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共2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24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典型案例的图片、表格及新闻报道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作用及发展变化,学会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通过典型案例的视频和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资源安全的概念、核心和地位,理解并掌握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的措施。
(人地协调观)一、认识自然资源1.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温馨提示]自然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
这就决定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成为自然资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二是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
2.作用:为人类提供物质、能量和空间。
3.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
4.分类按照自然资源是否可以更新或再生,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
[温馨提示]矿产资源并不是绝对不可再生的,只是由于它的更新时间太漫长,相对于短暂的人类历史来说,可以认为是不可再生的。
5.战略性矿产资源:某些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被称为战略性矿产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数量(2)案例——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矿产资源丰富→发展开采和加工工业――→资源枯竭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1)自然资源的质量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地大物博的中国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主要有哪些资源和不同地区的分配,意识节约利用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我国都有哪些资源教学方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过程:一、我国的钓鱼岛和黄岩岛都有哪些资源?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蕴藏有大量石油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这里是我国东海靖鱼场。
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带来了大批鱼群,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有一条宽达l000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钓鱼岛面积居八小岛之冠,岛上基岩裸露,尖峰突起,土层基薄,缺乏淡水,山茶、棕榈、马齿苋随处可见,仙人掌遍地丛生。
这些植物显然为了适应海上强风的自然环境,都长得又矮又粗壮,其中很多便是名贵药材。
有一种叫海芙蓉的海草,生长在沿岸的岩石缝中,是防治风湿症和高血压的良药。
我国沿海采药者有不少人祖辈在钓鱼诸岛采摘中草药。
位于钓鱼岛东北的黄尾屿,陡岩峭壁,屹立于海中,成千上万的海鸟栖居在这里,又称为“鸟岛”。
黄尾屿除鸟多外,还有丰富的海产。
这里的龙虾特别肥大,最大的甚至有鸭子那么大。
岛上另一著名的生物是蜈蚣,它们身长约20-30厘米,有红色、黑色两种,都生长在阴暗的石缝中,在阳光下行走时,闪闪发光。
鸟多、蛇多南小岛蛇多,简直遍布全岛,最大的有碗口粗,最小的则如小手指头细。
蛇的颜色一般以黄色、黑色居多,但都是无毒的。
菲方染指黄岩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黄岩岛海域资源丰富。
同南沙群岛一样,黄岩岛海域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这里盛产经济价值较高的金枪鱼、红鱼、章鱼、梅花参及各种贝类产品,特别是珊瑚种类繁多、经济价值高。
二、我国主要资源分布1.土地资源我们常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土地一旦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便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知识题库选择题1、我国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水土资源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南方水资源不足,耕地资源丰富B.北方耕地资源不足,水资源丰富C.我国水资源北少南多,土地资源北多南少D.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修建水库答案:C读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不足;北方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水资源不足。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是修建水库,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我国的水资源及土地资源的分布。
2、读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B.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匹配合理C.我国北方人口众多,水资源丰富D.我国人地矛盾最突出的是南方地区答案:D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的分布很不均衡,我国耕地资源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我国水资源南方地区多,北方地区少;我国南、北方水土资源地区匹配不合理,北方在农业发展中会遇到水资源缺乏问题;我国南方地区人口多,但是耕地面积少,所以南方地区人地矛盾较为突出。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塑料袋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
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 .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限塑令”的颁布,可以( )①增加塑料袋的使用②减少木材的使用量,保护森林资源③促使人们使用竹篮、布袋等替代品④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D“限塑令”的颁布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促使人们使用竹篮、布袋等替代品,节约能源和资源,对森林资源没有影响,故选项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4、我们要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矿产资源B.土地资源C.气候资源D.水资源答案:A自然资源按资源的更新时间和速度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以上四种资源中,矿产资源短时内无法更新或再生长,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他三种属于可再生资源,故选A。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另外,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资源》测试卷 一、选择题 1.生产钢铁的主要原料是( )。
A .铁矿石B .矿石C .铁矿 2.下列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风能 B .水能 C .石油 3.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
A .太阳能 B .天然气 C .矿石 4.下列资源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 .潮汐能 B .煤 C .石油 5.保护自然资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下面做法不利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是( )。
A .作业本坚持双面使用,节约每一张纸B .多用环保购物袋购物,少用或不用塑料袋C .家庭垃圾不用分类丢弃 6.风能、水能与煤、石油和天然气相比,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能和水能是清洁能源,不可再生 B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形成过程十分漫长 C .它们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质 7.风力发电属于( )能源。
A .清洁 B .海洋 C .生物 8.对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资源开发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 B .资源开发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 C .资源开发只有利,无一害。
9.2017年,我国在南海海域进行可燃冰试采并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 )个可燃冰试采成功并能连续产气的国家。
A .一 B .二 C .三 10.下列关于煤和石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煤和石油是重要的能源 B .煤和石油的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C .煤和石油只能作为燃料使用二、填空题 1.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_______资源、_______资源和海水化学资源。
2._________是指天然存在的、具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
3.石油、( )、( )是目前人类使用最广的能源矿物。
4.可以再生的能够反复持续利用的资源叫__________,不能再生和持续利用的资源叫__________。
5.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_______资源、生物资源、_______资源等。
我国不可再生资源:如自然界的各种矿物、煤炭、天然气。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情况: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
煤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
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
铜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东。
铅锌矿布遍全国。
钨、锡、钼、锑、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华南、华北。
金银矿分布在全国,台湾也有重要产地。
磷矿以华南为主。
我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新疆(西气东输气源)、陕西(鄂尔多斯盆地,陕京线气源),四川盆地(川气东送气源)和渤海湾大陆架。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自然界哪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按是否能够再生,可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天然气、石油、煤矿、铁矿等矿产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用一些就少一些,不可能再重新产生。
以铁矿为例,铁元素聚集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是一个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它们多形成于距今26~30亿年的太古时代。
远古时代时期,成矿期均以亿年计算。
与此相反,人类开采、消耗矿物却十分快速,一个矿区开采期仅为百年、数十年,以至几年,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另外,如果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比如对某种野生动物来说,一旦它的生存环境被破坏,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灭绝,恐龙就是这样从地球上消失的。
据统计,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经粗略测算,400年间,生物生活的环境面积缩小了90%,物种减少了一半,其中由于热带雨林被砍伐对物种损失的影响更为严重。
所以,不管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保护和合理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并进而造成农作物中某些指标超过国家标准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
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3.1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要满足2个条件:(1)自然属性;(2)经济属性,必须有用;比如:微生物、阳光、空气是自然资源,纸张,钢铁等不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资源:①概念: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举例: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③开发利用: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2)非可再生资源:①概念: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②举例:煤、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
③开发利用:尽可能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
1.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风能B.天然气C.草地D.阳光2.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耕地B.阳光C.河水D.镍矿3.下列各组中属可再生资源的是()A.煤炭、铁矿、石油B.土地、森林、水资源1C.煤炭、土地、水资源D.煤炭、石油、土地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完成下面4-5小题4.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温泉、藏羚羊B.花岗岩、煤矿C.天然气、羊毛衫D.小麦、潮汐能5.下列关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B.自然界中存在的都是自然资源C.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D.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加速开发使用6.2020年3月,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次试采成功,此次试采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物质,是今后替代传统能源的首选。
下列选项中,可燃冰有可能替代的能源类自然资源的是()A.煤、铁、森林B.煤、石油、天然气C.森林、阳光、水D.水、石油、天然气7.图书纸张的主要原料有木材、草类植物,这些原料属于()①生物资源①矿产资源①可再生资源①非可再生资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根据图中信息分析,下列不属于能源资源的是()A.B.C.D.9.下列生产活动不属于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是()A.利用风力发电B.利用石油生产化学纤维C.利用耕地生产粮食D.利用钢铁制造机器10.日常生活中,我们①呼吸的空气①饮用的水①日常使用的钢铁工具①取暖用的煤①做饭用的天然气①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的太阳能①学习用的纸质书本来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是总量丰富,种类多但人均不足。
B.新马尔萨斯主义者C.新马克思主义者 DA.丰饶论者 重农学派 自然资源学复习题一、 填空题1.国土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2. 自然资源的传统分类包括 ___________ 和工业自然资源,后者又包括矿产资源、农业 资源、森林资源和草场资源。
3. 自然资源按自然环境要素划分: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 泄、海洋资源等六大类。
4. 自然资源按资源再生能力划分:可再生性资源(如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和非可再生性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5.自然资源的管理方式包括:行政管理、 _____________ 、法制管理、情报管理等。
6. 自然资源评价的基本原则有:针对(使用目的)性原则;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定 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7. 土地构成三大要素包括:自然要素、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和区位要素。
&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包括: ____________ 、地质地貌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 植被要素。
9. 土地构成要素中的社会经济技术要素包括:经济要素、技术要素、社会要素;区位 因素包括:离市场远近和交通的通达性。
10. 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适应物 价变动的滞后性与缓慢性。
1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由高级到低级分别是 _____________ 、土地类与土地型;分类的 主要依据分别是 水热条件、地貌类型和土壤植被类型。
12.土地评价类型从评价对象出发可分为农用地评价和非农用地评价。
13. 土地评价类型按评价内容方面可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 价和土地综合评价。
14. 土地适宜性分为现实适宜性和 _____________ 适宜性两种,又有多宜性和单宜性之 分。
二、 单项选择题1. 对于自然资源问题的论争,其观点可分为乐观派和悲观派,其中悲观派的代表为:(B )A.人类中心B.环境影响C.文化决定D.生态伦学 自然资源的经济供给是一种:(B ) A.有弹性的供给B.毫无弹性的供给C.离自然供给极限越远弹性越小 (D )离自然供给极限越紧弹性越大&下列资源中属于易误用、易污染 是: () 的资源 A.太阳 B.石油 C.天然气 D.自然 A.递减,而后转为递增 递增,而后不变B.递增,而后转为递减C.递减,而后不变 DD.经济原因E.环境2. 后期的狩猎者与采集者对环境的影响:(C )A.很小、局部B.没有影响 B.稍大的影响 B. 很大的影响3. 已查明,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水平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 称为:(B ) A.探明储量B.条件储量C.资源基础D.远景资 源4.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称为:() A.最大资源潜力B.吸收能力C.持续能力D.承 载能力5.如果演替地点曾被其他生物定居,原有植被受到人类和自然力破坏后再次发生的演替过程 称为:(D ) A.异发演替 B.自发演替 C.原生演替 D.次 生演替6.“自然界中没有等级差别”是下述哪种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D )风光9.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什么? (B )A. 土地级差生产力B.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部分C.超出价值的垄断价格D.资 本的有机构成10.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为:(B )二、多项选择题1.地区性资源稀缺的本质为:(ABCDE )A.资源分布不均衡B.经济发展差异C.地缘政治 问题2.精耕农业前的获食模式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机制包括:(ABCDE)A.低能源消费B.人口控制C.高度灵活变通的社会组织D.自然崇拜E.自给自足、互惠和平均主义3.生物多样性是指:(ACDE)A.遗传多样性B.种间关系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物群落多样性 E.功能多样性4.购买汽车后,下述哪些属于外部成本(DE)(A)汽油费 B.保养费 C.维修费D.交通事故E.空气污染5.地租的形式包括:()(A)经济地租 B.契约地租 C.级差地租 D.绝对地租 E.垄断地租四、简答题1.简述自然资源的研究任务包括:(1)资源调查:实地调查、统计调查、航空遥感调查、模拟调查;(2)资源评价:资源评价是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內容,是制订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与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
一、名词解释1.生活型: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环境发生趋同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类似。
2.生态型:相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下发生趋异进化,使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都发生不同的改变。
3.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特定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4.生命表:又称寿命表或死亡率表,可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
5.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促进或抑制的作用。
6.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7.协同进化:是指在种间相互作用影响下,不同种生物间相关性状在进化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8.边缘效应理论:边缘效应即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自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10.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光能并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体中的化学潜能的过程。
11.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12.信息系统:包括产生信息的信源、传输信息的信通和接收利用信息的信宿。
13.农业资源:是一种特定的资源,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
14.农业生态:就是把生态环境效益列入农业目标,并与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
15.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6.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17.耗散结构: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
18.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原理,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可再生资源概念与基本特征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1. 概念n能够通过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n具有自然再生的能力,以一定的速率扩大可再生资源的流量。
n如:太阳能、水、生物、森林和鱼业资源。
2/7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2. 基本特征n具有可更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但这一能力是有限度的n有的可再生资源可持续性和流量大小取决于人类活动。
n有的则同人类活动无关,当代消费不影响后代的消费。
如太阳能、潮汐能。
3/7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2. 基本特征n具有可更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
n有的可以储存,有的不可以。
n储存可以消除其循环过程中出现的供需不平衡。
n但可耗竭资源的储存是为了延长其经济寿命。
4/7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2. 基本特征n具有可更新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n管理的目标是如何维持有效的、持续的资源流量n可耗竭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在可再生资源替代前,在代际合理分配资源存量。
n产权:可再生商品性资源,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5/7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2. 基本特征n从产权特性可分为:可再生商品性资源,可再生公共物品资源(非排他性).n后者面临更大的利用与管理压力:被过度利用→公地悲剧。
6/7一、可再生资源的概念、基本特征2. 基本特征n可再生资源管理的目标:可持续利用+经济上的有效率。
n在渔业资源利用中,有多个可持续利用的捕捞水平。
7/7。