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_谢玮
- 格式:pdf
- 大小:26.43 KB
- 文档页数:3
·139·艺术研究摘 要:山西平遥推光漆器髯饰技艺,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漆器四大髯饰技艺之一。
本文通过对平遥推光漆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传统推光漆器通过现代设计的创新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现代创造元素运用到推光漆器中,是时代精神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的组成部分,应适宜现代生活所需。
关键词:平遥推光漆器;现代设计;发展1 平遥推光漆器概述平遥推光漆器是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是山西平遥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
它具有古朴别致的外观,精致细腻的构造,描金彩绘的装饰,光滑的手感,以及防潮耐用的实用性,是传统漆器四大髯饰技艺之一。
明清时期,平遥经济空前发展,晋商文化推动了漆器的发展,并且产生闻名四方的平遥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触感温润、色彩柔和协调,对大漆原料的运用,不同种类髯饰的特色工艺都很有讲究。
2 平遥推光漆器的现状据考证,平遥推光漆器是从唐代开始,元明清的推光漆器为主要现存漆器,清代的推光漆器保存最完整,也最多。
在民国初期设有许多商铺,大部分生产出的漆器出口到日本、法国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为鼓励传承手工艺,平遥推光漆器厂正式成立,并形成了独有的制作技法和艺术理念。
平遥推光漆器厂在1978年后,被外界不同种类的文化形态影响,使得全国的传统手工艺品厂由国营转为私营的模式。
国营的平遥漆器厂也不例外,转为以家庭单位发展起来的手工作坊的传统模式,逐步发展壮大,再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品牌。
现在的平遥推光漆器经历了50多年的规模化生产发展,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
漆器生产的工厂和作坊都是以家庭模式发展起来的,根据政府的规划,基本生产分散在平遥古城的周围村镇,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其品质也参差不齐。
同时,在外国的文化冲击下,平遥推光漆器陷入了逐步下滑的瓶颈期。
1997年出现形势的转机是因为平遥古城成功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172015年1月下半月刊城市旅游规划平遥位于山西省中部,距今2800年的历史,平遥古城以我国唯一一座以整座城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高度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正是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古城孕育传承着各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就是其突出的代表。
一、平遥推光漆器的历史渊源漆器,以天然大漆髹涂于各种胎骨制成的器物上的物品,我国漆文化绵延发展7000余年,平遥漆艺据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956年,我省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汉代五页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据考证即为平遥漆器。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山西漆器生产已成自己的特色,而以平遥漆器最具代表性,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
明清时期,特别是康、雍、乾盛世,也是平遥漆业的全盛期。
清中期到民国初,平遥票号、钱庄的兴旺发达给漆艺制品带来很大的商机,随着平遥旅游业迅猛发展,推光漆器成为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的主导 产品。
2001年平遥县出土的一批漆盘、碗、盒等东汉古墓中的漆器,是平遥古漆器最早的实例。
唐代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驾临山西,曾到交城县玄中寺为皇后祈福许愿,看到寺内雕梁画栋、佛堂供桌、座椅等漆器别致奇巧,闻知是平遥匠人所做,大加赞赏。
随后,贞观十五年,太宗送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就从平遥挑选了30余名雕塑、漆绘工匠作为随从人员一同入藏,该史实足以说明平遥工艺的传承有序。
宋元时期,平遥地处北方,受金、蒙外族入侵,战事不断,平遥漆器业受到极大挫折。
明代,随着平遥商人的崛起,漆器也逐渐发展起来,漆艺制品走入豪商巨贾之家,典型的有平面柜、翘头桌、长条几、桌椅、神龛、插屏等。
清初,平遥漆器艺人研究了用木炭磨漆抛光的推光漆工艺,使平遥漆器技术产生了巨大跨越,形成了漆面光洁明亮、画面金彩迷幻的独特艺术风格。
kaleidoscope 万花筒山西平遥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人多地薄。
因此,平遥人中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很多,在明清时期,平遥成为中国最为富足的县城之一。
一、平遥漆器的源流平遥漆器可考证的制作历史已有三千年,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
1956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汉代五页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据考证即为平遥漆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而唐代经济的繁荣,则使平遥漆器的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说在文成公主入藏时,从平遥选了20多名艺人随同进藏,在那里从事宫殿的修筑和手工艺传授,其中包括多名漆器艺人。
清末民国初年,平遥票号、钱庄的兴旺发达给漆艺制作带来很大的商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平遥漆器的工艺特点平遥漆器之所以被称为推光漆器,是缘于制作的一道独特工序。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与创新薛晓东kaleidoscope 万花筒平遥漆器制作首先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再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透明漆。
木胎车间做出各种胎形后,灰胎车间经过裱布、刮灰、阴干,然后打磨平整待漆。
漆工车间的工序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阴干后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打磨,再进行刷漆,如此反复多则十几遍,少则六七遍,直至平整就可以打磨推光了。
推光,先用粗水砂纸打磨胎面,然后再用细水砂纸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麻油或者豆油、洒上瓦灰反复推光。
推光时需凭眼力、心细、感觉、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推光漆器由此得名。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饰,平遥推光漆器最为显著的工艺我们习惯称之为“描金彩绘”。
其中包括彩绘、彩绘勾金、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堆鼓三色金、三金三彩、沥金、沥银、勾金、罩金、镶嵌等传统技法。
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
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开始以堆鼓罩漆与描金彩绘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面世,后来,还增加了骨石镶嵌、刻灰、雕填等工艺。
艺术研究•168【参考文献】[1] 宋方华.漆器生辉 匠心永传--访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厂[J].科学之友(上半月), 2020,No.654(01):32-33.[2] 王一红.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与开发策略研究[J].工业设计,2018, 149(12):60-61.[作者简介:裴景华(1980--),男,山西晋中人,平遥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高级工艺师,研究方向:漆艺。
]平遥“推光”漆器——瑰宝传承需要匠心精神内容摘要 山西平遥的“推光”漆器与北京的“金漆”、福建的“脱胎”、扬州的“点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漆器,作为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已有数千年历史,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伴随平遥古城声名远扬,“推光”漆器的艺术价值再次被世人发掘,有些精品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美术馆珍藏,同时享誉全球,销往三十多个国家。
“推光”漆器的技法用途广泛,如今种类有上千余种,大至屏风、仿明清家具,小到首饰盒、食盒、银制茶具、餐具酒具等,还有很多文创产品。
漆器外观古朴典雅,绘饰色彩绚丽,刻画的人物、花草、鸟兽、山水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手感细腻滑润,且耐热防潮,经久耐用,但一器制成往往需要数月之久。
关键词 天然大漆;披麻刮灰;髤漆;推光;描金彩绘;镶嵌工艺;犀皮漆工艺;莳绘工艺1 “漆”中学问:百里千刀一两漆提到漆器的匠心工艺要先从“漆”谈起。
推光漆器用的是“天然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
从我国目前出土文物考证,天然漆已有8000年的历史。
我国天然生漆主产区目前主要集中在山西、四川、陕西、河南等地。
因宣传推广不到位的问题,鲜为人知的天然大漆加工的器具受化学漆的冲击特别严重,殊不知,天然漆和我们所熟知的化学漆(汽车漆、钢琴漆、聚酯漆)完全不同,属于纯天然的环保原材料。
天然大漆有耐潮、耐高温、耐酸、耐碱的特点,制作漆器的匠人经常说“百里千刀一两漆”,要走百里路,在漆树上割上千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足已说明漆来之不易。
天然大漆是用人工从漆树上割取下来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漆液内主要含有高分子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等,接触空气后逐步转为褐色,“漆黑一片”中的“漆”形容的就是这种颜色。
天工|2023年第35期[摘 要]平遥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光漆器。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平遥逐渐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而随之一起的就是平遥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了平遥推光漆器的产生、工艺流程、收藏保养方法以及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漆艺;平遥;制作工艺;发展历史[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5-004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成改霞.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传承[J].天工,2023(35):48-50.成改霞 平遥县唐都推光漆器有限公司平遥推光漆器的制作工艺及其传承作者简介:成改霞(1985—),女,汉族,山西平遥人,漆器工艺师三级,研究方向:大漆描金彩绘工艺。
平遥推光漆艺起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是一种工艺性质的高档漆艺。
平遥推光漆器是我国四大名漆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法著称。
一、漆艺技术的产生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
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平遥古城是明清时期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了其所有特征,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画卷。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反映了当时历史原貌,设计布局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展示了中国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变,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在建筑、宗教、商业、民俗、民间艺术上具有丰富且独特的价值。
平遥古城拥有2 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宝库”。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平遥古城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存,数量多、密度高、跨度长,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进步和美学成就。
1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历史和工艺1.1平遥推光漆器的起源我国漆文化绵延发展7000余年,平遥推光漆艺据今约有三千年的历史。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己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开元年间,平遥推光漆器生产己成自己的特色,以描金彩绘工艺独树一帜。
宋、元时期,平遥坐落在北方,金蒙古国入侵战斗,平遥推光漆器业受到巨大的挫折。
到了明朝,平遥商人的崛起,漆器也逐步发展,漆器艺术产品进入商人之家。
清代,平遥推光漆器艺术家将木炭用于推光漆工艺,形成了光洁明亮的绘画艺术风格。
漆器业不断分工明确,罩金、罩漆、堆鼓逐渐步入佳境。
清代中期,民国初,平遥票号,镖局繁荣,也为漆艺术产品带来巨大的商机。
1.2平遥推光漆器中的推光工艺平遥推光漆器是一个手工艺很高的天然工艺品,制作推光漆器的步骤主要是由木胎,灰胎,绘画,镶嵌五步组成。
鬃推光漆器几次后,等待漆干进行研墨,做到漆面平整细腻;之后用手掌蘸生漆,在漆面上用力摩擦;最后在阴暗的房间进行干透处理,同时用油泥将漆盒的内蕴推出。
“推光漆”,不仅是漆器的名字,也是平遥漆器制造程序,它指的是在器物上进行涂漆以及打磨的过程,并用手将漆器推出其固有光泽。
推光漆器表面通常以彩绘,描金等其他技术进行装饰。
彩绘装饰华丽使得漆器拥有简单和优雅的外观,闪光发亮,优良特性,细腻,光滑,耐热,坚固,耐用,使它闻名于世,同时也成为精品漆器。
传统平遥推光漆器制作工具复杂,对制作者的手艺要求高。
1.3平遥推光漆器中的装饰工艺平遥推光漆在制备过程中,经过数代艺人的反复创新,运用多种技法,形成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描金彩绘,工匠用野山猫毛制成笔锋柔软的笔,蘸着带有金的油漆在漆器表面进行绘画装饰。
工匠师傅一般左手用一块条状木板对右手手腕进行支撑,右手流畅绘画线条、一气呵成,保持图案清晰明朗,这正是平遥推光漆器最具特色之处。
堆鼓罩漆,是指在漆器制作过程中,先在漆器表面涂一层漆然后再粘木炭粉,进行逐层的加厚。
在制作过程中主要以天然大漆推光。
kaleidoscope 万花筒山西平遥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人多地薄。
因此,平遥人中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很多,在明清时期,平遥成为中国最为富足的县城之一。
一、平遥漆器的源流平遥漆器可考证的制作历史已有三千年,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遥漆器已具雏形。
1956年,山西大同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汉代五页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据考证即为平遥漆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而唐代经济的繁荣,则使平遥漆器的工艺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据说在文成公主入藏时,从平遥选了20多名艺人随同进藏,在那里从事宫殿的修筑和手工艺传授,其中包括多名漆器艺人。
清末民国初年,平遥票号、钱庄的兴旺发达给漆艺制作带来很大的商机,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平遥漆器的工艺特点平遥漆器之所以被称为推光漆器,是缘于制作的一道独特工序。
平遥推光漆器的传承与创新薛晓东kaleidoscope 万花筒平遥漆器制作首先用特殊配方、技艺及设施炼制大漆,再以大漆和天然桐油炼制透明漆。
木胎车间做出各种胎形后,灰胎车间经过裱布、刮灰、阴干,然后打磨平整待漆。
漆工车间的工序是非常细致和复杂的,在灰胎上每刷一道漆,阴干后都要先用水砂纸蘸水擦拭、打磨,再进行刷漆,如此反复多则十几遍,少则六七遍,直至平整就可以打磨推光了。
推光,先用粗水砂纸打磨胎面,然后再用细水砂纸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麻油或者豆油、洒上瓦灰反复推光。
推光时需凭眼力、心细、感觉、次数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推光漆器由此得名。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饰,平遥推光漆器最为显著的工艺我们习惯称之为“描金彩绘”。
其中包括彩绘、彩绘勾金、平金开黑、堆鼓罩漆、堆鼓三色金、三金三彩、沥金、沥银、勾金、罩金、镶嵌等传统技法。
清朝以前,推光漆器为素底描金,清初开始以金漆为主,中期创出了增厚漆层、推出光泽新工艺。
自此,平遥推光漆器开始以堆鼓罩漆与描金彩绘相结合的独特工艺风格面世,后来,还增加了骨石镶嵌、刻灰、雕填等工艺。
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推出崭新时代去山西古城平遥旅游,在古色古香的明清街上,游览之余很多人会被大大小小的商铺中所陈列展出的一种工艺品吸引,这些令人惊叹不已、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挂屏、座屏、围屏、首饰盒、漆盒、圆盘就是古城平遥特产的推光漆器。
平遥推光漆器是一种完全以纯手工制造的名贵工艺品,因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平遥推光漆器是平遥这个晋商故地除古城之外的另一张名片,长期以来只是摆放在皇亲国戚的宫殿、达官贵人的府邸和晋商大院的深宅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平遥推光漆器也已经随着传统老工艺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群,成为普罗大众都可以随意购买的商品。
“漆”和“艺”漫步平遥古城,在大大小小的推光漆器专营店中,有一间“漆艺博物馆”格外引人瞩目。
步入其间,不仅可以欣赏到琳琅满目、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各式造型的漆器,还可以近距离地观察这些漆器的工艺流程。
6月1日,当记者走进“漆艺博物馆”时,即看到十多位中外游客闲坐在博物馆雅致的庭院里,静静地观看着几位年轻的工匠推制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的整个工艺流程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平遥漆器之所以名贵,就在于“漆”和“艺”。
平遥推光漆器所用的“漆”,是漆树上分泌出来的天然大漆。
这种天然大漆不仅具有化工漆所具有的防潮、防腐等功能,还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强酸强碱、手感温润、绿色环保等独特的优点。
举例而言,现在房屋装修如果用了普通的化工漆,就必须晾上一段时间才可居住,但如果使用的是天然大漆,就不存在晾的问题了。
传统平遥推光漆器的工艺流程至少有30个细分步骤。
大致来说包括:熬漆工序、加工木胎和灰胎工序、刮漆工序、髹漆工序、装饰彩绘工序。
其中,“堆鼓罩漆”工艺、“描金彩绘”工艺、“镶嵌”工艺、“擦色”工艺是平遥推光漆器最具特色的工艺。
辉煌历史推光漆器的手工工艺得益于历史的传承。
中国漆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平遥推光漆器的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平遥推光漆器是山西省平遥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面临着市场萎缩和技艺传承困难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制定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该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和传承。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保护和传承平遥推光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 意义:平遥推光漆器作为山西省的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实施方案,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品,还可以促进当地手工艺人的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实施措施1. 保护传统工艺:建立平遥推光漆器传统工艺保护基地,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整理和记录,培训和传承技艺。
2. 创新设计开发:组织专业设计师团队,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平遥推光漆器的创新设计和开发,推出新产品。
3. 品牌宣传推广:加大对平遥推光漆器的宣传推广力度,参加各类文化展览和手工艺品展销会,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市场拓展销售:开拓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5. 政策支持保障: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扶持,制定相关政策,为平遥推光漆器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实施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1-6月):建立传统工艺保护基地,进行技艺整理和培训,开展创新设计开发工作。
2. 第二阶段(7-12月):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活动,拓展销售渠道,争取政府政策支持。
五、风险与对策1. 风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手工艺品市场需求下降。
2. 对策:加强创新设计和开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预期效果1. 传统工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2. 平遥推光漆器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得到提升,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得到增加。
平遥推光漆器是中国民间工艺品中的四大名漆器之一,以手掌推光和描金彩绘技艺著称,发源于山西中部的平遥县,后来广泛流传于晋北地区。
据《平遥县志》记载,唐开元年间,平遥推光漆器基本形成地方特色,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随着晋商崛起,以及发达的商业经济支持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平遥推光漆器工艺得到长足发展。
清末,平遥城内推光漆器店铺达14家,产品出口英、俄、马来西亚等国。
1958年3月,平遥推光漆器厂成立,从此平遥推光漆器工艺进入黄金发展期,产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销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有影响的出口创汇产品。
20世纪70年代初,平遥推光漆器厂的员工数从成立初的50余人发展到200多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产品销路也扩展至48个国家和地区。
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部都陈列和收藏有平遥推光漆器。
然而,2004年5月底,平遥推光漆器厂破产了,在平遥古城声名日隆,游客渐众,旅游业发展势不可遏的背景下,平遥推光漆器厂的景况却缘何江河日下,穷途末路,沦落到了被迫破产的境地?这样一个企业的存亡,会对整个平遥推光漆器产业产生怎样的影响?然而这一时期个体或私营的推光漆小作坊和店铺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仅从“薰风南来”牌坊到市楼不到200米的街道两旁,专门经营平遥推光漆器的店铺就达11家。
显然,托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之福,平遥推光漆器市场已一派风生水起。
可是现象的背后令人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的平遥推光漆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本文拟从平遥推光漆器潜在的蜕变因素、工业社会与传统推光漆器的冲突来分析21世纪平遥推光漆器的前途。
一、潜在的蜕变因素及蜕变的必然性平遥推光漆器以一种较为单一的制作模式和传承观念,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化发展,因袭了一种固定的工艺制作体系。
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具有极强的传承性与延续性。
它的形成与发展是集体创造积累的结果。
个体有意识的创造往往淹没在这种因袭的固定的作坊式或者师徒传授的体系中。
发展速度缓慢,变化相对十分僵化、滞后。
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发生了变革,平遥推光漆器从表面看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大体上传承了清代的风格和技艺,但从它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的相关性来分析,就可以看到即将迫使它发生蜕变的潜在因素及其必然,现代艺术家也在这种断层之间陷入了深层的矛盾与探索之中。
1、平遥推光漆器的市场日渐缩小平遥推光漆器品类可分为家具类、装饰类和工艺类等。
如漆柜、漆箱、条案、茶几、桌凳;大小屏风、挂屏、漆画;各种盒、盘、碟、瓶以及首饰件等。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工艺价值,推光漆技艺旧时还普遍用于宫廷、庙宇、厅堂、文房的陈设装饰,可以说它提供了大部分社会所需和生活所需,尤其当时宫廷和庞大的官僚机构对高档漆艺品的需求,曾极大地刺激了它的生产,使从事平遥推光漆艺行业的技艺登峰造极。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用品审美的变化,对于外来物品的吸收,一些原有的漆艺家具、装饰、首饰等受到了审美冲击、外物冲击,逐步占领了原有推光漆器的市场,这样它生产必然受到排挤。
当然,推光漆器产品在萎缩的同时,商机其实也是无处不在。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传统推光漆器要想获得人们的注目、欢心,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必须要有新意和新的美感。
因此,其无论在造型、规格、色彩、文饰、包装等方面,都在努力进行创新,平遥推光漆器在与现代结合的同时,更要植根于传统平遥漆器文化的沃土中。
目前市场上的推光漆器很多是明清器型和纹样的仿制品,即使是新的样式也艺术地理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谢玮摘要:笔者从折衷模式下分析了平遥推光漆器的蜕变与再生,分别就其潜在的蜕变因素及蜕变的必然性;如何在折衷中“再生”;平遥推光漆器折衷模式的前景——多元化三大部分进行了阐述。
详细分析了平遥推光漆器的市场缩小、价值认识的偏移、创作观念的难以与时代同步以及市场经济下其蜕变的必然性,由此得出“再生”的必然,分别又从形式的折衷、对于传统创造精神的折衷、媒材观的折衷三点阐释了“再生”之路,最后得出既要继承并坚守规范传统,真正守望本土文化,并尽可能做到纯粹,同时也去走多元发展之路,使平遥推光漆器真正形成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艺术格局。
关键词:平遥推光漆器折衷蜕变再生2010/11・文艺争鸣・艺术地理缺乏基本的美感,并罕见天然漆作品,为了迎合一部分人群喜好的心理,一味求怪求变。
这种对市场的理解,不但不会对平遥推光漆器有推动作用,反而是对其传统工艺文化的毁灭。
2、对平遥推光漆器价值认识的偏移平遥推光漆器原来就有两大类别。
一类是高档品(后来所说特种工艺),兼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一类是普及的实用品,直接服务于人的生活。
在任何社会,高档漆器早就成了少数人积敛财富的对象,而实用的推光漆器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富商新贵对高档漆艺品的需求并未有丝毫减少,因此对平遥推光漆器的价值追求就明显地偏向了高档的特种漆器。
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明显上升,使实用价值显得无足轻重。
3、平遥推光漆器的创作观念难以与时代同步平遥推光漆器的创作观念长期停留在清代风格之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以父子师徒世代相继的传承方式,使技艺和风格走向程式化,一时难以扭转。
二是文化转型的不平衡性,使其无法迅速与时代靠拢。
三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地同行业的交流变的容易,相互借鉴带来创作上无限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只为商业牟利的漆器创作上的模仿抄袭,以至于让原本特色鲜明的平遥推光漆器失去了本身的面貌,误导了人们对于平遥推光漆器的认识和鉴别。
总之,平遥推光漆器处在变与不变、似变非变的边缘线上,这预示一场难以阻挡的蜕变。
4、市场经济下平遥推光漆器蜕变的必然性在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平遥推光漆器厂由于多种原因关门破产,而个体作坊又渐渐兴起。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平遥推光漆器的市场潜力却非常之大。
1997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平遥古城在由一个闭塞的内陆小县城向一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蜕变过程中,当地旅游经济呈现出一种“狂飙突进”式的态势。
对于内外交困的平遥推光漆器厂,这无疑是个契机,一个扭转颓势,改写企业命运的契机。
让人不无遗憾的是,平遥推光漆器厂在开拓旅游产品市场方面,似乎并没有多大作为。
相反的,平遥古城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后,当地井喷般爆发的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却是拉动个体私营推光漆器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真正力量。
推光漆器有着很强的地域民族特征和特殊的文化价值,很受外国人的青睐。
推光漆器在公共环境的美化上也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以上是平遥推光漆器蜕变的必然性之一。
然而,在许多推光漆老艺人眼里,目前正宗的平遥推光漆器已近绝种。
在色彩绚烂的泡沫下,平遥推光漆器潜伏着深层次的危机。
首先所谓正宗平遥推光漆器所用的漆,是生漆,也叫大漆,是从漆树上割出来的天然材料,经过提炼才能用的,它的特点是耐热防潮,经久耐用,有历千年而不毁的说法。
事实上,传统大漆被弃之不用,在平遥已有了些时日,在当地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显然,仅仅依靠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个体户作坊,能否引领平遥推光漆器突破困局,继续书写它绵延几千年的传奇?这在许多人心里无疑是个悬念。
因为在他们心中和眼里,目前那些个体手工作坊,除了个别几家,根本不能代表平遥推光漆器;在他们心中和眼里,仅仅依靠这些个体漆器厂来传承有几千年历史的平遥推光漆艺,无疑是痴人说梦,从前的天然大漆,后来也逐渐被合成大漆取代。
目前来看,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分歧就是由于不同种类的漆引起的天然漆主导论与泛漆论之争,至今创作界和理论界都没有达成共识。
这也是平遥推光漆器蜕变的又一必然性。
二、平遥推光漆器在折衷中“再生”由于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具有文化传承的独特机制,使其能以不同的方式顽强的生存,显示出各要素折衷的特点。
这一特点使平遥推光漆器在适应现代生活过程中得到发展,或是形式的演变,或是样式的隐显,或是媒材的融合……总之,平遥推光漆器在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既是顺其自然,又是在变中发展,折衷模式则是这一变革最重要的运行规律,平遥推光漆器面临着多元化时代的选择与审视,对传统要继承,而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的阶段,还要探究发展与创新的命题。
1、平遥推光漆器形式的折衷“再生”以实用为主的平遥推光漆器包括漆木家具、漆灯具、漆餐具(盘,碗、筷、勺等)、漆茶具(壶、杯、茶筒)、漆果具(果盒、果盘等)、漆酒具、漆烟具(烟盒、烟缸等)、漆文具(笔杆、笔架、砚台托)等多种生活用品。
这类漆器,无论从制胎、髹漆、造型及装饰技法上来说,传统元素体现的比较多。
还有相对不具备固定实用功能的漆器制品,如漆盘、漆壶等,这类推光漆器中的一部分兼有实用功能,同时又可以作为独立的陈设品,深具观赏价值。
以实用为主的推光漆家具,目前来说生存的范围很是狭窄,由于历史的原因,实用漆器曾经在很长时间之内退出了我省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随着推光漆器的逐步的复兴,其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正得到重新的审视,一批省内艺术家及高校艺术学院装饰及漆艺专业为主的创作团体中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及探索,有目的的集中教师与学生的力量把这项传统技艺同生活实用的公共艺术设计与陈设品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一批既具有传统推光漆器美学精神又有现代形式的实用陈设品和壁画作品。
这类漆器的样式、品种以及工艺技术,既有对传统技法的继承又有结合现代审美和工艺而产生的新的创造。
如以美化、欣赏为主的推光漆器,包括室内外漆饰装修,漆壁画、漆墙饰(壁挂、挂盘等)、漆屏风、漆摆件(小型雕塑、花瓶、罐等)、漆配饰(项链、手镯、耳环及各类配饰)、漆玩具等多种美化生活的艺术品。
以纯艺术创作为主的推光漆器,包括漆画、立体漆艺造型等纯个性、纯精神的作品。
以上形态的转变与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
平遥推光漆器从室内走向室外,从立体到平面,从关注器物的内空转向关注环境形成的外空,从斗室中把玩到在展厅展出,这些变化是当代文化空间的转变、艺术环境的转变。
对空间观念的重视必然促进其更大发展空间。
3、平遥推光漆器对于传统创造精神的折衷对于平遥推光漆器制作使漆艺家对其重新思考,并在继承传统推光漆器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多方面的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潮流中有了折衷主义的身影。
所以平遥推光漆器在现代的发展是多元的,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代不同层面、不同语境下的学术规则,使平遥推光漆器的评判标准游移不定,作为现代推光漆器创作主体的艺术家在它的价值评判面前显得无所适从。
是非曲直、雅俗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艺术创作主体在漆器髹饰本体语言上寄托怎样的美学追求,选择怎样的语言契和点。
对于推光漆器也有不同的呼声,有些艺术家和评论家要保持推光漆器语言媒介的纯正性,遵从漆材质本身的规定性。
其实传统推光漆器也是在不断实验的实践中形成的,漆器的胎质如果抱定原始时代的木胎不放,就不会有后代的不断创新的制胎实践,应该说传统推光漆器的创造精神,就是穷尽一切材料可能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