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69.00 KB
- 文档页数:60
什么是社区获得性肺炎 ?该如何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是指在医院外被感染的一种肺实质炎症,其中包含潜伏期、易感染、因其他疾病住院以后发生的肺炎,得和医院内感染但回家以后才发病的肺炎区分开。
目前,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全世界死亡率非常高的一种疾病,且所有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病,据统计我国每年超过200多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而其中死亡人次>12w,且具体发病因素和预后随着环境和身体机能、免疫功能等不同而变化。
社区获得性肺炎简述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误吸上呼吸道定植菌、肺外感染位置血液等,患者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或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主要是在医院外社区环境中被微生物入侵感染导致的肺炎,最主要的致病菌就是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当然也包含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对该病进行研究后发现,主要诱发因素可能和年龄较大、吸烟、基础疾病以及在近期有大量喝酒、服用β-內酰胺类抗生素等有关,一般表现为发热、咳嗽、身体发冷等表现,另外也可能有全身症状、胸部症状和肺外症状,倘若未及时给予药物进行治疗,症状加重可能还会引发其他疾病。
社区获得性肺炎虽然能够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年龄较大者发病率较高,且具有较高死亡率,由于临床症状不是特别明显,有可能呈隐袭性发病,一般预后都比较差,会有诸多并发症出现,那么社会获得性肺炎应该怎样治疗呢。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临床上感染原因主要是由细菌感染所导致的,也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时表现为呼吸道病毒感染,由于患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程度有所不同,在进行治疗时所选择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如果患者的病情较轻,可以门诊采用口服治疗的方式,而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才能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般情况下来说,轻中度病情的患者在发病后需要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治疗,而如果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则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
由于细菌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所以如果患者疗程不足或者所使用的抗生素剂量不足,就有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毒并没有完全清除,甚至还有一部分病毒会产生耐药性,产生遗传的状况,加重患者的病情,导致患者的治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肺炎链球菌肺炎(一)抗菌药物治疗制定肺炎链球菌感染治疗方案时,应考虑肺炎链球菌敏感性、感染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特性等因素。
PssP感染首选青霉素、阿莫西林,亦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丙烯、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泊肟等)等药物。
PISP感染宜选用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
PRSP感染则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利福平,万古霉素单用或联合利福平筹方案。
对轻度无合并症的肺炎患者可予口服给药;而重症肺炎等应予静脉给药治疗,或静脉继以口服给药的序贯治疗。
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呼吸道主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口服吸收良好,在呼吸道等组织浓度高,部分品种可序贯给药,被称为“抗肺炎链球菌氟喹诺酮类( antipneumococcal fluoroquinolone)”或“呼吸道氟喹诺酮类( respiratory fluoroquinolone)”,并在肺炎链球菌对B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日益严重情况下,被推荐用于治疗包括PRSP在内的肺炎链球菌呼吸道感染,但必须警惕其可能被滥用而导致耐药性迅速上升。
此外,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也可用于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而利奈唑胺、替利霉索等新抗菌药物也可望成为治疗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的选用药物。
由于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高且多为高度耐药(MLS耐药),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药物仅可用于治疗大环内酯类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感染,单独不宜作为病原体怀疑为肺炎链球菌的感染的经验用药。
(二)支持疗法患者应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足够蛋白质、热量及维生素。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注意防止休克。
剧烈胸痛者,可酌用少量镇痛药,如可待因15mg。
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药,以免过度出汗、脱水及干扰真实热型,导致临床判断错误。
鼓励饮水每日1~2L,轻症患者不需常规静脉输液,确有失水者可输液,保持尿比重在1.020以下,血清钠保持在145mmol/L以下。
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新冠疫情最早爆发的国家之一,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在社区的诊断标准与医院内稍有不同。
社区中,无需进行核酸检测以诊断新冠病毒感染,而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进行诊断分级。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南,社区的肺炎病人分为 4 个确诊等级,如下: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没有出现肺炎症状或异常影像发现的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是需要隔离观察轻型病例•临床症状轻微,无肺炎影像学改变•体温正常或者低热,咳嗽或咳痰等轻微症状•吸氧指数(PaO2/FiO2) ≥ 300mmHg (1mmHg = 0.133kPa)普通型病例•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显示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吸氧指数(PaO2/FiO2) ≥ 200mmHg 且<300mmHg重型病例•其中一项或多项:呼吸频率≥ 3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 93%•吸氧指数 (PaO2/FiO2) <200mmHg•胸部影像学显示多部位肺部浸润影像治疗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是世界公认的成功之一。
此外,中国正在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针对社区新冠病毒病例的治疗经验,以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新冠疫情。
以下是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主要措施: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社区肺炎病人,中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防控指南。
在社区治疗阶段,患者应该遵守居家隔离规定,并遵守国家或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指导。
对症治疗对于轻型病例,中国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对症治疗、休息和补充营养。
对于重型病例,治疗方案包括给氧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氧疗对于普通和重型病例,氧疗是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中国社区使用的氧疗包括高流量加湿氧疗、无创通气和机械通气等方式。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患者在社区环境中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咳嗽”、“痰饮”、“肺痈”等范畴,治疗需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为中医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指南。
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中医辨证分析,一般可分为以下证型:风寒束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黏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痰热壅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肺气阴虚: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根据不同证型,可以采用以下中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风寒束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风热犯肺:治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可使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药物包括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
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可使用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胆南星等。
肺气阴虚:治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使用生脉饮、沙参麦冬汤等方剂,药物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等。
针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针刺:取肺俞、合谷、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艾灸:取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每日1-2次,连续3-5天。
推拿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推拿:取肺俞、膻中、曲池等穴位,采用揉法、推法、摩法等手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拔罐:取大椎、肺俞、肾俞等穴位,采用留罐法或走罐法,每日1次,连续3-5天。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年老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可接种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导言:一、临床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有无接触过肺炎患者、病情进展快慢、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等。
2.体格检查: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并进行肺部听诊、触诊等检查。
3.辅助检查:(1)胸部X线摄片:可观察肺部病变的范围和密度。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用于判断炎症程度和确定病情严重程度。
(3)痰液检查: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确定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血气分析、胸部CT等检查方法。
二、治疗原则1.严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给予合适抗生素:根据病原学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初始治疗应包括两种抗生素,以覆盖常见致病菌。
3.对症支持治疗:对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积极预防并发症:如合理使用抗生素、给予肺炎球菌疫苗等。
5.预防二次感染:对于存在呼吸道合并感染风险的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二次感染。
三、治疗流程1.轻型CAP患者:(1)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48小时内症状是否好转,如未好转或病情加重,应考虑转为重型CAP的治疗方案。
2.重型CAP患者:(1)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2)抗生素治疗:应选用静脉抗生素治疗,如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联合青霉素类药物。
(3)对症治疗:可给予高流量吸氧、支持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病程观察和随访1.观察指标:(1)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2)血常规、炎症标志物等指标的变化。
(3)胸部X线的恢复情况。
2.随访内容:(1)了解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CAP,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制定了本指南。
一、CAP 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CAP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尤其在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以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二、CAP 的常见病原体CAP 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其中,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较为常见。
此外,近年来病毒感染在 CAP 中的比例有所上升,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中 CAP 的病原体分布可能存在差异。
三、CAP 的临床症状和体征CAP 的临床表现多样,但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体征方面,可表现为肺部啰音、呼吸音减弱、实变体征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和体征并非特异性,可能与其他肺部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四、CAP 的诊断方法1、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胸部 X 线或 CT 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诊断。
如果患者出现新的肺部浸润影,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应高度怀疑 CAP。
2、病原学诊断痰涂片和培养:这是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但由于痰标本容易受到上呼吸道正常菌群的污染,其阳性率往往不高。
血培养:对于重症 CAP 患者或怀疑有菌血症的患者,应进行血培养。
血清学检查:对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感染,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病原学核酸检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技术,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ia 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人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诊断。
【治疗原则】(一)常见病原体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外肺炎支原体、军团杆菌及呼吸道病毒也很常见。
(二)抗菌药物选择1.肺炎链球菌:首选青霉素、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或一、二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可选用头孢三嗪或左旋氧氟沙星等。
由于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较高,一般不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包括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
2.流感嗜血杆菌:由于该菌产β-内酰胺酶比例较高,最好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或二、三代头孢菌素;新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等),氟喹诺酮类也有较好疗效。
3.卡他莫拉菌:该菌产β-内酰胺酶比例虽然达90%以上,但对大多数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较敏感,可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或二、二代头孢菌素,均有较好疗效,也可选用氟喹诺酮类。
4.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常见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院外感染的革兰阴性杆菌较院内感染者耐药程度要轻一些,故可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或二、三代头孢菌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者可选用氟喹诺酮类,病情较重者选用青霉素/酶抑制剂或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也可选用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简称CAP)是指患者在社区或医疗机构外感染的肺炎。
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和严重性,对其进行规范的诊疗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的规范措施和注意事项。
诊断标准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症状和体征,包括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
2.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或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如肺实变、浸润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痰涂片和培养、血培养等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肺炎病原体和了解炎症情况。
药物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
1.抗生素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痰涂片或血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原体耐药性等因素。
2.对症治疗:对症治疗包括退热、镇痛、咳嗽抑制等措施。
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进行治疗,如解热药、止咳药等。
预防措施为了降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我们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注重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患者或物体。
2.加强免疫力: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证睡眠,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3.定期接种疫苗: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肺炎的发生。
4.避免环境污染:尽量避免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减少空气中细菌和病毒的接触。
注意事项在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过程中,我们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患者需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频率。
2.定期随访:医生应定期随访患者,及时了解疗效和副作用,以调整治疗方案。
3.加强宣教: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肺炎的相关知识宣教工作,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和治疗合作性。
总结通过制定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疗规范,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救治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我们谈论了其严重程度评分、经验性抗感染策略、病原菌、病毒性肺炎等诸多方面。
肺炎所致的感染性休克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
目前针对SCAP,需要新的抗生素来对其进行救治。
DISA/ATS针对CAP的相关建议非常实用,目前推荐针对大多数的SCAP,可以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者三代头孢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项抗感染治疗。
如果患者具有两种高危因素,推荐以经验性覆盖PES菌群(铜绿假单胞菌、ESBL阳性的肠杆菌科、MRSA)。
对于流行性感冒性CAP,推荐使用奥司他韦,同时避免使用激素。
奥司他韦治疗无效或者耐药,可以使用扎那米韦。
只有当合并有难治性休克、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的时候,推荐使用类固醇激素。
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SCAP)收入到ICU 中,尤其是那些高龄、基础疾病较多、存在免疫抑制的患者。
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有21%需要到ICU进行治疗,这些患者中有26%需要机械通气。
SCAP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可以达到25-50%;延迟收入ICU 会导致这部分患者死亡率增加,因此目前产生了一些危重病评分来明确患者的严重程度,方便医生对病情进行评估。
肺炎链球菌仍然是CAP主要的致病菌。
目前大约有6%的CAP患者的病原菌是耐药的。
PCR技术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病毒性CAP,主要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
早期充足的抗感染策略对于SCAP来说非常重要,但目前如何达到这一目标非常具有挑战。
早期使用不恰当的抗生素(对致病菌不敏感)会增加病死率。
Postma及其同事发现,单用β内酰胺和β内酰胺联合大环内酯/喹诺酮,两者效果类似。
联合用药中,β内酰胺到底是联合大环内酯还是喹诺酮,目前仍是一个讨论点。
感染性休克是SCAP的主要致死因素。
当患者循环难以维持,可以加用激素。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病原菌,这就要求尽快研发出针对性的抗生素。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识别对CAP进行严重性评估非常重要,可惜目前没有完美的评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