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盱眙籍知府汪云任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清初淮扬总督名实考
段伟
【期刊名称】《历史地理》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正>清代总督名称和数量变化很大,我们熟悉的是《清史稿·职官志》记述的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总督和管理专项事务的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其沿革名称亦有记载①,但其中未见有淮扬总督的名称。
《清
史稿》仅《世祖本纪》和《地理志》中有若干关于淮扬总督的记述。
史家一般认为清初在江南曾设淮扬总督,但对其置废时间认
【总页数】6页(P319-324)
【作者】段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淮扬府打造地道淮扬美食 [J], 淡如水
2.“淮扬”“维扬”辨 [J], 陈元海
3.福建总督姚启圣对清初平台事业的历史贡献 [J], 张俊
4.淮扬美味淮扬春 [J], 许志绮
5.对《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有关果树资源的浅识 [J], 刘振亚;刘璞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清以来淮安(楚州)文化现象回顾与思考展开全文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极,建立明王朝。
1403年明成祖朱棣夺了侄子惠帝朱允炆的王位,迁都北京,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使南方的大米、绸缎、贡品能源源不断运往帝京,大规模整治和修通了京杭大运河,为控制这条经济大动脉,使之畅通无阻。
明王朝在淮安(楚州)设漕运总督署、建府署、榷关,并给予漕运总督以兵备、财政、司法审判以至行政管理等权力。
明初为发展生产,又推行“移民政策”,当时楚州的人口遽增,商业繁荣,使淮安逐渐成为苏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淮安的这种“昔日辉煌”随着封建社会发展到清代“康乾盛世”也达到了顶点。
如果单从文化方面考察,在清顺治、康熙时即形成了以邱象升、邱象随兄弟为代表的“邱氏文学世家”,稍后兴起了以阮学浩及阮葵生、阮芝生父子为代表的“阮氏文学世家”。
到清道咸年间,淮安经历五百年沧桑,五百年的文化沉积,在文化界、学术界出现了名扬全国的潘德舆、鲁一同、丁晏、高延第四位文人、学者。
到同光年间又出现了著名学者徐嘉、段朝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继吴鞠通以后,则形成以刘金方为代表的人数众多“山阳医派”的医生群体。
同时绘画、书法、出版亦有长足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刺激经济的发展。
此时淮安城里形成了有较高政治地位、丰厚经济实力、渊远文化素养的“丁、韦、何、许”“四大家族”。
对于“潘、鲁、丁、高”以及徐嘉本书均有专题述及,现对晚清淮安文化的保存、传播做出巨大成绩的段朝端、王锡祺和“四大家族”作一简单介绍。
段朝端(1843—1913)字笏林,号蔗叟,晚年病足后又名“蚓”。
15岁即入县学为秀才。
后数次参加江南乡试均未中式。
乃博览群书,访问淮故,有志著作。
21岁开始设馆课徒,从此一生教学、著述,从事淮安地方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工作。
中年后曾报捐了个“试用训导”,50岁后曾先后做了几年仪征、甘泉、兴化、海州等县学的学官。
其弟子遍及两淮和苏北,有的不少中举、中进士,成了达官显贵,如丁宝铨。
清代科举世家与地方政务——以婺源县程允中家族为例张杰2012-05-04 10:00:11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01期内容提要:婺源程允中家族自康雍之际兴起,成为当地著名的科举世家。
以《清代硃卷集成》所载程允中硃卷履历为经,乾隆等三种《婺源县志》为纬,通过程氏家族九代近百人的传记资料,论述程氏族人在修建公共工程、从事文化教育和兴办公益善举等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而得出我们的结论:科举世家是清代地方官在行政事务中的主要依靠力量。
关键词:科举世家硃卷履历地方政务作者简介:张杰(1954-),男,辽宁辽阳人,中国人民大学史学博士,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清史、满族史、边疆史研究与中国古代史教学。
《剑桥中国晚清史》的作者在讲到清代地方政府特点时,十分强调绅士的作用:“在地方上,当地的小绅士,以及有时可能出现的大绅士,他们左右着众多的事情”;“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绅士头面人物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1](P17-25)受该书这种观点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学者纷纷撰文论述生监或绅士在地方政务中的作用(如王跃生《清代生监的社会功能》;[2]王先明《清代社会结构中绅士阶层的地位与角色》[3])。
笔者认为“生监”或“绅士”的概念过于空泛,无法准确反映清代地方政府的真实活动。
本文拟从“科举世家”这一新的视野出发,以近年来出版的顾廷龙主编《清代硃卷集成》中所载程允中乡试硃卷履历为基本史料线索,并以程允中家族在清代婺源县九代近百人事迹为例,试论科举世家在清代地方政务中的重要作用。
一、程氏兴起与科名仕宦科举世家这一概念,是指在清代世代参加科举考试、取得举人以上功名、出仕人数较多的家族。
清代士人考中进士、举人之后,有自行刊刻其试卷分送亲友之风尚,时人称之乡、会试硃卷。
乡、会试硃卷正文之前为作者履历,“这项记载普遍都很详尽,而且凡是家世中有功名官职和德行著述的没有不尽量记上”[4]。
因此硃卷履历就成为研究科举世家的最基本资料。
汪藕裳年谱王泽强【摘要】汪藕裳,清代著名弹词女作家,著有《子虚记》、《群英传》等作品.现存各种文学工具书对其生平事迹均无记述.现根据汪氏家谱、方志及汪氏后人口述史料,首次以年谱的形式,较为全面地整理出她的家世、生平、交游及作品的产生、传播及评介等资料.【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2)002【总页数】5页(P39-42,47)【关键词】汪藕裳;年谱;弹词;《子虚记》【作者】王泽强【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1 汪藕裳家世盱眙汪氏源于安徽祁门县,明末清初年间始迁盱眙。
迁盱眙一世祖为汪尚佳,二世祖汪士俊,三世祖汪永磻为附监生,四世祖汪元谦为太学生。
五世祖汪汇,乾隆五十五年岁贡生,候选训导,今盱城第一山上有其《清心亭观淮》诗碑一块:“筇扶直上倚朱栏,文境天井愈可观。
千里苍波云外涌,万家烟火镜中看。
独留古塔冲寒浪,移得丹霞染碧峦。
最爱征帆归去晚,乘槎如在斗牛间。
”这首诗从阔处着笔,描写盱山淮水的雄伟景观,很有气魄,且文辞典雅,属对工整,表现出很高的文学素养。
六世祖汪景福,廪贡生,“制行不苟,训迪有方,里居教授,多成就者”(《汪氏家谱》),著有《护根堂诗文集》、《晴川诗稿》等著作。
他曾出资设立义庄,资助穷人,因此声名远播,朝廷颁文嘉奖,钦赐“乐善好施”匾额,去世后,朝廷赠其“通议大夫”荣誉称号,并令地方建坊纪念他。
七世祖,即汪藕裳的祖父汪云任(1784~1850),丁丑科进士,历任广东三水县、番禺县知县、广西归顺州知州、江西赣州府知府、江南苏州府知府、山东粮道、通政司参议、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
著有《汪孟棠太守诗钞》、《茧园诗文稿》等,其中以纪念红颜知己铁心夫人张瑶娘的《秋舫吟三十首》最为著名,此组诗在近代士大夫阶层及江淮大地上流传甚广。
清代泰州籍剧作家仲振履以汪、张二人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创作了二十四出剧本《冰绡帕传奇》,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文坛佳话。
[业务]0509盱眙小云山汉墓陈君孺、巨田侯考盱眙小雲山漢墓陳君孺、巨田侯考(首發),周運中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江蘇省盱眙縣東部的馬壩鎮東陽村有秦漢東陽縣城遺址,有東西兩城,共11.5平方公里。
1990年東陽城西北小雲山西一號漢墓出土漆器上朱書有“壽萬歲、宛樂未央、人符(富)貴”、“巨田萬歲”、“東陽廬里巨田侯外家”等,又出土有一方銅印,雙面陰文,正面是“陳何賈”,背面是“陳君孺”(如下圖)。
發掘報告認爲該墓年代不晚于西漢中期,墓內沒有五銖錢,年代似在武帝劉徹元狩五年(前118年)之前。
巨田侯,史書無載,報告認爲和陳嬰有關,《漢書?項羽本紀》:“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
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爲長者。
東陽少年殺其令,……遂强立嬰爲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
少年欲立嬰便爲王,异軍蒼頭特起。
……于是衆從其言,以兵屬項梁。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
凡六七萬人,軍下邳。
”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高祖劉邦六年十二月甲申封陳嬰爲堂邑侯,第二代恭侯祿,第三代夷侯午,第四代季須“侯須坐母長公主卒,未除服奸,兄弟爭財,當死,自殺,國除。
”堂邑縣治今南京市六合區,離東陽城不遠。
2陳嬰家族封侯86年(前201—116年),所以該墓可能和陳嬰有關。
按《史記》卷一百二十四《游俠傳》:“自是之後,爲俠者極衆,敖而無足數者。
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里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爲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清代揚州學派著名學者焦循的《邗記》卷五專考歷代揚州人物,開頭一段是:兩漢廣陵人,傳者最少。
召平見《項羽本紀》,東陽寧君見《高帝紀》,前漢惟此二人而已。
《游俠傳》有東陽田君孺,《正義》雲:“東陽蓋貝州歴亭縣者,爲近齊。
”按漢《地理志》:臨淮有東陽,清河亦有東陽。
清河在唐爲貝州歴亭。
貝州之屬縣,開皇十六年分武城置。
《正義》以田爲齊姓,必爲齊人,故疑其爲貝州歴亭,近齊之地。
清代江北第一园和它的风流主人作者: [] []在盱眙县城北,有一条沿着淮河而建的仅有二百多米长的古老街道叫汪巷,在清代后期,定居此地的汪氏家族先后产生了四个进士和举人,八位在朝廷、省、府、县担任要职的官员,如海关监督、陕西布政使汪云任,归德知府汪根敬,苏州织造汪根恕,吴县知县汪祖绶,同知直隶州知州加知府衔汪祖茂,太常寺博士汪祖亮,两淮盐场大使汪祖龄,青浦知县汪瑞尊,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突出,美名远扬。
他们凭借雄厚的财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被誉为江北第一园的汪家花园。
这个家族还涌现了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著有弹词巨著《子虚记》的汪蕖。
如今汪巷依旧在,而汪家花园和她的风流主人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拨开历史的尘封,可以发现这些风流人物曾经创下的不寻常业绩至今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代江北第一园——汪家花园汪家花园位于今天盱眙县老城区,占地约为老城区的三分之一。
这个私家花园东起花木公司,西至宝积山、淮河,北邻龟山、天台山,南界斗笠山,始建于道光七年(1827),建成于道光二十一年,前后达十五年,园中建有木兰堂、玉成宫、逍遥楼、思贤堂、汪氏祠堂、雁门关等建筑,规模宏伟,耗资巨大。
清代诗人王荫槐的《蠙庐诗钞》记载了汪家花园的胜景,说汪家花园中有梅花、兰花、海棠、桃花、樱桃、桂花、荷花、芍药、松树、枫树、竹子、仙鹤、孔雀、珊瑚等奇花异树、珍禽怪石,还有亭台楼阁、泉水、池塘、河流,具备了大型豪华花园的基本要素。
道光二十二年春天,时任南河道总督兼署两江总督的一品大员麟庆游览汪家花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汪园问花记》,此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汪园迷人的景象,并且断言汪园是“江北名园,允推第一。
”当年的汪园中有大片的梅林、桃林、竹林,而四周的山峦则是它的天然屏障。
清代江北的园林集中在扬州城、淮安城,麟庆常驻淮安城,往来于扬州、南京等地,称汪园为“江北第一”并非虚夸,因为淮、扬二城虽有众多名宦大贾修建的豪华花园,先天不足的是二城均缺少天然的山水,而盱城则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依傍着大河名湖(淮河与洪泽湖),还有十多座秀美的布满青松翠柏的山峦,形成了城在山中立,人在林中走,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特色,这些天然条件是淮、扬二城无法相比的。
清代盱眙籍知府汪云任
作者: [] []
虔城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别称,当代赣州人写了一本《虔城风流》,歌颂二千多年来赣南大地涌现出来的风云人物,入选者必须是曾在赣州生活过、工作过的对当地有突出贡献的的名流。
其中“立政惠民篇”入选仅17人,多为中国历史上身份显赫的人物,如西汉丞相灌婴、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阳明、现代政界名人蒋经国等等,清代盱眙人汪云任则凭借显著的政绩荣列其中。
汪云任(1784-1850),字孟棠,号茧园,嘉庆十二年举人,二十二年进士,历任广东三水知县、赣州知府、苏州知府、海关监督、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
有《茧园诗文稿》、《汪孟棠太守诗钞》等著作传世。
《虔城风流》一书以“严厉整治讼棍恶胥,建院造仓惠民贤吏”为标题,高度赞扬汪云任,热情讴歌他的业绩,表达了赣州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汪云任在赣州知府任上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却作出了不寻常的贡献:
一、铲除干涉司法审判、破坏社会秩序的讼棍,严惩贪官污吏。
道光十年(1830年),汪云任调任赣州知府。
一上任就,他就发现当地有一群讼棍,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挑拨是非,一见有官司就介入其中,甚至唆讼、架讼、霸讼,严重扰乱审判秩序,危害社会安定。
这些人游荡于官府与百姓之间,拉拢腐蚀官吏,坑害鱼肉百姓,于是立即采取措施,并发布文告,让百姓检举这些人的罪行,严厉惩处了前任知府不敢得罪的作恶多端的讼头。
见讼头得到了致命的打击,其他不法分子或收敛行迹,或远走高飞,赣州的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当时官府中胥吏侵吞财物现象严重,犹如蛀食衣物书籍的蠹虫,不加清除,则官无宁日,民不聊生,贻害无穷。
汪云任带头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惩治贪官污吏,受到了百姓的拥戴。
二、建设粮食储备仓库,大量积贮粮食,备荒济民。
道光十三年,汪云任号召赣州士民绅商捐献款物,他自己则并带头捐款,建设具有慈善性质的粮食储备仓库——宫保府“义仓”,以“农夫之庆,实维丰年,黍稷稻粱,倬彼良田,立我蒸
民,岁取十千”24字编序,每仓书写一字。
后来又建设“商义仓”、“盐义仓”、“民义仓”等,以“永观厥成,百室盈止,其崇如墉,万亿及丰”16字编序,每仓书写1字。
两处仓储共40间,储谷14500石(每石为120斤)。
所储仓的谷物多由地方绅商捐纳,以此备灾备荒,赈济民众。
仓库设有专职的以严格制度约束的仓丁,负责日常保管、翻仓、换谷及发放免费米票等事宜。
义仓的贮谷每两三年出陈纳新一次,即将陈谷以无息或低息贷给城里的“豆、瓜、麻、谷、麸”六行业,翌年归还新谷入仓。
此举遂演变为赣州的一种淳朴民风,一直沿袭到解放前,救助了无数的穷苦百姓,拯救了无数灾民的性命。
道光十五年(1835年),大饥荒弥漫南方数省,饿殍遍野,死亡无数,独赣州一府无人因饥饿死亡,汪云任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这些粮食储备仓库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
1915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灾袭击赣州大地,洪水滔天,交通中断,赣州城成了孤岛,城中各粮店很快告罄,数万赣州城居民幸赖义仓中的粮食得以渡过难关。
1922年5月,北伐军与北洋军在城郊交战,战火弥漫,城内粮源断绝,祸及全城百姓。
虔城府义仓再次开仓赈灾,拯救了全城百姓的性命。
1949年8月14日,虔城解放,义仓尚存有2700担稻谷,原义仓保管委员会将之造册,移交人民政府,义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但是,虔城人民不会忘记帮助他们一次次渡过危难的义仓,更不会忘记一百多年前修建义仓的汪知府。
宫保府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在古城赣州一直作为保留地名沿用至今,不断地在向后人讲述汪知府的故事。
三、修建书院,振兴地方文化教育事业。
汪云任到赣州前,赣州濂泉书院(后改称濂溪书院、阳明书院)因火灾被毁。
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未来,作为辖有十二个州县的赣南重镇赣州,怎能没有一所供学子们求学的地方?汪云任四处奔走,发动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很快就重新修建了书院,建有东西讲堂、祠堂、夜话亭、斋舍等建筑,规模比以前要大得多。
书院大门两侧书写着这样的门联:“我生近圣人居,教泽如新,敢忘鲁壁金丝,尼山木铎。
此来继贤者后,风流未泯,窃愿士崇礼仪,俗尚弦歌”,激励学子们进德修业,早日成才。
这些举措得到了赣州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尤其是读书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极大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后来,因父亲病故,汪云任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赣州,但他在赣州期间整顿吏治、仁德安民、造仓备荒、建院兴学等种种惠政,改变了赣州的落后面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他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的突出政绩铭记在一代代虔城百姓的心坎里,一直传颂至今。
在他丁忧期满后,清政府任命他为天下最富裕的江南苏州府的知府,这也是对他治理赣州有功的一种肯定和褒奖。
■王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