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己所欲人勿施于人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指自己不愿意或是不喜欢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庄子则说:“己所甚欲,亦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即使自己很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偏执地认为,那些自己喜欢或是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就一定会对他人有用或被他人喜欢,于是就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它强加于别人。
其结果就是不但没有结果,而且可能还会让自己陷入自责与痛苦的境地。
这就是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己之所欲,亦勿强施于人!你是不是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自己经常锻炼就劝别人也去锻炼,读了一本让自己顿悟的好书就把它推荐给好友,做了一个具有长远意义的财务规划就介绍给亲人......其实几乎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长期坚持锻炼给身体带的好处,也知道长期阅读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益处,更知道一份长期良好的财务规划对自己家庭未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仅仅是“知道”是没有用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
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到身边有人说,你怎么总是能够早起锻炼,而我自己每天早上都起不来;你天天坚持读书学习,而我却翻开书本就想打瞌睡;你每周定期写作分享,而我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你自己做的人生财务定投计划己初见成效,而我却还深陷在“月光”与卡奴的漩涡里......于是,我们可能就会瞬间“圣母心”大爆发,像一位天降的救世主一样伟大而热心,急切希望把那些自己喜欢、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强加于别人。
同时,还天真幼稚地认为他们只要朝着自己“指点”的方向去做,就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结果被打脸也是必然的。
我自己就被自己曾经的不明智行为狠狠地抽打过,希望大家引以为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上——那什么学习锻炼也好,思考写作也好,财务规划也罢,不要再强施于别人了。
第一个例子记得大概是在去年初,我刚读过了天南老师《一个投资家的20年》这本书和参加了老师的财商教育课程学习,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和提升。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说我们不应该把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这句话源自《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随意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善待他人,不要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
比如,我们不喜欢被人欺负,就不要去欺负别人;我们不喜欢被人说闲话,就不要去说别人的坏话;我们不喜欢被人伤害,就不要去伤害别人。
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同时,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想想自己是否经常把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尊重别人的选择和决定。
总之,"己所欲也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随意对别人做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
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社会更加美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任务名称的含义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语,意思是在对待他人时要遵循自己不愿意经历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
这句话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要以自己的感受为标准来对待他人,不要做出伤害、欺负或不公平的行为。
二、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1. 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重要体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包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人身自由等。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去侵犯、干涉或剥夺他人的权利。
2. 尊重他人的感受除了尊重他人的权利,我们还应该尊重他人的感受。
每个人的感受是主观的,可能因为不同的经历、背景和性格而有所差异。
我们应该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要轻易伤害或忽视他人的情感。
三、避免伤害和欺负他人1. 不言语暴力言语暴力是一种伤害他人的行为,我们应该避免使用侮辱、诽谤、威胁等言辞来伤害他人。
言语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用积极、友善和理性的语言来与他人交流,不要用言语伤害他人的自尊和尊严。
2. 不身体暴力身体暴力是一种直接的伤害行为,包括打骂、殴打、欺凌等。
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身体暴力来对待他人,不要用自己的力量去伤害、欺负弱势群体或他人。
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和分歧。
3. 不排斥和歧视他人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应该因为他人的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因素而对其歧视或排斥。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要对他人进行歧视或偏见。
四、公平对待他人1. 不做双重标准公平对待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核心。
我们应该避免做出双重标准,不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对他人宽容放任。
我们应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偏见或偏爱而对他人做出不公平的待遇。
2. 不剥夺他人的机会公平对待他人还包括不剥夺他人的机会。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们不应该因为个人的利益或偏见而剥夺他人的机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人的解释1. 这句话的来源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别强加给别人。
古人可真会总结,像个生活小窍门一样,直接告诉我们怎样和人相处。
想想看,要是你不喜欢吃榴莲,那你是不是就不应该逼别人尝一口?这就像你不想喝苦咖啡,结果硬是要别人来品尝,心里得多不舒服啊!1.1 为什么这么重要这句话的道理真是深刻,简单来说,它教我们要有同理心。
你想想,要是你总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结果大家都不开心,那生活多没意思呀!人与人之间就像是做生意,得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才能和气生财嘛。
生活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人,把自己的意见当成真理,最后弄得四分五裂,大家都不开心。
1.2 举个例子咱们身边的例子可多了,比如说有朋友喜欢打麻将,结果就老是拉着你去。
可是你根本不喜欢,心里也没兴趣,最后你是勉强陪着他,还是干脆拒绝?要是能理解彼此的兴趣,那就能找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比如说,你们可以一起去看场电影,或者喝杯咖啡聊聊天。
这样一来,谁都不尴尬,关系反而更好,岂不是两全其美?2. 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咱们再聊聊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在家庭关系上,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按照他们的理想生活,学成什么专业、找个什么工作。
可是你想想,父母年轻时候也有过自己的梦想,他们能不能理解孩子想追求的是什么呢?要是每个人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很多家庭矛盾可能就能迎刃而解。
2.1 职场中的考量再比如说在职场上,大家都想被尊重,对吧?领导给你安排任务的时候,要是他自己也觉得很麻烦,那你想他会不会想得更周到一点?所以,沟通就变得特别重要。
很多时候,领导要是能多理解一下员工的苦衷,团队合作的气氛就会变得更加融洽,工作效率也能提升。
真是“和气生财”啊!2.2 朋友间的相处再说说朋友之间。
比如说有个朋友总是喜欢晚睡,而你习惯早起。
结果你总是在早上发信息找他,等他醒来时已经是中午,这样久而久之,你们的友情是不是就变得有些脆弱了呢?其实可以约定一个时间,互相尊重彼此的作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道德原则。
这句话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人际关系: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2. 道德修养: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即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
我们应该关心他人的需求,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3. 社会和谐:这句话还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遵循这一原则,那么社会就会充满爱心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会减少,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4. 自我反省:这句话还可以引导我们进行自我反省,时刻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这一原则。
当我们发现自己对别人做了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时,应该及时改正,以免伤害他人的感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的道德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原则,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I SUðbtyd;WtIShIyɪir6n[释义]欲:欲望;意愿;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责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正音]施;不能读作“si”。
[用法]多用于劝戒之语。
一般作主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是儒家恕道的核心。
[英译]DOnotdotoOthersWhatyoudoIIotWanttobedonetoyourself。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
《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确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确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倡导人们要以同理心去对待他人。
从衍生注释来看,“己所不欲”是一种自我的感受判断,明确自己不喜欢、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或者对待方式。
“勿施于人”则是对这种自我感受的向外延伸,告诫人们不要将这些自己都反感的东西推给别人。
这体现了一种换位思考的思想,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从赏析的角度,这句话简洁而深刻。
在人际交往中,它是一种润滑剂。
在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的今天,如果大家都能遵循这一准则,许多矛盾冲突都可以避免。
例如在工作场景中,自己不想承担过多无意义的加班任务,那也不应该强行把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加诸同事身上。
它提醒人们在对待他人时要有最基本的尊重和善意。
关于作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包括“仁”“礼”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重要体现,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一件特别让我生气的事儿。
我同桌总是未经我同意就拿我的橡皮擦,而且用完后还弄得脏兮兮的。
我心里可不舒服了,这就像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随意糟蹋一样。
我当时就想啊,他怎么能这样呢?后来我想起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
我自己就特别讨厌别人乱动我的东西,那我也不应该去乱动别人的东西呀。
要是我也像他这样对待别人的物品,那别人肯定也会讨厌我的。
所以我就决定找个机会和他好好说说,告诉他我不喜欢他这样做。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应该互相尊重,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怎么能硬塞给别人呢?这就好比你不喜欢吃苦瓜,却一个劲儿地往别人嘴里塞,这多不地道啊!例子2在家庭里,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特别重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去加在别人头上。
[出典] 《论语卫灵公》注:1、出处:(1).《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2).《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3、译文:(1)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怨恨什么;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不怨恨什么。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子贡问孔子:“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子曰: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儒家道德的信条,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实践考验,而今愈益显出它的哲学智慧。
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现在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弟子规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典】: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释义】:将要施加给别人时,先反躬自问,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应迅速停止。
设身处地为别人想,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论语•卫灵公》记载:自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受用并践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也就是本节的四句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
想要把一件事情加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自己做的话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应该立即停止。
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和袁绍作战处于下风,部下们见此情景,很多人开始跟袁绍偷偷联络,为的是假如曹操失败了,自己还有退路。
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
这时候,曹操阵营里的很多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们之前只顾着为了自保而向袁绍示好,却忘了考虑,如果曹操胜利,自己写给袁绍的信件岂不是要落到曹操手里?这样的话,自己就等于被逼到悬崖边上,不但本来留的后路没有了,反而还会有性命之忧。
果然,曹操的大军缴获了很多来往书信,其中不少是曹操的一些部下写给袁绍的。
这时候,曹操却立即下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曹操说,谁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事情也是情有可原。
而且当初我们的实力确实远不如袁绍,当时连我都不太相信能有今天,将心比心,这些所谓的通敌之人有留后路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在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没有因为那些缴获的信件而让自己这一方产生内耗甚至是叛乱。
曹操的这种做法有他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不得不说,他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为那些曾经跟袁绍通信交往的部下着想,是曹操成功地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一大原因。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职场之中,也是如此。
能够真诚地为自己的领导或同事着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
恕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子一生为之追求的人生境界。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据《论语.里仁》)”门人不解,孔子的得意弟子曾子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子解释孔子一贯坚持的道是“忠”和“恕”二字,“忠”是外显的东西,尤取决于对方是否认可,“恕”是内在的气质,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修养。
也就是孔子在另一个场合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
有一天子贡突发奇想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大概是子贡觉得孔子的学术太繁杂,想走捷径,于是向老师提出这个奇怪的问题,您能告诉我能使我终生奉行的一个字吗?孔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其恕乎!” “恕?老师的学术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恕是什么意思?”子贡一时反应不过来,孔子见子贡在发愣,于是就补充解释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此可见“恕道”在儒学中的核心地位。
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千万不要转嫁给别人。
如果人人能做到的话,则天下太平。
“恕”是一个人活得幸福的根本,同时也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追昔抚今,一个人,如果不懂“恕道”,没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人格,没有胸怀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博大胸怀,整日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己,置民族与人民的利益于不顾,那么这个人就不能成就大业;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公道,人人任人唯亲,心中只有一己私利,甚至出现“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律化”,贱卖国有资产、左右改革政策,把国家的利益变相装进个人的腰包,直至危害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健康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面看来不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境界,但如果人人能够做到的话,这个世界就会趋于公道、太平了。
假如国与国之间共同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就不会出现个别国家挖空心思把本国的落后产品、淘汰工艺甚至垃圾转移到别国,就不会出现个别国家企图把美元、欧元的包袱转嫁到人民币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适用于中国的道德准则,而且是适用于全人类发展的普遍真理。
只有坚守“恕道”,才能早日实现全世界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最大限度的满足老百姓的物质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