壶,首先观其形,然后品其韵。
紫砂之美,在于质朴自然、古香古韵,紫砂的功能在于透气吸水、不夺茶香,紫砂的根本则在于承接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把我们国人对于历史上许多工艺、建筑、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等艺术形式的向往和追求可以通过紫砂这一载体呈现出来。
[1]
三、结语
紫砂陶艺历史悠久,造型多样,独特的制作工艺让其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以及高雅的艺术魅力,从而丰富着广大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2]。
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不仅体现了紫砂艺人们的匠心独运,同时也体现出了紫砂陶艺强大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紫砂陶艺都以其质朴醇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器型之美深受文人茶客的喜爱,成为世间难得的艺术瑰宝。
紫砂壶之所以这么受人喜爱乃至追捧,主要因其独有的材质、独特的工艺而呈现出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紫砂壶的艺术之美主要来自其器型、神韵、气质和形态之美,为其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之上增添了一抹重彩。
紫砂陶艺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光辉一页,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实用上来说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韵味,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因此,作为一名紫陶陶艺从业者,要不断继承和发展紫砂陶艺,为推动紫砂陶艺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的进行创新,丰富紫砂壶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祥正.论紫砂壶“古韵”的造型艺术和历史传承[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54(04):84.
[2]许康.论紫砂器型中的素雅之美——作品“靜月壶”的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