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DB33T 2032-2018 湿地公园生态管理技术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416.69 KB
- 文档页数:12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5.15•【字号】邹政办字〔2018〕24号•【施行日期】2018.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邹政办字〔2018〕24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5月15日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加强山东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山东省湿地保护办法》和《济宁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湿地公园范围包括位于邹城市太平镇境内,南起于新济邹路,北至三鲍村市界,西起泗河市界,东至湖心岛水域,包括泗河水域、横河水域以及湖心岛周围水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7′05.78″—116°50′13.08″,北纬北纬35°23′51.71″—35°26′12.08″。
湿地公园总面积1002.15hm2。
在湿地公园内从事与湿地保护和利用有关的各种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市林业主管部门为湿地公园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根据职责负责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具体工作。
市发展改革、财政、公安、水利、农业、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产、畜牧、旅游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湿地公园所在地辖区镇人民政府、各有关企业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公园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乌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08.23•【字号】乌海政发〔2018〕28号•【施行日期】2018.08.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乌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乌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8月23日乌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依据《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湿地,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在湿地及其周边毗邻区从事与湿地保护和利用有关的建设、勘探、科研、旅游、运输、电力、农、工、牧、渔等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四条湿地保护工作坚持“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改善空气质量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第五条市、区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市、区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滨海湿地调查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滨海湿地调查的总则、调查流程、调查准备、界线确定与类型划分、调查内容、指标与方法、数据汇总、成果编制等方面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滨海湿地调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T 7713.3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12763.1 海洋调查规范第1部分:总则GB/T 12763.2 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GB/T 12763.6 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 12763.8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 15968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HJ 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HJ 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HJ 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爬行动物HJ 710.6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两栖动物HJ1300 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技术规范LY/T 1820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滨海湿地 coastal wetland在滨海区域由自然滨海地貌形成的浅海、海岸、河口以及海岸性湖泊湿地统称为滨海湿地,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含6 m)的浅海水域与高潮位(含高潮线)海水能直接浸润到的潮间带区域。
3.2重点滨海湿地 key coastal wetland滨海区域内的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各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8公顷的湿地以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湿地。
3.3湿地斑块 wetland patch根据湿地自然及人工属性而划分出的湿地调查最小单元。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支撑。
随着人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并付出严重的成本。
为了减缓湿地受到的威胁,必须科学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风险,制定适当的技术规范和政策,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本文概述了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体系,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主要以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受灾风险为依据,通过分析湿地承载力、脆弱性、恢复潜力、受灾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对湿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承载力及其稳定性并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趋势进行评估,以便制定协调的管理措施,促使湿地系统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因素,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技术规范,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其次,必须认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保持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
同时识别湿地开发和破坏能力,确定湿地可持续管理的能力,制定合理的服务功能改善技术规范,以提高湿地的可持续性和灾害预防能力。
此外,必须制定针对湿地恢复潜力的技术规范,以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能力,保持湿地可持续生态系统的功能,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湿地恢复引起的灾害风险。
最后,必须制定充分考虑受灾风险的技术规范,以减少或消除湿地生态系统的灾害风险,建立灾害监测评估系统,强化湿地受灾风险评估、预报和决策方面的可持续性。
总之,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是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认真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制定针对湿地恢复潜力的技术规范,以及制定充分考虑受灾风险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风险,制定适当的技术规范和政策,才能减缓湿地受到的威胁,最终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ICS 65.020.20B 62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XX/ XXXXX—XXXX湿地生态质量评估规范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wetland ecological quality(征求意见稿)-XX-XX发布XXXX-XX-XX实施目次前言.................................................................................................................................................................... I I 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评估技术框架 (2)5指标选取与赋值 (3)6赋值标准 (3)7附加分 (6)8计算方法 (6)9等级划分 (6)参考文献 (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丽娟、张曼胤、黄三祥、李伟、马牧源、魏圆云、赵欣胜、刘润泽、康晓明、郭子良、肖红叶、杨思、徐卫刚。
湿地生态质量评估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质量评估的评估技术框架、指标选取与赋值、赋值标准、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的湿地生态质量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24708-2009 湿地分类GB/T 26535-2011 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GB/T 27647-2011 湿地生态风险评估技术规范GB/T 31759-2015 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LY/T 2090-2013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3 术语和定义GB/T 24708-2009、GB/T 26535-2011、GB/T 27647-2011、GB/T 31759-2015、LY/T 2090-2013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22.12.30•【文号】林湿规〔2022〕3号•【施行日期】2023.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印发《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林湿规〔20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司局、各派出机构、各直属单位、大兴安岭集团: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确保在自然公园管理办法等文件出台前相关管理工作有效衔接,我局根据《湿地保护法》和工作实际,修订了《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有何意见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特此通知附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2年12月30日附件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ICS65.020B 65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DB 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ondition of wetland文稿版次选择2019-11-04发布2019-12-04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34/T 3420—2019前言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湿地保护中心、安徽省林业局湿地管理处、安徽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萍、周小春、邓勇、曹蕾、鹿伦跃、张颖、朱慧娟、柏晶晶、袁艺。
IDB34/T 3420—2019湿地生态状况评估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流程、评估指标及其权重、评估指标赋分、评估分值确定和评估等级划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的湿地斑块、特定区域或行政区域的湿地生态状况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24708 湿地分类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安徽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实施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湿地生态状况 wetland ecological condition湿地生态现状的优劣程度,包括水环境状况、生物状况、景观状况及干扰状况等。
3.2湿地生态需水 wetland ecological water demand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所需的水量,或发挥期望的湿地生态功能所需要的水量。
3.3受保护物种 protected species国家和安徽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及以上物种。
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鹤政办规〔2018〕2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鹤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1月12日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条为加强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据《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湿地公园内从事与湿地公园有关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以湿地生态系统和栖息于此的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对象,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为宗旨,以湿地保育、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公园建设成为集湿地资源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和湿地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第四条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黑龙江鹤岗十里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完善保护管理制度。
湿地公园管理处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和贯彻执行有关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二)组织实施湿地保护规划;(三)制定并组织实施湿地公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统一保护和管理湿地公园内野生生物等自然资源;(五)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监测、评估以及保护和利用的科研、科普教育;(六)负责湿地公园内防火巡护检查、火险监控和日常预防管理;(七)负责有害生物防治、疫源疫病监测;(八)管理湿地公园内的科研、教学、参观、考察和生态旅游等活动;第六条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湿地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7修改)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05•【文号】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施行日期】2018.01.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湿地保护管理规定(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第一条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第八条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五)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