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50PPT
- 格式:pptx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50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2.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维新变革的历史进程。
3.分析中外思想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4.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它们提出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1.外国列强持续侵略和掠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2.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过程时代背景与现实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外部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内部危机,其特点有:•外部列强的瓜分侵略:英、法、德、日、俄等列强相继侵占中国的领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内部危机与社会动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引发了武装起义和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形势极为危急。
思想启蒙与维新变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担负起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重任,思想启蒙和维新变革成为中国的一场历史风潮。
•思想启蒙:包括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立宪派等思想流派,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货币、商业、产业、交通、科技等方面的改革,以此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维新变革:戊戌变法是清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主张政治体制的变革、法制建设的完善、教育、科技、宪政等多方面的改革。
随后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型。
思想碰撞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被引入到西方文明圈中,在中外思想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体现在:•走向和选择:包括维新变革的不同主张,如立宪、革命、文化输出、国粹弘扬等多种具有特点的思想流派和目标。
•借鉴和吸收:海外留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方式,通过引进新思想、先进技术,来推动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高中统编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课时教学案设计③影响: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的理想。
(2)《资政新篇》:提出新的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未能实施。
4.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5.影响: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形成,汉人权力增长,中央权力,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洋务运动1.背景(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①目的:“自强”“”。
②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③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
2.内容举措实施创办近代工业军事工业(官办)创办、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民用企业(官督商办)开办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筹划海防建成了以为代表的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教育开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群众基础突出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未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未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运动无直接影响时代特点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默写过关当场检测【体系构建】6.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产品运往内地时,免收内地税,美国提出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的现行税率纳税。
这两种要求的共同点是()A.日本和美国只加紧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B.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C.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D.列强保障中国的关税收入7.李侃编写的《中国近代史》中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步伐大大加快,俄、英等国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教学目标】运用时空定位,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认识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的民族精神。
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文献、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做的贡献,培养对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不断寻找出路的敬佩之心。
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提高对近代中国由于阶级局限性无法挽救民族危亡的解释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了解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各阶层为国家富强独立所做的牺牲、贡献,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学情分析】初中的历史学习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强调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对历史发展规律形成初步的认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中的历史学习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上,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对知识学习的专题性和结构性有更深入的要求。
微观上,强调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历史意识的培养,要求对历史问题深入开展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认知活动,涵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教授过程】一、太平天国(1851—1864)——探索之农民阶级·天国之梦(改天换地)1.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的分析,对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开拓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五单元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讲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等民族危机的加剧。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联系发展、客观辩证的方法,评价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洋务运动的原因、经过、特点、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加深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理论与实践,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1.重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及甲午战争的影响2.难点:多角度认识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金田起义浮雕;右图是太平军在九江湖口与清军作战图。
大家思考一下,两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中国农民阶级的什么运动?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还有哪些其它阶级的探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太平天国运动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有哪些?自主学习(1)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学设计【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的第2课,本课内容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史实,上承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下启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本课涉及知识点众多,教材简单介绍了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简单过程,勾勒出了1851-1900年间政治发展的基本面貌。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掌握了一定史实。
但初中重点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介绍,学生尚不能以联系、整体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不能更深入地探索问题的本质。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地图,结合提问,引导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重点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理解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意义,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通过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深刻理解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统治阶级认识到民族危机并主动进行实践的艰难性,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所作努力的局限性。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以时间线索掌握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的基本史实、性质和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努力的艰难性和局限性。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内容繁杂,面面俱到必不能在1课时完成,根据课标“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本课通过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挽救危局的对比,认识到到内忧外患局势下变动的必要性,以洋务运动的成效串联列强侵略的加剧,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