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饮5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 格式:pdf
- 大小:142.42 KB
- 文档页数:1
1.麻黄汤-麻用桂杏草,汗平喘功最好黄汤发风寒束表肺气郁闭卫气郁遏腠理闭塞营阴涩滞肺气郁闭风寒在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喘苔白脉浮紧君-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臣-桂枝:解肌散寒 透营达卫佐-杏仁:降气平喘使-甘草:制约麻黄解表峻烈 调和药性2.桂枝汤-桂枝主解肌表,桂芍甘草姜大汤枣风寒表虚营卫不和卫与邪争径气不舒营阴外泄腠理不密胃失和降肺气失宣发热恶风头痛身痛汗出鼻鸣干呕君-桂枝:发表解肌 温助卫阳臣-芍药:敛阴和营 酸甘化阴佐-生姜 调和营卫 大枣 温胃和中使-甘草 益气和中重点:麻黄汤 桂枝汤的异同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川芎防,辛芷生地芩草苍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生地黄芩散寒祛湿 太阳祛风解表 祛湿 太阳散寒止痛 太阳阳明祛风活血止痛 厥阴 少阳滋阴祛热制约风药温燥之性湿困肌表风寒束表恶痛发热 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而渴4.小青龙汤-小麻芍桂,辛草甘姜半五味青龙汤表寒里饮营卫郁滞肺气郁闭引动水饮恶痛发热 头痛无汗咳嗽气急 不得平卧眩晕心悸气化失司 小便不利苔白润 脉弦紧气机失调解表化饮麻黄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桂枝 温阳化气生姜 半夏 温肺化饮细辛 五味子敛肺平喘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气伤阴5.散银翘-散用蒡薄,甘桔芦根豆豉合银翘荆风热袭表卫肺卫与邪争腠理开合失司发热 恶寒发热汗出不畅 无汗风热上扰肺气不宣上蒸咽喉风热在表灼伤津液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银花连翘宣散透邪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辛散开邪豆豉荆芥开皮毛以达邪桔梗清利咽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药性6.桑菊饮-辛凉平桑菊,薄芦根甘桔杏剂饮翘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舌苔薄黄风热袭表风热表证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芦根杏仁甘草疏散风热清透肺络疏散风热清透热邪清热生津宣肺化痰肃降肺气重点:1.银翘散的配伍特点 银花连翘为君药2.银翘散 桑菊饮组成,功效主治的异同肺热雍盛热喘石膏-清泻肺热麻黄-宣肺平喘 开表散邪杏仁-宣气平喘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药性邪热雍盛肺失宣降邪热犯肺汗出喘咳气急身热口渴无汗脉滑数7-麻杏甘石汤8.升麻葛根汤麻疹外感时邪腠理闭塞肺胃蕴毒郁汗肌肤浸淫血脉凉血清 透芍药-凉血和营甘草-调和药性葛根-清热解毒升麻-解肌透疹9.毒散败-人毒草芩芎,羌柴前枳同参败独壳气虚寒风邪湿困束肌表元气不足风寒束表湿困肌表肺气失宣脉浮垂而无力恶寒发热肢体疼痛胸闷咳嗽人参-扶正祛邪羌活独活散寒除湿祛风止痛川芎前胡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疏散风邪桔梗茯苓枳壳祛痰止咳 宣利肺气理气宽胸 渗湿健脾薄荷生姜疏风解表10.大承气汤阳明腑实证传导失司雍聚肠道实热积滞气机阻滞(清阳) 大便秘结大黄-荡涤肠胃泻热通便芒硝-软坚润燥枳实-行气散结 消痞除满厚朴-下气消胀日哺积热手足汗出(燥)口渴口唇焦烈舌焦黄或焦黑脘腹痞满腹痛据按脉实有力(痞满实)重点: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组成、用法、主治等的不同11.大附子黄汤寒邪凝聚积滞内停手足不温舌苔白脉弦紧大黄-泻下导滞附子-制约大黄寒凉之性温阳散寒细辛-散寒止痛便秘腹痛12.川煎济-川膝肉蓉,升麻枳同济归苁泽泻壳肾精亏虚便秘头晕眼花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肾不生髓筋骨失养气化失司髓海生养大便秘结传导失司大肠失其温煦濡润苁蓉-润肠通便温阳滋阴当归-滑肠通便养血润燥牛膝-补肾填精下行降浊枳壳-行气宽胸泽泻-渗湿泻浊升麻-升举清阳补中寓泻以升助降补中有行13.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药,大枳朴麻杏黄脾失健运胃肠燥热津失输布大黄厚朴枳实-泻下热结蜂蜜-制约大黄 润肠通便芍药-益阴活血传导失常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肠失濡润渗注膀胱杏仁-润肠降气麻子仁-润肠通便14.小柴胡汤-小柴胡主少,柴芩夏草姜汤阳参枣少阳证胃失和降扰及心神正邪相争互有胜负默默 不欲饮食 喜呕柴胡(散) 黄芩(清)人参甘草大枣半夏生姜脉弦 苔白往来寒热胆经热盛口苦目眩咽干径气不舒胸胁胀满透泄外达 疏畅气机清泄胆热调和药性 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扶正御邪)15.蒿芩胆清汤-蒿芩胆竹茹半,枳苓碧玉散清壳陈呕黄涎而粘湿浊中阻苔腻往来寒热热重寒轻热邪偏重胸腹痞闷青蒿黄芩青黛竹茹枳壳半夏茯苓陈皮清热透邪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胆宁神 化痰合胃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行气化痰渗湿健脾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重点:与小柴胡汤功效、主治等异同16.逍散遥七情脾失健运血虚肝郁食少乏力苔薄白脉虚弦胁肋胀满月经失调头晕目眩眼目干涩唇甲无华舌淡柴胡当归白芍疏肝解郁养血柔肝白术云苓甘草益气健脾煨姜温胃和中薄荷疏肝散热肝 抑木脾 扶土17.痛要方泻肝旺脾虚 腹痛白术-健脾燥湿陈皮-理气燥湿 醒脾助运(补燥)防风-散肝舒脾 胜湿止泻芍药-柔肝缓急(行升)泄泻补脾土虚乘木抑肝18.半夏心泻汤少阳证热陷中焦虚寒内生误下热邪内陷升降失常运化失职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痢干姜半夏温阳散寒降逆止呕散结除痞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心下痞满肠鸣下痢呕吐19.大柴胡汤少阳证阳明热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硬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柴胡-透邪外达芍药-缓急止痛黄芩-清泻热邪大黄-泻热通便半夏生姜降逆止呕大枣-益气和中枳实-行气散结除痞20.葛根芩连汤表邪不解内传阳明热邪内扰脉浮(数)葛根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坚肠止痢解肌发表 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下痢臭秽舌红苔黄热伤津液下迫大肠口渴身热汗出喘促气急21.白虎汤-白虎是方,知膏粳米甘草良汤清气热盛津伤阳明经证热邪壅盛热盛伤津热蒸津泄火渴引饮渴喜冷饮正邪相争大热石膏-清热生津解肌退热知母-清热滋阴甘草粳米大汗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益胃和中清热生津22.竹叶石膏汤神倦乏力舌红苔少脉虚数恶心呕逆汗出发热口渴余热未尽 气虚不摄补石膏竹叶麦冬-滋阴清热人参-益气养阴清热泻火阴虚气逆半夏-降逆和胃防补益雍中润燥粳米 甘草养胃和中资助化痰23.清营汤-犀地玄,竹叶丹全清营麦连银翘参清营汤热入营分热伤营阴波及血脉热盛阴伤神乏少寐时有谵语阳入阴中与热相争身热夜甚水牛角-清营解毒生地玄参麦冬口干舌绛而干脉数清心除烦活血凉血热扰心神斑疹隐隐滋阴清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透热转气黄连竹叶丹参24.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血分热盛扰及心神热与血结迫血妄行出血水牛角-凉血解毒生地-清热凉血滋阴补液善妄入狂少腹急结大便黑色易解小便自利神昏谵语丹皮-凉血散瘀芍药-益阴养血凉血散瘀25.普消毒济饮-普板芩 牛草玄 升柴桔梗济连马陈与薄荷僵蚕翘热毒壅盛蕴结咽喉营卫失调壅滞气血结聚头面头面炘红肿痛黄连 黄芩咽喉肿痛舌红苔白脉数引药直达病证 发热郁火发热恶寒清头面热毒连翘 牛蒡薄荷 僵蚕疏散风热 解毒利咽板蓝根 马勃玄参 桔梗清热解毒 利咽消肿升麻 柴胡陈皮理气疏壅26.仙方活命饮消营卫失和气血壅滞痰浊凝聚火毒壅盛红 灼热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辛散祛邪肿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陈皮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27.凉膈散-凉膈硝子,芩荷竹叶蜜甘草黄栀翘中上二焦郁热大便干结便秘溲赤舌红苔白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脾黄芩 栀子-清泻上焦郁热连翘-清散郁热心 胃薄荷 竹叶-疏散胸中郁热甘草蜂蜜-一以泻代消大黄芒硝-泄热通便咽痛吐衄肺 肝胃28.赤散导水亏火不实营卫失和气血壅滞痰浊凝聚火毒壅盛红 灼热银花-清热解毒防风白芷-辛散祛邪肿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陈皮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29.胆肝龙泻汤肝经湿热肝气郁滞肝经热盛肋胁疼痛脉弦数舌红苔黄腻淋浊带下阴肿阴痒阴瘘黄连栀子-清热泻火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耳道疔肿柴胡-疏肝解郁 散肝经之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防苦燥渗利伤阴甘草-调和诸药30.胃散清清胃泻火凉血胃经积热波及血络伤及津液胃火旺盛牙痛牙龈红肿喜冷恶热脉细数循经上炎口舌热臭舌红苔黄黄连-泻火解毒当归-养血活血生地-清热凉血养血滋阴丹皮-凉血散瘀升麻-散火解毒 防苦寒冰伏邪热牙龈出血口干舌燥烦渴多饮31.芍药汤-芍中大榔,芩桂草木香药汤槟连归湿热痢湿热停积气机阻滞身热口干肛门灼热舌红苔腻黄连黄芩槟榔木香当归芍药腹痛湿热气血相互蕴结便痢脓血赤白夹杂传导失职里急后重袪除肠道湿热瘀积行气止痛防寒凉太过 冰伏湿热 助活血湿热积滞壅阻肠道大黄清热燥湿肉桂养血活血缓急止痛32.白翁头汤湿热毒邪陷内血分热盛津伤血瘀气滞损伤肠络便利脓血赤多白少白头翁身热口渴舌绛苔黄脉数里急后重腹痛清热燥湿 凉血解毒黄连 黄柏清热燥湿 坚肠止痢秦皮清热燥湿 涩肠止痢痢热理中丸中焦虚寒中焦虚寒温煦失职寒凝中焦恶心呕吐嗳气运化失司自利 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干姜-温阳散寒人参-益气健脾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胃失和降手足不温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药性33.理中丸-理中丸主中,人甘草干姜温阳参术小建中汤中焦虚寒温煦失职生化无源气血薄弱肝木乘脾脉弦细腹中挛痛喜得拒按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助中阳芍药-益阴养血 缓急止痛面色姜黄神倦乏力心悸不宁手足不温生姜 大枣甘草-益气和中34.小建中汤-桂枝倍用,芍君糖汤药饴温胃健脾资助化痰回阳救逆少阳证神失养火不暖土运化失职阳失温煦四肢逆冷畏寒蜷卧附子-温肾助阳袪散阴寒干姜-温助脾阳脘腹冷痛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微神衰欲寐甘草35.四逆汤-四逆用草附姜,回救逆功最佳汤阳制约姜附毒副作用顾护阴液益气和中盛衰阳阴36.四逆当归汤寒凝脉经阳虚血弱经脉不通气血不畅四肢失养腰腿胯足手足逆冷阴疽冻疮脉沉细欲绝舌淡桂枝当归芍药温阳散寒养血活血 养血和营大枣甘草益气和中木通通利血脉细辛疏寒止痛重点: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主证 病机 临床特征有何不同37.四君子汤脾胃气虚气虚不足运化失职脉虚弱舌淡苔白人参茯苓甘草不思饮食便溏体失所养神疲乏力怠惰嗜卧生化无液面色无华体型瘦弱燥湿健脾渗湿健脾白术益气健脾益气和中调和药性38.苓白散参术补化气机阻滞湿浊中阻脾胃气虚饮食不化形体消瘦四肢乏力面色萎黄人参-补气健脾白术-健脾燥湿山药莲子-健脾涩肠止泻脘腹痞满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脉缓薏苡茯苓扁豆-健脾化湿 和中止泻渗湿健脾陈皮-理气健脾 燥湿和胃甘草-载药上行砂仁-理气化湿桔梗-宣肺化湿 升阳止泻39.玉散屏风卫气不足卫不固补气虚失荣腠理不密营阴外泄自汗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白术-益气健脾面色皓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凤易感风邪防风-补补留邪祛风散邪40.六味地丸 六味地山萸 茯苓丹皮黄黄药泽泻与肾阴不足精关不固筋骨失养茯苓丹皮腰膝酸软虚热内生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脉细气化失常髓海空虚渗湿泻浊 清泻利火 制约熟地滋腻之性渗湿健脾 防滋腻碍胃泽泻熟地-滋补肾阴 填精益髓清虚热 防山萸助热肾脾山药-健脾益肾 固肾涩精肝山茱萸-补肝益肾 涩精止遗配伍特点:三补三泻 补药用量重于泻药 肝脾肾三阴并补41.灸甘草汤-灸甘草桂姜,地麻仁囊汤参麦胶枣误汗下血失濡润脉不按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生地阿胶麦冬胡麻仁桂枝生姜结代脉形体失养形体消瘦神疲少气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悸益气养心滋阴润燥气血不足阴阳俱损温阳通脉滋阴养血灸甘草人参大枣42.一煎贯阴虚肝气犯胃肝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胸肋腹痛胃脘疼痛吞酸嘈杂生地枸杞滋阴养血滋水涵木沙参麦冬滋阴润燥(清金涵木)润肺益胃(培土抑木)当归养血荣肝川楝行气舒肝木克土水不涵木43.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冬 草芍玄桔梗归贝金(上)水(下)阴虚火旺虚火灼金肺失宣降咳嗽无痰痰粘难咯痰中带血百合-润肺止咳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壮水制火玄参 麦冬当归 芍药-养血和营滋阴降火养阴润燥桔梗 贝母-祛痰止咳甘草骨蒸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44.丸肾气肾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脉沉迟附子桂枝茯苓泽泻丹皮痰饮消渴转胞脚气固摄无权小便清长夜尿增多气化失常滋补肾阴利水渗湿清泻相火温助肾阳熟地山芋山药配伍特点:阴阳双补 滋阴配入少量桂附温阳补燥升行脾胃气虚闷塞下焦湿浊下流生化无源运化无力升麻柴胡人参-补气健脾黄芪-益气升阳发热烦劳加剧清阳下陷口渴恶风自汗白术-燥湿健脾甘草-调和药性陈皮-理气健脾当归-养血和营45.中益补气汤升举清阳(升)补燥行46.脾归汤-脾眼四君 木香芪仁归龙与远归枣血气不足心脾两虚运化无力肢体失养神失所养心悸怔衶失眠健忘面色萎黄脉细人参黄芪白术龙眼当归-补血养心食少便溏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色炎舌稀远志茯苓木香-理气健脾补而不滞安神定志甘草-调和药性补气健脾酸枣仁-养血安神心血不足脾失健运子盗母气火不暖土47.人真养脏汤涩补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不思饮食诃子罂粟壳-涩肠固脱 收涩止泻肉豆蔻-温中行气 涩肠止泻肉桂当归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温肾健脾人参 白术-补气健脾木香-理气健脾 补而不滞脾肾阳虚肠脏不固久泻久痢滑脱不禁脱肛下坠朱砂安神丸神失所养心血不足扰及心神舌质红烦躁不宁心胸烦热气机逆乱兀兀欲吐朱砂-镇静安神 清热泻火黄连当归-养血和营泻火除烦甘草-泻火解毒 调和药性心悸失眠多梦生地-滋阴清热心火亢盛五志化火48.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丸 地草归黄连思虑太过髓海不足暗耗营血失眠多梦心悸怔衶舌红苔少脉细数生地玄参 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补血养心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人参茯苓酸枣仁 五味子柏子仁安神定惊 补气养心桔梗-载药上行滋阴清热远志-宁神定志心血亏虚虚火内热阴虚有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肾阴不足虚火内热口舌生疮面赤烦躁养血安神49.天王心丹补-地二冬酸柏 三芩桔味蜜丸归远参饮食劳倦情志不节胸脘胀痛生地-行气开邪川芎-活血行气见证不一栀子清热泻火导热下行苍术-燥湿健脾神曲-消食导滞肝气不舒脾气郁滞50.越鞠丸气郁血郁火郁食郁湿郁痰郁脘腹痞满嗳腐吞酸。
黄芩知母汤6方1方出《万氏家抄方》卷二,名见《医统》卷四十四。
组成:黄芩、山栀、桑皮、杏仁、甘草、知母、贝母、桔梗、天花粉。
功能主治:火嗽。
夏月嗽,有声痰火面赤。
用法:水煎服。
2《婴童百问》卷十。
组成:葛根半两,陈皮半两,杏仁半两(去皮尖),麻黄半两(去节),知母半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五脏邪热,作成麻症,疮色瘢烂,瘾疹如锦纹,或白脓水腥臭不干,心胸闭闷,呕吐清水,身体温壮。
用法:每服2钱,水1盏,煎半盏,去滓服。
3《医学集成》卷二。
组成:黄芩、二母、桑皮、天冬、杏仁、花粉、炒栀、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鼻中干燥。
4《普济方》卷三九七。
组成:黄芩1两(去心),知母(焙)1两,山楂3分,黄柏(去粗皮,炙)半两,甘草(炙)半两(一方加竹叶)。
炮制:上捣筛。
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
用法:1-2岁儿每服半钱,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服。
5《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组成:黄芩1两(去黑心),知母(焙)1两,萎蕤3分,黄柏(去粗皮,炙)半两,甘草(炙)半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
用法:1-2岁儿每服半钱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午后各1服。
6《治疹全书》卷中。
组成:麻黄、前胡、防风、葛根、陈皮、杏仁、牛蒡、黄芩、知母、石膏。
功能主治:疹已出,斑烂如锦,或紫或青或白,脓水腥臭不干,胸膈迷闷,呕吐清水,身体壮热,痰嘶无汗。
柴苓汤7方1《扶寿精方》。
组成:柴胡2钱,黄芩1钱(炒),猪苓8分,泽泻8分,茯苓1钱半,白术1钱,官桂3分,半夏1钱,甘草2分。
功能主治:伤寒7-8日,发热泄泻,作渴引饮,烦躁不宁。
用法:上(口父)咀。
水2钟,加生姜3片,煎1钟,不拘时候服。
2《痘科类编》卷三。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白术(炒)、赤茯苓、泽泻、猪苓、白芍药(酒炒)、酒芩、酒连。
功能主治:痘疮,风火相搏,喉中痰鸣,目睛上视,面赤引饮,喜居冷处;及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传化失常而致痘疮未出而泻利。
3《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组成:柴胡1钱6分,半夏(汤泡7次)7分,黄芩6分,人参6分,甘草6分,白术7分半,猪苓7分半,茯苓7分半,泽泻1钱2分半,桂5分。
功能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水2盏,生姜3片,煎至1盏,温服。
4《得效》卷二。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
功能主治:伤风伤暑疟。
用法:每服加生姜3片,麦门冬20粒(去心),地骨皮少许,煎,温服。
5《穷乡便方》。
组成:半夏1钱,黄芩1钱,赤芍药1钱,人参3分,柴胡8分,泽泻8分,猪苓7分,羌活9分,木通1钱。
功能主治:春初发头痛,怯寒潮热,是阳证者。
用法:加生姜3片,煎,半饥服。
6《慈幼新书》卷九。
组成:柴胡、白术、黄芩、茯苓、猪苓、泽泻、厚朴、甘草、人参、香薷(暑疟加)。
功能主治:疟初发1-2日。
7《伤寒大白》卷四。
组成:柴胡、黄芩、广皮、半夏、甘草、茯苓、猪苓。
功能主治:寒湿伤于少阳,下利,时寒时热,六脉弦大。
五汁饮5方1《温病条辨》卷一。
组成: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
汁(或用蔗浆)。
功能主治:太阴温病,口渴,吐白沫粘滞不快
者。
瘅疟,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但热不寒,或
微寒多热,舌干口渴。
用法: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
重汤炖温服。
2《湿温时疫治疗法》卷下。
组成:生萝卜汁2杯,生姜汁半酒杯,白蜜1酒
杯,陈细茶汁1酒杯,生藕汁1酒杯。
功能主治:痢后积热未尽。
用法:和匀,重汤炖温饮之。
无萝卜时,以莱菔
子5钱,清水擂浸1时许,绞汁用。
3《金鉴》卷四十二。
组成:芦锥、荸荠、甘蔗、竹沥、姜汁。
功能主治:呕吐。
4《证治汇补》卷五。
组成:芦根汁、生姜汁、韭汁、沉香汁、竹沥。
功能主治:噎膈。
用法:上和匀,重汤煮服。
5《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竹沥2瓢,梨汁2瓢,莱菔汁2瓢,鲜石菖
蒲汁1小匙,薄荷油3滴。
功能主治:外感秋燥伤肺,烁津液而化粘痰,咳
嗽痰吐质粘。
用法:重汤炖温服。
侧子酒5方1《千金》卷七。
组成:侧子4两,牛膝4两,丹参4两,山茱萸4两,蒴藋根4两,杜仲4两,石斛4两,防风3两,干姜3两,蜀椒3两,细辛3两,独活3两,秦艽3两,桂心3两,芎䓖3两,当归3两,白术3两,茵芋3两,五加皮5两,薏苡仁2升。
功能主治:风湿痹不仁,脚弱不能行。
用法:上(口父)咀,绢袋盛。
清酒4斗,渍6宿。
初取3合,稍加以知为度。
患目昏头眩者弥精。
2《圣惠》卷四十五。
组成:侧子2两(炮裂,去皮脐),石斛1两(去根),独活2两,秦艽1两(去苗),紫苏茎叶1两,仙灵脾3分,防风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黄芩3分,汉防己3分,桂心3分,丹参3分,川椒半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芎䓖3分,细辛半两,当归1两,白术1两,威灵仙1两,薏苡仁5合,黑豆3合(炒熟)。
炮制: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以清酒2斗浸6-7日后。
功能主治:脚气,缓弱无力,疼痛,不遂行履。
用法:每于食前随性暖服之。
3《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组成:侧子2两(炮),干姜2两,石斛8两,丹参3两,牛膝2两,甘草2两(炙),防风3两,干地黄4两,芎䓖2两,当归3两,桂心3两,五味子3两,白术2两,秦艽3两,防己2两,椒2两(汗),独活3两,山茱萸4两,细辛2两,黄芩2两,茯苓4两,附子1两(炮)。
炮制:上切,绢袋贮。
功能主治:脚气虽愈,至冬季间常须服。
用法:以酒3斗5升浸,秋冬7日,春夏5日。
每服4合,细细加之,以知为度,每日2次。
注意事项:得食羊、鹿、獐肉,鸡亦得食。
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葱、生菜、芜荑、酢物。
4《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组成:侧子4两(炮),生石斛8两(碎),磁石8两,独活3两,秦艽3两,甘草3两(炙),紫苏茎1握,前胡4两,防风3两,茯苓8两,黄芩3两,五味子4两,防己3两,桂心2两,丹参3两,蜀椒2两(出汗),山茱萸4两,芎䓖2两,细辛2两,当归3两,白术4两,干姜3两,薏苡仁1升3合。
黄芩芍药汤6方1《活人书》卷十九。
组成:黄芩1两,白芍药1两,白术1两,干地黄1
两。
炮制: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妇人伤寒,口燥咽干,腹满不思饮
食。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
服;寒则加生姜同煎服。
2《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组成:条芩3钱,芍药2钱,升麻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麻痘滞下。
肠胃热泻。
用法:水煎服。
3《伤寒大白》卷二。
组成:黄芩、白芍药、川连、甘草。
功能主治:阳明表热而衄;湿热伤于少阳,下
利,寒热口苦。
4《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柴胡、黄芩、赤芍、陈皮、甘草、花粉、
桃仁、山楂肉、归尾。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传里为热,发热作渴,谵言
乱语,血分生热,小便赤黄,兼得微汗,传入少
阴者。
用法:白水煎,兼服牛黄锭子。
5《种痘新书》卷十一。
组成:黄芩1钱(炒),赤芍1钱,升麻1钱,甘草1
钱5分,生地1钱5分,木通1钱5分,枳壳1钱5分,
归尾1钱5分,川连8分,人参6分,酒大黄。
功能主治:麻症,实热滞于大肠,欲泄不泄,里
急后重,时时欲出,滞而不下。
6《麻症集成》卷四。
组成:酒芩、酒芍、江壳、木香、甘草。
功能主治:麻后下痢,日久者。
五味汤5方1《嵩崖尊生》卷七。
组成:五味9个,人参1钱,麦冬8分,杏仁8分,
陈皮1钱,白术1钱。
功能主治:哮喘,胃虚抬肩撷肚,喘不休。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2《局方》卷十。
组成:五味子(洗)9斤,良姜(炒)1斤半,陈
皮(去白)1斤半,茴香(炒)1斤半,甘草(
炒)17斤半,盐(炒)22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胸膈痞满,心腹刺痛,短气噎闷,咳
嗽痰唾,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每服2钱,食前沸汤点服。
3《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婴孺方》。
组成:五味子3分,黄芩2分,柴胡2分,芒消2
分,麦门冬2分,石膏各2分,黄连1分,甘草1
分,当归1分,大黄4分。
功能主治:小儿下后身温,胸有热结。
用法:水2升7合,煮1升3合,去滓,入芒消再
沸,200日儿服3合,日3夜1。
有痰必吐。
4《幼幼新书》卷十六引《婴孺方》。
组成:五味子1分,甘草(炙)1分,细辛1分,常
山1分,麻黄(去节)2分。
功能主治:胸中嗽满,涎出撩膈。
用法:水3升,煮1升2合,分3次服。
5《普济方》卷三十二。
组成:鳗鲡鱼、五味子(研末)。
功能主治:肾腰间湿痹,脚气。
用法:煮,空腹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