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18.59 KB
- 文档页数:3
话题一文化传承大雪满弓刀:关于林冲风雪弥漫的深夜,一个形单影只的旅客,肩上一杆花枪挑着个酒葫芦,蹒跚地走向远方那片浩淼无边的芦花荡,远处熊熊火焰映衬着萧索的背影,他仰天长叹:“好大雪!”这个人,就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沧州刺面配军,梁山泊马军五虎上将第二员,一百单八将第六位,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翻遍整部水浒,这是个唯一的孤独者,也应该是《水浒传》中唯一的英雄,唯一拥有爱情的人。
他宽厚,两个差人要谋害他,被鲁智深打翻后还替他们求情;他仁慈,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像李逵那样滥杀无辜;他正直,不肯向高俅献媚取宠;他处处以大局为重,梁山泊几次重要的政治事件都是由他主持局面;他不乏谨慎精明,懂得在相互倾轧的官场中明哲保身。
他也不像其他好汉那样冷血,对自己的妻子他无比深情。
金圣叹曾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
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
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这是一个中肯的评语,唯一的疑问在于那个“狠”字,我想,这个字更多是指他身处绝境时爆发出的无尽潜能。
可惜他生活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
他的种种高洁的品格,却一次次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他就像一只被放逐的牧羊犬,在天寒地冻中孤独地彷徨,不愿加入狼群,却又不能重返牧场。
林冲是可悲的,这种可悲不仅在于他的痛苦、他的孤独,更在于这种痛苦与孤独除去鲁智深等寥寥数人外,几乎再没有人能与他共同分担。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进可卫国,退亦可保家;地位虽然不算高,衣食无忧已经足够;何况还有一位如花似玉举案齐眉的夫人,即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能得到这其中哪怕一样,也已算不枉此生。
但是当高衙内第一眼看到林冲娘子的时候,命运,神秘莫测的,也是冷酷无情的命运,便开始慢慢运转,像宇宙中的黑洞一样,把林冲渐渐吸向一个巨大的陷阱。
夺妻之恨,对无论那时还是现在的男人来讲,都是莫大的耻辱,他却硬是咽下了这口恶气,忍受了一切:痛苦、侮辱,还有冤屈。
高中语文必修课本1~5名著导读梳理名著导读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重要的板块之一。
必修1~5出现的多篇名著:比如《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唐吉珂德》等。
今天小简老师帮同学们整理了必修1~5中出现的名著,对于同学们积累作文素材,提升阅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帮助!一起来看看吧!一、《大卫-科波菲尔》(必修一)作者是英国作家狄更斯。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自幼受尽继父的虐待,因反抗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母亲死后,就被送去当童工。
后在姨婆的抚养下成为名作家。
作品围绕大卫的生活遭遇生动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一幅幅社会画面,揭露了司法界的黑暗,会议对人民的欺压,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寄宿学校对儿童的虐待;刻画了形形色色得人物,特别是下层劳动者的形象。
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教育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经个人奋斗成为名作家的经历,赞美了忠诚正直、勤奋坚毅的品质,贬斥了贪婪伪善的恶习,鼓励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二、《家》(必修二)艺术成就《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
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
同时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
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三国演义》导读《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这部小说的编纂者为罗贯中,他的籍贯有太原、东原、钱塘等不同说法;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一、历史渊源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本身是一个龙腾虎跃,蜂起云涌的时代,而这一时期英雄豪杰的传奇性经历与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很早以来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陈寿的《三国志》和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的注就包蕴着无数生动的故事,为文学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而在民间,又不断流传和丰富着三国的故事。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辑录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三国故事。
隋代,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李商隐的《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描写的是一个小孩模仿当时说书艺人讲说的三国故事情态,可见到晚唐,连儿童也熟悉三国的故事,这说明三国故事在九世纪的晚唐已广为流传了。
宋代“说话”艺术的“讲史”中有专说“三分”的艺人。
在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中记载,“王彭曾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可见当时“说三国”的艺术效果很好,而且“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也十分鲜明了。
五代十国以后,在九至十三世纪的宋元间,戏曲、杂剧大为流行。
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剧目有《赤壁鏖战》、《襄阳会》、《骂吕布》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宋以后到元明之际杂剧中的三国戏见于著录的有六十余种,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托孤”等。
此时,《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情节已经成为杂剧的著名剧目了。
宋代张耒《明道杂志》记载:“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缓之。
”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个性俨然的再创造
----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导读
关键词:个性审美价值文风质疑再创造
摘要: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是学生比较难懂不感兴趣的文章,老师只有自己深入,才能浅出,让学生听得明白之余还有所感有所思。
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都是有感而发,对某个东西加以评论,那么你就要发现点什么,要提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我们经常说好学生不仅会回答问题,更可贵的是能提出能引人思考的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文艺评论也是一个文学再创造的过程,评论者审美能力越强,那么再创造的质量就越高,对大家的影响越大,益处越多。
评论者在评论中呈现各自特色,或循循善诱,或恬淡自如,或幽默诙谐,或典雅凝重,百花齐放,各有风采。
如何学习这个评论单元呢?
1 抓其亮点------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何谓审美价值,一个事物或对象如果对人的精神活动有益,它的内容,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能被人所把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我们就称它具有审美价值。
譬如,评论者发现文字运用的某些规律,在比较中指出某种文学样式的特点,能够使很多人把握,还能从中受到启示,那么他们的作品这就具有了审美价值。
说简单点,他们发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都是对同学们的学习大有帮助的,也就是有价值的。
你走进百花园发现某朵花儿是蓝色的,这没什么意义和价值,你发现我们女生的好多裙子和很多花儿的形状相似,色彩相似,这就显得高明多了。
朱光潜通过“咬文嚼字”发现一个规律----文字的选用由思想情感决定,文字这个形式要服务于情感内容。
于是,他由浅入深通过句式举例,文段举例,词语举例进行了分析,反复告诫大家要有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最后指出最难点-----
文学的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是最难确定与控制的。
这对广大学子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文字为主题服务有很切实的指导。
林庚的”谈木叶”也是咬文嚼字,他说的其实就是朱光潜所说的最难点。
但他的角度和范围小多了,他只咬“木叶”这个词,范围定在“诗歌语言”。
他开头就通过几例告诉大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
爱的形象。
然后他自问自答,抽丝剥茧,对比排除,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
“木叶”二字大家都认识,然而从中发现问题的有几人呢?林庚就两个字娓娓而谈,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反复推理论证,显示了深厚的学问和严密的逻辑。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文学只有用心钻研,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苹果落地,只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学问学问,学进去了才能提出问题。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提出一个很要水平才能回答的问题----中国诗和西洋诗比较有何特点。
没有学贯中西的本事,这样的题目是提都不敢提的。
2品其文风------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有经验的一看衣服,就知道这是甜美的淑女味,这是简洁的职业装,各有各的风格。
像”古木夕阳”,舒适内敛,很合中年人胃口,连名字,都是恬淡的味道。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表现了大胆的怀疑精神。
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名人对文字的修改都表示了异议,表现了自己不唯名家权威是从的勇气和探究精神。
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对我们年轻人尤为可贵!
林庚的“说木叶”专业性很强,所引用佐证的诗句有很多处,显示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刻苦的钻研精神。
读这篇文章,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在小山般的书籍前埋头苦干的学者。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妙喻迭出,幽默风趣。
在对中国诗讽刺调侃后最终落脚于对本国文化的依恋上,就像一个人再怎么挑剔自己的故土,觉得它远不及外地,最终,你还是深爱着那片土地,无法割舍,因为,你的根在那里。
三大胆质疑---让个性与再创造延续
很多顾客,买衣服时不可能一穿上就买了,而是穿着新衣服对着镜子左三圈右三圈后,还是放弃了购买,她们总是遗憾地表示----要是这后襟再短一点就好了,要是这花样少一点就好了,要是屁股包得紧一点就好了。
很多衣服确实很漂亮,但如果穿在身上不那么合适你,你就要果断放弃。
一般人都有这个审美判断能力。
那么,这几篇评论看完后,你应不是全盘接受吧,应该和你一些所想有相悖的地方吧,这个时候,你不是放弃,而是应该举出实例或者道理来证明你的想法,如果做到了这样,一是说明你认真读懂了原文,有了一定的收获,二是说明你受到了启发,读出了自己的见解,也就达到了这个单元教学的真正目的!
譬如,本人对朱光潜批评王若虚改动《史记》李广射虎那段文字不敢苟同,我倒是觉得王改后的文字却真是妙呢!理由如下:
朱说---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他这种说法没错,但改后的文字才更合当时的情境。
李广其时不可能是先看到石以为是虎再射,在那暮色苍茫之际,他第一眼正以为是虎,大骇中急射,特殊情况下人萌生了特殊的力量,待发现箭中的居然只是石头后,再怎么用尽全力去射,也射不进石头了。
人情急中萌生特殊能量的这种情况翻开《奥秘》杂志有很多,尤其是一些女性为了救助自己的孩子,在瞬间爆发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
曾报道一位母亲以和世界百米冠军媲美的速度飞奔几十米准确接下从楼上失足掉落的孩子。
王若虚自然是揣摩到了人物当时真实的心里,认为是见虎而射,所以他的改动虽然是朱所说的和原文意思不符,但比原文更合理,更能传神地细致地准确地表达李广为什么能突然神力透石的原因,基于此,朱所说的王的改动远不如原文令人不敢苟同。
改动后的“视之,石也”意蕴更加丰富了,既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万分的意味,还交待了李广开始所见的虎不过一石,进一步佐证李广第一眼所见正以为是虎而射。
另外,“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多个短句,更显当时的急迫与紧张,有虎当前,李广应该是没有去以为虎的余地的。
这正是和朱光潜先生写作此文“语言文字为情感内容服务”的目的是相符的。
学习本单元,教师要带头钻研教材,发表自己的异议,这对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可要学生就选其他课文突出的语言文字做简单点评,或者搞几道诗歌比较鉴赏题做做,对加深“文字和思想情感需一致”这点很有帮助。
414009 湖南岳阳市云溪区一中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