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7级:咏史怀古诗真题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9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古代诗歌阅读专项复习——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李商隐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
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
②简书:指军令。
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
③储胥:军用的篱栅。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衬托手法,通过对“猿鸟”和“风云”的描写,突出诸葛亮的威严。
B.颔联肯定诸葛亮运筹谋划的军事才能,敌人最终乘坐驿车投降。
C.本诗打破时空界限,既凸显诸葛亮才能堪比管仲、乐毅,又交代蜀国败亡的原因。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2.清何焯评价此诗“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
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抑扬手法及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游凤凰台刘一止二水中分,三山半落①,风云气象通寥廓。
少年怀古有新诗,清愁不是伤春作。
六代豪华,一时燕乐,从教雨打风吹却②。
与君携酒近阑干,月明满地天无幕。
【注】①“二水”两句化用自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两句。
②从:听任。
教:使。
却:助词。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头两句由远景入题,化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在凤凰台上所看到的金陵景象。
B.“风云气象”紧承上句,其中“寥廓”一词为旷远辽阔之意,是词人对所见之景的感受。
C.下片前两句极写六朝古都金陵过去无比繁华,与下句“从教雨打风吹却”形成对比。
D.首尾的景物描写富有特色,先从大处着眼,境界宏大,又有对细节的刻画,格外动人。
【古诗鉴赏专练】咏史怀古诗【经典精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咏史怀古诗鉴赏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1、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一首词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
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1.(2011 •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④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⑤。
[注]①周朴(?一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⑤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词义解释(2)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3)萦纡:旋绕曲折。
(4)残阳:夕阳二、句子理解与翻译首联: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颔联: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
颈联: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尾联: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遥想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三、分句赏析(手法、情感)首联: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颔联: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颈联: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采用拟人手法尾联: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手法和情感(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鉴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
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
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怀古诗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二)9、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是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②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③晋代:指东晋,建都金陵。
④衣冠:指当时的名门世族。
⑤成古丘:成为一堆古墓。
结合全诗理解“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意义。
结句落一“愁”字,作者“愁”什么?“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10、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
②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
③柏森森: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
③黄鹂:黄莺。
④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见诸葛亮事。
⑤两朝:指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⑥开济:开创基业,匡济艰危。
⑦出师未捷:诸葛亮曾五次出兵攻魏,建兴十二年(234),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百馀日,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这一句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
(2)本诗的主旨是咏叹什么?主旨是歌颂仰慕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以古人自况。
11、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中考复习——咏史怀古诗一、咏史怀古诗1.内容: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寄托哀思等。
2.写作特色:讽刺、对比、用典、语言含蓄。
3.形式:标题中含有古人名、古地名或含“怀古”“咏怀”等字。
4.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怀5.意象: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古人:周瑜、曹操、孙权、诸葛亮、贾谊、屈原、伊尹等古事:赤壁之战、后庭花等6.常见情感归纳a(作者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年华逝去,物是人非;渴望建功立业。
b(统治者)借古讽今,对统治者昏庸的不满;劝诫统治者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施行仁政;c(国家)对国运衰微、国土沦丧的痛心与担忧;对历史兴衰的慨叹。
d(古代明贤)对古代明贤的仰慕,渴望与其比肩;对古代明贤的赞美;对明贤遭遇的不满与同情。
二、课内链接1.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写作手法:用典、借景抒情、对比文本分析: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有一种清冷而朦胧的气氛,从中透露着淡淡的哀戚、朦胧的惆怅。
诗人先写环境,然后才写自己泊船、泊船的时间和地点。
因为“近酒家”,于是听到了歌女的卖唱声,同时也引出了诗人的感慨。
在隔江的酒楼上,商女卖唱,唱的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
商女不知道亡国恨还可以理解,那些达官贵人身负天下安危之责,还是如此醉生梦死,那就不可宽恕了。
诗歌分类鉴赏--咏史怀古类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桑麻杜曲”指的是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的“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
作者在诗题后的小序中说“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这就是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杜甫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咏史》鉴赏习题(含答案)咏史 -----龚自珍金粉①东南十五州②,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③狎客④操全算,团扇才人⑤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
田横⑥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注】①金粉:这里指景象繁华。
②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③牢盆:古代煮盐器具。
这里借指盐商。
④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
⑤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
⑥田横:秦末群雄之一,陈胜吴广起义后,田横与田儋、田荣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
刘邦统一天下后假意派人招抚,田横不肯归顺而自杀。
【译文】在繁华的江南一带,所谓的名流沉溺于声色,又热衷于名利斗争。
一些被盐商豢养的文人门客每日得意洋洋自以为跟对了主子。
那些如宫女一样轻薄的文人占居高位。
去官是害怕残酷的文字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写书作文不过是为了衣食奔走。
且看当年被刘邦许以高位的田横五百壮士在哪里?难不成归顺朝廷后,能人人封侯么?【赏析】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
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
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
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
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颔联中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
诗句中虽未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也没直接描写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但整个社会被这样一批狐群狗党所统治,不难想见这表面上繁华绮丽的金粉世界是怎样的乌烟瘴气,二者共同酿就的恶浊之风深为作者所厌憎。
咏史怀古诗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年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分3.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金谷园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注释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1诗人描绘的金谷园遗址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思 4分2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4分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①三年谪宦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瞳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②栖迟:淹留..③楚客:指贾谊..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1颔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1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2诗人对隋炀帝修汴河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9.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10.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过华清宫绝句杜牧甲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 数骑渔阳探使回③..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着名舞曲..1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2“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参考答案:一、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2分;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2分2.比喻..2分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2分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二、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意思答对即可..三、参考答案1.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2.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四、参考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五、参考答案1.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2.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无穷的感伤..解题指要拟人修辞手法容易回答;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在发挥时应抓住“繁华事散”这四个字;因为这是诗眼..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耀”;就是说鉴赏时必须透过诗眼;窥视诗人神府..六、参考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健行了强烈的控诉..七、参考答案1.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2.诗人从客观角度肯定了大运河的功劳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可看出..;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对隋炀帝的否定..分析: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八、1.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2.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也可回答为: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解析: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九、参考答案1.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2.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十、1. “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2.“无人知”三字指出只有杨妃知道;是荔枝送到了..既是陈述;又包含着飞骑送荔之举的荒唐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的讥讽和愤慨..。
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试题及答案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壮年。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
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
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
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
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
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
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 答: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咏史怀古诗专练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
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1、D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
2、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
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
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
鉴赏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生活在颠沛流离中,穷困潦倒,故“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至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
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山区百姓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
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咏史怀古诗一、概念怀古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历史人物的议论、历史陈迹的描绘,讽刺当朝统治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二、常识: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常见意象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发生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淮水。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特定的历史朝代(时期):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后蜀等。
其他:吴钩、《后庭花》常见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常用技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语文特点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专题练习:(一)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解】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怀古诗,不讲究对仗,信笔写来,妙笔天成。
写景疏朗有致,抒情含蓄不露。
B.首联直接点明“牛渚夜泊”之景,诗人文笔大气,将广阔的天空与浩瀚的西江融为一体,境界空阔、渺远。
C.颔联由“望”到“忆”,引发诗人由古及今的联想;“空”字指出不得志的处境,暗示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
D.颈联抒发不遇知音的感慨。
高中咏史怀古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不是咏史怀古诗?A. 李白《将进酒》B. 杜甫《登高》C.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D. 王之涣《登鹳雀楼》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口?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辛弃疾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哪位诗人对友人的祝愿?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之涣二、填空题4. 请填写《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____,____。
”5. 《登高》是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____。
6.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下一句是____。
三、简答题7. 请简述《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8. 李白的《将进酒》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四、论述题9. 论述《登高》一诗中,杜甫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
10. 请结合辛弃疾的生平,分析《青玉案·元夕》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 王之涣《登鹳雀楼》2. 答案:B. 杜甫3. 答案:C. 苏轼二、填空题4. 答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 答案: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四川,登高望远,感慨万千。
6. 答案:“更吹落、星如雨。
”三、简答题7. 答案:《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唐代创作的,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
8. 答案:《将进酒》中,李白表达了一种及时行乐、豪放不羁的人生态度。
四、论述题9. 答案:在《登高》中,杜甫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孤独的感慨。
10. 答案:《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通过对节日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个人壮志未酬的无奈。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不仅复习了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还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的魅力。
2022年初中语文古诗词曲阅读之咏史怀古诗专项复习卷一试卷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10 分,共计100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唐]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请概括两首诗的内容。
(2)【甲】【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元好问李辅之在齐州,予客济源,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
红妆翠盖木兰舟。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一尊白酒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