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olia蒙古概况,习俗等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23
内蒙古的传统风俗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传统风俗文化,代代相传,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内蒙古的传统风俗。
一、蒙古包蒙古包是内蒙古传统的居住建筑,也是蒙古族人民的象征。
蒙古包是由木框架和毡子构成的,外形呈圆锥形。
内蒙古的草原上到处可见蒙古包,它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更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蒙古包里,人们可以享受到温暖和舒适,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快乐。
二、马术表演内蒙古是马背上的民族,马术在这里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内涵。
每年的七月,内蒙古都会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活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精彩的马术表演,如赛马、马球等。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内蒙古人民的马术技巧,也体现了他们对马的热爱和崇尚。
三、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采用宽松的设计,适合驰骋草原。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袍子和裙子。
蒙古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四、蒙古族的舞蹈蒙古族的舞蹈是内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的舞蹈通常以骑马和放风筝为主题,舞姿优美、独特。
蒙古族的舞蹈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五、奶茶内蒙古的奶茶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奶茶的制作方法独特,首先将茶叶煮沸,然后加入牛奶和盐,最后搅拌均匀即可。
奶茶不仅具有浓郁的香味,还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被当地人民视为珍贵的礼物。
六、民间音乐内蒙古的民间音乐丰富多样,以马头琴和蒙古大鼓为代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传统乐器,它发出悠扬的音乐,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宁静和祥和。
蒙古大鼓则是内蒙古的传统乐器,它的声音雄壮激昂,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和热情。
七、草原婚礼内蒙古的草原婚礼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新娘和新郎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在草原上举行婚礼。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蒙古国的风土人情介绍
蒙古国,简称蒙,是位于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之间的一个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内陆国之一。
蒙古国人口约为725万,其中蒙男性占52.9%,蒙女性占47.1%。
首都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蒙古高原上的第一座城市是首都乌兰巴托。
蒙古国的风俗习惯与中国大致相同。
在饮食方面,他们爱吃羊肉,口味较重;饮酒以白酒为主,也有少量啤酒和红酒。
蒙古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佛教。
由于信仰不同,他们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蒙古国人的服装:蒙古人穿长袍,女性也戴面纱,一般不露乳房和下身。
男子穿长衫、长裤和靴子,腰束腰带。
蒙古国人日常生活中用蒙古语交谈,但是他们也懂得汉语、俄语和英语。
在公共场所,一般不用手指交流思想或传递物品。
蒙古人十分好客,非常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
他们热情好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们认为“受人以鱼不如受人以渔”,他们希望通过热情的招待来表达自己的友好之情和真诚之意。
—— 1 —1 —。
蒙古族简介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
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
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
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
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
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
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蒙古族一、概况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
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蒙古族新年(春节)、那达慕大会、敖包节、祖鲁节、麦德尔节、打鬃节、马奶节等等。
那达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
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马奶节(农历八月末)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大草原孕育了一个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民族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的纯朴粗犷的民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蒙古族各地习俗多彩多姿,但是,做为一个民族,其基本特征还是相同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民风民俗资料,欢迎阅读!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人种属于纯蒙古人种,是黄色人种的代表民族,语言为蒙古语。
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河北、青海、河南、甘肃等省区以及俄罗斯。
蒙古族的起源蒙古族源自居住在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族系。
北宋时,蒙古高原上的居民——突厥系民族逐渐衰落,居住于今大兴安岭地区的室韦部落(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蒙兀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室韦诸部在突厥语中称作鞑靼,蒙兀室韦诸部称黑鞑靼。
契丹人征服室韦诸部后,黑鞑靼自称尼伦部。
12世纪初,合不勒汗(铁木真曾祖)统一尼伦各部,号其部落为“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漠北各部落,蒙古一词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的语言蒙古人拥有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
通用的文字是13世纪初以回鹘文为基础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
蒙古族的宗教习俗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
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
成纪司汗【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
直到元时期,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
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
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
蒙古的民俗1. 引言蒙古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民俗是蒙古人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蒙古的民俗包括了各种传统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反映了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本文将全面介绍蒙古的民俗,包括蒙古族的传统婚礼、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内容。
2. 蒙古族的传统婚礼蒙古族的传统婚礼是蒙古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蒙古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承诺。
蒙古族的传统婚礼通常包括以下环节:2.1 婚前准备在蒙古族的传统婚礼中,婚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准备婚礼的工作通常由女方家族负责,包括选定婚期、准备嫁妆、布置婚房等。
同时,男方家族也会为婚礼做准备,包括准备聘礼、选定婚车等。
2.2 迎亲仪式迎亲仪式是蒙古族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婚礼当天,新郎和新娘分别由各自的家族成员陪同,穿着传统的蒙古服饰,前往对方家中。
迎亲的过程中,男方家族会准备马匹和马车,以示尊重和热情款待。
2.3 请红请红是蒙古族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代表了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意义。
请红的仪式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由新娘家族的成员带领新娘入场,同时进行传统的祝福和祈福仪式。
2.4 婚礼宴席婚礼宴席是蒙古族传统婚礼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新郎和新娘向亲友们宣告婚姻的正式场合。
婚礼宴席上,新郎和新娘会向亲友敬酒,并进行传统的祝福仪式。
同时,宴席上还会有丰盛的美食和精彩的表演,以庆祝这一特殊的时刻。
3. 蒙古的节日庆典蒙古的节日庆典是蒙古民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蒙古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蒙古的节日庆典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重要节日:3.1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蒙古自治区的传统节日。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每年的七月至八月举行,吸引了来自蒙古族各地的人们参加。
在那达慕大会上,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如赛马、摔跤等,并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民间艺术表演。
3.2 白色月光节白色月光节是蒙古族传统的农耕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举行。
蒙古族简介和风俗咱们聊聊蒙古族,那可真是草原上的一股子热乎劲儿,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
先说说蒙古族人吧,他们就像是草原上的雄鹰,眼睛亮堂,心胸宽广。
骑马射箭,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从小娃娃就开始学,长大了一准儿是个好骑手。
蒙古包里,火炉旺旺的,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手抓羊肉,喝着马奶酒,那滋味儿,绝了!蒙古族的风俗,那才叫一个丰富多彩。
就说那“那达慕”大会吧,简直是草原上的狂欢节。
摔跤、赛马、射箭,一个比一个刺激,一个比一个热闹。
大伙儿都使出浑身解数,就为争个彩头,那份儿热情和劲儿头,看得人热血沸腾。
还有啊,蒙古族人对客人那叫一个热情。
你要是去了蒙古包做客,准保得被他们的热情给淹没了。
先是敬你一碗下马酒,那酒香扑鼻,不喝都不成。
然后又是手抓肉,又是烤全羊,吃得你满嘴流油,还直呼过瘾。
临走的时候,他们还会送你一些马奶酒、奶酪啥的,让你带回去慢慢品尝。
再说说蒙古族的服饰吧,那叫一个鲜艳夺目。
男的穿长袍,扎腰带,显得精神抖擞;女的穿裙子,戴帽子,再配上那些银饰、宝石,简直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
走在草原上,远远就能看见他们那五彩斑斓的身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儿。
还有他们的音乐舞蹈,也是一绝。
马头琴一响,那旋律悠扬婉转,就像草原上的风一样自由。
蒙古族人能歌善舞,跳起舞来那叫一个豪放。
他们的舞蹈动作大方自然,充满了力量感,看得人忍不住也想跟着一起跳。
总的来说啊,蒙古族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民族。
他们的热情好客、勇敢坚韧、多才多艺都让人深深地着迷。
如果你有机会去草原上游玩的话,一定要去感受一下蒙古族的魅力哦!。
蒙古共和国的习俗礼仪和主要禁忌蒙古共和国的习俗礼仪和主要禁忌蒙古共和国简称蒙古。
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
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人口191,47万。
官方语言为蒙古语。
蒙古族主要信奉喇嘛教。
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or)。
货币是图格里克turgid。
1921年7月11日宣告独立。
1949年10月16日与我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
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
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
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
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
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
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
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
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
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
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
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
送客等方面。
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
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
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
蒙古族介绍演讲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给大家介绍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1.(1)蒙古族信仰的是喇嘛教,语言有纥式蒙古文(传统蒙古文)、卫拉特(曾在内蒙古流行的托德文)等。
蒙古族的人口约1000多万,分布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区。
(2).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和敖包节等,此外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
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及春节称“查干萨日”。
蒙古人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是敖包节,这是蒙古人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方式。
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需要选择良辰吉日,南方要给女方家送彩礼,彩礼中有现金,衣服布匹首饰,稻谷等等女方家陪嫁的东西有柜子,被褥,衣服首饰电器自行车,大米,瓜子等钥匙由女方送给家族亲人保管,等到新娘子到了南方以后,有新郎的母亲拿钱赎钥匙交给新娘。
2.蒙古族信仰喇嘛教,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3.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长袍,穿蒙古袍、系腰带,蒙古靴。
手势一般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做成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
4. 5.这些是蒙古族的服饰。
6.蒙古族主要吃粮食,奶制品和肉食。
牧区主要吃奶制品和肉食。
7.这些是蒙古族的食品。
8.蒙古族游牧地区的牧民大多居住在圆形穹庐顶蒙古包。
蒙古族地区标志性的建筑也常以穹庐顶。
蒙古族能歌善舞,主要乐器为马头琴。
9.这是蒙古族建筑的图片10.蒙古族的节日有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蒙古族语音译,意为“游戏”或“娱乐”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流行,男子在那达慕大会上有三项运动,如摔跤、赛马、射箭。
祭敖包:敖包,敖包是蒙古语,翻译为堆子或鼓包。
11.这些是蒙古族举行节日活动时的图片。
12.在蒙古族的禁忌有,不能在蒙古包前下马,下车。
禁止将马边到枪等带入蒙古包。
不能坐在蒙古包的西侧或西北角,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赠送的礼品不能送单数。
有产妇或有病人,不能接待客人的来访。
不能对蒙古族守门狗或猎犬打骂。
蒙古国礼仪篇一:蒙古共和国的习俗礼仪蒙古共和国的习俗礼仪蒙古共和国简称蒙古。
位于亚洲中部,是一个高原内陆国家。
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人口191,47万。
官方语言为蒙古语。
蒙古族主要信奉喇嘛教。
首都乌兰巴托(ulanbator)。
货币是图格里克turgid。
1921年7月11日宣告独立。
1949年10月16日与我国建交。
蒙古是一个畜牧业为主的国家。
1985年后放宽对私有牲畜头数的限制。
1988年拥有各种牲畜2259万头,主要牲畜有羊、牛、马、骆驼等。
工业有畜产品加工和煤、铜、钼、莹石、钨、金等采矿业。
熬包神是蒙古部落的保护神。
行人路过敖包时要下马献上钱财,供上酒肉,或剪下马鬃、马尾系其上面。
传统上蒙古人把锅灶、火盆和篝火堆等当作火神加以崇拜,逢年过节、迁居或婚礼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蒙古牧民的住房是蒙方包,蒙古包是蒙古人长期游牧生活的产物,在草原的特定环境中有着许多其他住所不能代替的优点。
马奶酒又弥酸马奶,是蒙古人最爱喝最尊崇的一种饮料,每逢夏天,蒙方牧民都喜欢自制马奶酒。
蒙古人大部有抽烟的习惯,对烟具也很讲究。
羊肉是蒙古人的主要副食品之一。
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和款待客人的必需品。
蒙古人喜欢借颜色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感情,将不同的颜色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红色象征亲热、幸福和胜利。
许多蒙古人窗欢穿红色的蒙方袍,姑娘们爱用红色缎带系头发。
黑色被视为是不幸和灾祸,故蒙古人不穿黑衣服。
蒙古人热情好咨,有一套独特的待客礼仪,具体表现在迎客、问候、待答。
送客等方面。
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举家相送,并一再说“再见”、“欢迎再见”、“祝您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在游牧或日常生活中,蒙古人相遇时,首先,总要极有礼貌地相互问候家畜安好,其次再互问家人平安,最后才相互寒喧。
这是因为以牧业为主的蒙古人,把家蓄置于生活中特殊重要的地位。
蒙古人具有好客的美好传统,即使对陌不相识的来客,也往往以礼相待。
所以,人们说:“在蒙古,即使没带干粮,也可旅行数月”。
蒙古国有哪些风俗习惯蒙古位于平均海拔1580万平方公里。
是一个内陆国,东、南、西三面与我国为邻,北面与俄罗斯接壤。
“蒙古国”是以本民族的名称而得名的。
“蒙古”一词是由“勇敢”和“朴素”两个词素结合而成的。
另有人认为: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
1924年11月26日,正式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
1992年1月11日正式决定改“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名为“蒙古国”。
蒙古全国面积156.65万平方公里。
人口196.53万(1986年)。
主要是喀尔喀蒙古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还有少数的哈萨克等民族。
蒙古全国分为18个省和3个直辖市,省、市以下设县(区)。
首都乌兰巴托。
货币为“图格里克”。
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有70%人讲突厥语。
一、社交习俗蒙古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蒙古客人性直爽,举止大方又开朗;待人态度极真诚,给人印象好交往;喜欢客随主人意,实实在在最理想;红、黄、兰、白四种色,倍受表睐和赞赏;民族礼仪有传统,奉献哈达表敬仰。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蒙古人以待客态度非常真诚而闻名于世。
只要他们得知宾客临门,男女主人总会恭敬地站在门口热情迎侯佳宾。
宾主机见,不管过去是否相识,都要向客人问侯“您好!”、“向您请安了!”等等。
客人告辞时,主人往往要举家相送,并一再说些“再见!”、“欢迎再来”、“一路平安!”之类的送行话。
蒙古人与客人见面时,还有个特别的待客习惯。
他们喜欢拿出自己珍爱的鼻烟壶让客人嗅闻。
客人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诚心实意地嗅闻,然后把壶盖儿盖好还给主要。
他们与亲人或朋友打招呼问题方式极为特殊。
相互见面,一般不习惯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习惯先问对立的牲畜是否平安?这是蒙古国人的一种传统习礼。
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游牧民族整日以牲畜伴,牲畜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离开牲畜他们就等于没有了自己的`经济支柱。
故此,亲友相遇一般都不先问对方身体如何,而是先要问牲畜是否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