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组织培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4
兰花组培快繁技术概叙兰花的繁殖一般可通过分株进行,但繁殖系数低,现在洋兰的商业化生产都是通过试管育苗进行生产,一般可分为种子播种生产实生苗和组织培养生产分生苗两种,各有千秋,下面就其生产流程和应用进行一些说明:一、兰花的种子播种:兰花的果实俗称兰荪,其中有数千到数百万粒种子,因种类不同而异,兰科植物种子的发育较特殊,种子成熟后没有胚乳,需与某些真菌共生,由真菌提供营养才能萌发,在自然条件下,萌发率很低。
早期通过人工接种真菌,可以使兰花种子萌发,但技术烦琐,难度较大,后来发现在人工培养基上,不需真菌共生,如果营养成分合适,兰花种子也能萌发生长,一般常用的培养基有KC,VW和京都等,其中京都配方采用花宝花肥为主要的无机成分,配制方便,较适合兰花发烧友使用。
兰花的种子培养是进行兰花杂交育种的必要手段,也是兰花种苗生产的重要技术,如国内目前的蝴蝶兰种苗生产,多数是实生苗,与分生苗相比,实生苗往往不能保证性状的完全一致,因此对亲本的要求就非常高,好的亲本其后代的分离不会很大,好花率可达80%以上。
实生苗的生产相对简单,迅捷,以蝴蝶兰为例,由一个好的荚果,播种后两个月左右可产生数万个小原球茎,经过一次分瓶后,就可进行育苗,大约3个月后得到大量可移栽的试管苗。
二、组织培养:自MORAL于上世纪60年代首次成功进行了兰花的组织培养,目前已有数十个属的兰花进行了组织培养,通过组织培养及克隆技术进行生产的种苗具有与母本完全一致的性状。
热带兰花的组培快繁一般通过诱导产生类原球茎(PLB),通过PLB增殖进行;其起始材料以茎尖分生组织最佳,花梗上的休眠腋芽也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一些单轴生长的兰花如蝴蝶兰,如取茎尖,往往会失去母株,取花梗就没有这样的担心。
在植物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这可以做一种育种手段,但对于商业生产而言却是不利的,所以通过PLB增殖时要十分注意去除形态不正常的组织。
目前台湾的蝴蝶兰分生苗生产部分采用丛生芽的方法生产,即通过花梗诱导腋芽生成小芽,通过小芽诱导丛生芽并不断切割增殖,这样生产的种苗基本可以保证与母株性状的一致。
墨兰新品种‘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墨兰(Cymbidium)是一种被广泛栽培的兰花,人们喜爱它的原因不仅仅是它的美丽外表,更是因为它能够生长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并且开花时间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在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墨兰的新品种‘梦之兰’顺利推出,迅速受到广大花卉爱好者的青睐。
组织培养技术是‘梦之兰’成功推出的关键之一。
那么,究竟什么是组织培养技术,它为何对墨兰新品种的推广产生了如此重要的影响呢?本文将从墨兰新品种‘梦之兰’的诞生背景入手,详细介绍‘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其优势,以期为广大花卉爱好者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这一重要的技术。
一、‘梦之兰’背景介绍作为新时代的代表,‘梦之兰’作为墨兰的新品种,自问世以来就备受瞩目。
而‘梦之兰’的推出,是得益于科学家们在墨兰研究中不断突破的结果。
传统的墨兰繁殖方式,主要是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缺陷:种子繁殖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开花,而且遗传基因不稳定;分株繁殖受季节、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尝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研究并利用‘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梦之兰’的大量优质种苗,加速墨兰的良种繁育速度,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良‘梦之兰’的生长特性,使其更适应不同环境的生长条件,大大提高了墨兰的栽培质量和产量。
组织培养技术成为了‘梦之兰’成功推出的关键技术之一。
二、‘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介绍组织培养技术,是指通过离体培养的方式,利用生物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再分化的能力,使其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获得不同种类的植物组织。
具体到‘梦之兰’,组织培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组织材料的获取:需要从‘梦之兰’植株上采集组织材料,实验室通常采取茎段、芽点等营养组织,以及种子等生殖组织,作为培养的材料。
2. 组织分离:将采集到的组织材料进行消毒处理,然后分离出单细胞或小块组织,为后续培养提供基础组织。
兰花组培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实现兰花的无性繁殖,加速繁殖速度,提高兰花的经济价值。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 真兰属兰花种苗- 高葡萄糖培养基- 植物生长调节剂- 消毒酒精、消毒器具2.2 方法1. 准备工作台和培养瓶,对工作台和培养瓶进行消毒处理。
2. 从健康的兰花种苗上剪取茎秆,长度约为2-3厘米。
3. 将茎秆表皮剥去,取内部的茎骨,切成1-2毫米长的组织块。
4. 将组织块置于消毒的高葡萄糖培养基上,加入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
5. 将培养瓶密封并置于暗处,温度控制在25-28摄氏度,光照强度为2000-3000勒克斯。
6. 观察培养过程,通常在3-4周后,组织块开始呈现出小苗的形态。
7. 将小苗转移到含有较低濃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
3.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3个月的培养,成功培育出大量的兰花幼苗。
观察发现,这些幼苗生长良好,根系发达,叶片翠绿。
与传统的兰花繁殖方法相比,组织培养技术显著地加快了兰花的繁殖速度。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同时繁殖多个兰花品种,加大了兰花生产的规模。
4. 实验总结与展望本次实验通过兰花的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实现了兰花的无性繁殖。
组织培养技术具有繁殖速度快、突破品种限制、容易获得大批量无病毒种苗等优势。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优化培养基的配方,进一步提高兰花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此外,也可以尝试引入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基因转化的方式培育抗病虫害、提高花期持久性等优良特性的兰花品种。
5. 参考文献[1] 王明. 组织培养技术在兰花生产中的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4):79-80.[2] 谢丽. 兰花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 南兰科技, 2012(6): 42-43.。
兰花组培技术兰花是一种珍贵的花卉,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兰花繁殖困难,导致市场上兰花供不应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兰花组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兰花组培技术是指将兰花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大量的幼苗,并加以适当的生长调节,最终获得具备繁殖能力的兰花植株。
兰花组培技术需要从兰花植株中取得适宜的组织材料,如茎尖、芽鳞或种子。
这些组织材料要经过消毒处理,以保证无菌条件。
接下来,将组织材料放置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瓶中,培养基通常包括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培养瓶需要密封并置于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以促进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基的种类和浓度的选择,以及生长调节剂的添加。
不同的兰花品种对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的要求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品种来进行调整。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培养基,以保证组织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还可以通过添加适宜的激素来促进组织分化和增殖。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组织开始分化并产生新的幼苗。
这时,可以将幼苗移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和生长。
在移植过程中,需要注意幼苗的处理和培养基的适应性,以避免对幼苗造成伤害。
最终,经过连续培养和生长,幼苗逐渐生长为具备繁殖能力的兰花植株。
此时,可以将兰花植株移植到适宜的培养基或土壤中,进行进一步的生长和繁殖。
兰花组培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大量繁殖兰花,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培育新的兰花品种。
通过调整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的配方,可以控制兰花植株的生长和发育,从而获得更好的品质和形态。
此外,兰花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病毒检测和无菌种苗繁殖,保证兰花的健康和质量。
然而,兰花组培技术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兰花组织的培养和分化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对无菌操作要求高,容易受到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其次,不同兰花品种的培养条件和要求各异,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调整。
此外,兰花组培技术在大规模生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限制。
兰花组培技术兰花作为一种高档花卉,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其繁殖难度较大,使得兰花的价格相对较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兰花繁殖技术——兰花组培技术。
一、什么是兰花组培技术?兰花组培技术是指将兰花的幼芽、叶片、茎段等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培养,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使其快速繁殖,最终得到大量的兰花幼苗。
二、兰花组培技术的步骤1.材料准备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包括无菌试管、无菌培养基、兰花的幼芽、叶片、茎段等。
2.无菌操作将试管、培养基、器械等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无菌处理,确保无菌条件。
3.组织培养将兰花的幼芽、叶片、茎段等组织放入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4.增殖与分化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激素,促进组织分裂和分化,使其快速增殖。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的兰花幼苗。
5.移栽与成苗将兰花幼苗移栽到适当的培养基中,进行进一步的培育,最终得到成苗。
三、兰花组培技术的优点1.快速繁殖兰花组培技术可以使兰花快速繁殖,缩短繁殖周期,大大提高了繁殖效率。
2.无季节限制兰花组培技术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不受季节限制,可以随时进行繁殖。
3.无污染兰花组培技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以避免病菌和病毒的污染,保证兰花的健康生长。
四、兰花组培技术的应用兰花组培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兰花的繁殖、育种、基因工程等领域。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得到大量的兰花幼苗,可以满足市场需求,降低兰花的价格。
同时,组培技术还可以用于兰花的育种和基因工程,为兰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语兰花组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兰花繁殖技术,具有快速繁殖、无季节限制、无污染等优点。
通过组培技术,可以得到大量的兰花幼苗,为兰花的繁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兰花组培操作方法
兰花组培操作方法如下:
1. 材料准备:准备所需的兰花组培培养基、器具、组织培养植物材料等。
2. 植物材料处理:取自健康、无病虫害的兰花植株,将茎段或叶片进行消毒处理,去除表层细胞,以减少污染物的导入。
3. 组培培养基配制:按照配方将组培培养基溶解,然后倒入培养瓶中,再在高温高压下灭菌消毒。
4. 接种和培养:将经过处理的植物材料小段放入培养基中,利用无菌操作台进行接种操作。
然后将接种好的组织培养瓶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条件:设置适宜的温度、光照、湿度和适宜的培养周期。
不同的兰花品种可能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
6. 菌株筛选: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筛选方式,筛选出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菌株。
7. 培养的转接和移栽:待细胞或组织在培养基上生长发育一段时间后,可以选择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或者移栽到土壤中进行继续生长。
8. 监测和管理:在培养过程中,需不断监测细胞生长情况,调整培养条件和管理措施,确保组培培养的成功完成。
兰花的组培繁殖技术兰花是一种美丽而珍贵的花卉,因其高雅的外表和迷人的香味而备受喜爱。
然而,由于兰花生长缓慢且种子繁殖困难,人们开始使用组培繁殖技术来快速繁殖兰花。
本文将介绍兰花的组培繁殖技术,并探讨其在兰花产业中的应用。
一、组培繁殖的概念及原理组培繁殖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来自植物体各部位的基质培养生长,形成完整的植株。
这种繁殖方式可以绕过兰花自然生长的难题,提高繁殖效率。
组培繁殖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中添加兰花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促进兰花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二、组培繁殖的步骤1. 材料准备: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母株作为材料,将其叶片、花茎或根茎等部位作为试管外植体。
2.无菌处理:将采集到的外植体进行外表消毒,通常使用过氧化氢或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处理,以消除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3.组织培养:将处理后的外植体移至无菌条件下的培养基上,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添加,促进其生长和分化。
通常,培养基会添加植物激素以促进芽的分化和生长。
4.苗期管理:当试管内的芽发育成苗后,将其转移到含有适量激素的新培养基上,继续促进苗的生长。
5.生根培养:在苗期管理后,需要将苗从培养基中取出,进行外植体生根处理,通常使用含有生长激素的培养基,促进根系的生长。
6.移栽与养护:当兰花苗具备一定的生长能力和根系时,可以将其移至含有适宜营养和水分的基质中继续生长,进行日常养护。
三、组培繁殖技术在兰花产业中的应用随着组培繁殖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兰花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组培繁殖技术提高了兰花的繁殖效率,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
相比传统的种子繁殖方式,组培繁殖可以获得更多的苗木,且时间更短。
这对于兰花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组培繁殖技术可以实现兰花的遗传改良。
通过组培繁殖,可以将具有良好性状的母株进行无性繁殖,获得更多的优良苗木。
这样一来,可以保持兰花品种的纯度和优良性状,并通过无性繁殖保存珍稀品种。
兰花组织培养技术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杨立平 1119120224摘要: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兰花植株的外植体在无菌环境中应用人工培养基,通过外植体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作、外植体的接种、继代增殖以及驯化移栽等操作技术,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幼小的无病毒植株,从而达到增殖扩繁的目的。
组织培养技术是经济有效快速繁殖优良品种的方法,也是产生脱毒苗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组织培养兰花外植体试管苗花属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兰花为兰科属中的地生兰。
其香味怡人,花色淡雅,品种丰富,素有“花中君子”之称。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此外,其也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较广的切花材料之一,兰花的切花生产,需要大批量的种苗,要获得优质高产,兰花种苗必须具备种性一致,生长齐一,长势旺盛的特点。
在种苗生产上运用最广泛的是组培快繁和分株。
生产实践证明,运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生产种苗,其长势旺盛,品种复壮,抗病性强,切花质量好,对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挽救珍惜濒危种类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
兰科(Orchidaceae) 是有花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 约有800 属, 25 000~30 000 种, 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
兰花是整个兰科植物的总称, 常见的有春兰、蕙兰、建兰、蝴蝶兰、石斛、卡特兰, 文心等, 其花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如天麻等则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兰花的组织培养始于20世纪60 年代。
Morel[1]采用大花蕙兰的茎尖, 在含有细胞分裂素的KC 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茎尖分生组织膨大形成原球茎, 并分化出根和叶, 首次获得兰花无病毒小植株。
目前大约已有60 余属数百种兰花可以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繁殖。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地生或腐生。
兰花根呈圆柱状,属肉质组织,茎很短,高度约为2~3cm,兰叶大多叶边全缘,有的略有锯齿。
其花属于不整齐花范畴,总状花序。
墨兰新品种‘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墨兰(兰科 Phalaenopsis)是一种受欢迎的兰花,因其华丽的花朵和长时间的开花期而备受喜爱。
‘梦之兰’是墨兰的一种新品种,具有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和更加强健的生长能力。
为了大规模繁育和推广‘梦之兰’,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发展适用的组织培养技术。
以下是‘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
第一步是材料准备。
选择具有健康生长、无病虫害的‘梦之兰’母株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
将母株的鲜活叶片剪下,并使用75%的酒精对其表面进行消毒。
然后将叶片切割成约1.0 cm × 1.0 cm大小的组织块。
第二步是组织培养基的准备。
使用MS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并添加适当的激素和营养物质来促进组织生长和分化。
常用的激素包括植物生长素(IAA)、激动素(BA)和香蕉素(KT)。
营养物质包括蔗糖、硝酸铵和磷酸二氢钾等。
第三步是组织培养。
将预处理过的叶片组织块分别放置在含有适当激素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
培养基中的植物生长素和激动素可以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分化,而香蕉素可以促进茎和根的生长。
将培养基培养瓶封闭,并置于光照强度适中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第四步是愈伤组织的形成与分化。
在培养基中,‘梦之兰’的叶片组织块会快速生长和分化形成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是一种未分化的植物细胞聚集体,可以通过再生植株的方式繁殖。
第六步是生根和移栽。
在培养基中,植株的茎和根会逐渐生长和分化。
当植株的根部生长到一定长度后,可以进行移栽。
将植株移植到含有适当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继续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最终可以获得健康的‘梦之兰’植株。
‘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繁育和推广方法,可以提高‘梦之兰’的繁殖效率和品种纯度。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梦之兰’的组织培养技术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兰花组培繁殖技术兰花作为一种珍贵的观赏植物,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兰花的繁殖过程相对较慢,给兰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而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出现,为兰花繁殖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本文将介绍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原理、步骤以及其在兰花产业中的应用前景。
一、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原理兰花组培繁殖技术主要是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营养基体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等方法,将兰花组织切割为一小块或单个细胞,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培养条件,使其细胞分化和增殖,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独立生长能力的植株。
二、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步骤1. 细胞外悬浮培养:首先,从兰花中提取细胞,并将其悬浮于适宜的培养基中,使细胞在营养基上生长和分裂,形成细胞团。
2. 组织分化:通过合适的生长因子和培养基的调控,使细胞团分化为芽、根、叶等不同组织。
3. 植株形成: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可以从培养基中取出已形成新植株的幼苗。
4. 幼苗移栽:将幼苗移栽到适宜的生长环境中,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和管理。
三、兰花组培繁殖技术在兰花产业中的应用前景1. 提高繁殖效率:兰花组培繁殖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兰花的繁殖效率,缩短了繁殖周期,从而大大增加了兰花的产量。
2. 保持优良性状:通过组培繁殖,可以保持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实现兰花种质资源的重复利用,对于兰花新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3. 扩大市场供应: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应用可以扩大兰花的市场供应,满足人们对兰花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4. 促进兰花产业的发展: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应用将加速兰花产业的发展,有效推动兰花产业链的完善,为相关产业带来更多商机。
综上所述,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出现为兰花繁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加大对兰花组培繁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兰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兰花组培繁殖技术将成为兰花产业的重要支撑,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兰花组织培养技术作者姓名:党莎专业:应用生物技术主考学校:甘肃农业大学准考证号: 440509115003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0年09月20日论文标题:兰花组织培养技术论文标题:Orchid tissue culture论文作者:党莎论文作者:DANG Sha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英文摘要 (1)1.无菌培养的建立 (1)1.1组织培养的发展史及兰花的形态特征 (1)1.2培养容器的洗涤及培养基的制作 (2)1.3外植体的采集及接种 (3)2.继代增殖 (3)2.1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 (4)2.2试管苗的驯化移植 (4)3.影响兰花原球茎增殖的因素 (4)3.1基本培养基成分对茎增殖的影响 (4)3.2激素的影响 (5)3.3切割方式对其影响 (5)3.4活性炭 (5)3.5含糖量及培养基硬度的作用 (5)3.6继代周期的影响 (5)4.影响兰花生根和移栽成活的因素 (5)4.4活性炭有否对兰花生根的影响 (5)4.2生长调节物质的不同种类及浓度比例的影响 (6)4.3试管苗的生理状况 (6)4.4无机盐浓度 (6)5.兰花组培的应用 (6)5.1快速繁殖优良品种 (6)5.2建立无病毒株系 (6)5.3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交换 (6)6.兰花病虫害防治 (6)6.1兰花主要害虫及有害动物 (6)6.2兰花主要病害 (6)7.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兰花组织培养技术党莎(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 730070)摘要:兰花属兰科(Orchidacere)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国兰花为兰科属中的地生兰。
其香味怡人,花色淡雅,品种丰富,素有“花中君子”之称。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春兰、建兰、墨兰、寒兰等都是珍贵的观赏兰。
此外,其也是目前世界上栽培较广的切花材料之一,兰花的切花生产,需要大批量的种苗,要获得优质高产,兰花种苗必须具备种性一致,生长齐一,长势旺盛的特点。
在种苗生产上运用最广泛的是组培快繁和分株。
生产实践证明,运用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生产种苗,其长势旺盛,品种复壮,抗病性强,切花质量好,对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挽救珍惜濒危种类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组织培养;兰花;养护管理Orchid tissue cultureDANG Sha(Applied Bio-techn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 &Tech., Gansu AgriculturalUniversity, 730070)Abstract: The orchid is Orchidaceae (Orchidacere) perennial herbs, Chinese orchid is an orchid in terrestrial orchids. The scent is pleasant, elegant colors, variety, known as "Gentleman flowers," said. Highly ornament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 very popular. Such as Chunlan, Cymbidium, Cymbidium, Cymbidium orchids and other ornamental and precious. In addition, it also is the world's cultivated a broader one cut material, orchid cut flower production, require large quantities of seed, to obtain high-yield, species of orchid seedlings must have consistent growth and homogene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wing strong . In the seed production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tissue culture and ramet. Practice shows, the use of tissue culture micropropagation technology to produce seedlings, the growing vigorously and rejuvenation varieties, disease resistance, flower quality, and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improved varieties, save endangered species such as valu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Key words: tissue culture; orchid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1.无菌培养的建立1.1组织培养的发展史及兰花的形态特征1.1.1组织培养1898年德国植物学家HaberLandt用实验方法检验了细胞学说,1902年其由提出培养植物的体细胞可成为人工培养。
1906年Brow在人工合成培养基上进行无菌外植体的培养,发现各种胚在培养基上有增殖生长的反应。
1922年HaberLandt的学生和美国科学家Robbins分别报道了根尖离体培养并取得成功。
1931年我国学者李继侗在银杏胚胎的离体培养中,首次发现和利用了植物的天然提取物。
1934年美国学者White通过对番茄离体根的培养,建立了第一个可以正常生长的无性繁殖系。
至1958年Steward和Shantz用胡萝卜根外植体愈伤组织进行液体培养,继之证明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1960年Cocking用酶法分离原生质体成功。
1973年在英国成立了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协会“IAPIC”。
1.1.2兰花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单子叶植物中的一个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地生或腐生。
兰花根呈圆柱状,属肉质组织,茎很短,高度约为2-3cm,兰叶大多叶边全缘,有的略有锯齿。
其花属于不整齐花范畴,总状花序。
兰属植物的果实为蒴果,呈三角或六角形,俗称“兰荪“。
1.2培养容器的洗涤及培养基的制作1.2.1培养容器的洗涤容器的洗涤是否干净直接影响组织培养的成败,为保证培养材料在瓶内生长健壮,在培养前期一定要对容器进行彻底的洗涤与灭菌。
以达到“瓶壁锃亮、水膜均匀,不挂水珠”为标准。
1.2.2培养基的制作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血液”,血液的成分及其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外植体的生长于分化。
组培快繁中最常用的培养基主要有MS、ML、WH、SH等。
但现最常用的母液为MS。
母液要根据药剂的化学性质分别配置,一般配成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维生素类的母液。
其配置方法是先进行大量元素的配置,称量时应注意多余的药品不能回放在瓶中,应做其它处理。
电子天平在使用时先对其进行调平,然后进行微量元素母液,有机物母液的配制。
当MS母液配好以后,则可进行培养基的制作,将母液按称取量计算好后进行吸取,然后转入1L的容量瓶再加激素母液进行定容。
继之对琼脂和蔗糖进行称取、溶解,当容器加热至0~100℃时,可将糖加入其中,在40~60℃时加入琼脂。
待水沸腾后进行补水,用氢氧化钠对PH进行调整至溶液完全沸腾后停止加热。
进行分装,一般以50ml为宜,分装后应立即进行灭菌。
1.3外植体的采集及接种1.3.1外植体的采集无菌培养物的建立关系到整个生产系的建立,外植体的采集非常重要。
外植体的采集是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异。
但不论哪类,都应选择最能表达全能性的部位,以降低生产成本,通常往往选取一些生长健壮的当年生枝条、饱满而未萌芽的侧芽作为外植体。
其取材季节对于大多数植物而言,都应在生长开始的季节采样。
对于利用茎尖培养的植物一般材料越小成活率越低,所以茎尖培养成活的临界大小应为一个茎尖分生组织带1~2个叶原基,约为0.2~0.3mm;叶片、花瓣等约为5mm,茎段长约0.5cm,例如兰花、香石竹。
1.3.2外植体的清洗待外植体采回后,先用流水冲洗半小时左右,使其表面吸附物消除,在转入其他容器中加上洗涤剂进行清洗;在将易感染的各部分剥去、洗净,再切去上不幼叶。
1.3.3消毒与接种接种是组织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接种前必须对接种室、接种人员,接种材料进行彻底的消毒与灭菌。
针对外植体的灭菌处理,则先将外植体在75%的酒精中浸1~9s,再用蒸馏水冲洗三次。
再剥取2~3片叶,放入5%次氯酸钠水溶液5min,再用无菌水冲洗,剥至留下最后一枚叶片,以生长点为中心切去0.3~0.4cm的方块。
外植体经消毒接入MS+6-BA3.0mg/l+IBA1.0mg/l+GA30.5mg/l或MS + 6-BA 1.5 mg/l + NAA 0.5mg/l+IAA0.5mg/启动培养基中,6-BA为4mg/l时诱导出花芽,在B5+6-BA 1.0mg/l+ NAA3.0mg/l+GA3.0mg/l的培养基中,则诱导产生簇生的原球茎。
1.3.4培养培养温度为20~25℃,每天12~16h,光照强度为1000~2000Lx。
2.继代增殖经适宜培养后,约4~6周后可在外植体周围形成许多球状物,即原球茎,将其分割接入(MS+6-BA0.5mg/l+IBA0.1mg/l)2000ml培养集中,以促使嫩茎长出更多的原球茎,从而分化培养成苗。
切取茎尖时要带两个左右叶原基,茎尖大小对增值速率也有影响,同时,继代周期对原球茎增殖也有影响原球茎随继代周期的延长而增加。
2.1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在生根培养基中,转入单株生长或单株丛生的无根小苗培养其生根,草本植物7d左右即可生根。
生根培养基多采用1/2MS培养基,加入适量生长素。
当小植株生出3~5条水平根,每根长2~3cm时为最适宜的出瓶炼苗阶段。
由胚状体发育出的小苗,有时还需低浓度植物激素的培养基培养,以便更进一步壮苗,移栽前的壮苗培养阶段时必需的。
通常将其从根状茎基部切下转入壮苗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温度提升至28℃,当苗长至12cm高,具有3~4片真叶时就可以移栽。
2.2试管苗的驯化移植试管苗驯化移植是组培快繁的重要环节。
移植前可将培养瓶在自然光下炼苗15-20d,以使其感受温差现象。
更好壮实,之后再开瓶移植。
2.2.1移植移植时洗去根部的琼脂,置于阴凉处,待苗木阴干后,就可以移植到通气、透水,保湿介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