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思考: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其范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辨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少数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
提示:此观点是片面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并非所有少数民族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机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想一想: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提示:民族区域自治设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是设在所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不是根本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区域自治要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判断: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篇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设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政治制度;明确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掌握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时事政治事件,认学生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而自觉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维护民族团结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话题导入:暑假小明和爸妈一起去了我国西部旅游,回来后,他兴致勃勃的给大家讲起了一路上的见闻。
突然,他提出来一个问题:我到的很多地方,为什么有的叫做自治区、自治州啊?它们和是省市有啥区别?你能帮小明解释清楚吗?二、推进新课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活动一:民族知识知多少:我国的多少少数民族?他们的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国,各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多媒体展示:满族、蒙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多媒体呈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团结: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共同繁荣: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活动二:说一说多媒体呈现:(1)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占我国人口8%的55个少数民族应选代表360人左右,并保证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
从实际看,少数民族代表达415名,占总额的13.91%。
(2)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文字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什么原则?(民族平等)(3)为了促进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2000-2004年,国家实施了在西部地区投资总规模达8500亿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建设等一批关系西部地区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
高中政治教案:第七课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 引言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视为适合国情的重要政治制度。
本课将重点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原则、内容和作用。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定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特定地区内,根据该地区所居住的民族的共同意愿,依法实行的具有地区自治权的制度。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特点•自治权是依法享有的权利,不是特权;•民族自治地方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自治地方可以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等事务;•自治地方享有自主财政权和资源开发权;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依法自治原则: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的;•统一和分权结合原则:全国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同时又与国家各级政权保持统一;•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民主集中制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文化优先原则:民族自治地方应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行政权力,负责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管理;•经济建设: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执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文化保护:民族自治地方应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教育事务:民族自治地方有权组织本地区的教育事务;•社会事务:民族自治地方有权组织本地区的社会事务,包括民族团结等;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维护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地方的建设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各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和执行本地区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民族自治地方通过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发展;7.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一政治教(学)案第七课第二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标要求1、内容目标: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2、提示与建议:用各民族互助的实例,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表达全国人民珍惜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的发挥:在设计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安排学生自学建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等方式体现这一理念。
2、注重课堂文化的建构。
3、贴近生活:选取生活中典型实例来帮助理解教材观点。
3、贴近高考:选取近几年相关的高考题,了解高考在本框怎样考。
本框在高考中主要以考选择题为主,且常考。
偶而考主观题。
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自治机关、自治权;理解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国家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三)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2、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理解上的难点)。
三、知识联系:P78学习民族区域自治优越性之一“是国家的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时,适当联系哲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2008年全国1卷39(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10分))四、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练习法。
3、探究式、合作式4、讲授法:以学定教五:学法指导:“为什么即原因”类题解题方法指导----即说(做)这件事的理论依据(必然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六:教学模式:3.15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针对性讲解、典型练习各约15分钟时间) 七、教学环节(三个环节)课前5分活动:1、学生活动(内容略)2、教师课前时事渗透:(一)先学:基础自主学习●基础自主学习(约1/3时间)用心爱心专心- 1 -。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2.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优越性。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3)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1)历史特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现实情况:“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背景材料2018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迎来第五十三个生日。
5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区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题探究(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吗?各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吗?(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三个级别?民族乡属于民族自治地方吗?(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包括哪些?它们是否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答案:(1)①不是。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不是各民族居住的地方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少数民族不等于各民族,聚居不等于居住。
(2)①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3)①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第二框【课标要求】阐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3、了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4、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长期的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生活在汉族地区,受到实际情况和生活阅历所限,对少数民族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知之甚少。
本课理论性强,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课题:第七课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展示预习案,明确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请将知识在教材上勾画标注并记忆。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地位: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1)民族自治地方:(2)民族自治机关:(3)核心内容: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四点检查预习效果进入新课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核心问题一: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核心问题二: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照课文的标题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并归纳我国的政治制度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基本的民族政策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及地位,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创设情景,联系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我国坚持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体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点评: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踊跃发言1、含义: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教师活动:讲解自治权的内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学生小组合作明确并联系实际加以体验。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学生齐读并记忆)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78-79页内容,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活动:展示习题,讲练结合(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一、教材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高中政治必修二中的一部分。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的设置和自治权力的范围、自治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组成和管理以及民族团结和自治的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掌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的设置和自治权力的范围,认识自治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组成和管理,了解民族团结和自治的实践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基本内容。
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贯彻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的设置和自治权力的范围1.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的设置和划分。
2.自治权力的范围和内容。
三、自治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组成和管理1.自治组织的种类和组成。
2.自治组织的职权和管理。
3.自治干部的选用和培养。
四、民族团结和自治的实践1.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意义。
2.民族自治的实践和经验。
四、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式授课法2. 讨论式授课法3. 案例式授课法4. 视觉式授课法5. 小组合作式授课法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旗的设置和自治权力的范围,认识自治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组成和管理难点:了解民族团结和自治的实践六、教学评估1. 随堂测验2. 课堂讨论3. 案例分析4.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民族自治项目或方案。
七、教学资源1. PPT演示2. 教学视频3. 地图、统计数据、图片、文献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
八、教学反思本章重点在于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掌握,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创新的特点,通过举办自治团组织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意识,才能真正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融合,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高中政治必修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着优越性。
(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
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幺?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七课第二框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介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怎么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掌握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课内容涉及学生已学过的历史和地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要让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我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2、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理解并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多媒体播放设备,投影片(PPT)。
导入1、展示图片—在小品《不差钱》中穿苏格兰裙子的小沈阳照片,提问学生对于苏格兰民族的认识,并展示相关苏格兰民族概况的图片;2、播放新闻《苏格兰公投》,使同学们了解苏格兰民族和英格兰民族的恩怨情仇,进而理解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所实行的民族政策。
教学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新闻的习惯,提升大家进行时事评述的能力;营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讲授新知讲授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展示我国地图,让学生标出我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从而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通过辨析含义当中的重点词汇,如“聚居”非“居住”,“各少数民族”非“各民族”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是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种形式,是本课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本框又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此外,本框的知识与我州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新课标,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学习本课。
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13: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明确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以及内涵,尤其对自治权的理解。
3. 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四:学法指导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领导下,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行使的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1)国家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关系(2)①自治地方:、、三级。
②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和。
(3)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是。
点拨:自治权是自治机关在中央的授权下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和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主要包括立法自治权、经济自主权、变通执行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等五方面。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1)历史传统(2)现实情况(3)社会和政治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权利得到实现。
3、有利于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蓬勃发展。
(二)预习检测一、判断: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也是自治机关。
()4、民族区域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二、单项选择题1、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大喜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