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实施
- 格式:ppt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31
2024年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聪明的中国人》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我们的祖国》,详细内容为第三节《聪明的中国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我国古代和现代的一些科技成就,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2.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知道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图片、实物展示(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高铁等)。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一位身着汉服的教师扮演古代科学家,向幼儿介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讨论:古代科学家是如何发明这些神奇的东西的?这些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展示课件,介绍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3)教师结合实物展示,让幼儿观察、思考,引导幼儿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1)例题:请幼儿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2)讲解:结合图片,引导幼儿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成就。
(3)随堂练习: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 创新实践(5分钟)(1)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讨论,思考如何用科技改变生活。
(2)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个主题,用画笔、彩泥等学具进行创作。
(1)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新思路。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板书设计1. 古代科技成就: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
3.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便利、进步、创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聪明中国人”为主题,画一幅画。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中的聪明中国人形象。
第四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课题名称: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模式概述(此节内容可作为选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教育活动模式即课程模式;2.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两种基本模式;3.比较两种基本模式的区别,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比较认识过程模式和目标模式的特点教学准备:参考《幼儿园活动教程》等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二节学科课程模式与综合课程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学科课程模式和综合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两种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掌握两种课程模式的组织3.适应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重点/难点:学会组织幼儿园分科课程教学活动和综合主题活动教学准备:参考资料《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园语言、计算、常识、音乐、体育、美术分科教学法》相关资料课题名称:第三节游戏课程模式与活动区课程模式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游戏课程模式和活动区课程模式的含义及特点;2.理解游戏课程模式的目标、组织形式;3.了解活动区的创设和活动区活动的指导。
4.提高学生观察幼儿的能力和教育组织管理能力。
重点/难点:幼儿游戏和活动区活动的组织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去幼儿园见习,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游戏和活动区的相关资料。
课题名称:第四节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的含义;2.理解快乐与发展课程在不同年龄班实施的特点;3.阅读学科期刊杂志,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难点:体会在活动中体现“快乐”和“发展”的目的教学准备:师生课前阅读《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学科期刊杂志,搜集有关的资料。
课题名称:第五节蒙台梭利教育模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和内容;2.理解蒙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蒙氏教具的特色和蒙氏教学法;3.学习蒙台梭利对教育的贡献,以此激励学生热爱幼教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们的祖国真大》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可爱的祖国》第一节《我们的祖国真大》。
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国土的面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通过教学使幼儿了解祖国的辽阔广大,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的国土面积、地理位置,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
2. 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增强地理常识。
3. 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了解我国的国土面积、地理位置,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中国地图、地球仪、地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幼儿观察地图,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地图吗?谁能告诉我我们国家有多大?”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通过地球仪、地形模型等教具,讲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特点。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地图,了解我国从北到南的气候特点。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问:“我们国家有哪些地形地貌?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幼儿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4. 互动环节(5分钟)(1)教师出示画纸、彩笔等学具,引导幼儿绘制中国地图。
(2)幼儿绘制地图,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提问:“我们国家为什么说‘真大’?”六、板书设计1. 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2. 字体规范,用词严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中国地图,标注出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
2. 答案:地图绘制正确,地形地貌标注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具和学具,使幼儿对我国的地大物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了解我国的其他地理知识,如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有哪些?2、幼儿园课程的构成要素有哪些?3、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怎样划分课程类型?4、隐性课程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参考答案1、(1)幼儿园课程的基础性、启蒙性(2)幼儿园课程的全面性、生活性(3)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4)幼儿园课程的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5)幼儿园课程的潜在性2、(1)幼儿园课程目标(2)幼儿园课程内容(3)幼儿园课程实施(4)幼儿园课程评价3、(1)观念层次的课程2)社会层次的课程(3)学校层次的课程(4)教学层次的课程(5)体验层次的课程4、第一是物质空间方面。
第二是组织制度方面。
第三是文化心理方面。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1、目标模式的基本问题有哪些?2、你是如何评价目标模式的?3、你是如何评价过程模式的?4、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取向有哪些?并简要解释。
参考答案1、(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教育计划2、(1)确定对偶然(简要分析)(2)分解对整合(简要分析)(3)外显对内隐(简要分析)3、(1)儿童观(学习者主动参与、探究和建构)(2)教师观(引导者、解释者、咨询者、参考资料提供者、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3)教育观(主张关注教育的内在价值,目标和内容不须预定)(4)知识观(关注知识内在价值,学习知识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是用来进行思维)(5)实用性(对教师素质提出来太高的要求)4、(1)学科中心取向(科目设计、学术性学科设计、广域设计)(2)学习者中心取向(经验主义设计、人本主义设计、开放教室设计)(3)问题中心取向(生活情境设计、核心设计)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1、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是什么?2、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普遍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3、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行为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4、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生成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5、在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中,什么是表现性目标?它的特点是什么?6、制定幼儿围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是什么?7、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两种体系是什么?8、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是什么?9、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是什么?10、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以儿童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是什么?参考答案:1、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我们把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数的分解与组合》,详细内容为《10的分解与组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掌握10的分解和组成,理解数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10的分解和组成,能够熟练地将数字10拆分成两个数字,并能将两个数字组合成10。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勇于尝试、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10的分解与组成的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磁性白板、磁性数字、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幼儿用数字卡片、磁性数字、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数字10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出现的数字,激发幼儿对数字10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磁性白板和数字卡片,展示10的分解和组成,如:10=1+9、10=2+8等,引导幼儿观察并理解其中的规律。
3.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数字卡片,让幼儿动手操作,将10拆分成两个数字,并将两个数字组合成10。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10的分解和组成的规律。
六、板书设计1. 《10的分解与组成》2. 内容:10=1+910=2+810=3+710=4+610=5+5七、作业设计将数字10拆分成两个数字,并记录下来。
将两个数字组合成10,并记录下来。
答案:10=1+910=2+810=3+710=4+610=5+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幼儿掌握了10的分解与组成。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椭圆形》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形状》,主要详细内容为认识椭圆形。
通过实物展示、故事导入、互动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了解椭圆形的特点、生活应用及其与其他形状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椭圆形,并了解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对形状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椭圆形的特点,并能与其他形状进行区分。
重点:培养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提高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椭圆形实物(如鸡蛋、饼干等)、图片、卡片、故事书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椭圆形实物(如鸡蛋、饼干等)进行展示,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形状名称,激发幼儿对椭圆形的兴趣。
2. 故事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关于椭圆形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椭圆形的特点和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展示椭圆形图片,讲解椭圆形的定义及特点,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4. 互动游戏(10分钟)分组进行“找一找、摸一摸”游戏,让幼儿在教具中找出椭圆形物品,并摸一摸感受其形状。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在画纸上用彩笔画出椭圆形,并剪下来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强调椭圆形的特点,并对表现优秀的幼儿给予表扬。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庭中寻找椭圆形物品,并拍照记录。
2. 答案:家长需在照片背面注明椭圆形物品的名称,以便教师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中继续寻找椭圆形物品,并尝试用椭圆形创作画作,提高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互动游戏、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培养幼儿对椭圆形的认知,提高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的各学习领域目录结构: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4)前言 (4)一、儿童健康和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 (4)(一)儿童健康的有关理论 (4)(二)儿童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4)二、幼儿园课程中的健康教育 (4)(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 (4)(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 (4)1.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4)2。
个人卫生习惯 (4)3.环境卫生教育 (5)4.生活方式教育 (5)5.心理卫生教育 (5)6.性教育 (5)7。
安全教育 (5)(三)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5)第二节语言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6)一、幼儿语言和语言教育的有关理论 (6)(一)先天论 (6)(二)行为主义理论 (6)(三)建构主义理论 (6)1.皮亚杰的理论 (6)2。
维果斯基的理论 (6)(四)对幼儿园课程中语言教育的理性思考 (6)二、幼儿园课程中的语言教育 (6)(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6)(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7)1。
词汇 (7)2。
口语表达 (7)3。
讲述与朗诵儿童文学作品 (7)(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第三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8)一、幼儿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和教育实践 (8)(一)数学是一种训练 (8)(二)数学是知识的建构 (8)(三)数学教学 (8)(四)社会交往和数学学习 (8)(五)幼儿园课程中数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8)二、幼儿园课程中的数教育活动 (9)(一)幼儿园数教育的目标 (9)(二)幼儿园数教育的内容 (9)1。
数和数的运算 (9)2。
量和量的比较和自然测量 (9)3.形和数形结合 (9)4.时间和空间 (9)(三)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9)第四节科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10)一、幼儿科学和科学教育的有关理论和教育实践 (10)(一)科学是一个知识系统 (10)(二)科学是一个研究过程 (10)(三)科学教育的建构主义观点 (10)(四)对幼儿园课程中科学教育的理性思考 (10)二、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教育 (10)(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10)(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10)1。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全文2390字)前面我们讲述了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基础,明确了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1.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注重内容的基础性,将经过认真筛选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编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又是发展中的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须的。
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注重使课程内容贴近社会生活,以有益于儿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初步学习一些与自身社会生活相贴近的知识和技能。
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注重课程内容与儿童发展特征相符合,使课程内容能够通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交互作用而被儿童同化,这就是说,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充分顾及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
在选择幼儿园课程内容时,课程内容适合儿童发展特征、贴近社会生活以及顾及基础性这三个方面并不矛盾和相互排斥,只是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设计课程内容选择的问题时,以不同的方式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已。
案例:情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课程开发中的核心环节,本质上是通过实体化的游戏、课程与教学支持幼儿对情感的现象、情感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事实、道理、价值、技能、方法进行传授、体验、指导等。
幼儿园情感课程内容选择切记:紧紧围绕《纲要》《指南》中五大领域内容要求,紧密关注幼儿情绪情感内容、幼儿自尊发展与自我概念建立、情绪情感调适与社会化、幼儿的理智感、美感、道德感这些学前儿童情感教育实体内容。
当然,也包括对幼儿园情感环境创设,一日活动中个别幼儿,幼儿集体存在的情感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情感认知、情感理解、情感表达等内容。
另外,幼儿园还可以专门开发与创编系列学前儿童情感类游戏,或情感类戏剧,因为游戏与戏剧本身就意味着快乐。
或者用情感课程变革幼儿园发展途径来说,游戏与戏剧可能会成为最具创新的内容与路径。
幼儿园小班教案《快乐的夏天》含反思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教材《快乐的生活》第四章《夏天的快乐》,详细内容包括:认识夏天,了解夏天的特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对夏天的感知和喜爱;学习夏天的衣物搭配,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夏天的季节特点,知道夏天的衣物搭配。
2. 培养幼儿对夏天的喜爱,激发他们观察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3. 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简单的衣物搭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夏天的季节特点,学会夏天的衣物搭配。
重点:培养幼儿对夏天的感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夏天衣物图片、夏天的水果图片、夏天景色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组一套夏天衣物图片,每组一张夏天景色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夏天景色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让他们说出夏天的特点。
2. 讲解夏天知识(5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夏天的季节特点,如高温、多雨等。
(2)引导幼儿讨论夏天的衣物搭配,让他们了解夏天的穿着要求。
3. 实践活动(5分钟)(1)组织幼儿进行夏天衣物搭配活动,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并完成任务。
(2)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搭配成果,其他幼儿评价。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夏天衣物搭配的例题,讲解搭配方法,引导幼儿学习。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发放夏天衣物图片,让幼儿独立完成搭配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夏天的特点:高温、多雨2. 夏天衣物搭配:短袖、短裤、裙子、凉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找出家里的夏天衣物,进行搭配,并拍照。
答案:略2.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用画笔描绘出夏天的景色。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了夏天的特点,学会了夏天的衣物搭配,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夏天事物,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尝试夏天的衣物搭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妈妈的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家的温暖》,详细内容为《妈妈的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幼儿对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妈妈的心意,感受母爱的伟大。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的情感,让幼儿学会珍惜和感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妈妈的心意,感受母爱的伟大。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课件、图片、录音机、磁带。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引入主题。
(2)教师播放故事课件,让幼儿观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提问:“故事中,妈妈的心是什么样子的?”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妈妈的心是什么样子的?请用画笔表达出来。
”(2)幼儿动手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珍惜和感恩。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妈妈的心》2. 板书内容:(1)妈妈的心:温暖、无私、伟大(2)幼儿绘画:表达对妈妈的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表达母爱的画,并写一段感谢妈妈的话。
2. 答案示例:(1)绘画:画妈妈抱着自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2)感谢妈妈的话: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对我无私的爱,我会永远珍惜和感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一次“我心中的妈妈”主题活动,让幼儿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2)鼓励幼儿回家后,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